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思维的深刻性集中表现为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能抓住事物的规律和本质,预见事物发展的进程。因此,根据小学生和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我把培养思维的深刻性理解为培养小学生思维的概括性和逻辑性,并把它放在思维培养的首位,其主要途径是:
一、通过直观教学,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教学“三角形”概念时,如果直接拿出这个概念:“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那么学生就会感到很抽象,就更谈不上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了。因此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说出生活中所见到的物体哪些是三角形的,学生回答:有“红领巾”、“流动红旗”、“房架”、“路标”等等。这样学生首先从颜色不同、材料不同、大小不同的物体中感知到了三角形的特征,在头脑中初步建立起三角形的表象。接着,我在黑板上画出空间方位不同的三角形,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三角形的特点,即三角形都有三条边(线段)、三个角、三条线段首尾相连,最后通过直观观察,让学生概括总结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至此学生不但从感性上感知了三角形的特点,而且从理性上完全理解并准确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各部分的名称。
二、重视联想训练,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联想是由一種事物自觉引起与它相联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心理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联想训练,唤起学生知识间多方位的联系,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如在“分数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我运用线段图和含有分数的句子等进行联想训练。

如看图讲解:
提问:从图中想到了什么?
1.一堆煤是单位“1”。
2.运走了3/5,还剩 2/5。
3.已运走的比没运走的多1/5。
进行这样多层次的联想,便可揭示知识间多方面的内在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不仅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分数,而且还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沟通内在联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就是思维的深度,是发现和辨别事物本质的能力。数学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的特殊性;善于洞察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善于挖掘隐含的条件与发现新的有价值的因素,能迅速确定解题策略和组合成各种有效的解题方法。因此,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主要手段。
例如:教学合数时,让学生判断两个质数的积是否为合数,并说明理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整除——约数——质数——合数”这样的知识链去思考,这样的思考过程是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中演绎出来的结论,能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概括、引向深层,从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同时,还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培养学生的概括和推理能力。
例如:客车每小时行7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80千米,两车同时从相距500千米的地方出发,经过2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这道题由于条件不明确,因而存在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两车相对而行,两车相距为500-(70+80)×2=200(千米)。第二种是两车背向而行,两车相距为500+(70+80)×2=800(千米)。第三种是两车同向而行,如果货车在前,则两车相距为500-70×2+80×2=520(千米);如果客车在前,则两车相距为500-80×2+70×2=480(千米)。
通过设计条件进行开放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使其善于透过问题的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规律,从而从多方面、多种联系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
一、通过直观教学,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在教学“三角形”概念时,如果直接拿出这个概念:“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那么学生就会感到很抽象,就更谈不上理解和掌握这一概念了。因此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说出生活中所见到的物体哪些是三角形的,学生回答:有“红领巾”、“流动红旗”、“房架”、“路标”等等。这样学生首先从颜色不同、材料不同、大小不同的物体中感知到了三角形的特征,在头脑中初步建立起三角形的表象。接着,我在黑板上画出空间方位不同的三角形,让学生直观地感知三角形的特点,即三角形都有三条边(线段)、三个角、三条线段首尾相连,最后通过直观观察,让学生概括总结出“由三条线段围成的图形叫三角形”。至此学生不但从感性上感知了三角形的特点,而且从理性上完全理解并准确掌握了三角形的概念及其各部分的名称。
二、重视联想训练,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联想是由一種事物自觉引起与它相联系的另一种事物的心理过程。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联想训练,唤起学生知识间多方位的联系,使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如在“分数应用题”的教学过程中,我运用线段图和含有分数的句子等进行联想训练。

如看图讲解:
提问:从图中想到了什么?
1.一堆煤是单位“1”。
2.运走了3/5,还剩 2/5。
3.已运走的比没运走的多1/5。
进行这样多层次的联想,便可揭示知识间多方面的内在联系,拓展学生的思维,不仅能使学生深刻地理解分数,而且还为今后学习较复杂的分数应用题打下一定的基础。
三、沟通内在联系,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就是思维的深度,是发现和辨别事物本质的能力。数学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善于抓住主要矛盾的特殊性;善于洞察数学对象的本质属性和内在联系;善于挖掘隐含的条件与发现新的有价值的因素,能迅速确定解题策略和组合成各种有效的解题方法。因此,沟通知识间的内在联系,是培养思维深刻性的主要手段。
例如:教学合数时,让学生判断两个质数的积是否为合数,并说明理由。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整除——约数——质数——合数”这样的知识链去思考,这样的思考过程是从知识的内在联系中演绎出来的结论,能把学生的认识引向概括、引向深层,从而培养思维的深刻性。同时,还可以设计一些练习题,培养学生的概括和推理能力。
例如:客车每小时行70千米,货车每小时行80千米,两车同时从相距500千米的地方出发,经过2小时,两车相距多少千米?这道题由于条件不明确,因而存在三种情况:第一种是两车相对而行,两车相距为500-(70+80)×2=200(千米)。第二种是两车背向而行,两车相距为500+(70+80)×2=800(千米)。第三种是两车同向而行,如果货车在前,则两车相距为500-70×2+80×2=520(千米);如果客车在前,则两车相距为500-80×2+70×2=480(千米)。
通过设计条件进行开放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全面深入地思考问题,使其善于透过问题的现象看到问题的本质规律,从而从多方面、多种联系中理解和掌握数学知识,以解决实际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