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读书不算企业家

来源 :国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76210600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读书是知识的学习,企业家就是知行合一的专家
  
  在旧中国,没有“企业家”这个概念;即便是现在,连权威的《现代汉语词典》也查不到。在国人的思想深处,企业家不过是只关心买进卖出的“商人”。如今,有些所谓的企业家非常热衷“读书”,我不知道是好事还是坏事。因为我发现一个只有小学文凭的人,到大学上过几天课,居然也是MBA,工商管理硕士。
  一次,我碰到一位“企业家”。他一连读了四个不同大学的MBA、EMBA和总裁班等等,他谈到他读书的价值,原来他的事业正是这样读书读出来,而且一次更比一次强。现在的流行语,不是说谁是谁的朋友,而是说谁是谁的同学。如今,他让他高中都没有考上的儿子也报了名,读的还是一所国内名牌大学的MBA。他有经验充分证明:不看你的学识如何,就看你与谁同桌。遗憾的是,在他偌大的办公室,除了几本管理教科书外,我几乎没有发现他有任何其他的书籍。即便如此,那书架上的本本还都像没有拆封过的崭新样书。
  近日,有幸和日本归来的博友松田先生聊天,从下午一直聊到晚上,整整5个小时,让我受益匪浅。他说日本人酷爱读书,尤其是企业家。在地铁上、在新干线上、在飞机上,听不到大声喧哗,只看到不少人抱着一大摞报纸杂志在读。即便是酒足饭饱,茶余饭后,大家依然谈论的是读书。如果有幸来到日本企业家的办公室,恐怕看到更多的是图书杂志。日本是全世界企业家平均读书最多的国家之一。
  日本资生堂总裁福原义春就是一个爱读书的人。他不仅读书,而且经常在日本的各大报纸、杂志的书评栏目中发表文章,阅读领域广泛,甚至对法国历史、美术、哲学等都颇有见地。他告诉记者:“我从家里到单位的路上要坐一个多小时的城铁,这是我专心读书的时间。”也就是说,利用在途的一个多小时,福原每天都在阅读中行走。试想,这样的企业家怎么可能没有敏思的头脑,谁还会怀疑他不能带领自己的团队走在行业的前沿?
  还有一位东芝全球总裁西田厚聪也是特别专注于读书的人。他读书的习惯更怪,不论多晚回到家,西田都会埋头读上几个小时的书,而且是几本书、几个方面的书同时读。即便出差也不例外,而旅途则成了他读书的最佳时间。
  其实,近年来国内爱读书的企业家也不少,读书让他们获益良多。王石就认为:“我看的那些书使得我不喜欢暴发户的形象。”宁高宁也说过:“读书其实是一种深度的安静,人在安静的地方待长了,心也会得到调养。”这话暗合了明代文学家、书画家陈继儒《小窗幽记》中的读书联:“闭门即是深山,读书随处净土。”
  松田先生告诉我,在日本,企业家们都有着一样的共识:渊博的知识,准确而迅速的判断力是引领企业开拓发展的必备条件。读书自然就成了日本企业家磨炼眼力、提高判断力的一个重要途径。记得一位成功企业家说过,不读书不算企业家,最多就是一个投机商人。读书是知识的学习,企业家就是知行合一的专家。正如英语单词的知识一样,始于“知道”(know),终于领先(edge)。那么know和edge中间这个L 是什么呢?有人说它就是热爱(love),还有人说它就是学习(learn),更有人说就是生活(live)。或者,是不是可以直接理解为热爱学习,在生活中学习呢?
其他文献
“康日新在这个位子上是不谋私利的,是一名敬业者”。这个评价对于现在的他来说是奢求还是平静的期待,怕是只有他自己最清楚      中国核工业集团公司的人至今依然清晰地记得:6年前,2003年9月的一天,在集团总部和京内外单位领导干部会议上,中组部副部长王东明宣布了中共中央的决定:康日新同志任中核集团公司党组书记、总经理。  这一天,是康日新50岁的生日。  转眼6年,康日新今年过生日的心情估计和6年
期刊
成功的逻辑多种多样。现实而言,专业化和多元化看似不能互融的战略思路也能刚柔并济,相辅相成    在过去的30年里,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困扰中国经济的国企发展问题,也出现了另外一番景象。  有这样一批实力雄厚的企业,依靠巨大的资源优势,实施多元化战略并进入多个产业。最具代表性的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在房地产发展的黄金十年期间,国企纷纷进入房地产领域,依靠资金、政策实力,纷纷走大手笔制作的
期刊
今天的国际竞争已经不是企业的竞争,不是产品的竞争,而是进入到了一个全新的产业链的竞争时代    7月22日,中国证监会发行审核委员会通过了航天科技集团公司八院控股的上海航天汽车机电股份有限公司的配股申请,航天机电拟募集18.37亿元资金,其中的10亿元用于增资光伏产业链上游的多晶硅产业,8.37亿元用于增资下游的太阳能电池片项目。  产业链条的疏通和完善越来越成为央企下一阶段发展的重点,凭借资金和
期刊
对外频繁并购海外资源类资产,对内大手笔进入房地产市场,央企在把握金融危机带来的投资机遇的同时,也在累积风险    金融危机使流动性过剩迅速转化为流动性不足,世界各国的投资环境不断恶化。为刺激经济增长,各国普遍实施扩张性货币政策和财政政策,这使得企业手中的货币量增加。在中国,尽管央企的经营同样受到了危机的冲击,但相对于欧美国家,央企手中的资金充裕程度较高。因此,央企在金融危机下的投资行为产生了新的特
期刊
工会主席担任职工董事的情况在国有企业是普遍现象,这就更要注意其角色的不同职能    职工参加企业管理是现代国有企业制度的一项重要内容。一般认为,国有企业职工参加企业管理的基本形式有三种:一是职工参加班组管理成为生产的主人;二是职工通过职工代表大会实现管理企业的权利;三是职工代表参加董事会参与重大事项的决策。   从《公司法》规定“职工代表参加董事会”,国务院国资委制定的《职工董事管理办法》规定“职
期刊
从企业层面讲,管理模式简单,企业完全按国家计划指标安排生产经营活动,在劳动人事、财务、产品销售等方面没有任何自主权    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大批国有企业诞生并发展起来。这个时期国有企业的建立主要包括三个途径:没收官僚资本和外国在华资本;改造民营资本;国家自建(以苏联帮助设计的 156 个建设项目为中心、由 694 个大中型建设项目组成的工业建设,构成了我国工业
期刊
变革公司中的官僚体系,回归中国企业创业之初每一个业务现场都有很强的地头力,这恐怕是管理改革的必由之路      一如任正非发誓要让地头力再造华为,张瑞敏在深刻的危机下,也认识到一系列花巨资的流程建设走了弯路,最好的流程是离客户最短的流程,因此就要建设让一线团队在现场解决问题的倒金字塔体制。这是一场深刻的变革。   8月8日和9日在青岛出席中国第三届品牌节,张瑞敏、刘永好、双星的王海,还有俞敏洪、刘
期刊
成长:国企60年    无论时代风云如何变幻,透过60年中国国有企业发展的历史,仍然可以清晰地看到一条主脉络:成长。当然,成长之路充满坎坷。  打开尘封的史料,中国国有企业60年波澜壮阔的发展历程扑面而来:从第一辆汽车下线、第一个大油田投产到“神七”上天、“嫦娥”奔月,一个个中国历史上破天荒的壮观场面既遥远而又真切。  历史是最宝贵的财富。在新世纪的第一个十年,中国的国有企业经历了三年脱困后的短暂
期刊
在推进学习型企业建设过程中,应紧紧抓住领导这个关键,倾力培育、打造卓越的领导力    学习型组织创建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场深刻变革,是一项事关企业发展全局的系统工程。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获得持续健康的发展,打造卓越的领导力是关键。培育卓越的领导力,有利于企业构筑一个强有力的核心团队并使它高效运转,有利于塑造共同的价值观并始终以这一价值观来指导行动。     树立正确的学习理念    
期刊
回顾新中国国有企业60年,从历史脉络上看,呈现出一条清晰的发展路线,即“建立与改造—发展—困境—改革—再发展”;从发展逻辑上看,前30年在计划经济体制下作为政府的“附属物”而存在,后30年在改革开放的大背景下,从放权让利到建立现代企业制度,逐渐从“附属物”转向“自主者”。  而在这一历史进程中,国有企业的管理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无论是管理的模式,还是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总体来看,根据国企管理模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