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形态对夏季热环境影响研究r——以天津中心城区为例

来源 :生态环境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henix51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天津快速城市化进程导致人口数量迅猛增加,土地开发强度明显上升.随着城市环境的变化,城市热岛效应日趋显著.当前通过优化城市形态缓解热岛效应被认为是很有潜力的调控措施,但针对天津城市形态要素定量化表达及其对地表热环境综合影响机制的研究仍然较少.利用Landsat 8遥感影像数据和清华大学研发的全球10 m分辨率土地覆盖数据,以天津中心城区为例,研究了城市形态对夏季热环境的影响.首先将天津市中心城区按边长120 m基本单元进行网格化处理,然后通过遥感反演解译和空间分析方法计算各网格内平均地表温度与关键形态要素,最后比较Ordinary Least Squares(OLS)模型与Spatial Lag Model(SLM)模型的优劣并选取最优模型深入剖析建筑密度、天空开阔度、容积率、绿化率等指标对地表温度综合影响及季节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天津中心城区形态要素表现出一定的空间分布规律:不透水层百分比呈现单核聚集空间分布;绿地率呈现出点状分布为主、线面结合的空间分布格局;水体百分比高值主要分布于城市河网、大型水体;建筑高度呈现从市中心到郊区呈现逐渐降低的趋势;天空开阔度从市中心至郊区逐渐增大;建筑密度与土地开发强度密切相关,工业园区、商业中心和老旧居民区普遍在52%以上;高容积率地区沿海河呈三角形松散分布.(2)相比于OLS模型,SLM可更好的解释地理事物的空间关系,是研究城市热环境影响机理的有效方法.(3)城市形态对地表温度综合影响分析结果表明,不同形态要素组合方式下要素的热环境影响排序发生显著变化,并且表现一定季节变化规律.对于地表温度,水体百分比、绿地率、建筑高度是负贡献指标,不透水百分比、天空开阔度、建筑密度是正贡献指标,而容积率表现出对地表温度的双向调节作用.研究成果可为社区建筑布局、城市发展规划以及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供参考依据.
其他文献
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是可持续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林龄是林分构造的重要因素,反映着森林群落的抗逆性、完整性及演替进程等状况,土壤种子与地上植被有密切关系,了解林下植物有助于马尾松人工林林下植物多样性恢复和植被结构的改善,有利于生态系统的恢复程度和稳定性.通过典型样地调查与萌发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以湖北省太子山石龙林场内4种不同林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包括幼龄林(9 a)、中龄林(15 a)、成熟林(30 a)与过熟林(50 a),比较分析林下植物和土壤种子库多样性
湿地是水陆相互作用形成的独特生态系统,是野生鸟类栖息、繁殖等活动的重要场所,在鸟类迁徙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但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速,湿地面积的退化和丧失,严重影响了鸟类栖息活动.在此背景下,开展云东海国家级湿地公园鸟类多样性调查,对鸟类尤其是候鸟及其停歇地和迁徙地的科学保护具有重要意义.2020年1—12月,采用样线法对广东三水云东海国家湿地公园内村庄和鱼塘区、稻田区、滩涂湿地和湖心岛区、芦苇丛区4种生境中的鸟类进行逐月调查,分析其群落结构和多样性及动态规律.(1)共记录到鸟类72种,隶属于12目32科5
以贵阳市10种典型城市森林群落为研究对象,在野外抽样调查和实验室检测的基础上,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分析了贵阳市不同城市森林群落植物多样性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运用冗余分析和典范对应分析,探讨了贵阳市不同城市森林群落土壤理化性质对植物多样性及物种分布的影响,旨在为贵阳市乃至中国西南喀斯特城市森林生态保护、城市森林植物多样性维护提供重要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结果表明,(1)研究区有维管植物61科、107属、124种,不同类型城市森林群落不同层间重要值最高的物种不同,女贞桦木混交林物种组成丰富,马尾松林物种组成最
研究黄河源退化高寒草地土壤养分垂直空间变异,为黄河源退化草地治理提供参考.在黄河源选取短暂季节性冻土区(河南县多松乡)、较长季节性冻土区(玛沁县大武镇)、多年冻土区(玛多县花石峡镇)3个高寒草甸样区,每个样区选取3个小流域采集原状土层土壤样品并测定养分含量.结果表明:(1)短暂季节性冻土区、较长季节性冻土区和多年冻土区土层厚度分别为(151.67±14.43)、(155.33±5.03)和(88.33±7.37)cm;(2)草地退化后,除短暂季节性冻土区0—20 cm土壤pH升高,其他区域变化不明显;(3
为了探究典型城市森林土壤团聚体稳定性旱季变化特征及影响因子,以广州市不同演替阶段的针叶林(Pine forest,PF)、针阔混交林(Mixed pine and broadleaf forest,MF)、常绿阔叶林(Broad-leaved evergreen forests,BF)为研究对象,分析表层土(0—10 cm)和剖面土(10—30 cm)团聚体稳定性、理化性质和微生物生物量及胞外酶活性等相关因子特征,以及土壤团聚体稳定性驱动因素与影响因素的耦合关系.结果表明,(1)土壤团聚体机械稳定性的平均
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是种植业和草地畜牧业交错的生态过渡区,也是生态脆弱和生态敏感带,在中国生态环境保护中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为探讨2000—2020年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区植被生态功能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子,以北方农牧交错区的植被生态功能为研究对象,利用卫星遥感和气象观测数据,选择植被净初级生产力(NPP)、水源涵养能力和水土保持等指标来量化植被生态功能,采用空间叠加分析、趋势分析和相关分析等方法探索了植被生态功能长期变化趋势,分析气候和人为活动对植被生态功能变化的驱动作用.结果显示,2000—2020年北方农牧交
以PM2.5为代表的空气污染对城市居民的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街道峡谷是城市的重要构成部分,是城市居民生活的主要场所之一.以PM2.5为研究对象,于2021年1月22—24日在合肥市瑶海区长淮街道的街道峡谷设立7个固定式监测点,并以附近的三里街国控点为参照,分析冬季合肥市街道峡谷的PM2.5污染水平及其影响因素.研究表明,(1)街道峡谷内PM2.5日均质量浓度呈现“W”型变化特征.在街道峡谷非必要通勤市民,应避免在工作日午高峰出行,可以选择在15:00—16:00出行.(2)不同街道峡谷内PM2.5质量浓
利用历史统计资料,以西南和华南5个省份/自治区[四川、云南、贵州、广东省和广西壮族自治区(简称“广西”)]为代表区,探讨了多种粮食作物播种面积的时序变化特征,并分析了其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广东、广西和四川粮食播种面积逐渐减少,相较上世纪50年代,近10年分别减少了62.0%、13.9%和36.1%,贵州和云南省粮食播种面积则扩大明显,近10年分别扩大了41.4%和49.2%.其次,广东冬小麦、玉米和马铃薯播种面积呈增加趋势;广西稻谷、早稻、冬小麦、谷子、高粱和大豆播种面积呈先增后减趋势,玉米和马铃薯
为了缓解玉米连作带来的土壤养分失衡及根系早衰,探讨生物炭对土壤养分、玉米根系生长的主要径级水平、玉米干物质积累的后效作用.采用定位试验,设置不施氮肥、不施生物炭为对照(CK),2个施氮量(常规施N量225 kg·hm?2,N1;减氮10%,N 203 kg·hm?2,N2),2个生物炭量(8.4 t·hm?2,C1;21 t·hm?2,C2)共7个处理.在生物炭施用第二年,测定玉米不同径级根系生长及土壤养分含量.结果表明,与对照(CK)相比,常规施氮配施低量生物炭(N1C1)和减氮配施高量生物炭(N2C2
为探讨旱作条件下减量施用氮肥对水稻生长、产量及经济收益的效应,以水稻品种美香粘为材料,设置常规淹水施氮(216 kg·hm?2,CK)、旱作施氮(216 kg·hm?2,H0)、旱作减氮10%(194.4 kg·hm?2,H10)、旱作减氮20%(172.8 kg·hm?2,H20)、旱作减氮40%(129.6 kg·hm?2,H40)5个处理,研究不同水分条件和氮肥减施对水稻株高、叶面积、分蘖数、产量等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旱作条件下,水稻株高随氮肥减施量的增加而降低,减施10%处理降幅最小(2.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