肋间单一切口直视微创多支OPCABG临床效果:倾向性评分匹配研究

来源 :中华胸心血管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cf30311320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肋间单一切口微创直视多支不停跳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OPCABG)的围手术期及近期临床治疗效果。方法: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期间北京安贞医院心外科十病房同一术者行多支(两支及以上)OPCABG手术335例,其中男257例,女78例,年龄34~84岁,平均(61.35±8.79)岁。按照手术方法分为微创旁路移植组(微创组,100例)和正中开胸旁路移植组(正中开胸组,235例)。为排除混杂因素,利用倾向性评分匹配法对两组的人口学特征、术前超声心动图、旁路移植数等12项数据进行1:2匹配。匹配后微创组82例,正中开胸组127例。记录患者围手术期和术后1年冠状动脉CTA等临床资料,进行数据分析。结果:围手术期正中开胸组死亡2例,心肌梗死2例,卒中1例;微创组心肌梗死1例,无死亡、卒中发生。两组30天主要终点事件(死亡、心肌梗死、卒中)差异无统计学意义(n P>0.05)。与正中开胸组比较,微创组术中乳内动脉使用率更高,术中中转体外循环比例更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 P0.05)。微创组手术时间长,而围手术期输血、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明显较正中开胸组少,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 P0.05)。n 结论:经左侧肋间小切口微创多支OPCABG术是一种安全且创伤小的手术方式,围手术期疗效和近期通畅率与传统正中开胸OPCABG类似,术后出血更少,住院时间更短。“,”Objective:To compare the perioperative outcomes and short-term graft patency between patients who underwent multivessel off-pump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OPCABG) via left intercoastal space or sternotomy.Methods:Between January 2017 and August 2019, 100 patients who underwent minimal invasive coronary artery bypass graft(MICS CABG) were compared with 235 patients who underwent OPCABG by single surgeon at our institute. Among them, 257 cases were male and 78 were female, aged 34 to 84 years, with mean age(61.35±8.79)years old. Due to important differences in patients’ characteristics, a propensity score-matched analysis based on 12 covariates was performed to match in a 1∶2 fashion. 82 patients(MICS group) were matched with 127 patients(OPCABG group). Surgical and postoperative outcomes were evaluated.Results:There was no statistical difference of perioperative mortality, myocardial infarction, and stroke rate(n P>0.05). In MICS group, use of internal thoracic artery was higher and conversion to cardiopulmonary bypass was lower(n P0.05). In addition, operation duration was longer but transfusion rate, postoperative chest tube drainage within 24 hours and postoperative hospital stays were less in the MICS group(n P0.05).n Conclusion:MICS CABG is safe and feasible for patients with multiple coronary lesions. It has similar in-hospital outcomes and short-term graft patency but less transfusion and faster recovery compared to conventional OPCABG via sternotomy.
其他文献
感染性心内膜炎(infective endocarditis,IE)是由细菌、真菌或其他病原微生物(病毒、衣原体等)感染产生的心脏瓣膜和/或心脏内膜炎症。美国人群年发病率约15/10万,近年有所上升n [1];欧洲人群年发病率3~10/10万,其中70~80岁老年人群年发病率达14.5/10万n [2]。我国随着人口老龄化,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患者比例增高,心内置入物及血管内检查增多,IE发病率呈明显增长趋势,但尚无确切流行病学数据n [3]。n
期刊
我国风湿性瓣膜病发病率位居全球第二,仍有较大的患者基数和一定的发病率n [1,2]。风湿性二尖瓣疾病也是我国心脏瓣膜病的主要病因之一,是影响国人健康的重大疾病n [3]。欧美发达国家风湿性二尖瓣疾病发病率极少,所编写的瓣膜病指南中所引用的关于风湿性二尖瓣的诊疗文献普遍年代较旧,尤其对风湿性二尖瓣狭窄的治疗推荐以瓣膜球囊扩张为主n [4],并不能反映风湿性瓣膜外科的技术发展,以及适应我国的现实情况。近20年,包括我国在内的亚洲很多国家的专家在风湿性二尖瓣外科精益化治疗方面进行了探索,
期刊
目的:探讨先天性心脏病合并其他畸形同期联合手术的可行性并总结手术经验及规避风险路径。方法:收集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44例行同期联合手术患儿的临床资料,并收集同一时期在我院手术的患儿中经与联合手术患儿个体匹配后的44例患儿资料作为研究对象,并分为高风险组(17例)和低风险组(27例)。对比分析同期手术与分期手术不同组别患儿早期血流动力学指标及其他住院指标,以此评价同期联合手术方案是否更加优化。结果:同期组患儿均成功施行联合手术,其中4例术后出现并发症,院外死亡1例,均为
患者女,26岁。因四肢乏力伴双眼视物模糊3月余,加重2周于2021年2月8日就诊于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询问病史,2020年11月中旬,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复视伴四肢乏力、腰部束带感,以右侧为重,未予重视;2020年12月中旬,患者因四肢乏力行走时摔倒出现右眼轻微视物模糊,但复视症状消失,于当地医院行头颅磁共振成像(MRI)检查未见明显异常,未予特殊治疗;其后右眼视力逐渐下降至眼前数指,四肢乏力进一步加重。就诊于河北大学附属医院神经外科门诊行头颅及脊椎MRI检查,提示脑积水、间质性脑水肿可能(n
葡萄膜黑色素瘤(UM)是成人中最常见的原发性眼内恶性肿瘤。UM在亚洲地区的发病率低于欧美国家,但亚洲UM患者的发病年龄比欧美国家人群更早。随着近年来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UM作为一种罕见的眼内肿瘤,已逐渐被更多人认识。近10年来,我国UM研究呈现出数量多、发展快的特点。其中以非编码RNA为代表的分子遗传学方向、UM潜在抗癌药物的前沿发展和中成药是我国学者的研究热点。在过去的10年中,我国对于UM的发病机制、诊断与治疗方面均有了较完善的认识与研究进展,但与欧美国家相比,在如免疫治疗等前沿研究方面仍有欠缺之处。
心脏瓣膜疾病是中国人常见病多发病,随着老龄化程度加剧,瓣膜病潜在患者人数将进一步增加;瓣膜外科手术是治疗心脏瓣膜疾病的主要手段,我国瓣膜手术每年约8万例,占心血管外科手术总量30%左右;虽然介入治疗发展迅猛,但目前瓣膜仍以外科治疗为主流,因此,规范我国瓣膜外科治疗、提升瓣膜手术技术是当今时代的要求。
期刊
患者男,40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双侧瞳孔散大10 d,双眼复视8 d,伴眼痛、头晕、头痛于2020年11月16日到北京同仁医院神经眼科门诊就诊。否认全身疾病史,否认家族史。患者7 d前就诊于当地医院,甲状腺功能检测及头颅磁共振成像(MRI)联合磁共振血管成像检查均无明显异常。5 d前出现双侧手足麻木感,呈“手套袜套”样,无进行性加重。眼部检查:右眼、左眼矫正视力分别为1.0、0.9。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3、18 mm Hg (1 mm Hg=0.133 kPa )。双眼上睑轻度下垂,遮挡瞳孔约1/4;双
机器学习构建预测模型可以早期预测重症患者急性肾损伤(AKI),有助于临床尽早采取预防措施以降低AKI的发生率。机器学习也可以做到实时鉴定AKI亚型,以便于未来临床针对其亚型实施精准治疗,从而有可能改善患者预后。本文就机器学习构建AKI预测模型、机器学习鉴定重症患者AKI亚型与精准治疗以及机器学习应用于重症患者AKI领域的局限性与发展方向等方面进行论述,以供临床参考。“,”The prediction model constructed by machine learning can early predi
人工瓣膜置换术的成功应用极大地提高了心脏瓣膜病患者的远期预后,目前全球每年实施约28万例心脏瓣膜置换术,我国每年约有6万例心脏瓣膜手术n [1],虽然采用的机械瓣或者生物瓣已经有了显著的进步,但是现在临床使用的人工心脏瓣膜都不是完美和理想的,瓣膜置换术后患者可能从自身瓣膜疾病的折磨转为置入人工瓣膜的困扰。因此,通过结合患者个体病情综合考量,个性化选择更适合患者的人工瓣膜,具有重要意义。本文结合我们国内的具体情况,充分讨论,形成中国专家共识,以进一步促进我国心脏瓣膜手术中人工瓣膜个性化合理选择应用。
期刊
二尖瓣的正常功能依赖于瓣叶、腱索、乳头肌、瓣环、左心室等多个部分的协同工作,而这几个部分中任意部件结构或功能发生改变均可引起二尖瓣关闭不全(mitral regurgitation,MR)。根据病因不同,二尖瓣关闭不全可分为原发性(器质性)和继发性(功能性)。目前大多数文献中继发性二尖瓣关闭不全的定义等同于功能性二尖瓣关闭不全(functional mitral regurgitation,FMR)。原发性二尖瓣关闭不全是由瓣叶、腱索等器质性病变引起的;而左心室(左心房)扩大、瓣环扩大、乳头肌功能异常导致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