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心理探源:“亲子一体化心理”的苦果
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调查,目前我国有30%左右的成年人被父母供养着,他们就是所谓的“啃老族”。由于这个年龄的人大多在20到30岁,这种现象又被称为“2030”现象。有人把啃老族称为“新失业群体”,这实在有点勉强。因为他们是放弃工作,是拒绝工作,是逃避责任。即使上面谈到的最后一类,也是不愿再就业而“主动失业”的。“太辛苦”、“太累”,这几乎是“啃老族”拒绝工作的共同理由。而他们正在老去的父母,却为了生计埋头在“太辛苦”的工作里。所以,严格说来,啃老族从根本上说并非失业惹的祸。虽然“啃老”现象并非中国独有,可为什么在我们的国度里这个问题更突出?原因当然是复杂的,但是如果从社会心理角度透过现象看实质,一个共同的深层心理渊源,在于我们所特有的家庭亲子观,在于我们特有的“亲子一体化心理”。
首先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导致了亲子一体化心理。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的“养儿防老”的亲子观,在强化亲情的同时,也让亲子之间的“心理脐带”难以消退,让亲子两代人成了心理上的“连体人”,彼此都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于是,亲子之间彼此的权利与责任界限几乎消失了,于是,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于是,一面是父母认为穷其一生的努力就是为了子女,一面是子女以为接受父母的一切也是理所当然。于是,一面是子女心安理得地啃老,一面是父母心甘情愿地被啃。正所谓“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而且,在亲子一体化心理中,与其说是子女缺乏独立意识,不如说是父母更缺乏独立意识,或者说,是父母对子女的强烈的依赖意识,“培养”了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意识。
其次是独生代现象强化了亲子一体化心理。现在的啃老族绝大部分是最初的独生一代。他们从小生活在被呵护宠爱的环境中,渐渐形成了依赖性,缺乏独立性和生活自主的能力。因此,他们长大成人为人父母后,还要依赖父母。调查显示,“独生子女”的啃老程度明显比“非独生子女”严重。由于就是一个子女,过度的“爱”导致父母对子女产生“反向依赖心理”,如果子女不依赖他们,他们就觉得失落。因此不帮子女操办婚礼,不给子女出钱买房,不给子女带孩子,就心里不舒服。从前面的案例也可看出,大凡家有啃老族,都是父母愿意让子女啃。这种独生代现象,加重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亲子一体化心理,亲子之间有了更大的依赖性,更缺乏彼此独立的意识。
心理救助:彻底切断“亲子心理脐带”
啃老是对生活的逃避,逃避生活的最终结果,是让人成为一个废人。问题的严重性决非到此为止,如此“啃老族”,对父辈,他们缺乏赡养能力;对子女,他们无力承担教养责任。如此下去,这就不仅是可怕的家庭问题,而且会引发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面对啃老族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关键的心理对策就是切断连接亲子两代人的“心理脐带”,父母和子女一同学会独立。
一方面是父母狠下心来,切断与子女相连的心理脐带。
第一步是认识到位。父母要从根本上转变亲子观念,教子女及时“心理断乳”,及时切断亲子之间的心理脐带,彻底破除亲子一体化心理。父母要深刻认识到,即使亲情再浓,两代人也是彼此独立的人。随着子女的长大成人,父母应该有意识地调整角色定位,不要总是扮演强者的形象。父母主动的示弱,会加速子女的心灵成长,促使子女成为强者。
第二步是付诸行动。父母观念转变了,角色调整了,接下来就要拿出行动狠狠心给子女生活上“断炊”,不管怎样,子女成人之后必须让他们自食其力。如果子女还要强行啃老,父母就要学会说“不”。这样狠狠心才能让子女学会自立。要想让子女独立,父母首先要学会独立。父母不要再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应该学会独立安排好自己的晚年生活。做好充分的独立养老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父母真正有了自己的独立的生活,就会促进子女的独立和自立。
一方面是子女挑战自我,主动挣脱与父母相连的心理脐带。
第一步是认知调整。作为已经成年的子女应该拿出勇气面对生活,主动在心理上断乳,让自己的心灵早日长大,让自己独立地适应生活,担当责任。还要改变就业观念。要深刻认识到,人生之路,首先是生存,然后才是发展,不要就业期望过高,刚刚开始人生,最大的光荣是自己养活自己,最大的成功是自食其力。啃老意味着寄生,作为一个年轻人,寄生生活绝不会找到心灵的安宁。所以,要勇于面对自己的内心,勇于挑战自我,从而激发独立意识,激发自强精神,激发尝试的勇气,进而激发自立的潜能。
第二步是勇于行动。经过上面的心理调整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勇敢地拿出行动了。人们常常会有一种心理定势,行动之前习惯把事情想象的很困难。但是,一旦行动起来,会发现事情比想象的要容易得多。为了减少行动中的困难,最好在行动上采取小步子的策略,步子越小越容易成功。以全职啃老族为例,第一步是开始承担家务,第二步是勇敢走出家门,第三步尝试容易适应的短期工作,第四步从事比较长期的工作,第五步再谋求比较理想的工作。每一步的成功都是一次自我强化,这样逐步推动自己不当啃老族,勇敢地自己走人生。
据中国老龄科研中心调查,目前我国有30%左右的成年人被父母供养着,他们就是所谓的“啃老族”。由于这个年龄的人大多在20到30岁,这种现象又被称为“2030”现象。有人把啃老族称为“新失业群体”,这实在有点勉强。因为他们是放弃工作,是拒绝工作,是逃避责任。即使上面谈到的最后一类,也是不愿再就业而“主动失业”的。“太辛苦”、“太累”,这几乎是“啃老族”拒绝工作的共同理由。而他们正在老去的父母,却为了生计埋头在“太辛苦”的工作里。所以,严格说来,啃老族从根本上说并非失业惹的祸。虽然“啃老”现象并非中国独有,可为什么在我们的国度里这个问题更突出?原因当然是复杂的,但是如果从社会心理角度透过现象看实质,一个共同的深层心理渊源,在于我们所特有的家庭亲子观,在于我们特有的“亲子一体化心理”。
首先是我们的传统文化导致了亲子一体化心理。我们的传统文化中的“养儿防老”的亲子观,在强化亲情的同时,也让亲子之间的“心理脐带”难以消退,让亲子两代人成了心理上的“连体人”,彼此都失去了应有的独立性。于是,亲子之间彼此的权利与责任界限几乎消失了,于是,我的就是你的,你的就是我的。于是,一面是父母认为穷其一生的努力就是为了子女,一面是子女以为接受父母的一切也是理所当然。于是,一面是子女心安理得地啃老,一面是父母心甘情愿地被啃。正所谓“周瑜打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而且,在亲子一体化心理中,与其说是子女缺乏独立意识,不如说是父母更缺乏独立意识,或者说,是父母对子女的强烈的依赖意识,“培养”了子女对父母的依赖意识。
其次是独生代现象强化了亲子一体化心理。现在的啃老族绝大部分是最初的独生一代。他们从小生活在被呵护宠爱的环境中,渐渐形成了依赖性,缺乏独立性和生活自主的能力。因此,他们长大成人为人父母后,还要依赖父母。调查显示,“独生子女”的啃老程度明显比“非独生子女”严重。由于就是一个子女,过度的“爱”导致父母对子女产生“反向依赖心理”,如果子女不依赖他们,他们就觉得失落。因此不帮子女操办婚礼,不给子女出钱买房,不给子女带孩子,就心里不舒服。从前面的案例也可看出,大凡家有啃老族,都是父母愿意让子女啃。这种独生代现象,加重了我们传统文化中的亲子一体化心理,亲子之间有了更大的依赖性,更缺乏彼此独立的意识。
心理救助:彻底切断“亲子心理脐带”
啃老是对生活的逃避,逃避生活的最终结果,是让人成为一个废人。问题的严重性决非到此为止,如此“啃老族”,对父辈,他们缺乏赡养能力;对子女,他们无力承担教养责任。如此下去,这就不仅是可怕的家庭问题,而且会引发更深层次的社会问题。面对啃老族问题,我们应该怎么办?关键的心理对策就是切断连接亲子两代人的“心理脐带”,父母和子女一同学会独立。
一方面是父母狠下心来,切断与子女相连的心理脐带。
第一步是认识到位。父母要从根本上转变亲子观念,教子女及时“心理断乳”,及时切断亲子之间的心理脐带,彻底破除亲子一体化心理。父母要深刻认识到,即使亲情再浓,两代人也是彼此独立的人。随着子女的长大成人,父母应该有意识地调整角色定位,不要总是扮演强者的形象。父母主动的示弱,会加速子女的心灵成长,促使子女成为强者。
第二步是付诸行动。父母观念转变了,角色调整了,接下来就要拿出行动狠狠心给子女生活上“断炊”,不管怎样,子女成人之后必须让他们自食其力。如果子女还要强行啃老,父母就要学会说“不”。这样狠狠心才能让子女学会自立。要想让子女独立,父母首先要学会独立。父母不要再把一切希望寄托在子女身上,应该学会独立安排好自己的晚年生活。做好充分的独立养老的心理准备和物质准备。父母真正有了自己的独立的生活,就会促进子女的独立和自立。
一方面是子女挑战自我,主动挣脱与父母相连的心理脐带。
第一步是认知调整。作为已经成年的子女应该拿出勇气面对生活,主动在心理上断乳,让自己的心灵早日长大,让自己独立地适应生活,担当责任。还要改变就业观念。要深刻认识到,人生之路,首先是生存,然后才是发展,不要就业期望过高,刚刚开始人生,最大的光荣是自己养活自己,最大的成功是自食其力。啃老意味着寄生,作为一个年轻人,寄生生活绝不会找到心灵的安宁。所以,要勇于面对自己的内心,勇于挑战自我,从而激发独立意识,激发自强精神,激发尝试的勇气,进而激发自立的潜能。
第二步是勇于行动。经过上面的心理调整之后,最重要的就是勇敢地拿出行动了。人们常常会有一种心理定势,行动之前习惯把事情想象的很困难。但是,一旦行动起来,会发现事情比想象的要容易得多。为了减少行动中的困难,最好在行动上采取小步子的策略,步子越小越容易成功。以全职啃老族为例,第一步是开始承担家务,第二步是勇敢走出家门,第三步尝试容易适应的短期工作,第四步从事比较长期的工作,第五步再谋求比较理想的工作。每一步的成功都是一次自我强化,这样逐步推动自己不当啃老族,勇敢地自己走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