肾透明细胞癌胆总管转移并文献复习

来源 :中华肝胆外科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od_lol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肾透明细胞癌胆总管转移临床罕见.作者从Medline 数据库检索发现报道的共有9例[1].其临床表现为梗阻性黄疸,无特异性,易被误诊.我院收治1例该病患者,结合复习文献资料,现报告如下.患者女,61岁.因“上腹部饱胀不适20 d,巩膜黄染2d”入院.患者6年前因肾癌行右肾切除术.查体:皮肤巩膜轻度黄染.消化道肿瘤系列阴性.CT平扫示:胆总管扩张,胆总管内可见软组织影,未见右肾.增强扫描:胆总管内软组织影动脉期明显强化.CT诊断:胆总管占位,胆管癌?右肾缺如.遂行手术治疗.术中发现:胆总管壁靠近胆囊管开口处附着一直径约1.5 cm×1.0 cm带蒂类圆形肿物,基底窄,约0.5 cm,质脆.术中快速冰冻送检回报为恶性病变,按中段胆管癌行根治性手术治疗.术后病理诊断:胆管转移性肾透明细胞癌.术后恢复顺利,痊愈出院.随访4个月,预后良好。

其他文献
肝外胆管结石患者术后需要长期留置T管.因其存在患者生活质量差、恢复慢等弊端,目前胆管一期缝合已应用于临床.2009年1月至2013年12月,我院采用腹腔镜下放置双猪尾胆管支架胆管一期缝合(一期缝合组)与腹腔镜胆管探查T管引流术(T管引流组)治疗肝外胆管结石共89例患者,现分析、比较如下。
期刊
目的 探讨肝门胆管癌(HCC)术后胆道并发症的发生原因和防治措施.方法 总结我院1998年9月至2013年9月手术治疗的130例肝门胆管癌患者的病例资料.Bismuth分型:Ⅰ型11例,Ⅱ型33例,Ⅲa型36例,Ⅲb型42例,Ⅳ型8例.手术方式:采用基本术式(胆囊、肝门部胆管和胆总管切除,肝十二指肠韧带“骨骼化”,肝门胆管空肠Roux-en-y吻合)68例,基本术式联合右半肝切除14例、左半肝切除
患者男性,66岁.2005年8月因“上腹部胀痛”就诊于山东大学齐鲁医院普外科.入院后MRI检查示胰头与十二指肠沟部有一大小约3.9 cm×2.3 cm×3.0cm形态不规则的异常信号肿块.肿块与胰头关系密切,相邻十二指肠受压变形,管腔狭窄.除上腹部胀痛外,无皮肤潮红等类癌综合征典型表现.血清肿瘤标记物CA19-9和CA242较正常明显升高,其浓度分别为240.0 kU/L(正常值<37.0 kU/
期刊
由于供肝短缺,边缘性供肝作为扩大供肝来源的方法,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目前每个中心对边缘供肝的定义不尽相同,标准纷繁复杂.随着器官灌注液及保存方法的改善、手术技术的提升,边缘供肝的标准逐渐扩大,但亦面临诸多临床争议.本文就公民身后边缘供肝的研究现状作一综述,以期更好地将边缘供肝应用于临床。
肝假性淋巴瘤(pseudolymphoma of liver)是一种比较罕见的肝良性肿瘤,国内外有关报道较少.我院近期收治1例,现结合文献,分析总结如下.患者,女性,69岁.因“体检发现肝右叶占位1月余”入院.既往有丙肝病史,无自诉不适.CT显示肝右叶结节.增强后动脉期病灶轻度强化,门静脉期和延迟期强化减退,不除外小肝癌.MRI肝右后叶可见一圆形稍长T1稍长T2信号影,边缘清晰,直径约1.5 cm
期刊
目的 胰体尾良性肿瘤切除手术需要尽量保脾.本研究旨在评估机器人保脾行胰体尾切除手术的安全性与可行性.方法 分析、总结解放军总医院2009年6月至2012年3月行机器人切除胰体尾良性肿瘤或交界性肿瘤7例病例资料.结果 7例患者均成功施行机器人胰体尾切除术,其中6例保脾,另1例因胰尾脾门粘连致密而行联合脾脏切除.6例保脾成功患者中,尚有1例行联合右肾上腺肿瘤切除术,1例胆囊切除术.无二次手术.平均手术
患者男性,76岁.以渐进性皮肤巩膜黄染半年、加重4个月于2013年4月19日入院.患者半年前出现尿黄,当地医院检查提示肝功转氨酶升高,给予保肝治疗好转.4个月前开始出现逐渐加重之皮肤、巩膜发黄,伴有瘙痒、厌油腻.无发热、腹泻、腹痛.在当地经过保肝及口服熊去氧胆酸治疗效果不佳.近期出现体重轻微下降,大便呈陶土色,小便浓茶色.无吸烟史.既往体检有胆囊结石病史40年.有高血压病史16年,因房室传导阻滞置
期刊
肿瘤干细胞学说认为,肝癌的复发和转移主要与肝癌干细胞密切相关.以手术为主的传统治疗肝癌的方法只是杀死了大量快速增殖的肿瘤细胞,并未清除起决定性作用的肝癌干细胞,故术后极易复发转移.调控肝癌干细胞的信号通路及因子较多,如Wnt/β-catenin通路、TGF-β通路、Notch通路、Hedgehog通路、乙型肝炎病毒等.表观遗传学在肝癌干细胞调控机制中的作用亦很重要.深入研究肝癌干细胞的调控机制,可
目的 探讨过氧化氢(H2O2)对胆总管结扎诱导的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PHT)大鼠肠系膜动脉收缩反应性的影响及其在RhoA/Rho激酶(ROCK)信号通路中的作用机制.方法 结扎胆总管建立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症大鼠模型.每日1次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或聚乙二醇-过氧化氢酶(PEG-catalase,10 000 U/kg)共8d,相应处理正常大鼠.测定肠系膜动脉H2O2含量,利用血管灌流系统测定肠系膜微动脉
患者,男性,23岁.因“发现下腹部肿物3年,腹胀1周”于2013年3月11日就诊.患者于3年前发现下腹部一肿物,约5 cm ×4 cm大小.当地医院相关检查提示“游走脾”.因当时无不适症状,未进一步治疗.3年来该肿物渐进性增大,现约18 cm×10 cm大小.近1周,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腹部胀满不适,与饮食、体位改变等因素无明显关系。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