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试卷无图不成题,地理解题能力很大程度体现在读图上。特别是地理选择题,题目涉及的图像不只局限于传统的地图和地理图表,各种内容和形式的新图像层出不穷,这些图像有的是传统图像的变式,有的是表示方法的全新呈现。教师在高考复习指导中无法穷尽所有新图像类型。为了避免学生见到新地理图像时产生视觉恐惧,可以指导学生了解新图像的变化特点和变化手段,学会对图像进行适当的处理,化解对新图像的陌生感和紧张度。
一、 地理新图像的变式特点
传统的地理选择题图像有景观图、地图、统计图、示意图、图表等类型,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地理图像出现了很多新面孔,这些新面孔拓展了地理命题材料,也对学生解题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1. 表达手段的创新
在新出现的地理图像中,有的是对原来图像进行改造,从而出现新的视觉效果,学生在应试过程中由于紧张,往往习惯于定势分析,导致解题失误。比如纵横坐标的错位,对以往的视觉定势造成了冲击。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卷将习惯上用柱状表示降水、用曲线表示气温作了一个对调,由于习惯的影响,很多学生判断失准。还有较多的是对表达手段进行创新、像修饰手段的创新、定点符号的变换,都产生新的视觉效果,因此要避免受习惯的束缚。
这些新图像虽然表达手段有所创新,但是如果能让学生知道其演变过程,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如近几年出现的以代码代替作图要素的简单栅格化图层,图中的每一个方格以等距离形式呈现,其实代码不仅起到了比例尺的作用,而且起到了分层设色地形图中颜色的作用,或者是等高线地图中等高线的作用,或者代表了地理分布图中的具体地物,是对传统地形图和地理分布图作了一个理想化处理。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卷第27-28题中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图就是此类图像(图1)。
2. 复合型图的增加
为了增加图像的信息量,将多个要素的图层叠加在一起,形成复合型图,这些图往往整合性很强,不仅表现在内容的整合,而且表现在图像的展示形式上,有平面图和立体图的整合,有统计图和分布图的整合,甚至有三种以上表现手法的整合,使学生在与图像刚一接触的瞬间会产生紧张感。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卷第3题是一个地貌和地质的复合图(图2)。其实复合型图只是表面上看比较复杂,因此容易漏掉信息,但是只要让学生学会对图像进行拆解和组合,并且找准不同图层之间的对应关系,图像的难度系数会大大降低。
3. 三维图像以及遥感图像的出现
近几年随着地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出现,相应地出现了一些遥感图像和三维图像,以及GIS分析成果的可视化图像,这些图像无疑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新鲜感,并且这些图像的应用领域很广,表现方式也很多,无法预料和猜测,更增加了一定的神秘感和陌生度。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卷出现的是我国北方某河流入海口1989年和2009年的卫星影像图。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II卷第1题图是2010年3月中旬发生在我国的沙尘暴的一幅遥感影像。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卷出现的也是一张遥感图像(图3)。2011年高考北京卷第10题出现交通运输的一个三维图(图4)。学生对这些图像的新鲜感大于紧张度,因此只要让学生多接触此类图像,自然就可以熟能生巧。
4. 专题内容的拓展
选择题中出现的地图一般以专题地图为主,随着新课程能力教学的深入,专题地图所涉及的空间和内容出现了很大的拓展。比如等值线,由传统的等温线、等高线、等压线、等深线等,拓展到了各个领域,特别是人文地理领域中很多因素都可以用等值线图来表述。新出现的等值线有海啸传播等时线、城市区域等价格线、交通等车流量线等。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卷第7题中出现一个气候风险度的等值线。2011年高考海南地理卷第14题出现的是等光合有效辐射线(图5)。学生接触最多、最早的等值线是等高线,在接触其他等值线的时候要注意区别分布规律。很多人会用读等高线的办法去判读其他等值线,这样判读有时候会得出相反的结论。比如海啸传播等时线(图6),学生在判读的时候会按照等高线越密地形越陡的思路,认为等时线越密,传播速度越快,这样就会导致判断失误。
地理分布图的内容也大大拓展,但是不管增加何种内容,图像都会有其一定的属性,所以一定要因图制宜、因题制宜。
二、 地理新图像的应对技巧
不管以何种面目出现,以何种表现手段呈现,地理图像要表达的都是一定的地理信息,选择题就是要根据这些图像所透露的信息来做出判断和抉择。因此,做图像选择题,最关键的是读懂图像,学会解剖图像的结构,挖掘图形的内涵,提取有效信息。
1. 举手之劳,顺应视觉习惯
所有的图像上呈现出来的信息,都是人们视觉的结果。人的视觉对图形有一些习惯,新图像在构制过程中若以非常规的模式呈现,或以与人的视觉习惯不一致的方式出现,就会给人以一定的陌生感。在近几年的地理高考试题中,这类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解题进程。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举手之劳就可以让原来不顺畅的图像视觉变得顺畅起来,那就是让学生把纸面颠倒过来看,目的是让图像在我们面前改变视觉角度,从而化解图像的难度。
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第5~7题图中(图7),左图的曲线分布与右图表面上一致,其实与学生的视觉习惯大相径庭。学生的习惯是,经线呈南北向分布,纬线呈东西向分布。因此虽然这左右两个表面上相似的图形,其实左图给学生的视觉是非常态的。但是只要将试卷按顺时针转动90°,成为图8的效果,这样经线的布局也成为南北向的布局,图形的信息就会一下子明朗起来。
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卷第3、4题的等高线地形图(图9),如果能够将卷面逆时针转动90°变成图10的效果,这样的等高线地形图就顺应了学生的视觉习惯,就好像人站在山脚下,落脚点就在山麓,山体布局在人的面前,可以清晰地看清楚山谷和山脊等地形分布。这样判读地形比原图清晰多了。
2. 画辅助线,做到事半功倍
地理图像虽然没有数学几何图形那样抽象,但是在读图解题过程中也可以借助数学几何题作辅助线,或者加阴影面的方式来增加图形的直观性,在原来图像的基础上,通过添加辅助线和阴影区的办法,使题目给出的条件明朗化,从而更好地完成题目提出的要求。
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卷第7题图中所给出的空间资料(图11),直接在该图上不能明确地作出选择。如果在右边的空间资料图上增加两条辅助线,就是以河流a曲线为中心,往两侧分别画两条曲线a1和a2,并且每一条线上的每个点与河流的最近距离都是1km。这样,符合条件的区域就一目了然了(图12)。
在复杂的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过程中,添加辅助线和一些注记也很有帮助。在计算面积的时候加一些阴影图示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不容易出差错。
3. 还原母图,了解整体环境
有的图像在取材的时候截自于更大篇幅的地图或图表,这就是子图与母图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寻找和还原母图。很多隐性的光照图就是在地球光照俯视图和侧视图上截取了一个子图,如果能够还原母图,问题会变得很直观。再如某个洋流分布图,只要我们在脑子里有一个全球的或者某个海域的洋流分布母图,把题目中出现的子图回归到母图中去,这样就会对出现的洋流所处的位置有一个全面了解,对完成题目的选择会有很大帮助。
地球运动题目一直是地理高考中的“老虎”,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女生更是“谈虎色变”。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题中地理选择题的最后几个题号似乎成了地球运动考点的“专座”。2008年的全国卷中曾经出现过四个地球运动选择题的极端现象。这类题目难在各种图的变式多,隐藏深。因此面对这类题目,首先要让学生将图还原到最原始的侧视图和俯视图,也就是找出母图的真相,还原“庐山真面目”,这样便于学生阅读和识别。
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卷第9~10题,给出的图是一个很简单的只用直线表示的示意图(图13),在这个示意图上无法作出空间想象和判断,因此需要把该图转化成常规的光照图。根据题干可以先把骨架放到侧视图的环境中去,就是图14的效果,也就是还原了一个母图,这样直观了许多。然后再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放到条件所述的环境中去,如第9道选择题,根据条件所示,还原出母图(图15)。这样根据条件和题目的需要,冷静地处理,一步一步转化、分解、图示,光照图就不会成为文综高考的拦路虎了。
面对新图像,教师还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让学生消除紧张心理,只有放松了,才能够展开思维,应对变化,才能坦然地分析和处理图像,从而旗开得胜,为顺利完成文综考试打好基础。
一、 地理新图像的变式特点
传统的地理选择题图像有景观图、地图、统计图、示意图、图表等类型,近几年高考试题中地理图像出现了很多新面孔,这些新面孔拓展了地理命题材料,也对学生解题能力有了更高的要求。
1. 表达手段的创新
在新出现的地理图像中,有的是对原来图像进行改造,从而出现新的视觉效果,学生在应试过程中由于紧张,往往习惯于定势分析,导致解题失误。比如纵横坐标的错位,对以往的视觉定势造成了冲击。2009年高考浙江文综卷将习惯上用柱状表示降水、用曲线表示气温作了一个对调,由于习惯的影响,很多学生判断失准。还有较多的是对表达手段进行创新、像修饰手段的创新、定点符号的变换,都产生新的视觉效果,因此要避免受习惯的束缚。
这些新图像虽然表达手段有所创新,但是如果能让学生知道其演变过程,问题也就迎刃而解。如近几年出现的以代码代替作图要素的简单栅格化图层,图中的每一个方格以等距离形式呈现,其实代码不仅起到了比例尺的作用,而且起到了分层设色地形图中颜色的作用,或者是等高线地图中等高线的作用,或者代表了地理分布图中的具体地物,是对传统地形图和地理分布图作了一个理想化处理。2011年高考安徽文综卷第27-28题中辽宁西北部某地土地利用的变化图就是此类图像(图1)。
2. 复合型图的增加
为了增加图像的信息量,将多个要素的图层叠加在一起,形成复合型图,这些图往往整合性很强,不仅表现在内容的整合,而且表现在图像的展示形式上,有平面图和立体图的整合,有统计图和分布图的整合,甚至有三种以上表现手法的整合,使学生在与图像刚一接触的瞬间会产生紧张感。2011年高考山东文综卷第3题是一个地貌和地质的复合图(图2)。其实复合型图只是表面上看比较复杂,因此容易漏掉信息,但是只要让学生学会对图像进行拆解和组合,并且找准不同图层之间的对应关系,图像的难度系数会大大降低。
3. 三维图像以及遥感图像的出现
近几年随着地理信息技术教学内容的出现,相应地出现了一些遥感图像和三维图像,以及GIS分析成果的可视化图像,这些图像无疑有一定的专业性和新鲜感,并且这些图像的应用领域很广,表现方式也很多,无法预料和猜测,更增加了一定的神秘感和陌生度。2010年高考山东文综卷出现的是我国北方某河流入海口1989年和2009年的卫星影像图。2010年高考全国文综II卷第1题图是2010年3月中旬发生在我国的沙尘暴的一幅遥感影像。2011年高考天津文综卷出现的也是一张遥感图像(图3)。2011年高考北京卷第10题出现交通运输的一个三维图(图4)。学生对这些图像的新鲜感大于紧张度,因此只要让学生多接触此类图像,自然就可以熟能生巧。
4. 专题内容的拓展
选择题中出现的地图一般以专题地图为主,随着新课程能力教学的深入,专题地图所涉及的空间和内容出现了很大的拓展。比如等值线,由传统的等温线、等高线、等压线、等深线等,拓展到了各个领域,特别是人文地理领域中很多因素都可以用等值线图来表述。新出现的等值线有海啸传播等时线、城市区域等价格线、交通等车流量线等。2011年高考福建文综卷第7题中出现一个气候风险度的等值线。2011年高考海南地理卷第14题出现的是等光合有效辐射线(图5)。学生接触最多、最早的等值线是等高线,在接触其他等值线的时候要注意区别分布规律。很多人会用读等高线的办法去判读其他等值线,这样判读有时候会得出相反的结论。比如海啸传播等时线(图6),学生在判读的时候会按照等高线越密地形越陡的思路,认为等时线越密,传播速度越快,这样就会导致判断失误。
地理分布图的内容也大大拓展,但是不管增加何种内容,图像都会有其一定的属性,所以一定要因图制宜、因题制宜。
二、 地理新图像的应对技巧
不管以何种面目出现,以何种表现手段呈现,地理图像要表达的都是一定的地理信息,选择题就是要根据这些图像所透露的信息来做出判断和抉择。因此,做图像选择题,最关键的是读懂图像,学会解剖图像的结构,挖掘图形的内涵,提取有效信息。
1. 举手之劳,顺应视觉习惯
所有的图像上呈现出来的信息,都是人们视觉的结果。人的视觉对图形有一些习惯,新图像在构制过程中若以非常规的模式呈现,或以与人的视觉习惯不一致的方式出现,就会给人以一定的陌生感。在近几年的地理高考试题中,这类图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的解题进程。其实,要解决这个问题很简单,举手之劳就可以让原来不顺畅的图像视觉变得顺畅起来,那就是让学生把纸面颠倒过来看,目的是让图像在我们面前改变视觉角度,从而化解图像的难度。
2008年高考全国文综卷第5~7题图中(图7),左图的曲线分布与右图表面上一致,其实与学生的视觉习惯大相径庭。学生的习惯是,经线呈南北向分布,纬线呈东西向分布。因此虽然这左右两个表面上相似的图形,其实左图给学生的视觉是非常态的。但是只要将试卷按顺时针转动90°,成为图8的效果,这样经线的布局也成为南北向的布局,图形的信息就会一下子明朗起来。
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卷第3、4题的等高线地形图(图9),如果能够将卷面逆时针转动90°变成图10的效果,这样的等高线地形图就顺应了学生的视觉习惯,就好像人站在山脚下,落脚点就在山麓,山体布局在人的面前,可以清晰地看清楚山谷和山脊等地形分布。这样判读地形比原图清晰多了。
2. 画辅助线,做到事半功倍
地理图像虽然没有数学几何图形那样抽象,但是在读图解题过程中也可以借助数学几何题作辅助线,或者加阴影面的方式来增加图形的直观性,在原来图像的基础上,通过添加辅助线和阴影区的办法,使题目给出的条件明朗化,从而更好地完成题目提出的要求。
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卷第7题图中所给出的空间资料(图11),直接在该图上不能明确地作出选择。如果在右边的空间资料图上增加两条辅助线,就是以河流a曲线为中心,往两侧分别画两条曲线a1和a2,并且每一条线上的每个点与河流的最近距离都是1km。这样,符合条件的区域就一目了然了(图12)。
在复杂的等高线地形图的判读过程中,添加辅助线和一些注记也很有帮助。在计算面积的时候加一些阴影图示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而且不容易出差错。
3. 还原母图,了解整体环境
有的图像在取材的时候截自于更大篇幅的地图或图表,这就是子图与母图的关系。教师在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学会寻找和还原母图。很多隐性的光照图就是在地球光照俯视图和侧视图上截取了一个子图,如果能够还原母图,问题会变得很直观。再如某个洋流分布图,只要我们在脑子里有一个全球的或者某个海域的洋流分布母图,把题目中出现的子图回归到母图中去,这样就会对出现的洋流所处的位置有一个全面了解,对完成题目的选择会有很大帮助。
地球运动题目一直是地理高考中的“老虎”,许多学生,特别是文科女生更是“谈虎色变”。近几年的高考文综试题中地理选择题的最后几个题号似乎成了地球运动考点的“专座”。2008年的全国卷中曾经出现过四个地球运动选择题的极端现象。这类题目难在各种图的变式多,隐藏深。因此面对这类题目,首先要让学生将图还原到最原始的侧视图和俯视图,也就是找出母图的真相,还原“庐山真面目”,这样便于学生阅读和识别。
2011年高考浙江文综卷第9~10题,给出的图是一个很简单的只用直线表示的示意图(图13),在这个示意图上无法作出空间想象和判断,因此需要把该图转化成常规的光照图。根据题干可以先把骨架放到侧视图的环境中去,就是图14的效果,也就是还原了一个母图,这样直观了许多。然后再根据题目的具体要求,放到条件所述的环境中去,如第9道选择题,根据条件所示,还原出母图(图15)。这样根据条件和题目的需要,冷静地处理,一步一步转化、分解、图示,光照图就不会成为文综高考的拦路虎了。
面对新图像,教师还需要做的一件事就是让学生消除紧张心理,只有放松了,才能够展开思维,应对变化,才能坦然地分析和处理图像,从而旗开得胜,为顺利完成文综考试打好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