委蜕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HOHO6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偶然的机缘,我们从海宁到金陵,在甘熙故居中的津逮楼为风堂先生所制的砚台制拓,历时一月余。
  风堂,是章嘉陵先生的号。先生是我们海宁人,1942年生于重庆嘉陵江畔,遂指江为名,后长居金陵。自幼习字,少年时从师学书,三十岁学画,五十岁后始制砚、画瓷烧瓷,涉猎颇广,如今书、画、印、砚、瓷艺皆自成一家。
  甘熙故居始建于清嘉庆年间,园中有甘福、甘熙父子仿宁波“天一阁”所建的藏书处“津逮楼”。原楼毁于“洪杨”兵燹,新楼为近年复建。惟楼前一泓清池、一老朴树、一苦楝树,犹存依稀古风。
  这里曾收藏过赵明诚、李清照夫妇的《金石录》。现在藏书当然是没有了,楼上陈列着风堂先生制作的数十方砚台,还有他的画作、书法、瓷器等。楼梯口,贴着一幅风堂先生的照片和自述對联:“读诸子,书魏晋,得空种点花;写山水,画才女,不时常进山。抡大锤,敲顽石,瘦猴充壮汉;和泥巴,做陶罐,洒脱小匠人。 ”我心想总该有一个“章嘉陵艺术馆”之类的牌匾吧,却遍寻无着,抬头只见金灿灿的“津逮楼”匾。
  风堂制砚十余年,成砚数百方。我们拓的这些砚,大多是上世纪九十年代末期和本世纪初的十年间用龙尾石或歙石制作的,是他的倾情之作。此后,他就很少再制砚了,问其原因,他答:“想做的砚已做完了。”
  风堂的砚非常实用,有着宽广坦荡的研堂可研墨写字作画。但又不完全是传统意义上的砚,很多砚尺寸很大,显然并不仅仅是为使用而作。龙尾山的砚石只是他表达艺术感悟、宣泄生活感触的一个载体,而这个载体又恰巧是他苦苦寻觅最终相见恨晚、与其创作内容相得益彰的绝配。
  拓风堂的砚,既有字,又有画。字是用锤子一锤一锤敲和凿子一刀一刀刻出来的,金石气蕴含其中;画是顺着石头原有的肌理用刻刀稍加点缀即成的佳构,果然天然去雕饰。
  在或黝黑凝重或青碧苍古的龙尾石上,风堂用铁凿当笔镌刻着自己对艺术的诠释,构建着自己的艺术世界。锤凿刀刻中,行楷、魏碑、二王、米芾、孙过庭、怀素……那些长年临写的碑帖在他心里有了新的感悟。于是他制砚时,在字里行间“秀肌肉”,在天然石面“绘山水”,尽情地展示着其艺术生命的强盛张力。
  我长年接触的是古砚,当年初见风堂先生砚颇觉意外,暗忖这砚做得真是桀骜不驯!如今要制拓了更觉不好拓。用传统的乌金拓是无法体现他作品神韵的。须先将砚分门别类,反复观察,掌握每方砚的特点,方可上纸制拓。以拓包当笔,调匀墨色,点缀渲染,才能层次尽出、气韵生动。
  按照风堂先生自述,优秀的艺术家总是能全面地学习传统规则,先是继承;然后融进自己对当今世界的认识、时代的审美、与生活息息相关的新感受进行创作。
  从风堂先生十几年间制作的数百方砚中,我们可以清楚看到他从学习传统到自由创作的脉络。早期的砚作,或临摹传统砚式,或迎合时人喜好,但他很快就走完了这个过程。用他自己的话说,不是不会做这样的砚,而是不屑于老做这种砚,复制和临摹不是他要做的事。他要在砚石上留下自己的思考、风格和喜怒哀乐。
  风堂选石有独特的标准。重形状而不唯石品是求。当制砚者、用砚者、藏砚者纷纷追求砚石纹理、质地时,他挑选的砚石常常是他人弃之不顾的,连当地砚工也质疑:这样的石头怎么做砚?他却用自己的眼光在欣赏和品读。一块济溪中滚动浸润千年的卵石、一片随手捡拾的古坑口的黄鱼子石、一截状如树化石的砚料,经他的手,都成了一方方别开生面的砚台。
  顽石何幸?得遇风堂!
  风堂制砚的基本原则是重天然而巧施人工。当众多制砚人在苦恼于如何裁切一块砚石,如何避开一缕石疵,如何磨平一个石面时,他却可以信手拈来,随形而作,大开大阖。尽量保留砚石原有的石皮、形状,只稍加调整、取舍,稍加点缀,意境出矣。砚成后整体有明代砚的厚重力量感,砚面又有明代小品文的空灵与散远,自成一格。
  不会刻意去修饰、雕琢,也没有过度的打磨、抛光。米开朗基罗说《大卫》:“我要做的只是凿去多余的石头,去掉那些不该有的大理石,大卫就诞生了。”风堂制砚面对砚石也是“成砚在胸”,去掉该去掉的,留下该留下的。而砚石经这去与留抉择之后,脱然而出的就是风格特立独行的风堂砚。
  字口里,一刀一凿清晰可见;砚面上,山石荦确,峰峦起伏。我们的拓包因此磨损很快。有时原先准备的传拓常用的薄宣纸根本无法拓出风堂砚的神韵,随手拾起糊壁剩下的皮纸,拓出的效果倒是出奇的好。
  风堂铭砚,重书法而不拘泥内容。或录先贤经典,或有感而发直抒胸臆,或自撰的游记甚至时尚流行歌词也入其铭。不装,不死抠字眼,没有韵律限制。乘兴写来,兴尽而终,颇有魏晋遗风。
  拓砚间歇,我们端着风堂先生自己烧造的茶杯喝着茶与他闲聊。  “人,其实可以做很多事的。” 他说。
  说这话时,他加重了“可以”两个字的语气。
  可以六十多年临池不辍,醉心书画。可以五十岁开始制砚,可以背着几十斤砚石徒步三十多里从砚山到璜茅赶长途汽车回南京。在简陋的车棚里,挥锤敲石制砚。
  可以和泥拉坯画瓷烧瓷器,在景德镇的窑火中尝试着自己新的创作。
  可以单骑天山八百里,搜尽奇峰打草稿。
  可以六十九岁考驾照。考核通过那天,考官说:“本子是发给你了,车子就不要开了。”开!为什么不开?!不但开,还得去远方,去险远处,因为风景总在寻常看不到的地方。七十四岁自驾一万二千公里去新疆霍尔果斯。可以连续半个月每天开六七百公里,下东北,走西南,沿国境线奔驰,亲手抚摸界碑。既看美景,了心愿,更是完成了对自己的胆、识、才的自我考验。
  还有许多许多的可以……
  我们听着很惊奇,这是怎样的一种生命活力!这是怎样的一种人生历练!
  不知道,他到底有什么不可以?!
  这是一位长者,更是一位智者。童稚的天真、少年的浪漫、青年的豪情、中年的沉稳、老年的豁达,如此和谐地融于一身。听着他心平气和的闲聊,如饮纯正山泉,如品清醇春茶,我们不知不觉跟着他远离喧嚣的金陵闹市,进入了他天朗气清的世界。
  在金陵的前后三十多天里,我们白天在津逮楼拓砚,晚上在快捷酒店几平方米的逼仄房间里,对照砚台、拓片照片,分析成败得失。读着他写的《梦境和呓语》《兔起鹘落》《艺术杂谈》,体会他的创作心路,感叹再三:感叹风堂制砚的用心独到,为其不拘一格的想象力、创造力拍案;感叹其才气横溢,书香破砚而出,扑面而来;感叹我们才艺有限,手力不逮,不能完全传拓出砚台精彩处。的确,能抡锤制砚,能敲凿镌铭,能挥毫书画,砚史上高凤翰(南阜)之后这样的文人越来越少了。
  我们的工作跨越了冬、春两个季节,在凛冽的寒冬和燥暖的春日,四面透风的津逮楼里制出的拓片效果并不是很理想,我们能做的只是尽力将拓片制作得完美一些,希冀能再现风堂砚作的神采之万一。
  《庄子·知北游》云:“子孙非汝有,是天地之委蜕也。”面对豁达的风堂砚作,我们拓下的,只是风堂先生遗落在这里的一张张光彩夺目的创作灵感之壳,即庄子所说的“委蜕”而已矣。而风堂先生充满活力的灵感早已破壳而出,在新的天地里、新的高度里继续快乐而勤奋地劳作着,游戏着,创造着。
  而我们能做的只是满怀敬意的遥望与喝彩。
其他文献
投身政坛前,翁金珠老师就读师范大学音乐系,是一位音乐老师。担任公职后,她喜爱下班后静坐在书房里,静静欣赏着庭院中扶疏的花木以舒缓工作压力,看着花草树木随风起舞的优雅恬适,让她兴起想留下美景的念头,也因此开启她的绘画之路。公馆庭院及路边的花草树木,出差走访的美景,都成了她笔下的创作题材。卸下公务后,她仍持续创作,将日常所见的景物之美,自然优雅地呈现在画作上。  作品中,除了有她喜爱的花卉主题,如邻家
期刊
当前书坛,各种展览大赛频繁,以篆刻与书法获奖者亦多,然而践行和享受着“工匠精神”并能兼顾到艺术品位者鲜见,李书强可谓特例,他的艺术轨迹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李书强,1982年生于内蒙古阿荣旗,现居辽宁大连。少喜涂鸦刻画,2001年得姚振华先生指点开始学习篆刻,2009年进中国书法院进修学习,有幸得王镛、石开、徐正濂、陈国斌、徐海、等诸位先生指导。篆刻作品在全国第七届新人新作展上获最高奖。  自工业
期刊
传统的人物研究, 往往是从做人物年表或年谱开始。这个看似简单的工作,实际上并不是单纯的搜集资料,还包括对资料的选择、考证、排比。有人认为做年谱只要有足够的耐性就可以,殊不知面对众多资料,最能考验作者的眼光、见识和能力。  林散之是20世纪后50年中国书坛最重要的书家之一,有关他的作品集、传记和艺谈类书籍已出版了不下几十种,林散之研究,也逐渐成为书坛的一个热门。就笔者过目的相关撰述,牵涉到林散之艺术
期刊
在河南省东南隅,大别山北麓,有一个钟灵毓秀的宜居小县城,那便是商城。商城县历史悠久,公元前这里便称之为“雩娄”。据《词源》载:“雩娄,本春秋时吴地。”《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载:“楚子秦入侵吴,及雩娄。”至西汉时设雩娄县,隶庐江郡。明、清两代,义学、私塾星布四乡,文峰、温泉等书院荟萃“吴头楚尾”,古雩娄大地成了文化艺术的沃土,人才辈出。  然而,曾几何时,让商城县扬名立万的还是歌舞,被誉为“歌舞之乡
期刊
看张小纲的“荷花”系列作品,我们常常会被那一幅幅诗情画意、意境幽深的作品所感动,仿佛心灵受到了洗礼与教诲。张小纲曾任教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并任系主任,以后又因家眷之事调往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任院长,几十年的水彩创作经验及教学经历使他的水彩艺术达到了日升月恒的地步。他的作品,不仅酣畅淋漓、洒脱自如,而且颇有大家风范。细细品味,我们认为他的作品有以下几大特点或特色。  品格脱俗  湘籍宋人周敦
期刊
清代号称“九十九砚斋”主人的纪昀,是一位有名的砚台鉴赏家和收藏家。他将其藏砚集拓成册,名曰“阅微草堂砚谱”,流传于世,影响深远。  纪昀(1724—1805),字晓岚,号观奕道人,清著名学者、文学家,河北献县人。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谥文达,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昀能诗和骈文,著有《纪文达公遗集》《阅微草堂笔记》等。  纪昀作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直阁事很受皇上的恩宠。在他的《阅微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钱学森是一位具有崇高科学品质、炽热艺术情怀和深厚文化修养的科学家,毕生追求科学之真、道德之善、艺术之美,并一直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多次指出,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識,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无论就个人经历还是学术思想而言,钱学森都堪称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杰出代表。  为贯彻党
期刊
摘要:关于書法的书写问题是一个古今之人都在探讨研究的问题,这是学习书法的基础,也是根本。本文主要以孙过庭的《书谱》为例,对其部分内容进行深刻的分析,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书法用笔的真正内涵及要义,从而运用到书法创作当中。  关键词:用笔 笔法 笔势 笔意  谈及书法艺术,古今中外,无人不论“用笔”其含义,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也是学术之本。自古以来,书法所采用的书写工具都是毛笔,正是因为毛笔的柔和性
期刊
近日得一铜质炮弹壳,口径7.5cm,高11cm。壳体上镌刻着,“讨龙之役歼敌于化城,我军第四军阵地在城北之南津塔,此管退炮筒即拾于阵地者敬赠,隐渔清玩并志纪念,民国七年四月念五日 魏邦平识。”弹壳底部刻有德文 **K Rupp A.G(即克虏伯公司)、1910(炮弹生产日期)、三环标志(公司LOGO),还有不知其意的B,45等字符。  民国元年(1912)三月,袁世凯攫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实
期刊
当故宫的“石渠宝笈”展成为时续性新闻话题时,同一个城市还有一个值得看的展览,团结湖畔的北京画院展览馆此刻正在展出“草间偷活——齐白石工笔草虫展”。由于新闻媒体的渲染,四面八方的观众涌向故宫,争睹据说要回库十年才能重新面世的《清明上河图》,上演故宫观展从未有过的“跑步拼速度,排队熬时长”的纪录。  相对于故宫的人山人海,北京画院展厅的白石草虫展显得安静更适合静心观展。北京画院是国内藏白石真迹最多的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