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白石父子的“工虫”

来源 :文艺生活·上旬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ubi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故宫的“石渠宝笈”展成为时续性新闻话题时,同一个城市还有一个值得看的展览,团结湖畔的北京画院展览馆此刻正在展出“草间偷活——齐白石工笔草虫展”。由于新闻媒体的渲染,四面八方的观众涌向故宫,争睹据说要回库十年才能重新面世的《清明上河图》,上演故宫观展从未有过的“跑步拼速度,排队熬时长”的纪录。
  相对于故宫的人山人海,北京画院展厅的白石草虫展显得安静更适合静心观展。北京画院是国内藏白石真迹最多的机构,大多数作品来自白石后人的捐助。这几年“齐白石”是北京画院展览馆的“常客”,之所以这样,除开白石在艺坛尊崇的地位,也与他的丰富人生经历有关,关于他人生艺术的点滴,经过发酵,均能成为饶有趣味的话题。不过,眼下在北京画院的这个白石草虫展,并不是普通的白石画作陈列,而是白石去世后,第一次以工笔草虫为名的专题展。除馆藏外,许多作品借自中国美术馆、辽宁省博物馆和荣宝斋等公立机构,还有一些作品是国内重要的私人收藏,如著名的如成交价过亿的“可惜无声”册。可以说在白石诸多展览中,这是一个不可忽略的展事。
  艺术史界对于白石的“工虫”(这是白石自己对工笔草虫的称呼)是这样看的:白石存世的工虫,大多创作于早中年,有些题作七八十后的作品,实际上是拿早中年存下来的作品,添加上阔笔花卉而成,并不能完全看成是晚年的作品。这是白石创作中非常奇特的现象。最近十多年来,艺术史界对此又有一些新看法,如指出传世的白石工笔草虫中,有部分作品出于白石三子齐子如之手。展览中有一本册页,白石阔笔写花卉,画面还有工笔草虫,册页钤有“子如画虫”一印,大概就是证据。
  最早指出子如替白石代笔“工虫”的是马璧。这位民国时期的文化记者,1946年曾追随白石赴南京、上海办展,一路同行获得白石创作上的许多辛秘,在他后来撰写的文章里披露了这个秘密。缘于马璧在艺术圈的影响有限,加上他后来赴台,他的说法传播不广。当代艺术史家郎绍君可能受到马璧启发,曾就此展开做过研究,但也只限于理论层面的探讨,并未针对具体作品指出工虫在父子创作中的差异,只强调署名白石的工虫,包含了齐子如的贡献。这种说法符合事实,但无法在实例上作更进一步作论证。
  齐子如是白石的第三子(1902—1955)。徐悲鸿评介:子如在白石子女中画得最好。白石也看重子如的才能,曾正面评说:如儿同居燕京七年,知画者无不知儿名。
  子如承家學,画风绝似其父,他又是陈半丁的弟子。当年白石与陈半丁有约,把各自的孩子送到对方门下学画。子如就此拜半丁为师,陈则把长子送到白石门下,结果子如学出来了,陈半丁的长子负名师弟子之名却未学成。齐子如一副好身手,可惜天不怜才,五十稍过一点就离开人世。
  白石对自家笔下的工虫,言语间常带相惜之意。一生作画,有许多画工虫的心得记录在题跋文字里。北京画院展出的展品中,至少有十来则与工虫有关的文字,现录出数则,以见其态度。
  此册计有二十开,皆白石所画,未曾加花草,往后千万不必添加。即此一开一虫,最宜西厢词作者,谓不必续作,竟有好事者偏续之,果丑齐来。甲申秋八十四岁白石记。
  余自少至老,不喜画工致,以为匠家作,非大叶尘枝,糊涂乱抹,不足怅意。学画五十年,唯四十岁时戏捉活虫写照,共得七虫,年将六十,宝辰先生见之欲余临,只可供知者一骂。弟璜记。
  此虫须对物写生,不谨形似,无论名家匠家,不得大骂。熙二先生笑存。庚申三月十二日。弟齐璜白石老人并记。
  画贝叶其细(甬力)之细,宜画得欲寻觅。老眼所为,只言大略耳。白石翁。此虫乃樊樊山先生所藏古月轩所画烟壶上之本。
  历来画家所谓画人莫画手,余谓画虫之脚亦不易为,非提虫写生,不能有如此之工。白石。
  客有求画工致虫者众,余昏隔雾,从今封笔矣。白石。
  余往时喜旧纸,或得不洁之纸,愿画工虫藏之,今妙如女弟求画工虫,共寻六小页为赠,画后三十年二,庚午白石。
  这些无心写出的文字,细细梳理,有这样几点值得注意。
  白石明确指出工虫有独立的审美价值。他的工虫从写生观察而来,重视细节的表达。晚年示人的工虫,是早中年留下来的,补写花草并题款。六十以后“目昏隔雾,从今封笔矣”。从题跋文字还透露六十过后也画工虫,由于生理的原因,不能工,只言大略。这样,另一个问题似乎就凸显出来,白石六十后的工虫之作传世还不少,除早中年遗留来下的,还有一些工致的草虫怎么来的?齐子如的代笔就成了呼之欲出的问题。
  现在,回过头再来谈的白石父子的工虫。
  署名白石或由子如代笔的工虫并不影响我们的日常欣赏。在一般人眼里,画面上出现的工虫出于白石?还是子如之手,不算特别重要的问题。原因是从画面上看,父子的差别并不明显,就连专门从事白石研究的专家也难以分清,遑论普通观众。但在艺术史家那里,这的确是不能不谈的问题。画家、作品以及师承关系是整个传统艺术史研究环节中的重点,如果连作品的归属都存在问题,还谈什么艺术史?在艺术市场,则又是另外一种情状,出于白石或子如,表面上看不出端倪,本质上的区别很大,原因无外乎白石的工虫价值要高于子如。
  从版权的角度,白石是工虫的原创者,别人学他或按他的路子画,都可冠名于他。这个容易分清的问题,一旦转换到具体作品,大家的认识可能就会犹豫。白石是画他那路工虫的开创者,既精于此道,也是画工虫程序的设计者;子如是他的爱子,独传他的画虫之法,如法炮制,虽非白石亲笔,实同亲笔。说得明白些,子如爰用白石发明的专利,原创是白石的,灵魂也是白石的,子如只是按规矩办事。再说子如传白石衣钵,这样的传承除子如没有第二人,而且又是白石认可的。这种情形下,把子如的工虫视同白石,于情于理,都不算过。
  齐白石是20世纪画坛留给后人话题最多的画家之一。他的为人为艺乃至围绕他作品发生的话题数不胜数。白石与其子和工虫的关系只是众多话题中不太引人注目的问题,把这个问题提出来,其意义显然比问题本身的意义更大,关联的不止是国画中的原创与非原创之争,还涉及怎样认识中国画创作中的类似事件。
其他文献
1918年的春节,和往昔所有的“中国年”一样,热热闹闹,普天同庆。这一年的春节,在北京大学校园内,却因为几位知名教授的诗篇,特别富于新的诗意与思想。他们不但同时写诗致意,还将这些诗篇全都发表在了《新青年》杂志上,堪称1918年春节的特别记忆。  1918 年3 月15 日,《新青年》第四卷第三期上,同时发表了4首以“除夕”为题的诗。胡适、陈独秀、沈尹默、刘半农,4位北大教授,向校内外同仁呈献诗作,
期刊
投身政坛前,翁金珠老师就读师范大学音乐系,是一位音乐老师。担任公职后,她喜爱下班后静坐在书房里,静静欣赏着庭院中扶疏的花木以舒缓工作压力,看着花草树木随风起舞的优雅恬适,让她兴起想留下美景的念头,也因此开启她的绘画之路。公馆庭院及路边的花草树木,出差走访的美景,都成了她笔下的创作题材。卸下公务后,她仍持续创作,将日常所见的景物之美,自然优雅地呈现在画作上。  作品中,除了有她喜爱的花卉主题,如邻家
期刊
当前书坛,各种展览大赛频繁,以篆刻与书法获奖者亦多,然而践行和享受着“工匠精神”并能兼顾到艺术品位者鲜见,李书强可谓特例,他的艺术轨迹引起了笔者的思考。  李书强,1982年生于内蒙古阿荣旗,现居辽宁大连。少喜涂鸦刻画,2001年得姚振华先生指点开始学习篆刻,2009年进中国书法院进修学习,有幸得王镛、石开、徐正濂、陈国斌、徐海、等诸位先生指导。篆刻作品在全国第七届新人新作展上获最高奖。  自工业
期刊
传统的人物研究, 往往是从做人物年表或年谱开始。这个看似简单的工作,实际上并不是单纯的搜集资料,还包括对资料的选择、考证、排比。有人认为做年谱只要有足够的耐性就可以,殊不知面对众多资料,最能考验作者的眼光、见识和能力。  林散之是20世纪后50年中国书坛最重要的书家之一,有关他的作品集、传记和艺谈类书籍已出版了不下几十种,林散之研究,也逐渐成为书坛的一个热门。就笔者过目的相关撰述,牵涉到林散之艺术
期刊
在河南省东南隅,大别山北麓,有一个钟灵毓秀的宜居小县城,那便是商城。商城县历史悠久,公元前这里便称之为“雩娄”。据《词源》载:“雩娄,本春秋时吴地。”《左传·襄公二十六年》载:“楚子秦入侵吴,及雩娄。”至西汉时设雩娄县,隶庐江郡。明、清两代,义学、私塾星布四乡,文峰、温泉等书院荟萃“吴头楚尾”,古雩娄大地成了文化艺术的沃土,人才辈出。  然而,曾几何时,让商城县扬名立万的还是歌舞,被誉为“歌舞之乡
期刊
看张小纲的“荷花”系列作品,我们常常会被那一幅幅诗情画意、意境幽深的作品所感动,仿佛心灵受到了洗礼与教诲。张小纲曾任教于湖南师范大学美术系并任系主任,以后又因家眷之事调往深圳职业技术学院艺术设计学院任院长,几十年的水彩创作经验及教学经历使他的水彩艺术达到了日升月恒的地步。他的作品,不仅酣畅淋漓、洒脱自如,而且颇有大家风范。细细品味,我们认为他的作品有以下几大特点或特色。  品格脱俗  湘籍宋人周敦
期刊
清代号称“九十九砚斋”主人的纪昀,是一位有名的砚台鉴赏家和收藏家。他将其藏砚集拓成册,名曰“阅微草堂砚谱”,流传于世,影响深远。  纪昀(1724—1805),字晓岚,号观奕道人,清著名学者、文学家,河北献县人。官至礼部尚书、协办大学士,加太子太保,谥文达,曾任《四库全书》总纂官。纪昀能诗和骈文,著有《纪文达公遗集》《阅微草堂笔记》等。  纪昀作为礼部尚书兼文渊阁直阁事很受皇上的恩宠。在他的《阅微
期刊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追求真善美是文艺的永恒价值。”钱学森是一位具有崇高科学品质、炽热艺术情怀和深厚文化修养的科学家,毕生追求科学之真、道德之善、艺术之美,并一直倡导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他多次指出,一个有科学创新能力的人不但要有科学知識,还要有文化艺术修养。无论就个人经历还是学术思想而言,钱学森都堪称科学与艺术结合的杰出代表。  为贯彻党
期刊
摘要:关于書法的书写问题是一个古今之人都在探讨研究的问题,这是学习书法的基础,也是根本。本文主要以孙过庭的《书谱》为例,对其部分内容进行深刻的分析,以便我们更好地理解书法用笔的真正内涵及要义,从而运用到书法创作当中。  关键词:用笔 笔法 笔势 笔意  谈及书法艺术,古今中外,无人不论“用笔”其含义,这是一个亘古不变的话题,也是学术之本。自古以来,书法所采用的书写工具都是毛笔,正是因为毛笔的柔和性
期刊
近日得一铜质炮弹壳,口径7.5cm,高11cm。壳体上镌刻着,“讨龙之役歼敌于化城,我军第四军阵地在城北之南津塔,此管退炮筒即拾于阵地者敬赠,隐渔清玩并志纪念,民国七年四月念五日 魏邦平识。”弹壳底部刻有德文 **K Rupp A.G(即克虏伯公司)、1910(炮弹生产日期)、三环标志(公司LOGO),还有不知其意的B,45等字符。  民国元年(1912)三月,袁世凯攫取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职位,实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