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体育课堂教学和教学结构必须冲破单一的讲授模式,采用多样化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在教学法中,教师要大胆改革,有效地去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学生个性,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我锻炼,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本文结合中等职业学校体育教学实际加以研究。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体育教学 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09-02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是对人的素质形成、发展施加积极影响的一种教育。体育教学在学校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是体育教师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技能和技术及良好作风的平台。多年来,学校体育教学在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以达标率为主要管理目标的做法。因此,应根据社会发展,探讨现代学校体育思想,建立素质体育理论,使学校体育由“应试体育”向“素质体育”转变。体育教学改革应由过去的以“教师中心”转向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上来,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入手,不断改革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从素质教育和面向未来的要求来看,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也是学生在校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途径,体育课堂教学不单纯是选拔培养新世纪的体育英才,还要使每一个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成长,这就要求体育课堂教学和教学结构必须冲破单一的讲授模式,采用多样化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
一、抓好准备部分的教学,激发学生群体兴奋性
体育课堂准备部分的教学,是为了使学生从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由相对静止状态进入运动状态所要用的各种练习方法。传统准备活动完全有赖于老师统一指挥,教学程序上形成了“队列练习——徒手操”等固定模式。素质教育强调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因此教师在进行准备活动的教学中,要改变过去那种单调枯燥的跑步、做操的教学形式,多安排新颖活跃的内容,与基本教材紧密结合,一些模仿性练习、诱导性练习及辅助性练习,大量充实到准备活动中来,不仅提高了准备活动教学的容量,而且使准备活动与基本部分衔接更紧密。如篮球教学中的折线跑、后退跑、各种传接球练习等既活动了身体,又熟悉了球性。准备活动教学过程中的韵律化是近年来较突出的一个新特点。它首先表现为音乐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使学生能更协调准确地表现动作,提高练习的节奏和动作运用的实际价值以及健身效果。与此同时,准备性练习节奏也更加明快强烈,各种练习的艺术性得到了加强,美育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体现。
二、课堂教学要生动活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1.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科学使用。体育游戏是以促进身体发展为目的,进行体育教育的专门手段,以体力性活动结合智力性活动,有浓重娱乐气息的身体练习和思维练习方法。它可以使一节枯燥的体育教学课变得兴趣盎然,使学生在增强体质和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他们机智、勇敢、顽强、果断等意志品质和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在各种游戏比赛中,利用青年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不但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运动热情,而且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2.重视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在一个教学班内,由于学生体育能力的不同,在教学中完成教学目标,学生的身体承受能力以及心理表现上都会产生一定的差别。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尽可能使他们的兴趣爱好得到满足,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体育基础差的学生在完成动作质量和数量上,在运动负荷上,保护与帮助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并逐步提高要求,争取让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都能得到不断提高,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使基础差的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基础好的学生不至于过分骄傲自满,从而培养他们学无止境、永攀高峰的精神。教师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后,给学生一点“自由空间”,让他们自由支配时间去练自己喜欢的项目,使他们的特长有了用武之地。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应进行必要的指导帮助,这种“自选练习”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活动充满生机,组织教学教法更加灵活,不但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发挥,培养学生自我健身能力,而且缓解了教学中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矛盾,便于因材施教。
三、进行体育心理素质教育
“应试体育”忽视个性发展,阻碍了学生心理发展,所以在“素质体育”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专业特点,如运用教材教法新奇多样化,动作简繁难易适度,运动负荷恰到好处等,使学生承受的心理负荷适中;另一方面,教师应借鉴和结合心理卫生教育、心理辅导方法,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心理指导,使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例如:在长跑中的“极点”反应时,运动员感到肌肉酸痛,呼吸困难,如放弃努力,停止不前,就不会闯过“极点”到达“第二次呼吸”,这时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把长跑的正常生理反应向学生讲解清楚,使他们树立信心,增长勇气,学生就能闯过“极点”到达“第二次呼吸”,其意志和心理素质也随之得到提高。
四、开展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和运动比赛
学校应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和竞赛,在活动中使学生得到锻炼,增强自我意识。在集体的共同活动中,可进一步了解自我,学会交往,形成尊重他人、热爱集体的好意识,在竞赛活动中,严格竞赛规则,使学生在公平的条件下发挥自己的能力,启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凭借自己的实力,取得优良成绩。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能提高学生的政治文化素质,使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水准得到升华。在新世纪,改变“应试体育”现状,进行学校体育改革,不仅关系到体育事业的发展,还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在教学法中,教师要大胆改革,有效地去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学生个性,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我锻炼,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 体育教学 问题研究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2-0209-02
学校体育是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有效的教育手段,是对人的素质形成、发展施加积极影响的一种教育。体育教学在学校教学中占有很大的比重,它是体育教师向学生传授基本知识、技能和技术及良好作风的平台。多年来,学校体育教学在应试教育环境的影响下形成了以达标率为主要管理目标的做法。因此,应根据社会发展,探讨现代学校体育思想,建立素质体育理论,使学校体育由“应试体育”向“素质体育”转变。体育教学改革应由过去的以“教师中心”转向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育上来,从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入手,不断改革教育方法,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促进学生个性发展。从素质教育和面向未来的要求来看,体育课堂教学是学校体育工作的重点,也是学生在校进行体育锻炼的主要途径,体育课堂教学不单纯是选拔培养新世纪的体育英才,还要使每一个学生的身体、心理健康成长,这就要求体育课堂教学和教学结构必须冲破单一的讲授模式,采用多样化的、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
一、抓好准备部分的教学,激发学生群体兴奋性
体育课堂准备部分的教学,是为了使学生从生理和心理等方面,由相对静止状态进入运动状态所要用的各种练习方法。传统准备活动完全有赖于老师统一指挥,教学程序上形成了“队列练习——徒手操”等固定模式。素质教育强调学生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因此教师在进行准备活动的教学中,要改变过去那种单调枯燥的跑步、做操的教学形式,多安排新颖活跃的内容,与基本教材紧密结合,一些模仿性练习、诱导性练习及辅助性练习,大量充实到准备活动中来,不仅提高了准备活动教学的容量,而且使准备活动与基本部分衔接更紧密。如篮球教学中的折线跑、后退跑、各种传接球练习等既活动了身体,又熟悉了球性。准备活动教学过程中的韵律化是近年来较突出的一个新特点。它首先表现为音乐在教学过程中的运用,使学生能更协调准确地表现动作,提高练习的节奏和动作运用的实际价值以及健身效果。与此同时,准备性练习节奏也更加明快强烈,各种练习的艺术性得到了加强,美育得到了越来越充分的体现。
二、课堂教学要生动活泼,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在课堂上应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他们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主动成为学习的主人
1.游戏在体育教学中的科学使用。体育游戏是以促进身体发展为目的,进行体育教育的专门手段,以体力性活动结合智力性活动,有浓重娱乐气息的身体练习和思维练习方法。它可以使一节枯燥的体育教学课变得兴趣盎然,使学生在增强体质和增长知识的同时也培养他们机智、勇敢、顽强、果断等意志品质和强烈的集体主义观念。在各种游戏比赛中,利用青年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不但能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运动热情,而且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
2.重视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在一个教学班内,由于学生体育能力的不同,在教学中完成教学目标,学生的身体承受能力以及心理表现上都会产生一定的差别。教师在组织课堂教学要因人而异,区别对待,采用各种有效的教学手段与方法,尽可能使他们的兴趣爱好得到满足,促进学生个体发展。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提出高标准、严要求,对体育基础差的学生在完成动作质量和数量上,在运动负荷上,保护与帮助方面给予更多的关注,并逐步提高要求,争取让学生在每个学习阶段都能得到不断提高,使他们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这样使基础差的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基础好的学生不至于过分骄傲自满,从而培养他们学无止境、永攀高峰的精神。教师采用“精讲多练”的教学方法,在学生完成基本教学任务后,给学生一点“自由空间”,让他们自由支配时间去练自己喜欢的项目,使他们的特长有了用武之地。学生在练习过程中,教师应进行必要的指导帮助,这种“自选练习”的教学方式,使教学活动充满生机,组织教学教法更加灵活,不但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能力的发挥,培养学生自我健身能力,而且缓解了教学中学生“吃不饱”和“吃不了”的矛盾,便于因材施教。
三、进行体育心理素质教育
“应试体育”忽视个性发展,阻碍了学生心理发展,所以在“素质体育”教学中,一方面要充分利用专业特点,如运用教材教法新奇多样化,动作简繁难易适度,运动负荷恰到好处等,使学生承受的心理负荷适中;另一方面,教师应借鉴和结合心理卫生教育、心理辅导方法,对学生进行体育学习的心理指导,使学生的心理素质提高。例如:在长跑中的“极点”反应时,运动员感到肌肉酸痛,呼吸困难,如放弃努力,停止不前,就不会闯过“极点”到达“第二次呼吸”,这时需要教师在教学中,把长跑的正常生理反应向学生讲解清楚,使他们树立信心,增长勇气,学生就能闯过“极点”到达“第二次呼吸”,其意志和心理素质也随之得到提高。
四、开展学校群众性体育活动和运动比赛
学校应开展各种体育活动和竞赛,在活动中使学生得到锻炼,增强自我意识。在集体的共同活动中,可进一步了解自我,学会交往,形成尊重他人、热爱集体的好意识,在竞赛活动中,严格竞赛规则,使学生在公平的条件下发挥自己的能力,启发学生的竞争意识,凭借自己的实力,取得优良成绩。通过各种体育活动既能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又能提高学生的政治文化素质,使学生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水准得到升华。在新世纪,改变“应试体育”现状,进行学校体育改革,不仅关系到体育事业的发展,还关系到整个中华民族素质的提高。在教学法中,教师要大胆改革,有效地去发展学生兴趣爱好,培养学生个性,引导学生学会自我控制、自我管理、自我锻炼,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