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埠木版年画文化研究

来源 :美与时代·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yw873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杨家埠木版年画兴于明,盛于清,是山东潍坊杨家埠村的民间年画,至今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杨家埠木版年画制作方法简单,工艺精湛,内容丰富,色彩鲜艳,以其吉祥多变的主题和寓意赋予春节另外一种文化意义。2006年,杨家埠木版年画被列入中国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保护名录。
  关键词:杨家埠木版年画;非遗;文化;传承
  楊氏先人早在宋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从事佛经雕刻,这便是之后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工艺基础。在明洪武年间(1368—1398),杨氏先祖由四川梓潼县迁至杨家埠以东的下店村,明隆庆二年(1568),在下店历经200年的风雨沧桑后,因浞河水灾泛滥,画业受损严重,杨氏先人被迫迁到现在的杨家埠村,并先后创立了恒顺、同顺堂、万曾城、天合永四家画店。
  清乾隆年间,是杨家埠木版年画商品化高度发展的昌盛时期,在此后的一个多世纪里,杨家埠木板年画以品种多、规模大、销售范围广而与天津杨柳青、苏州桃花坞年画三足鼎立,成为了风靡一时的中国民间三大画室之一。在清咸丰年间达到鼎盛,分店已有数百家,种类和数量也有了质的飞跃,风靡当时的大半个中国。
  自清末到解放前,杨家埠木版年画除在“五四”运动时期出现过短暂繁荣外,基本一直在走下坡路,靠吃老本度日。一直到1979年,原潍县政府才成立了杨家埠木版年画研究所,对残缺不堪的杨家埠木版年画及其受损年画旧版题材进行整理归纳。1983年,杨家埠木版年画在跟随山东工艺美术展进京展出期间,受到了专家的一致好评。
  近年来,潍坊市政府高度重视非遗的保护与发展,先后建立了杨家埠旅游开发区、杨家埠民俗大观园等众多非遗旅游项目。伴随着旅游业的发展,杨家埠木版年画也逐渐被许多人所熟悉和喜爱,并在“过年”期间走进了千家万户。现如今,杨家埠村不论是年画作坊的产量还是销量都有了非常可观的成绩。
  杨家埠年画制作工艺别具一格,主要分为以下两个部分。一是起稿画样。即画出样稿,然后反贴在木板上进行雕刻制作;二是雕刻木板。基本上是选择耐潮、耐腐蚀耐摩擦、易于雕刻的梨木(早期选用木质坚硬且纤维少的海棠栗子木,目前此木比较稀少多用梨木),经过锯、刨、铲等一系列工序,再用刻刀进行雕刻,分别雕出线版和色版。
  在杨家埠年画的制版、起稿、雕刻、印刷、装裱等众多工序当中,雕刻印版是年画制作技术性最强的一道工序,线条讲究精细、灵巧、深刻、流畅。一副年画通常需要5-6副雕版,雕刻出图案的主要框架,3-6块颜色雕版,用于在线板的基础上印刷颜色。
  杨家埠木版年画题材广泛,图文丰富,制作年画的艺人从小就受到民俗、民风以及民间艺术的熏陶,潜移默化之间形成了独特的乡土文化结构、审美尺度和审美心理。在他们的年画作品中充溢着浓郁的乡土气息,形成了与文人画风格迥异的艺术形式和特色,线条简洁流畅,色彩鲜明,对比强烈,构图饱满,造型夸张,并且多以象征、寓意和谐音等手法来表达画艺。
  杨家埠木版年画由于其特定的“民俗”性,因而被称做农民画。内容上,反映了生活在农村的农民独特的“俗”味,以及其对美好生活的憧憬与向往;形式上具有着浓郁的民间和地方特色;节令上突出了“年”字。
  一、题材划分
  潍坊杨家埠年画种类多,题材广,大体可以概括为:驱邪祈福、吉祥瑞福、风俗习惯、历史故事、神话传说、历史戏剧、时事幽默、山水、祥禽瑞兽等。随着时代的发展,地图、算法、科技等具有实用性的作品也应运而生。杨家埠木版年画不仅代表着民俗文化,更像是一本承载着普通劳动人民的图画字典,包含着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木版年画以“俗”取意,在“俗”的外表之下还代表着古人对于安稳祥和生活的向往,代表着民间伦理道德之下对于真善美的充分认知与评判。
  民间最常用的几类年画及其历史典故寓意。
  (一)门神
  1.上古门神。上古门神是我国最早的门神,传说在鬼门的门口有两个神,分别叫神荼和郁垒。他们守卫鬼门,看守邪祟,一旦发现邪祟的魂魄便将其捆绑之后扔山下喂虎。因此,黄帝便敬之以礼,岁时祀奉,并在门上画神荼、郁垒和老虎的图像,以保一年平安。门神年画的主色调是红蓝黄,威严之中不失祥和。
  2.御封门神。顾名思义,御封门神是皇帝封赏的,即唐代开国大将秦琼和尉迟恭。御封门神也是民间张贴最多的门神。相传唐代李世民成就帝业期间杀人无数,后梦中多见寝宫门外鬼魅嚎叫,夜无宁日。李世民惧之,召众将群臣商议后,让元帅秦琼、尉迟恭二人每夜披甲持械守于宫门两旁,果然无事。随着时间的推移,太宗怜惜二将日夜辛苦,便令画师们将两位将军气势汹汹的戎装像悬挂于宫门两侧,至此,邪祟全消。
  (二)灶神
  灶神专门在灶房的烟囱、锅灶等地方监管人间的食禄情况。自古以来,百姓最熟悉的家神当中便有他,具有广泛的流行基础。古人更是在厨房供奉灶神神位,以求辟邪除灾,迎祥纳福。年画形式上主要也是以红黄蓝为主。
  (三)刘海戏金蟾
  刘海戏金蟾来源于道家的典故,据说金蟾是一只三足青蛙,古人认为得到了金蟾便等同于得到了财富。年画表现了活泼顽皮的刘海用一串铜钱钓取井中金蟾的传说,寓意财源滚滚,幸福美好。
  (四)连年有余
  儿童作为吉祥符号经常出现在民间绘画和工艺雕刻中,在杨家埠木版年画中,这一题材屡见不鲜。画中娃娃骑在金鱼的背上,背后荷花绽放,以金黄色为背景,突出富贵气象;莲花与金鱼的组合,莲通连,鱼通余,“金鱼”与“金玉”音近,以金鱼隐喻富贵有余。全画寓意鲜明,意为年景连连丰收。
  二、传承与衍生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包罗万象。文化种类也极其广泛,不同地区、不同民族都有着自己的文化传承、文化符号、文化内涵。在众多的文化当中,伴随着历史长河已经彻底消失沉没的也不计其数,令人惋惜。
  时代是变迁的,但是文化是时代的一种符号,如何让当下各种珍贵的民族文化再铸辉煌,并且赋予其特定的时代内涵,甚至弘扬到世界各地,已经成为当下最艰巨的任务。发扬民族文化,传承民族精神是每一个国人应当具有的品格。   结合当代科技,文化的传承与衍生有以下几方面。
  (一)视觉方面
  视觉传达设计作为平面的延伸,体现在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对于每一位设计者来说,如何正确、创新、充分地传达所要表述的信息,一直是艺术设计工作者所要面临的核心问题。一是要着眼于时代的发展和艺术文化的本质特点,重视创新和艺术文化的历史因素,寻求二者互补之处;二是要结合本民族文化特色,比如杨家埠木版年画等非遗艺术,体现创新之美、民族之魂,这也是当下中国文化艺术的重中之重。近几年比较火的文创设计、插画设计等都可以作为视觉平面的载体去表达文化的脉络,继承文化的创新。
  (二)工业方面
  工业与文化的联系也是纵横交错,最具代表性的莫过于工业设计(产品设计),工业设计在中国当下的发展可谓是日新月异,但是,相较于欧美等发达国家而言,产品创新方面还是有很大的差距。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非遗文化更是立意的源泉之一,如何利用本民族文化特色做好做强产品,无疑是中国工业设计行业下一步发展的重要战略,文创产品更是成了现如今非遗文化的另外一个代名词。
  (三)城市公共建设方面
  城市公共艺术设计的建设,并不是简单地结合建筑物理层面的艺术设计,而是要满足城市居民的精神文化需要,在其心中留下深刻的城市文化烙印。杨家埠所处的潍坊地区就十分重视民俗文化在城市建设当中的应用,小到路边公交站点和路灯,大到火车站高铁站随处都可以见到的年画、风筝、玩偶等民俗创意。“民俗”这个看似难登大雅之堂的所谓的俗文化不论是现在还是未来,都将融入到潍坊城建的方方面面,并不断创新、演化和发展。
  (四)优秀文化教育方面
  优秀文化教育并不单纯是普通的科学文化教育,其更重要的一点是继承与创新,是立足于民族文化、增强民族凝聚力、努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伦理道德以及价值观念。
  三、结语
  立足于文化特点,把握杨家埠木版年画的古与今,在科技创新日新月异的今天,如何更好地发展杨家埠木版年画的特色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是艺术界应当考虑的问题,也是教育界应当思考的一種全民文化追求。传承文化,发展文化,再设计文化,让文化之光点亮时代的每一个角落,是我们共同的愿望和追求。
  参考文献:
  [1]范振坤.基于杨家埠木板年画风格特征的衍生设计[J].设计艺术研究,2014(5):45-49.
  [2]宁瑶.解读杨家埠年画中色彩的情感[J].国画家,2020(1):75-76.
  [3]范振坤.杨家埠木板年画在设计学科教育中的创新应用研究[J].山东工会论坛,2014(6):136-138.
  [4]潘鲁生.设计艺术教育笔谈[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 2005.
  [5]于洪文.杨家埠木板年画精品欣赏[M].杭州: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孙熙,南京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傅高义(Ezra F. Vogel)教授走了,走得很突然.从多方提供的信息显示,他去世前,还一直与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联系着.其实,细想一下,他走了,也属"正常",毕竟90多岁的人了.正如傅高义教授的儿子史蒂夫·沃格尔(Steve Vogel)教授所言,也没有什么遗憾,直到去世前几天,他都很健康快乐,享受生活.人们常说,人生无常,我总觉得,人生有常,这个常就是人总是要走的.傅高义教授还有不少正在做和计划做的事,还没来得及做完就走了,说起来有些遗憾.不过,人生都是一盘没有下完的棋,一走了之,留下的,也许后辈们
期刊
畲族传统字带编织是畲族传统的“礼俗用品”,凝结着畲族人民古老的审美情趣,但是随着现代化社会的发展,畲族传统手工艺面临着巨大的传承困境.基于非物质文化再生理论,从政府
摘 要:调整产业结构,打造河南文化品牌,是传承非遗产业的发展之路,在保持非遗文化传统的多样性、客观性的同时,还要尊重设计的创造性,不断充实多样性的文化内涵,在无形的多元文化交流平台中实现艺术价值,有效“活化”传承。河南省文旅产品设计应立足于非遗文化传统的再创造,服务于现代旅游产业,服务于现代经济文化生活,依托现代技术材料以及现代信息业的发展,为河南非遗文旅创意产业提供新的发展方向。  关键词:河南
摘 要:动画电影是富有表现力的现代视听艺术,其场景设计随着时间的不同而改变,是烘托主题特色的重要环节。动画电影《哈尔的移动城堡》场景设计直接参与了剧情的构建,是空间风格、形体造型、空间体量和色彩光影整合的结果,使影片主题得到了升华。在影片中,魔幻视觉魅力与纯美爱情故事完美结合,场景变换带来的视觉盛宴,将剧情发展中人物的惊恐、快乐、温暖、悲伤等情绪变化准确地烘托出来。  关键词:造型;空间;剧情;场
自进入21世纪以来,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对满足生活需要的产品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正因为需求变化,才给予了大众点评、口碑等参考选择类APP出现的机会.而正是有了这些参考类
摘 要:VR技术营造出视觉体验的全新感官,丰富了动画影片多样化的展现形式,人机交互的介入,增进影片故事的趣味性、互动性。这种全方位的沉浸冲击,给动画影片的创作,带来激情的魅力。VR技术恰恰也在默无声息中击碎了影视学中的试听理论技巧,迫使动画影片的叙事功能无法延续。在传统动画影片叙事中,试听语言是核心法则;编剧、演员、设备、环境、配音等组件担当“配角”功能。但在VR语境中,传统影片叙事的所有“元素”
摘 要:电影《走出非洲》改编自丹麦女作家的同名自传体小说,通过主人公卡伦的自述,向大家讲述了她在非洲大陆勇敢独立又充满传奇的经历。电影在1986年获得了第58届奥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改编剧本、最佳摄影、最佳配乐、最佳艺术指导等七项大奖,以及四项提名,可谓是实至名归。长久以来,《走出非洲》作为一部经典的女性主义电影,有很多地方值得大家探究,比如生态女性主义。  关键词:走出非洲;生态女性主义
摘 要:“生态博物馆”理论创立于1971年的法国,经过半个世纪的发展,在日本、美国、加拿大等地区完成了900多次实践,其提倡的生态保护理念得到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认可。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和乡村振兴是国家的两大关键战略。解决粤港澳大湾区乡村文化振兴问题对推动两大战略融合发展有着重大意义。本文通过总结生态博物馆理论特征和成功实践经验,结合粤港澳大湾区乡村文化振兴的困境与机遇,提炼出“整体保护:发挥大湾区经
摘 要:隆尧秧歌、隆尧招子鼓、泽畔抬阁分别在2006、2007、2008年成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一所小小的县城内却有如此丰富的文化遗存,实属珍贵。隆尧县针对这三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采取了相关的保护和传承措施,使隆尧县的文化遗产得以更好继承发展。但是隆尧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前景依然不容乐观。隆尧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应建立在现有的保护、传承基础之上,并将其与隆尧县其他文化遗存相结合,利
摘 要:20世纪以来,中国漆画受到绘画观念及外来思潮的影响迎来了萌生的契机。1984年中国漆画在第六届全国美展上成为独立画种,宣告了漆画这门艺术正式进入美术领域。早期漆画呈现的艺术面貌是以漆作画,以传统漆工艺和漆材料为主。在当代语境下,漆画发展为具备中国风格和时代精神的兼具观赏性和美学价值的艺术品。  关键词:漆画;创作理念;审美价值  基金项目:本文系黑龙江省艺术科学规划一般项目“黑龙江地域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