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的多面创新让学生思绪飞扬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inhaiwz_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音乐在人的发展和个性特征形成方面所表现出来的最大优势就是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成功的音乐教育就是通过音乐教育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创新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发掘创新潜能。本文从对学生的律动教学、认知教学、节奏教学、唱歌教学、欣赏教学、配器教学等方面的教学实践出发,就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作了论述和探索。
  音乐作为创造性最强的一种艺术形式,在培养人的创新精神方面具有特殊的作用,这就要求我们要挖掘音乐教材的有利因素,激发学生的创新精神,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一、在律动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音乐之美美于个人有个人的感受,同样的乐曲在个人听来,具体表现的内容各不相同。所以,学生在学习音乐时,要对音乐有所感,有所悟,有所动,这样才能投入到美妙奇异的音乐世界中。教师可以大胆放手让学生去动,去实践,去玩,在玩中感受音乐,同时培养肢体协调能力,发散思维,培养创新的个性。
  例如:教师选择适当的音乐,当音乐响起时,学生可以在教室内任意创造动作,并随意走动。如果音乐停止,可以请学生保持音乐静止时的动作,也可以用某个指定动作静止,甚至可以做机器人的动作,做快动作、慢动作等,直到音乐再次响起时再继续创造动作,或滑稽、或优美、或跳跃、或笨重,教室内充满欢声笑语。学生在音乐的响响停停中,自然地跟着音乐节奏做律动。双方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教学任务,又培养了学生的肢体创造能力。
  
  二、在认知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教材中有许多内容是音乐知识,对于这点,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的创造力进行教学,并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如在音乐课上,有意识地选择有利于进行思维训练的发声曲,让学生大胆地发挥想象力,利用所掌握的知识,去创造不同情绪的新的曲子,常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例如:教师向学生出示一条简单的发声曲时:
  
  这样一唱,果然变得优美连贯了。这时,我们又可以问:“我们如何才能使曲子变得活泼、跳跃呢?”学生试着唱出跳跃的感觉。马上就有学生上来,把曲谱上的连线擦去,换上跳跃的断音记号。(▼)
  
  通过这个小小的创造性尝试,学生个个兴致勃勃。因为他们创造出了两条不同情绪、不同唱法的新发声曲,产生了成功的喜悦。
  
  三、在节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卡尔·奥尔夫曾提出了“节奏第一”的口号。所以在音乐教学中,我们首先应培养他们的节奏意识。在节奏教学中我们可以一遍又一遍地重复训练他们要掌握的节奏,可以用拍手的形式、拍腿的形式、拍肩的形式;用唱的、念的形式进行强化训练,效果是有,学生也掌握了。但学生的想象力没有了,创新的机会也没有了。那么,我们何不利用一下大自然、利用一下我们生活环境中的一切声响呢?我们可以引导学生到那里去寻求和探索。通过他们的想象可以找到我们所需要掌握的一切节奏。如:敲钹声×—声;闹钟的××声;小朋友的笑声×××,等等。这时,学生再也不会感到学习节奏是一件多么枯燥乏味的事了,他们会积极地想象自然界中、周围的环境中,还有哪些声响有这样的节奏。这样既激发了他们的兴趣,又培养了他们的创造能力。
  在中年级学习了八分音符、四分音符、二分音符以后,我们又可以做以下的训练:
  (1)节奏接龙
  教师先提要求,按规定的拍号、固定的小节,先由一位学生创造出一段节奏,第二位学生重复其后面两小节再创作出两小节,第三位学生又接着后面创作。
  (2)节奏重组
  教师可事先准备好若干张编号序号的节奏卡片,让学生按规定的拍号进行节奏的排列组合,看谁排列的样式最多,排好后可让学生进行击拍训练,使以前枯燥乏味、机械、被动的节奏练习模式变成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
  其创造潜能、调动其积极性的新型教学模式,深受学生喜爱。
  
  四、在唱歌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1)音画结合,启发创造性想象。
  唱歌本来就是“二度创作”,创作离不开想象。在歌曲教学中,我经常引导学生根据歌词展开想象,将音乐形象在脑海中描绘成一幅幅画面。有时用纸笔描绘下来,有时自己参与其中。
  例如:在教唱歌曲《雪绒花》时,在演唱情绪处理好后,教师可以启发学生:“小朋友,构成这幅画的事物有哪些啊?”然后让他们选择不同的头饰(人物、小松树、小雪花、小狗,等等)。再让他们分组自由讨论,自己去勾勒一幅美丽的富有动感的“雪景图”。这样,不仅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想象,而且使学生直观感受到了音乐形象。既创设了音乐形象,又训练了学生对音乐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让他们心灵深处不断涌现创新的浪花。
  (2)发挥想象力为歌曲创编歌词。
  创编歌词是学生非常喜爱的一项创造活动。在唱歌教学中,当我们教完一首歌曲时,可以通过适当的引导来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能力。
  例如:在教唱《小熊请客》时,这首歌有三段歌词,其中第一段是小猫的叫声,另两段歌词除了动物的叫声换成小狗、小鸡外,其余均不变。学会后,老师可以问:“小熊不仅请了小猫、小狗、小鸡来做客,还请了其他许多动物,那么,你们能不能自己创作一段歌词,唱出别的小动物快乐的心情呢?”这时,学生们很快就将小羊、小鸭、小青蛙的叫声填进去创作了新的歌词。学生的创作热情被大大激发,唱啊,跳啊,直到下课还意犹未尽。
  
  五、在欣赏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在音乐欣赏过程中,由于小学生的想象力已经有了较大的选择性。因此,他们对生动的音乐形象已不再完全按照老师的描述去想象,而是抓住音乐中的重要旋律、节奏、速度、力度等因素,有选择地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想象,解释音乐内容。
  例如:在欣赏法国作曲家圣·桑的管弦乐《动物狂欢曲》时,不用老师作任何铺垫,学生就可以根据音乐的特点来说出其想象内容。他们仿佛看到:在茂密的大森林里,小鸟在枝头欢鸣,大象在悠闲的散步,袋鼠在飞快地奔跑,美丽的天鹅在湖中自由的徜徉。
  当学生能根据音乐有选择地进行想象时,教师应运用各种手段,引导学生充分展开想象、创造。
  (1)律动法。
  小学一、二年级这一阶段的学生,有爱唱、爱跳的天性。他们会不自觉地在音乐的伴奏下做出一些动作,喜欢把自己当作音乐中的一个角色。他们还会用自己的思维和动作,表现出自己对音乐的理解。这时,可以用律动来帮助其想象音乐形象。
  例如:在欣赏《战马奔腾》时,可以让学生跟着音乐跳起来,不互相碰撞即可。学生们充分发挥了丰富的想象力,再加上平时的积累,骑马、扬鞭等一系列的动作会伴随着音乐恰到好处地跃入眼帘。这时不仅培养了韵律感,激发了学习兴趣,而且充分发挥了学生的想象力,培养了创新能力。
  (2)故事法。
  孩子喜欢听故事,也喜欢讲故事。讲故事的过程即是他们发展语言水平的过程,也是给他们一个自由想象、创造的过程。
  例如:在欣赏《龟兔赛跑》后,在他们感受到整个音乐的情绪、感受到“森林的早晨”是多么富有大自然的生命气息和龟兔赛跑的激烈程度以及欢快、圆满的比赛结果后,让学生用他们自己的语言生动地描绘所听到的音乐形象。
  (3)讨论法。
  如同文学欣赏中“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音乐欣赏中每一个人的感受、想象也是不同的。因此,讨论法的运用能使学生在宽松的氛围里充分展开想象,发展主观能动性。互为补充、互为完整,形成更清晰、生动、丰满的形象。
  例如:在欣赏《快乐的罗嗦》时,当学生分段欣赏过乐曲,了解乐曲的基本情绪、民族风格之后,教师可以提问:“这首乐曲让你想到了什么?”有的学生说:“彝族人民在过火把节。”有的说:“美丽的彝族姑娘围着篝火,跳着欢快、优美的舞蹈。”等。学生通过讨论加深了对乐曲的理解,又在愉快中充分发挥了想象力。
  
  六、在配器和表现形式上培养学生的创造力
  
  为歌曲配上打击乐器,不但可以烘托课堂气氛,更能表达歌曲意境及学生们内心的喜悦。再通过几个简单的动作,更能把歌曲的情绪表现得惟妙惟肖。这样做,也符合学生好奇好动的心理。对于一些情绪优美、抒情的歌曲,首先要求学生选择适合歌曲伴奏的打击乐器。如:碰铃、三角铁、铃鼓、双响筒等,然后再请同学为歌曲设计伴奏类型。
  例如:《过新年》一歌,表现了过年是热闹、喜庆、祥和的场面和氛围。教师可以先询问学生每年的春节是怎么过的,学生马上想到了放鞭炮、扭秧歌等活动。加上歌词中出现了“咙咚咙咚锵”的词语,学生们听出这就是民族乐器中的锣鼓声,马上就想到《过新年》这首歌用打击乐器中的锣、鼓伴奏再适合不过了。于是,他们便随着歌词中“咙咚咙咚锵”的出现,也用手中的锣鼓给了大家听觉上的音响。教师可以进一步启发学生,能否再创设一些过年的气氛呢?许多学生便主动要求到前面进行秧歌表演,他们手中拿着教师事先准备好的彩带,边唱歌边随着节奏扭动着身体。这种场面,仿佛让我们看到了身着盛装的秧歌队翩翩起舞的场面,生动地表现了歌曲的内容。
  “音乐的本质与价值就在于激发人的创造性”。音乐教育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作为音乐教师应运用多种教学手段,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创造性教育,为培养具有创造力的新型人才打下坚实的基础。
其他文献
摘要:本研究针对学习适应性不良的大学生,根据认知—行为改变理论、合理情绪行为团体咨询理论,设计了六个单元的活动。经过前后测比较发现,通过团体咨询,成员的学习自我效能感、内在价值和自我调节得到了显著提高,这说明本次团体咨询对成员的学习适应性的提高起到了一定帮助。  关键词: 大学生 学习适应性 团体心理咨询    1.问题的提出  1.1学习适应性  在心理学上,适应性是指个体使自己的机体和心理状态
作为教师来说,幸福就是做一个学生喜欢的教师。拥有学生的爱,是教师享受不尽的财富。只有拥有学生的爱,教师才能笑得灿烂,才能自信,才能感受幸福。但“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传统观念,无形之中疏远了师生关系,影响了教学的效果。“亲其师,信其道”,只有师生关系和谐、融洽,才能实现双赢,教学才能达到最佳效果。那么如何改变目前师生关系中存在的问题,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呢?对此,我有以下几点看法:    一、发扬民
摘要: 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一项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艰巨的工作任务。从长远发展看,深化基础教育改革,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协调发展,必须坚持以科学发展观统领教育工作全局,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大精神,强化思想认识,加大财政投入,扩大教育资源,统筹教师队伍,优化制度环境,加强监测检查,整体构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长效机制。  关键词: 义务教育 均
摘要: 本文对师爱的德育效能进行了探讨,提出了要提高德育效能,班主任必须成为爱的艺术家,给学生施以爱。  关键词: 班主任 师爱德育效能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人类有许多高尚的品格,但有一种高尚品格是人性的最高峰,这就是人的自尊心。”学生正处于人生的关键期,从一个人的心理、生理发展来看,也是他们心理定势形成的不可替代的时期,这正是一个人生长高峰期、心理转折期、受教育的最佳期、违法坠落的危险期。
摘要: 人生价值是什么?怎样才能创造非凡的人生价值?人生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创造非凡的人生价值离不开创新,创新的劳动能够创造更大的价值。本文选取三个代表性人物对比加以分析。  关键词: 非凡的人生价值 创新 王选 袁隆平 邱继宝    人生价值是什么?怎样才能创造不平凡的人生价值?是每一个人都在求索的问题。  马克思主义认为,人生价值虽然包括贡献与索取两个方面,但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和
在教育教学中,教师对后进生的教育容易走进爱的“误区”,总是以为“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然而,在教育教学中我们发现一些学生因为“爱”而过度紧张、承受一定心理压力并产生
目的 应用二维斑点追踪显像技术(STI)和组织多普勒成像技术(TDI)评价左心室构型正常的高血压患者右心室功能的改变.方法 对30例左心室构型正常的高血压患者(病例组)和30例健
我们知道,质疑是学生经过较充分的分析后提出的疑问。善于发现问题,提出质疑,进行释疑是思维批判性高的重要表现。质疑不仅是思维的开始,正确的质疑往往还是成功的开始。那么怎样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呢?    一、创设宽松的质疑环境    教师必须更新教育观念,与师道尊严的传统教育观念彻底决裂,要树立教学相长的观念,放下高高在上的架子,不断丰富和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对学生提出的疑难问题,要抱着“知之为知之,不
学位
《新课程标准》在布卢姆关于教学目标分类的基础上,提出三维目标体系,即: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和方法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方面的。第一次明确地把过程和方法作为教学目标,这是现代教学理论的一大发展。探索研究教学过程,理论上重视教学过程,实践上强化教学过程,在《新课程标准》实行的今天,无疑具有现实意义。本文仅对教学过程有关方面作一浅显探索。    一、构成教学过程的要素分析    教学是由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