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厕”和“入厕”的误用研究

来源 :中学语文·教师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mbk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下,“入厕”和“如厕”时常出现在公厕标语或媒体报道中,如“文明入厕”“如厕后请冲水”等。受用字习惯和出现频率的影响,当看到“如厕”时,总会有人不自觉地将其视作错别字,并认为此处当是“入厕”。虽然高山水在《是“如厕”还是“入厕”》(2014)中已经指出表达“上厕所”之义时,还是用“如厕”为好,但是为什么是“如厕”而非“入厕”,两者又为何会混用呢,该文并未明确回答,而且目前这方面的研究成果也并不多见,所以本文将先陈述“如厕”和“入厕”的使用现状,然后分析两者的意义,最后试着探索其混用的原因。
  一、 “如厕”和“入厕”使用现状
  进入公共厕所时,总能在其墙上看到如下宣传语:
  (1)爱护设施,文明入厕
  (2)入厕后请冲水
  (3)注意个人卫生,如厕后请洗手
  我们可以看到无论是“入厕”还是“如厕”,在上述宣传语中表达的意思都是“上厕所”,且因“入厕”一词在1993年至2004年间的报刊杂志中使用频率较高(据北京大学CCL语料库显示,“入厕”一词出现113次,“如厕”一词出现103次,因其中有两例是“如厕所”的简写,故暂不纳入本文的讨论之中),所以,当想表达“上厕所”的意思时,人们更倾向于使用“入厕”。相反,当我们看到“如厕”时,会觉得有些别扭,并不自觉地将其视作错别字。问卷星的统计数据为该观点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注:本次问卷共有532人参与,其中中学生297人,大学生209人,中小学教师26人。)
  通过对人民网出现“如厕”和“入厕”字眼的新闻检索,我们却看到了不一样的现象:出现“如厕”的报道有10125篇(截止至2017年9月16日),但是出現“入厕”的报道却只有901篇(截止至2017年9月16日)。如:
  (4)朝阳广场公厕内部卫生丸、洗手液等用品一应俱全,地板干净整洁,几乎没有异味,小便池前还张贴着“来也匆匆,去也冲冲”的温馨提示,市民如厕环境得到了提升。(选自《南宁日报》,2017年9月7日)
  (5)晚上的睡眠时间也要固定下来,幼儿应该在21点之前入睡。此外,家长可以有意识地培养幼儿自己穿脱衣服、洗手、吃饭、擦嘴、穿鞋、入厕等习惯,每个细小环节都要让孩子试一试,鼓励孩子独自完成力所能及的事情。(选自人民网·科普中国,2017年8月31日)
  我们可以看到,即使是出现在人民网上的报道“如厕”和“入厕”仍有混用的情况,只是“入厕”的使用频率大大低于“如厕”,不到后者的十分之一。由此可以相信,到底是用“如厕”还是“入厕”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重视,并且当媒体在表示“上厕所”义时,多会选择“如厕”。
  二、 “如厕”和“入厕”意义探求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如,从随也。从女,从口。”《尔雅·释诂上》说:“如,往也。”段玉裁在《说文解字注·女部》中说:“如,凡有所往曰如,皆从随之引伸也。”可见,“如”在古文中有“去、往”之义,如:
  (6)魏氏春秋曰:小同诣司马文王,文王有密疏,未之屏也。如厕还,谓之曰:“卿见吾疏乎?”对曰:“否。”(《三国志》)
  此处,“厕”当“厕所”讲,表示一个地方,“如”在其前作动词用,意为“去、往”,“如厕”在这里表示“去厕所”或“上厕所”。我们知道,古人在言语交流中特别注重文雅,讲求避忌,因此当遇到粗俗和不雅之词时,常用含有隐晦色彩的词来委婉地表达。起初,人们用“便利”“方便”“大便”等词来含蓄地表达排泄之事,但当该类词语使用范围扩大,其隐晦色彩淡化并逐渐消失之后,人们又将寻求更委婉含蓄的词来代指该事。于是,“如厕”一词便在这种情况下活跃了起来,它不表示其本义,而用以指代排泄之事,以此来满足人们的交际需求。长此以往,随着使用频率提高,“如厕”一词便由短语固化为词,表示排泄之义。如:
  (7)相传张奉命后,自淮来宁,一日舟泊瓜州,欲登岸如厕,以小队二百持械围护之,时人传为笑谈。(《清代野史》)
  许慎在《说文解字》中说:“入,内也。象从上俱下也。”《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中对“入”的解释如下:①进来或进去(跟“出”相对);②参加到某种组织中,成为他的成员;③收入;④合乎;⑤入声。可见无论在古代汉语还是在现代汉语中,“入”都可以表示“进入”,如:
  (8)尝从上入上林,贾姬在厕,野豕入厕。上目都,都不行。上欲持兵救贾姬,都伏上前曰:“亡一姬。”(《前汉纪·荀悦》)
  “入厕”在这里是一个动宾短语,只表示“进入厕所”,并没有表示排泄之义。那么,到底是“入厕”本身不可以表示该义,还是因为有“如厕”的存在,所以不需要“入厕”来表示类似的意思呢?这将在另文中讨论。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如厕”可以表示其本义“去厕所”,也可以用以指代“排泄之事”,使表达更加委婉含蓄,且已经固化为词;而“入厕”只能表示“进入厕所”,而不能指代“排泄之事”,且仍为短语。
  三、“如厕”和“入厕”混用原因
  1.“如”义项减少
  《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将“如”的义项归纳如下:①适合、依照;②如同;③及、比得上(比较得失或高下,只用于否定形式);④用于比较表示超过;⑤如果;⑥表示举例;⑦超过;⑧姓。可见“如”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并没有“到、往”的义项,只是在单独解释“如厕”时提到“上厕所”,所以“如”义项减少使得对该字不熟悉的人忽略了它在古代汉语中有“去、往”之义,进而无法准确理解“如厕”的意思,反倒认为此处的“如”是错别字,而应当使用“入厕”才对。
  2.个人图式影响
  图式是指每个人的既有知识在大脑中的储存方式,且不同的人有着不同的图式。图式理论认为:人们在理解、记忆、吸收新信息时,需要将新信息与已知的背景知识联系起来,新信息的解码和编码都要依赖于人们大脑中已有的知识结构、框架或网络。在现代汉语中“如”的“到、往”义消失,而“入”所表示的“进入”义却活跃在日常交际中,如“入门”“入口”“入行”等,所以当提起有关进入某地的行为时,人们的脑海里就会出现一些列相应的图式,而“上厕所”也确实需要进入某一地方,受此图式思维的影响,人们便自然地与“进入”有关的图式发生联系,从而认为“上厕所”是“入厕”。   我们在理解和记忆一个词语时,会不断地使记忆内容符合固有的模式,将不必要的东西去掉,保留那些最具有典型意义的内容。这种经过去粗取精、概括压缩的符合通常心理图式的记忆容易长久保存,也正是如此,与人们心理图式相符的“入厕”,一直保存于人们的记忆中,并被长期使用。在这种情况下,与通常心理图式有冲突的“如厕”出现时,人们会误认为这是错字。
  3.知名媒体误用
  生活在信息化社会中,人们总是在与各种信息打交道,知名媒体的新闻报道成为了大多数人每天的必读之物。然其报道的遣词造句却并非准确无误,如:
  (9)据悉,故宫博物院为保解决观众入厕难问题,在端门、午门内广场和神武门外广场区域增加临时厕所。(选自人民网·文化频道,2017年4月28日)
  (10)智能馬桶盖可以让入厕都成为一种享受。(选自《华商报》,2016年6月30日)
  表示“上厕所”一义的“入厕”在人民网、《华商报》等知名媒体的报道中出现,极有可能让读者相信,“入厕”才是正确的选择。知名媒体报道中出现的错字、别字或混用字会因为其报道流传速度快、流传面广进而让更多人“接受”或“更正”本就模糊的选择。
  “如”义项减少(汉字本身),个人图式影响(使用者心理)以及知名媒体的误用(使用环境),三者共同作用,为“如厕”和“入厕”的混用创造了条件。因其混用原因本就较为复杂,加之“无纸化”和“罕手写”交流方式盛行,人们更失去了探求到底是“如厕”还是“入厕”的兴趣,所以两者混用也就见惯不怪了。
  四、结语
  由人民网中出现“如厕”和“入厕”报道数量的对比可以看出,媒体已经开始关注这一误用现象,并在使用中加以注意。从“如厕”和“入厕”的误用可以看出,有些词的义项在古代汉语中可以独立使用,但是在现代汉语中已经消失或不再单独使用了,仅是存在于固化了的词语中。而对该词的古语义项不熟悉的人,常常无法准确理解,从而会新造一个便于自己理解的词来表达相关含义。若新造词使用频率过高,使用范围过大,便会与原有词形成混用的局面,久而久之,人们也难以弄清到底哪一个才是正确的。
  参考文献
  ①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词典编纂室.《现代汉语词典(第7版)》.北京:商务印书馆.2016年版。
  ②许慎.《说文解字》.北京:中华书局.2013年版。
  ③徐中舒等.《汉语大字典》.成都:四川辞书出版社.2010年版。
  ④俞理明.《“上厕所”的来源和它的理据》.《语言科学》.2010年第2期。
  ⑤黄婉童.《图式理论下的口译记忆机制下及其对口译教学的启示》.《河南教育学院学报》.2009年第6期。
  [作者通联:华中师范大学语言与语言教育研究中心]
其他文献
一、高速公路服务区产业的本质属性  服务区的本质是什么?传统观念认为服务区是高速公路的附属设施,就是为过往乘客和车辆提供最基本的餐饮、购物、加油和休息服务。正式因为在这种观念指导下,作为服务区运营单位的国有企业就限制了思维,困住了手脚,找不到服务区产业转型升级的突破点和发力点,也就无法实现行业的转型升级。但是,这种观念已经远远落后新时代的发展要求,已经OUT了。在充分的市场经济条件下,服务区的本质
期刊
经国务院批准,决定提高部分商品的增值税出口退税率(以下简称退说率)。现就有关事项通知如下:一、提高退税率的商品范围(一)将部分橡胶制品、林产品的退税率由5%提高到9%。(二)将部分模
随着我国矿山企业的进一步发展,传统的经营管理方式相对滞后,已经无法满足当前矿山企业日益发展的实际需求。伴随着国内外激烈的竞争,矿山企业若想在诸多的对手中脱颖而出,就要求矿山企业要对经营管理模式进行改进和创新。近年来,精细化管理模式在矿山企业中得到了普遍的推广和应用,先进的管理方法对矿山企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针对矿山企业经营管理中精细化管理措施进行具体的研究。  一、矿山企业精细化经营管
期刊
对于任何人而言,阅读最大的好处在于:它让求知的人从中获知,让无知的人变得有知。目前的阅读教学中,存在教师一味的填鸭式输送,教师由分析到讲解一人完成,学生跟随着教师的思
冬季蔬菜的品质,不仅影响着消费者的健康,更决定其经济效益,在蔬菜的生产过程中要严格按着科学种植。由于无公害绿色蔬菜更受群众的欢迎,所以绿色防控的理念和技术受到高度重视。绿色防控技术是指以保护农作物、减少化学农药使用为目标,协调采用农业防治、物理防治为主,化学防治为辅的综合生态控制法,控制有害生物的行为。  1 农业防治法  农业防治法应按科学种植法严格落实到每一生产环节。首先是选种,选抗(耐、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