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标教学是严格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在课堂有限的时间内,实施和完成教学目标的过程。它的实施,不仅有利于进一步端正教学思想,深化教学改革,变升学教育为素质教育,而且有利于减轻学生负担,克服教学的随意性,盲目性,克服教学评价的主观性,建立科学的、恰如其分的教学评价体系。近年来,本人在教学中不断探求目标教学的方法,致力于目标教学的特征研究,同时与备课组成员进行互相研讨,学习美国教育家本杰明·S·布鲁姆的教学目标分类法,大家献计献策,互教互学,取长补短,共同提高。
一般说来,目标教学模式主要由五个基本环节构成,即前提测评、展示教学目标、导学达标、达标测评、反馈矫正。其中定标是关键,导学达标是重点。导学达标是在教学控制下的一种教学活动。教学目标依据于教学大纲、教材。对每课、间、节学习的知识内容提出的要求。目标的这种规定性,就强烈制约着教学活动,要求与学的一切活动自始至终都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在导学达标中要着重于导,着眼于学,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可采用前提目标自达,基层目标自达,高层目标助达的教学方法。在整个导学达标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把情感教育引进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不再是一种枯燥无味的纯知识活动,而是一种融知、情为一体的生动活泼的愉快的探索未知的学习活动。通过近几年的目标教学研究,我对目标教学有几点体会,拟与同仁共享。
目标教学首先要求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分类,做到层次分明。这就要求我们要备课时要备教材、备学生层次,并根据教学实际将授课内容分层要求。如:哪些要点是要求学生识记的,哪些要点是要求学生理解的,哪些知识是要求学生掌握、做到能够融会贯通、构建体系、实际操作运用的。这些层次的设计,应该一级比一级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成长的需要。要让学生为了达到更高层次,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扎好基础,先达成低层次目标,再达到高层次目标。这样的分层目标,不但有利于中下生全面把握基础知识、练就基本技能,而且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不受限制,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学会对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并在此基础之上挥洒自如,有高屋建瓴的创新,尝到历史学习的“甜头”,日渐提高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一、更新观念
1.更新教学观念
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得曾颇有感慨地指出,如果我们要认真地进行教学改革,那就必须从改变教师本身的心理开始,如果教师的本身世界依旧不变,即不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那么即使一再提高教师工资,他们还是会改头换面地使任何新的教科书去适应自己的旧观念。这说明,教学改革的先导是更新观念。我们有的老师有教了几年,甚至几十年书,观念始终没有改变,教法陈旧,过时,这样怎么能培养出新世纪高素质的人才呢?我们只有彻底摒弃旧的教学思想,从新的角度探索教学问题,重建新的教学观念才能真正“导学达标”。
2.新教育观
当教师新接一个班时,常听教师这样说,学生对我的教育方法不适应,要适应我的教育方法,至少得一个月甚至半年左右。也就是说,学生要适应教师,我们要改变这种观念,我们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在导学达标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都能达标。
3.更新人才观
教师要培育人才,家长要“望子成龙”,社会有关单位部门要录用人才。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只有考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大学生,有工作的人是人才,这是一种偏见。江总书记指出,不是只有上了大学,才能成为人才。我们要树立生生都是人才的人才观。相信人人都有才,才会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相信人人都能成才,才能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好方法、好途径。在导学达标过程中,既要注重优生的培养,又要重视中等生和提高。同时还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转化一个后进生比培养一个优生更重要。
二、改变教学方法, 注重学法指导
在导学达标过程中,许多教师生怕学生这不懂,那不懂,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讲解面面俱到,这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一般来说,学生获取、掌握知识有两种途径。一是靠老师的讲解被动获取知识;二是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主动获取知识。主动总比被动好,学生学习应由被动变主动。在导学达标中,教师要改革教法,着重于导,着眼于学,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学习,自主创新。教师要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走“科研兴教”之路。
在导学达标过程中,学法指导尤为重要。我们教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全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孙维刚,他们长期在外开会、讲学、作报告,在校教学时间不多,但他们的学生成绩却很优异,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教的学生是天才吗?不是。只能说明他们教给了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教师不在学生一样能自觉学习、自主学习。而有的教师除正课外,还抽课余时间给学生补课、辅导、学生成绩却不见提高。由此可见,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学法指导何等重要。
三、面向全体关爱每一个学生
目标教学的定义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学评价为动力,以反馈矫正为关键,以班级教学和个别教学为基本形式,使95%的学生都能达到要求的标准。要班级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就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面向全体,就是要求教师关爱每一个学生,使“好学生”、“中等生”和“后进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得到新的提高。不要优待“优生”,忽视“中等生”,歧视“后进生”。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只有不善教育的教师。在导学达标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先行
当前,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必先行。其理由有两点:一是教师要具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能力。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就要通过学习、培训,提高具备相应素质;二是教师要起表率作用。常言说得好,“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光有这方面的能力还不行,还必须带头探索、带头创新、特带头实践。在导学达标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动手做一做,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作为教师,课前应根据教学内容做一些教具,想一些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会落到实处。
教无定法,但有定律。目标教学优点明显,对于刚接触教学任务的教师尤其适用。只要我们扎根讲坛,潜心研究教学,我们就能在三尺讲台有所作为,有所创新。
一般说来,目标教学模式主要由五个基本环节构成,即前提测评、展示教学目标、导学达标、达标测评、反馈矫正。其中定标是关键,导学达标是重点。导学达标是在教学控制下的一种教学活动。教学目标依据于教学大纲、教材。对每课、间、节学习的知识内容提出的要求。目标的这种规定性,就强烈制约着教学活动,要求与学的一切活动自始至终都要围绕教学目标展开。在导学达标中要着重于导,着眼于学,体现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可采用前提目标自达,基层目标自达,高层目标助达的教学方法。在整个导学达标过程中要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要把情感教育引进教学过程,使教学过程不再是一种枯燥无味的纯知识活动,而是一种融知、情为一体的生动活泼的愉快的探索未知的学习活动。通过近几年的目标教学研究,我对目标教学有几点体会,拟与同仁共享。
目标教学首先要求对每节课的教学目标进行分类,做到层次分明。这就要求我们要备课时要备教材、备学生层次,并根据教学实际将授课内容分层要求。如:哪些要点是要求学生识记的,哪些要点是要求学生理解的,哪些知识是要求学生掌握、做到能够融会贯通、构建体系、实际操作运用的。这些层次的设计,应该一级比一级高,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简到繁,满足不同层次学生学习成长的需要。要让学生为了达到更高层次,必须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地扎好基础,先达成低层次目标,再达到高层次目标。这样的分层目标,不但有利于中下生全面把握基础知识、练就基本技能,而且对学有余力的学生不受限制,使他们能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学会对基础知识灵活运用,并在此基础之上挥洒自如,有高屋建瓴的创新,尝到历史学习的“甜头”,日渐提高对历史学习的兴趣。
一、更新观念
1.更新教学观念
前苏联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得曾颇有感慨地指出,如果我们要认真地进行教学改革,那就必须从改变教师本身的心理开始,如果教师的本身世界依旧不变,即不改变自己的教学观念,那么即使一再提高教师工资,他们还是会改头换面地使任何新的教科书去适应自己的旧观念。这说明,教学改革的先导是更新观念。我们有的老师有教了几年,甚至几十年书,观念始终没有改变,教法陈旧,过时,这样怎么能培养出新世纪高素质的人才呢?我们只有彻底摒弃旧的教学思想,从新的角度探索教学问题,重建新的教学观念才能真正“导学达标”。
2.新教育观
当教师新接一个班时,常听教师这样说,学生对我的教育方法不适应,要适应我的教育方法,至少得一个月甚至半年左右。也就是说,学生要适应教师,我们要改变这种观念,我们只能“选择适合学生的教育”而不能“选择适合教育的学生”。在导学达标过程中,我们应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采用不同的教育方法,尽可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他们都能达标。
3.更新人才观
教师要培育人才,家长要“望子成龙”,社会有关单位部门要录用人才。长期以来,许多人认为只有考入高一级学校的学生、大学生,有工作的人是人才,这是一种偏见。江总书记指出,不是只有上了大学,才能成为人才。我们要树立生生都是人才的人才观。相信人人都有才,才会正确对待每一个学生的发展潜能;相信人人都能成才,才能找到适合学生发展的好方法、好途径。在导学达标过程中,既要注重优生的培养,又要重视中等生和提高。同时还要做好后进生的转化。转化一个后进生比培养一个优生更重要。
二、改变教学方法, 注重学法指导
在导学达标过程中,许多教师生怕学生这不懂,那不懂,采用“满堂灌”、“填鸭式”、“注入式”的教学方法,讲解面面俱到,这不利于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一般来说,学生获取、掌握知识有两种途径。一是靠老师的讲解被动获取知识;二是学生动手、动口、动脑主动获取知识。主动总比被动好,学生学习应由被动变主动。在导学达标中,教师要改革教法,着重于导,着眼于学,要相信学生,放手让学生自主去学习,自主创新。教师要大胆进行课堂教学改革,走“科研兴教”之路。
在导学达标过程中,学法指导尤为重要。我们教书不仅要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学习的方法。全国著名教育改革家魏书生、孙维刚,他们长期在外开会、讲学、作报告,在校教学时间不多,但他们的学生成绩却很优异,这说明什么?说明他们教的学生是天才吗?不是。只能说明他们教给了学生好的学习方法,教师不在学生一样能自觉学习、自主学习。而有的教师除正课外,还抽课余时间给学生补课、辅导、学生成绩却不见提高。由此可见,在教育改革的今天,学法指导何等重要。
三、面向全体关爱每一个学生
目标教学的定义是:以教学目标为导向,以教学评价为动力,以反馈矫正为关键,以班级教学和个别教学为基本形式,使95%的学生都能达到要求的标准。要班级教学和个别教学相结合,就要求教师要面向全体。面向全体,就是要求教师关爱每一个学生,使“好学生”、“中等生”和“后进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得到充分发展,得到新的提高。不要优待“优生”,忽视“中等生”,歧视“后进生”。没有不可教育的学生,只有不善教育的教师。在导学达标过程中,教师要面向全体,关爱每一个学生(特别是后进生)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及时给予鼓励,激发他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四、实施素质教育,教师必先行
当前,全国各级各类学校都在实施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教师必先行。其理由有两点:一是教师要具备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能力。如果不具备这方面的能力,就要通过学习、培训,提高具备相应素质;二是教师要起表率作用。常言说得好,“身教重于言教”。教师光有这方面的能力还不行,还必须带头探索、带头创新、特带头实践。在导学达标过程中,教师要求学生动手做一做,剪一剪、拼一拼、画一画,动脑想一想。动口说一说,作为教师,课前应根据教学内容做一些教具,想一些适合学生的教学方法,只有这样推行素质教育,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才会落到实处。
教无定法,但有定律。目标教学优点明显,对于刚接触教学任务的教师尤其适用。只要我们扎根讲坛,潜心研究教学,我们就能在三尺讲台有所作为,有所创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