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2008年全世界爆发金融危机以来,我们就能不断地从电视、报纸上看到一个经济学术语——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这个听起来颇为深奥的名词正主导着目前世界各国的经济货币政策。下面,笔者就来简要阐述一下关于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一些知识。
一、什么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诞生于2001年3月,背景是当时日本经济持续低迷,银行信贷急剧萎缩,日本面临长期通货紧缩的风险。为避免日本经济崩溃,当时日本银行通过向市场注入海量的资金,使金融市场恢复信贷的功能,这就是首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简单地说,量化宽松是指当短期利率接近或处于零时,中央银行向经济体系大量注入超过维持零利率所需的资金的一种方式。与零利率相比,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更为激进,它通过大量印钞买入政府和企业债券,并通过向银行注资的方式维持经济政策运转所需要的资金量。
“量化宽松”中的“量化”指将会创造指定金额的货币,而“宽松”则指减低银行的资金压力。让我们打个比方,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为了维持金融货币的正常流动,根据当时市场中的需求,超额发行大量的货币,注入到金融体系中,就如同向一个停止流动的水库加水,一直加到水库里的水溢出,又重新恢复流动为止。
在经济运行正常的情况下,央行降息将鼓励企业和个人向银行借贷发展生产生活,从而刺激经济增长。但当产能过剩、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时,仅靠单纯降息已无法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这时短期名义利率已经很低甚至于为零,利率已经降无可降,社会经济运行便陷入了困境。在市场经济中,货币政策是一个重要的杠杆,失去了这个杠杆,经济就可能崩溃。所以,在经济萧条期间,货币供应的紧缩将引发灾难性后果。为了使货币政策这个杠杆能够继续发挥作用,央行在零利率条件下唯一有效可行的措施就是:央行向市场注入超额资金,只有这样才能够说服投资者,改变投资者的预期投资方向。当银根已经松动,或购买的资产将随着通胀而贬值(如国库债券)时,量化宽松会使货币倾向贬值。由于量化宽松有可能增加货币贬值的风险,政府通常在经历紧缩时推出量化宽松的措施。而持续的量化宽松则会增加通胀的风险。
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运用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效应是其他金融手段无法做到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说到底就是央行向金融机构提供大量资金,以使金融机构有足够的流动资金向市场提供信贷,以有效刺激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资金投放的增加会使人们对景气的恢复产生期待,促进消费和投资。央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其实就是向市场承诺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将大幅降低长期利率,以达到提高资产价格、促进生产的目的。它隐含的一个重要效应就是避免产生通货紧缩的预期。
2008年由于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已使日、美、英和瑞士等国的金融机构严重亏损,以至于花旗银行这样的巨头都出现了生存危机,所以借贷情况十分严重,使金融机构陷入资金流动性不足的困境。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为应对经济衰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被迫推出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包括中国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从目前的情况看,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是避免世界经济休克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央行收购不良资产和向银行注资,并对金融机构进行担保等,确实避免了世界经济的进一步衰退。因为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严峻,金融机构损失巨大,银行体系的功能已遭到严重破坏,如果不将不良金融资产有效剝离,那么金融机构的倒闭将会使市场信心崩溃,从而带来更加严重的通货紧缩。
三、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当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本身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这种逆向操作在短期内会大幅推高资产价格,从而使这些国家出现更加巨额的财政赤字。全球大范围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已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中国如果不跟随全球采取量化宽松政策,人民币就会产生更大的升值压力,从而使更多的热钱流入。但如果中国跟进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那么中国货币供应量将大量过剩,而一旦经济复苏慢于货币增长,那么虚拟经济的扩张极有可能带来滞涨风险。另一方面,量化宽松政策已使中国的海外资产风险突然增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通胀将使中国购买的美国国债大幅缩水。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数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第一,美国国债创记录的低收益率已对中国外汇储备构成巨大的压力。由于新购买的国债收益率已相当低,所以价格对利率波动的影响更加敏感。
为此,中国在急剧扩大政府支出的同时,应大幅降低贸易顺差。在全球经济衰退过程中,中国必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另外,中国必须向美国施加压力,通过购买美国的国债获得购买力的保证。还必须通过国际协调,采取合作方式,以避免人民币的竞争性贬值。对于美元未来走势,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直到当前,中国的银行体系功能尚属正常,在危机中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2010年通过经济刺激计划,事实上政府已向中国银行体系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从而使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但与此同时,由于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已经推高了资产价格,对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形成了巨大的输入性通胀,这点虽是意料之中,但量化宽松政策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正不断累积着通货膨胀的动能。杀敌一万,自损八千,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只能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不宜长期使用。
一、什么是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诞生于2001年3月,背景是当时日本经济持续低迷,银行信贷急剧萎缩,日本面临长期通货紧缩的风险。为避免日本经济崩溃,当时日本银行通过向市场注入海量的资金,使金融市场恢复信贷的功能,这就是首次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简单地说,量化宽松是指当短期利率接近或处于零时,中央银行向经济体系大量注入超过维持零利率所需的资金的一种方式。与零利率相比,央行的量化宽松政策更为激进,它通过大量印钞买入政府和企业债券,并通过向银行注资的方式维持经济政策运转所需要的资金量。
“量化宽松”中的“量化”指将会创造指定金额的货币,而“宽松”则指减低银行的资金压力。让我们打个比方,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为了维持金融货币的正常流动,根据当时市场中的需求,超额发行大量的货币,注入到金融体系中,就如同向一个停止流动的水库加水,一直加到水库里的水溢出,又重新恢复流动为止。
在经济运行正常的情况下,央行降息将鼓励企业和个人向银行借贷发展生产生活,从而刺激经济增长。但当产能过剩、有效需求严重不足时,仅靠单纯降息已无法促进经济增长。而且这时短期名义利率已经很低甚至于为零,利率已经降无可降,社会经济运行便陷入了困境。在市场经济中,货币政策是一个重要的杠杆,失去了这个杠杆,经济就可能崩溃。所以,在经济萧条期间,货币供应的紧缩将引发灾难性后果。为了使货币政策这个杠杆能够继续发挥作用,央行在零利率条件下唯一有效可行的措施就是:央行向市场注入超额资金,只有这样才能够说服投资者,改变投资者的预期投资方向。当银根已经松动,或购买的资产将随着通胀而贬值(如国库债券)时,量化宽松会使货币倾向贬值。由于量化宽松有可能增加货币贬值的风险,政府通常在经历紧缩时推出量化宽松的措施。而持续的量化宽松则会增加通胀的风险。
二、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运用
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效应是其他金融手段无法做到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说到底就是央行向金融机构提供大量资金,以使金融机构有足够的流动资金向市场提供信贷,以有效刺激企业投资和居民消费。资金投放的增加会使人们对景气的恢复产生期待,促进消费和投资。央行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其实就是向市场承诺在一个较长时期内将大幅降低长期利率,以达到提高资产价格、促进生产的目的。它隐含的一个重要效应就是避免产生通货紧缩的预期。
2008年由于次贷危机引发的世界金融危机已使日、美、英和瑞士等国的金融机构严重亏损,以至于花旗银行这样的巨头都出现了生存危机,所以借贷情况十分严重,使金融机构陷入资金流动性不足的困境。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发生后,为应对经济衰退,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都被迫推出了大规模的经济刺激计划,其中包括中国的四万亿经济刺激计划。从目前的情况看,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是避免世界经济休克最有效的办法之一。央行收购不良资产和向银行注资,并对金融机构进行担保等,确实避免了世界经济的进一步衰退。因为当前全球经济形势严峻,金融机构损失巨大,银行体系的功能已遭到严重破坏,如果不将不良金融资产有效剝离,那么金融机构的倒闭将会使市场信心崩溃,从而带来更加严重的通货紧缩。
三、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对中国的影响
当然,量化宽松货币政策本身也存在着严重的缺陷,这种逆向操作在短期内会大幅推高资产价格,从而使这些国家出现更加巨额的财政赤字。全球大范围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已对世界经济和中国经济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一方面,中国如果不跟随全球采取量化宽松政策,人民币就会产生更大的升值压力,从而使更多的热钱流入。但如果中国跟进美国的量化宽松政策,那么中国货币供应量将大量过剩,而一旦经济复苏慢于货币增长,那么虚拟经济的扩张极有可能带来滞涨风险。另一方面,量化宽松政策已使中国的海外资产风险突然增大。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带来的通胀将使中国购买的美国国债大幅缩水。中国持有的美国国债数量已经超过日本,成为第一,美国国债创记录的低收益率已对中国外汇储备构成巨大的压力。由于新购买的国债收益率已相当低,所以价格对利率波动的影响更加敏感。
为此,中国在急剧扩大政府支出的同时,应大幅降低贸易顺差。在全球经济衰退过程中,中国必须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另外,中国必须向美国施加压力,通过购买美国的国债获得购买力的保证。还必须通过国际协调,采取合作方式,以避免人民币的竞争性贬值。对于美元未来走势,我们必须保持足够的警惕。直到当前,中国的银行体系功能尚属正常,在危机中并没有受到太大的影响,2010年通过经济刺激计划,事实上政府已向中国银行体系提供了大量的资金,从而使中国经济率先复苏。但与此同时,由于发达国家的量化宽松货币政策已经推高了资产价格,对中国等新兴经济体形成了巨大的输入性通胀,这点虽是意料之中,但量化宽松政策是一把双刃剑,在推动经济增长的同时,正不断累积着通货膨胀的动能。杀敌一万,自损八千,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只能是非常时期的非常之举,不宜长期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