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中职数学课改专业化的背景
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方向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与普教培养目标有着截然不同.这就要求改变职业教育中存在的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脱离、理论与实践脱离的情况,合理定位.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的方向就是要服务于对应专业的专业课程和职业岗位,与专业课衔接,为现行专业教学服务,是职教数学教学发展的方向.首先,现行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材,教学内容注重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从抽象到抽象,与生活、生产实际严重脱节,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学无用处,主要表现内容多、难度大.职中生大多数学基础薄弱,认知存在缺陷,现行教材对学生要求过高,从而导致学生丧失信心.其次,教材体系模糊.教材基本上保留普通中学数学教材的框架,数学与生活、生产实际联系太少,职教特色不够.第三,与专业课程脱节.数学与专业课自成体系,界限分明,学科之间缺乏知识渗透.
二、中职数学课改专业化的策略
1课程教学目标专业化
课程目标是对学生某一阶段应达到的水平提出的标准.课程目标的确定不仅与数学教学有关,而且与学生发展的需求、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水平等息息相关.《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数学课程教学目标为:“使学生在初中数学基础上,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继续学习所必需的代数、三角、几何和概率统计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基本计算工具使用能力、空间想像能力、数形结合能力、思维能力和简单实际应用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现行的中职数学教材,与专业教材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数学学科的实际应用价值未能得到很好地体现,专业性与工具性也没有突出.在“应用取向”业已成为当今国际数学教育改革大趋势的背景下,中职数学教育必须结合职教的固有特点,课程目标应集中体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与专业的紧密联系;二是注重职业问题的解决;三是注重数学的实际应用.
经过多年的课程改革,新《大纲》在这方面已有所改进,如《大纲》中的第3单元“函数”安排了12个学时,要求结合生活及职业岗位的实例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引入函数的单调性及奇偶性等知识,重点是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像及函数的应用.又如《大纲》中的第6单元“数列”安排了10个学时,要求数列概念的引入、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学习都要结合生活实例来进行,同时专门安排了“数列实际应用举例”一节内容.这些“应用取向”目标的体现,既能提升中职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又为专业技能的提高奠定数学基础.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中职数学教学的总目标,即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需求为本,突出“实用、够用”原则,为专业学习服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2课程教学内容专业化
中职学生缺乏数学的学习热情,数学教学内容缺乏专业特点是不可忽略的原因之一.中职数学教师在数学授课时应打破以数学学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以服务于专业课为目的灵活调整教学内容.课改的近期目标就是结合现有教材,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使数学教学内容专业化.下面以汽修专业为例.电控发动机是汽修专业的主要的专业课程,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是传感器.这部分内容与数学中的函数部分关系密切.当讲到一次函数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水温传感器为专业的结合点.水温传感器中电阻与温度之间就是成一定的一次函数的关系.首先,教师向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掌握水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前要了解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其次,确定活动时间.各个小组任务完成快慢不一,教师就要将预设的备用任务交给进度快的小组去完成.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分组巡视,并视情况提供必要的帮助,指导学生测出电阻的对应数据和传感器的几组温度,做好记录,然后画出电阻与温度之间的函数图像.当某些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适当调节.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停止活动.小组活动结束之后,教师选派四五名学生上台,代表小组向全班展示取得的成果,并对本次活动做一小结.如有必要还可以再利用函数关系式进行相关的问题训练.
课程教学内容专业化要求数学教师对于学校的其他专业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因此,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之余,应尽量多与相关专业教师交流合作,整理、归纳与专业相辅相成的数学知识.
3课程计划专业化
课程计划专业化就是针对不同专业的需要,制订不同的课程计划.由于数学与专业课教学内容自成体系,两个学科之间缺少必要知识渗透,这便容易造成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顺序安排与专业课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在时间上产生脱节现象.作为基础课的数学,安排在一、二年级.但是一、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也同时开设,必然会造成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需要的数学知识还没有学到的现象.因此在课程计划上,就要体现“服务”与“支持”.把数学课中关乎专业基础知识的内容安排在专业课之前学,使学生先掌握数学工具和方法,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如机电专业在入学初就开设机械制图,因此数学要把立体几何放在第一章,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其次,要了解各专业涉及数学哪部分内容,可以将其定为教学重点.例如函数的概念与性质是各专业都需掌握的基础知识,尤其三角函数更是大多数专业课程的共同基础,因此可将这一部分作为所有专业必修的基础.模具钳工实训,需要三角部分较多,所以在学生到钳工实训基地之前,就要把三角的内容讲完.概率统计知识是财经专业的重头,而对机械类专业学生,立体几何部分才是数学学习的重点.这些在授课计划上都要有所体现,才能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有力的帮助.第三,最近几年,各地的中等职业教育已基本形成了“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下,数学课的总学时相对减少,由原来的360学时锐减为140学时左右.针对课时的不足,可以把一部分在专业课程中并不急需,但在以后从事该职业时是必要的教学内容放到顶岗实习前来学习.采用引导法,让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自学,让学生清楚有哪些知识,在什么场合下用到即可.
4课程结构模块化
在保证数学的文化基础课性质的前提下,既要让学生所学知识有拓展延伸的平台,又要实现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目标,可以实施数学课程结构模块化.即根据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的不同需求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差异培养,分成基础、专业、文化和提高四个模块.基础模块是指各专业都必须掌握的基础性数学知识.如函数与数列等.专业模块一般分为“工科类”“经贸类”与“餐饮文艺类”三大模块.如工科类专业学生可以学习三角函数、向量与复数、微积分等知识;经贸类学生可安排函数及其简单应用、排列组合、线性规划、概率统计等内容;餐饮文艺类学生对数学要求较低,只需在第一学年了解一些函数与数列知识即可.文化模块主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数学史料、趣闻轶事和著名的数学问题等.提高模块是为部分有继续求学意向和能力的学生的需求而设置的选修内容.
中等职业学校办学方向是“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培养目标是为社会培养中初级专业技术人才,与普教培养目标有着截然不同.这就要求改变职业教育中存在的教学内容与生产实际脱离、理论与实践脱离的情况,合理定位.中职数学课程改革的方向就是要服务于对应专业的专业课程和职业岗位,与专业课衔接,为现行专业教学服务,是职教数学教学发展的方向.首先,现行的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材,教学内容注重高度的抽象性和严密的逻辑性,从抽象到抽象,与生活、生产实际严重脱节,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学无用处,主要表现内容多、难度大.职中生大多数学基础薄弱,认知存在缺陷,现行教材对学生要求过高,从而导致学生丧失信心.其次,教材体系模糊.教材基本上保留普通中学数学教材的框架,数学与生活、生产实际联系太少,职教特色不够.第三,与专业课程脱节.数学与专业课自成体系,界限分明,学科之间缺乏知识渗透.
二、中职数学课改专业化的策略
1课程教学目标专业化
课程目标是对学生某一阶段应达到的水平提出的标准.课程目标的确定不仅与数学教学有关,而且与学生发展的需求、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水平等息息相关.《中等职业学校数学教学大纲》明确指出数学课程教学目标为:“使学生在初中数学基础上,学好从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继续学习所必需的代数、三角、几何和概率统计的基础知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基本运算能力、基本计算工具使用能力、空间想像能力、数形结合能力、思维能力和简单实际应用能力.通过本课程的学习,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方法和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现行的中职数学教材,与专业教材之间存在着严重的脱节现象,数学学科的实际应用价值未能得到很好地体现,专业性与工具性也没有突出.在“应用取向”业已成为当今国际数学教育改革大趋势的背景下,中职数学教育必须结合职教的固有特点,课程目标应集中体现三个注重:一是注重与专业的紧密联系;二是注重职业问题的解决;三是注重数学的实际应用.
经过多年的课程改革,新《大纲》在这方面已有所改进,如《大纲》中的第3单元“函数”安排了12个学时,要求结合生活及职业岗位的实例进一步理解函数的概念,引入函数的单调性及奇偶性等知识,重点是函数的概念、函数的图像及函数的应用.又如《大纲》中的第6单元“数列”安排了10个学时,要求数列概念的引入、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的学习都要结合生活实例来进行,同时专门安排了“数列实际应用举例”一节内容.这些“应用取向”目标的体现,既能提升中职学生的数学文化素养,又为专业技能的提高奠定数学基础.因此,我们要牢牢把握中职数学教学的总目标,即以就业为导向,以专业需求为本,突出“实用、够用”原则,为专业学习服务,注重培养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和解决专业问题的能力.
2课程教学内容专业化
中职学生缺乏数学的学习热情,数学教学内容缺乏专业特点是不可忽略的原因之一.中职数学教师在数学授课时应打破以数学学科为中心的指导思想,以服务于专业课为目的灵活调整教学内容.课改的近期目标就是结合现有教材,根据不同的专业选择合理的教学内容,使数学教学内容专业化.下面以汽修专业为例.电控发动机是汽修专业的主要的专业课程,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是传感器.这部分内容与数学中的函数部分关系密切.当讲到一次函数的内容时,教师可以水温传感器为专业的结合点.水温传感器中电阻与温度之间就是成一定的一次函数的关系.首先,教师向学生明确本课的学习任务——掌握水温传感器的工作原理.教师在制定教学方案前要了解专业课的教学内容,明确教学方向.其次,确定活动时间.各个小组任务完成快慢不一,教师就要将预设的备用任务交给进度快的小组去完成.教师在活动过程中分组巡视,并视情况提供必要的帮助,指导学生测出电阻的对应数据和传感器的几组温度,做好记录,然后画出电阻与温度之间的函数图像.当某些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应及时适当调节.最后,在规定的时间内停止活动.小组活动结束之后,教师选派四五名学生上台,代表小组向全班展示取得的成果,并对本次活动做一小结.如有必要还可以再利用函数关系式进行相关的问题训练.
课程教学内容专业化要求数学教师对于学校的其他专业知识有一定程度的掌握.因此,数学教师在平时的教学工作之余,应尽量多与相关专业教师交流合作,整理、归纳与专业相辅相成的数学知识.
3课程计划专业化
课程计划专业化就是针对不同专业的需要,制订不同的课程计划.由于数学与专业课教学内容自成体系,两个学科之间缺少必要知识渗透,这便容易造成数学课程教学内容的顺序安排与专业课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在时间上产生脱节现象.作为基础课的数学,安排在一、二年级.但是一、二年级的专业基础课也同时开设,必然会造成专业知识学习过程中需要的数学知识还没有学到的现象.因此在课程计划上,就要体现“服务”与“支持”.把数学课中关乎专业基础知识的内容安排在专业课之前学,使学生先掌握数学工具和方法,为专业课学习奠定基础.如机电专业在入学初就开设机械制图,因此数学要把立体几何放在第一章,帮助学生建立空间概念.其次,要了解各专业涉及数学哪部分内容,可以将其定为教学重点.例如函数的概念与性质是各专业都需掌握的基础知识,尤其三角函数更是大多数专业课程的共同基础,因此可将这一部分作为所有专业必修的基础.模具钳工实训,需要三角部分较多,所以在学生到钳工实训基地之前,就要把三角的内容讲完.概率统计知识是财经专业的重头,而对机械类专业学生,立体几何部分才是数学学习的重点.这些在授课计划上都要有所体现,才能对学生的专业学习提供有力的帮助.第三,最近几年,各地的中等职业教育已基本形成了“一年学基础、一年学技能、一年顶岗实习”的三段式人才培养模式,在此背景下,数学课的总学时相对减少,由原来的360学时锐减为140学时左右.针对课时的不足,可以把一部分在专业课程中并不急需,但在以后从事该职业时是必要的教学内容放到顶岗实习前来学习.采用引导法,让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自学,让学生清楚有哪些知识,在什么场合下用到即可.
4课程结构模块化
在保证数学的文化基础课性质的前提下,既要让学生所学知识有拓展延伸的平台,又要实现基础课为专业课服务的教学目标,可以实施数学课程结构模块化.即根据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的不同需求和学生综合能力的差异培养,分成基础、专业、文化和提高四个模块.基础模块是指各专业都必须掌握的基础性数学知识.如函数与数列等.专业模块一般分为“工科类”“经贸类”与“餐饮文艺类”三大模块.如工科类专业学生可以学习三角函数、向量与复数、微积分等知识;经贸类学生可安排函数及其简单应用、排列组合、线性规划、概率统计等内容;餐饮文艺类学生对数学要求较低,只需在第一学年了解一些函数与数列知识即可.文化模块主要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包括数学史料、趣闻轶事和著名的数学问题等.提高模块是为部分有继续求学意向和能力的学生的需求而设置的选修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