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准还有很大的回旋余地

来源 :财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paann8507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金融稳定图”共有六个维度,我沿着四类风险和两类条件做一些评论。
  第一个风险是外部传染风险。我认为在全世界,不管是金砖五国,还是发展中国家中,中国经济抵制外部传染的能力是比较大的,原因可以说是经济体制或特殊的国情。亚洲金融危机、雷曼危机、欧洲主权债务危机、美国的债务上限危机,包括最近的乌克兰局势、中东局势中,中国经济显示出了很强的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另外,中国金融市场已经发展成为一个相对较深、流动性较强的市场。我们的市场机制会进行灵活反应,汇率已经具备弹性,利率正在逐步市场化,金融主体方面可以随着预期不断调整资产负债,调整它的货币的结构,减少货币错配的风险。正是这些市场机制的灵活调整,加上我们的体制优势,以及非常大的外汇储备,使得中国经济抵御外部传染风险在全世界评价中是比较强的。
  第二个风险是宏观经济风险。许多人担心经济下行,甚至担心断崖式的下行或者失速,我不这么看,新常态调整从高速的两位数增长到中高速调整是必然的、健康的、可持续的。现在适龄劳动人口总量在下降,我们以一个7%左右的速度增长,再加上我们的增长更多依靠服务业,这是经济结构出现的可喜变化。服务业的增长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相对于制造业,同样一个百分点的增长可以创造更多的就业。所以,在今后五年时间里就业总量问题完全可以解决。当然,结构问题是永远存在的,各个国家都会有这些问题。经济增长从总量上来说比较有信心,但个别地区、个别行业还会有比较大的困难。
  第三个风险是信贷风险。报告中这个风险主要侧重不良资产风险还是信贷可得性的风险,这是两回事。货币基本上可以理解为基础货币,央行可以比较主动地投放基础货币,但是投放的基础货币在多大程度上能转换成信贷是不确定的,如果银行贷款的欲望很强,投放一定的基础货币以后,通过银行体系放大,信贷扩张的能力就会比较强。欧洲和日本的困难在于,中央银行可以提供基础货币,但是银行体系不愿意放贷,流动性停留在超额储备金上,没有一个良好的信贷的创造机制,这是一个非常头疼的问题。另外一方面,如果商业银行扩张能力很强,扩张意愿也很强,这又容易产生不良资产,也是一种信贷风险。
  第四,关于货币金融条件。2014年比2013年还要紧一点儿,这和我的实际印象有所区别,我认为现在的货币金融条件没有那么紧,现在应该在4和6之间,不应该在2和4之间,我认为中国的货币金融条件要比图上表示的略微松一点儿。
  第五,关于市场和流动性的风险。我的判断和报告也有点不同,报告里市场和流动性风险已经很高了,可能超过9,接近10了。是否指的是资产的价格太高了,比如房市、股市价格太高?还是其他的风险?我认为中国市场的利率在下行,如果考虑到财政部置换一万亿元地方政府债,总体上这件事是降低风险的,这个过程一定要操作得比较平稳,要考虑到对收益率的积极影响。现在我们的市场机制,还有央行的操作是完全可以提供相对充裕的流动性的,保证市场和流动性的风险在一个可控的范围内。报告里市场和流动性的风险可能比我判断的要高一些。
  第六,风险偏好的情况跟我判断的差不多。
  这就是我对中国金融稳定图六个维度简单的评论。
  另外,风险和宏观经济政策相关,货币政策、财政政策都非常重要。
  面对目前的经济情况,实际上货币政策有非常充分的工具箱,比如公开市场操作,工具是很充分的,如果看法定存款准备金率,现在相对是比较高的,有很大的余地。
  我们的利率和汇率水平都在一个相对正常的位置,而且不断在市场化,也给企业、家庭和金融机构调整留下了弹性和空间。
  中国经济从货币政策的角度来看,相对金砖五国和发达国家,我们的弹性和回旋余地要大得多。美国、欧洲、日本利率基本上是零,只能量化宽松,利率上没有余地。很多国家公开市场也有操作,但受到的局限很大,我们现在有充足的货币政策工具箱,完全可以执行好稳健的货币政策,使宏观经济和金融体系正常运行,从而不断化解刚才大家讨论的这些金融风险。金融风险肯定是存在的,我们没办法消灭它们,要么分散这些风险,要么化解这些风险。实际上有些风险因素也有自身的正面意义,比如影子银行,大家都说是风险,也要看到影子银行提供了很多融资服务,没有影子银行很多金融服务就没有。所以,影子银行是不是风险?是风险,但要把它控制好、化解好、分散好,扬它有利的一面,控制有风险的一面,让影子银行提供更多金融服务。
  此外,还要防范道德风险。要研究中国整体的金融风险,特别重要的一点就是要防范道德风险,一定要有谁投资、谁负责、谁承担风险这样的概念,一定要有硬的预算约束概念。所以,我理解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即社会主义就是党中央国务院的领导,市场经济就是每个经济主体硬预算约束,自己过自己的日子,不能有软的预算约束,一定要自己把责任负起来。市场是有风险的,投资需谨慎,各个经济主体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任,这就是说不要寄希望于刚性兑付,不要寄希望于政府大包大揽。如果把防范道德风险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使我们每个市场主体都谨慎行为,都知道自己要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后果负责,盈利属于自己,但是如果有什么不好的后果,作为投资主体必须全部承担。要不断向社会传送这样的信号,使投资主体强化风险意识,从而从整体上提高公众的风险意识,金融风险才能得到比较有效的防范。
其他文献
5月18日至22日,第十九届科博会在北京举行。  “2016中国金融论坛”作为科博会的重要板块之一,  围绕金融创新服务助力“双创”引擎,  从十多个热点探讨中国及世界经济发展脉络。  在经济下行的新常态下,“双创”成为拉动经济的重要引擎。  任何创业创新活动,都离不开金融支持。  创业创新是躯体,资金是“血液”,  金融机构在“双创”活动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实体经济的持续健康发展是金融业安
摘要:笔者依据自己的工作经验,对我国现阶段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剖析,对如何提高内部审计的效果提出了相关的解决办法。  关键词:国有企业 内部审计 有效性 方法途径  一、引言  所谓内部审计有效性,是指为促进组织目标的实现,内部审计主体所发挥其职能作用的程度。目前,我国的国有企业内部审计工作正逐渐步入正轨,实现规范化和标准化。但不论是国有企业的管理者抑或是企业外的监管部门都对国有企业的
Crowd funding,大众募集,简而言之,是为“众筹”,也即众投。它是一种面向创业和创新型中小企业的新型融资模式。  百度一下,搜索“众筹”,众投天地进入记者视野。它是一个消费类众筹平台,尽管不大,却也有着自己的特性。近日,记者实地拜访了众投天地。以下为记者采访实录。  《财经界》:您能介绍以下,当前众筹行业整个的一个发展情况吗?  王晓昕:现在中国的众筹行业,应该还在发展的初级阶段,当前,
5月11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进一步精简投资项目报建审批,以改革营造更加便利的投资环境。  会议指出,持续推进简政放权、放管结合、优化服务,进一步简化投资项目报建审批,有利于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激发社会投资活力。会议决定,将投资项目开工前的报建审批事项由65项减至42项,其中规划许可、市政设施建设等24项审批整合为8项,并保留涉及环保等方面的法定审批事项。对保留的审批事项,各地要全部纳入政务服务
刚刚过去的九月,是全国“双创周”的时间。从李克强总理提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到现在已经四年,而这也已经是第三个“双创周”,从开始的陌生到现在的习以为常,双创已经成为了中国经济的新引擎,而在这不寻常的四年背后,双创的内涵也在悄然发生着变化。  四年前,双创刚刚被提出,就被推上了资本的风口。2015年首届“双创周”期间,主会场共开展投资对接活动28场,签署合作协议38项。红杉资本、IDG、鼎晖创投
中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如何在“新常态”下继续推进中国金融改革,理顺体制与机制之间的关系,实现无缝对接,提高金融资源的配置效率,进而提高社会资源的配置效率,对中国的金融业至关重要,也关系到“新常态”下中国经济能否成功实现转型和腾飞。  就“新常态”下的金融改革与监管,笔者提出以下三点看法,供金融监管者和从业者参考。  在“新常态”下,金融应该而且可以发挥更大的作用  金融如何在“新常态”下发挥更大
6月24日,由京东集团和中信出版集团联合主办的“京东·创——互联网 创业/零售高峰论坛暨《创京东》首发仪式”在北京北辰洲际酒店隆重举行。高峰论坛以京东的创业历程和对零售业的变革为样本,针对创业和零售领域在“互联网 ”时代下存在的挑战和机遇进行了充分讨论。同时,由京东集团首席执行官刘强东和京东集团唯一授权的《创京东》一书也在论坛上隆重首发。  今日资本创始人兼总裁徐新、易观国际董事长兼CEO于扬、K
早在6年前,为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国家就在一些地区启动了率先尝试的战略部署。  2007年,国家正式批准重庆、成都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这两个城市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2010年,国家发改委将苏州列为城乡一体化发展综合配套改革试点联系点,希望其在城乡一体化道路上率先尝试,成为排头兵。  先行先试,结果如何?作为推动我国城乡一体化的“先头部队”,苏州、成都和重庆三地在城乡统
共享经济本身就是一个诚信经济,如果离开了诚信,共享就不再存在。  魅力初现的共享经济正受到双重评判。一方面是市场的“热捧”,受到各色共享单车如火如荼般发展的影响,汽车、雨伞、充电宝、图书馆、睡眠舱,甚至儿童小推车都迅速进入共享之列。  根据国家信息中心发布的报告,去年,国内共享经济领域交易量已经超过5000亿美元。与此同时,大约6亿中国人已经参与到了与共享经济相关的各种经济活动中。  但另一方面,
“土地财政”改革是中国诸多领域改革的关键  中国地方政府财政收入  来源主要包括三大部分:预算内财政收入、  预算外财政收入和  政府性基金收入  当前,中国有诸多领域改革亟待启动,在这些领域中,有一大难题决定关键成败且“牵一发而动全身”,那就是与“土地财政”相关的一系列改革问题的破题。  “土地财政”绕不开的中国体制成因  一般而言,人们所说的“土地财政”不仅包含与土地有关的税收,如耕地占用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