齿轨列车动力分配及高压主电路设计

来源 :城市轨道交通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jun19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齿轨列车在国外已广泛应用,而国内尚处于研究阶段的现状,基于可适用于250‰坡道的齿轨车辆顶层设计参数和性能需求,通过齿轮路段的整车牵引力计算,提出了适合的齿轨列车动力分配方案,确定了齿轨动力转向架和黏着动力转向架数量.提出了齿轨列车高压主电路设备配置和高压主电路拓扑,以及整车牵引力和制动力曲线.可为后续齿轨列车动力分配提供详细的计算支撑.
其他文献
依托虹桥机场绕滑道系统安全改造项目,研究不同品种、不同掺量高模量剂对SMA-13和AC-20混合料动稳定度的影响,根据虹桥机场绕滑道现场条件和未来使用需求,比选并确定适用于新建绕滑道道面沥青面层的最优高模量剂与掺量.基于室内试验对沥青道面的混合料性能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所选用高性能沥青混合料具有优异的高温稳定性、耐疲劳性能、抗水损害性能,能有效满足绕滑道道面运营使用需求.最后结合工程实际施工效果进行评价.
为了保证安全和满足使用要求,地铁工程对沉降、变形要求非常严格,新建市政地道下穿地铁高架区间必须考虑基坑开挖的影响,进而制定相应的监测和保护措施.以青岛风河快速路地道下穿青岛地铁13号线高架区间为案例,分析了基坑开挖对高架结构的影响分析,为青岛地区上土下岩地质条件下的类似工程提供了有益参考.
简述了轨道交通整体承载式铝合金车辆车体挠度试验原理,以及车体挠度预制试验方法.对车体挠度预制试验和垂向加载试验结果进行了分析.结果 表明,车辆整备和超员加载试验后车体垂向位移为9.95 ~11.14 mm,车体剩余挠度为2.80 ~ 5.05 mm.由此证明,车体挠度预制可以有效抵抗垂向载荷产生的位移,使车辆运行过程中不会发生下凹变形.
20世纪90年代至今,中国高速动车组经历了自主探索、引进消化吸收、自主创新、全面创新四个发展阶段,成功实现了从追赶到领跑的历史性跨越.特别是2012年起,为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精神,中国高速动车组技术进入全面创新阶段.在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中国中车股份有限公司等组织下,中车长春轨道客车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国内外科研院所和全产业链供应商,加大自主创新力度,以中国标准为主导,按照正向设计思路,以自主化、简统化、互联互通互换、技术先进为目标,成功研制出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时速160 km、250
期刊
某型号高速动车组运行过程中,尾车在新轮状态时出现持续晃动,但反向作头车运行时却不晃动.针对此问题,开展了不同线路表面状态下的车辆晃动特征测试,从悬挂系统振动传递特性、轮轨匹配状态,以及关键零部件性能检测等方面着手,确定了车体产生晃动的原因.结果 表明,尾车横向晃动始于车辆高速通过个别道岔时刻,晃动发生后只能通过降速消除;将车轮踏面镟修为磨耗后踏面,能够显著缓解尾车晃动;晃动车辆抗蛇行减振器的静态阻尼力值偏大近100%,动态刚度亦偏大.基于车辆晃动机理,确认导致车辆晃动的激扰源于轮轨激励,即新轮与道岔处实际
根据对国外下一代高速动车组的调研,基于我国高速动车组的发展现状、关键智能技术,以及智能化高铁发展战略,提出未来高速智能化动车组将基于以太网技术、大容量车-地传输技术、智能化物联网技术、自动驾驶技术及辅助驾驶技术、旅客在途智能化服务技术、智能化运维技术、系统集成融合技术等的发展,在更智能化、更节能、更安全、更经济、更舒适、更友好等6方面进行提升,最终推动智慧融合的下一代高速动车组技术平台建设及大数据构架下的全产业链的技术创新.
针对高速动车组运行过程中可能会出现的高压系统故障,设计了用于动车组高压信号监测及保护的高压控制单元装置.阐述了高压控制单元的硬件原理、信号采集原理及阈值保护的机理,并在实验室验证了信号采集及其保护功能.试验结果表明,高压控制单元能够实现对高压系统信号的采集和管理.
随着城市地下空间的不断开发,越来越多的基坑处于城市中心地带,基坑周边存在现状道路、管线、建构筑物以及地铁等等,基坑设计在确保支护结构本身的安全的前提下,同时也需要对周边现状建构筑物进行保护.以某一超大深基坑工程设计为例,在基坑处于岩溶地区、周边存在现状运营地铁及建筑等制约条件较多的情况下,综合采用了墙撑、墙锚、格构式地连墙等多种支护结构形式,并进行合理的平面组合和空间组合,随后以项目实践加以验证,为类似工程提供了参考和借鉴.
针对我国大跨度桥梁目前常用的哑铃型承台基础,分析了系梁对基础承载能力特性的影响因素,建立FEA有限元模型,重点分析系梁宽度及高度对哑铃型承台基础的基础承载特性影响规律,进一步讨论系梁底设置桩基的合理性.结果 表明:随着系梁高度及宽度增加,系梁刚度变大,传递的剪力或弯矩增大,对上部结构荷载作用下基础承载力验算有利;但系梁自重也变大,对基础承载力验算不利.系梁自重引起的不利影响要远大于刚度增加带来的有利影响.在系梁底布置桩基可有效承载系梁自重,但对提高承台整体的承载能力并无明显益处.
基于工业互联网、5G(第5代移动通信技术)、大数据、智能传感等技术,采用神经网络和数学算法,开展数据驱动类、机理类模型研究,并在现车部署和循环迭代,构建以智能行车、智能服务、智能运维为特征的智能技术体系.通过在复兴号智能动车组上推广应用,实现了有人值守的自动驾驶、故障工况下的应急自走行、旅行全程的无干扰服务,以及低成本的智能运维等目标.同时从速度、安全、节能、舒适等方面对动车组智能技术的未来发展趋势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