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让思维“看得见”的小学数学课堂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w320200401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建立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之间的联系能够有效帮助学生数学学习。小学数学教学可以从多角度观察,寻找思维起点;多层次深入,探寻思维活动;多路径实践,展现思维发展,让学生内隐性思维外化。
  关键词 思维 看得见 小学数学 思维品质
  小学生的思维发展,是从具体形象阶段逐步走向抽象概括阶段。教师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和方法,帮助儿童建立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之间的联系,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据此,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可以构建相关教学路径和方法,展现学生思维的发生、发展与表达的过程,借助“看得见”的思维轨迹,深入探寻学生思维脉络,促进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
  一、多角度观察,寻找“看得见”的思维起点
  学生是带着各自独立的前认知背景投入新知学习的,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经验影响着学习活动,因此,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学生的起点,由此设计学习活动。
  1.画出来,借助表象寻找“看得见”的思维起点
  学生的思维活动往往是内隐的,不易察觉。通过画直观图可以展示学生思维过程,让内隐的活动外显化。例如教学“认识负数”时,教师让学生画出示意图表示对生活中负数的理解。如气温-10℃,学生表示方式就有区别:有的是用冬天的情境来说明;有的画了温度计,标上了-10℃;还有学生在温度计上先标出0℃,再向下标出了-10℃。这样,教师能了解学生对负数认识的不同层次:大部分学生停留在生活经验层面,一部分学生对负数有初步直观了解,只有少数学生对负数的认识较为清晰。针对学生的思维起点,教师需要通过多种素材引导学生理解负数是表示两个相反意义的量,学会从数学的角度对生活中的负数做出阐释,提升学生的抽象与概括水平。
  2.说出来,借助语言寻找“看得见”的思维起点
  教学中可以借助思维的基本工具——语言来了解学生思维状態。创设平等交流、相互对话的课堂氛围,引导学生把心中最真实,最朴素的想法暴露出来;给学生充分表达和交流,甚至是争论、质疑、答辩的时机,让思维产生碰撞;顺应学生思维线索、水平和方向,教师适时引导和提升,展示其思维的发生和发展。
  3.做出来,借助操作寻找“看得见”的思维起点
  动手“做”数学,是发展学生思维的有效路径,课堂中进行学具操作、动手演示和实验探究,能够让学生全身心投入,在活动中提出问题、形成假设、调整思路、发现规律,思维得以外化显示。例如建立数的概念,可以通过摆一摆圆片和小棒,拨一拨计数器等活动展示学生的思维过程。教学认识11时,有些学生拿出11根小棒,零散放在桌上;有些学生把10根扎成一捆,再拿出1根;还有些学生创造性地用一根较粗的小棒表示1个十,较细的小棒表示1个一。教师将这些表示方法展示出来,在讨论和对比中提升学生对数的理解,学生从前结构水平的认识,过渡到十进制的计数规则,再到理解位值制的计数方法,思考过程经历了从具体实物感知到借助表象理解,再到建立抽象概念,思维发展层次不断提高。
  二、多层次深入,探寻“看得见”的思维活动
  在解决问题时,借助几何直观和空间想象层层深入地理解和分析,能够展现学生思维发生、发展和表达的过程。
  1.动态演示,让思维有迹可循
  动态、形象、直观的活动,能够激发学生好奇心,促进学生更深入地思考。例如相遇问题,比较抽象,较难理解。可以让两位学生模拟行走的过程,理解“两地、同时、相向、相遇”等关键信息,再通过线段图理解相遇问题中时间、行走速度、路程之间的关系,学生在头脑中形成动态画面,建立清晰的数量关系。对一些复杂的问题情境、抽象的概念,可以利用视频、计算机软件等多媒体技术,创造丰富、动态、逼真的数学学习情境,及时捕捉学生的思维动态。
  2.直观建模,让思维有形可检
  教学中可以借助可观察的具体图形、几何模型,运用观察、操作、比较、分析、概括等方法,建立数学模型,从而解决问题。例如计算15×12,我们先后三次运用点子图,为学生思维发展找到抓手,建立从一层走向双层的竖式模型。第一次探究算法,将算式用点子图表示出来,在图上画一画、分一分、算一算,分的方法不同,自然产生了多种计算方法,尝试自我探索的快乐。第二次让学生在图上圈出竖式中每一步计算的意义,找出计算的依据和原型,将算理和算法联系起来。第三次回顾小结,把点子图、横式、竖式的算理算法进行不同层面的勾连,掌握计算方法,理解算理,同时渗透数学的转化思想、模型思想。
  3.多元表征,让思维有机联结
  从认知阶段论的角度看,动作表征对应的是学生认识事物的直观水平,图像表征对应的是学生认识事物的表象水平,符号表征对应的是学生认识事物的抽象水平[2]。教学中利用多种表征材料与形式,多角度深入理解学习内容,才能实行整体的意义建构。例如乘法分配律的学习,基于生活经验的表征:计算“一件上衣200元,一条裤子60元,妈妈买3套这样的服装,一共要付多少元”;基于动作表征进行理解:用小方块摆出3×5、4×5,两个图形连接起来,用不同算式表示一共的块数。由此,让学习真正发生结构外化表现,对概念获得清晰、深度的理解。
  三、多路径实践,展现“看得见”的思维发展
  一般而言,学生思维发展过程较为内隐,为了使这一过程能够外显,需要采取多种路径来予以展现。
  1.设计挑战性任务,促进学生思维投入
  设计有效的、挑战性学习任务,才能让学生在观察、提问、比较、辨析等活动中全身心投入。例如“小数的初步认识”,如果仅将小数的理解作为一种十进制分数规定,就压缩和窄化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因此可以通过多重学习任务设计,引发学生积极思维。活动一:收集生活中的小数,在小组内介绍;活动二:画一画、说一说,表示出对0.6的理解;活动三:为“小数”做一个名片标签,评比最佳创意奖。通过“找小数”“说小数”“画小数”等多种任务驱动,学生用文字描述、直观面积图、线段图、示意图等方法表示对小数的理解,活动参与度高,思维投入积极。
  2.选择多样性材料,拓展学生思维空间
  活动材料是拓展学生思维空间,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载体和资源。教师要对教材中的主题情境图、活动设计、习题设计进行深度挖掘,选择生活中的素材,作为学生探究的资源。例如探索“和的奇偶性”,可以通过不完全归纳得出结论,还可以用示意图来表示偶数和奇数,从直观的角度理解奇数和偶数的特征,借助直观图示对猜想进行演绎推理,使直观表征和抽象思考相互转化,对规律的认识更为清晰深刻。
  3.有效问题驱动,激活思维内在动力
  思源于“疑”,教师精心设计问题情境,可以激活学生思维,使其产生内在动力。如活动课“设计游戏”:班级举行套圈活动,怎样才能让游戏公平?请你画出设计图并说明理由。从2人套圈开始,学生在不断的涂画中发现,可以选取两人中间的点,又发现这样的点还有很多,这些点沿着垂直的线上下移动,到线段两端的距离相等。继续让学生思考:3个人套圈怎样画?如果是4名、5名学生套圈呢?人数越来越多的时候,会发生什么变化?在层层递进的挑战性追问中,驱动学生不断去尝试、去调整,真正产生持续思考的动力。
  参考文献
  [1] 奥苏伯尔.教育心理学[M].佘星南,宋钧,译.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1.
  [2] 王兄.论数学表征系统[J].数学教育学报,2008(03):8-10.
  [责任编辑:陈国庆]
其他文献
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参照,从20世纪“五朵金花”现象到前些年“封建”概念的讨论,莫不反映出国内史学界这种参照性研究理路。然而,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学者们更热心于追逐新问题、开辟新领域,对以往“封建”概念下形成的一些问题却少有持续性的研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对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深入认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创业者的创业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赢利存续,还可能是为了抓住机遇或实现梦想。在创业动机和外部关键事件的双重影响下,创业者对于商业模式认知的重心也在不断演化,导致创业者选择不同商业模式的决策方式。文章对大士茶亭案例进行纵向分析,将创业动机分为生存驱动、机会驱动与梦想驱动,着力研究不同类型创业动机是如何影响商业模式的决策方式选择。案例研究发现:第一,生存驱动、被动型事件以及重心在于价值主张和价值获取的商业模式认知,引致商业模式决策采用即兴而作与探试方式;第二,机会驱动、混合型事件以及重心在于价值主张和价值创造的商业
摘 要 当前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不少教师缺少对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挖掘,忽视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从深度学习的角度出发,结合教学实例深度引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采用元认知策略指导学生深度参与,促进自主化学习;通过绘本与学生个体的深度融合,实现其多元化发展,从而促使学生的英语阅读真正走向深入。  关键词 小学英语 绘本教学 深度学习 元认知策略  深度学习是指在基于理解学习的基础上,
米勒多部剧作以家庭为叙述主题,揭示社会现状如何折射在家庭的父子、夫妻关系中,个体的追求、梦想在家庭小舞台上演绎。米勒的两部经典剧作《全是我的儿子》和《推销员之死》是展现个人、家庭与社会冲突的典型代表。文章从文学伦理学视角出发,回到历史的伦理现场,分析这两部剧作中个体、家庭和社会构成的复杂伦理关系。《全是我的儿子》展示凯勒一家在个体、家庭利益与社会责任发生冲突时道德上进退两难的挣扎,理想主义、良心与正义成为考量公民伦理道德的关键词;而在《推销员之死》中,威利的理想、追求与虚假美国梦、残酷商业竞争发生冲突,普
被作者自称写出“灵与肉的生死搏斗”的《无名的裘德》是哈代的最后一部小说,其以悲怆的笔调描述了乡村青年裘德命运多舛的一生。在玛丽格伦、基督寺和奥尔布里坎三个不同的地理空间,裘德都无一例外地陷入了身份危机和意识形态冲突,文章试图将空间、身份与意识相结合,探讨裘德无名的根本原因。以裘德为代表的无名之辈与维多利亚时代格格不入,但是作者哈代却对他们表以关注和同情,由此可以看出这位诚挚而伟大作家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宽广胸怀。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企业创新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文章基于2008-2017年深沪A股上市公司的研究样本,探讨高管学术经历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高管学术经历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的创新投入,且上述促进效应主要是通过降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来实现的。进一步研究发现,高管的学历越高其学术经历对于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越显著;且这种影响在非国有企业和小规模企业中更为明显。最后,进一步考察了学术经历与企业创新质量的关系,发现高管学术经历不仅能够提高企业创新数量,还有利于提升企业创新质量。
摘 要 围绕“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小学生体育学力内容及层次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小学生体育学力应包含体育运动能力、体育观赏能力、体育学习能力、体育社交能力、体育德育能力;每项能力分为“不会”、 “稍会”、“会”、“非常会”四个层次,每个层次的评判标准和个体特征也各不相同。  关键词 小学生 体育 学力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多
英国当代作家伊恩·麦克尤恩的小说《坚果壳》以一名胎儿的叙述视角为切入点,讲述了其母和叔叔密谋杀害其父的家庭伦理悲剧。小说围绕这一家庭乱伦事件及其后果展开,并穿插胎儿对国际局势和社会问题的评价,内容上包罗万象,结构上也呈现复杂的空间叙事特征。文章从物质、精神、社会、伦理四个空间维度分析小说的叙事策略,揭示小说的主旨,彰显小说深刻的伦理内涵,并强调作者在作品中传达的批判精神和人文关怀。
摘 要 审辨思维本质上是一种指向自我反思的思维方式。当前小学数学课堂中审辨思维的培养存在质疑批判等于挑毛病、破而不立、批判对象只针对他人的误区。针对这些误区可以给出如下策略:设计产生认知冲突的任务情境;依托数学推理活动培养审辨思维;构建“读懂别人-价值判断-发现问题-给出建议-自我反思”五步法。  关键词 审辨思维 核心素养 自我反思  批判性思维(Critical Thinking)是21世纪4
在《宠儿》中托妮·莫里森试图从黑人女性角度重塑黑人历史,运用“反凝视”策略对白人社会塑造的白色文明假象进行解构。在种族社会制度下,“凝视”不是简单的视觉活动,而是一种携带着权力运作的观看方法,因此我们也可把《宠儿》看作黑人与白人话语权的博弈场,其中白人是掌握绝对话语权的凝视者,但看似处于劣势地位的黑人其实也是“掌权者”,他们在凝视中重建自我,在反凝视的过程中揭露白人的虚伪真面目。文章结合凝视理论和福柯的权力观等,探讨《宠儿》中的三种权力场,以获悉黑人的自我身份重建之路,揭示白人残暴的历史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