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生体育学力内容及层次的建构

来源 :教学与管理(小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ophia0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围绕“健康中国”的战略目标,通过专家访谈、问卷调查等方法对小学生体育学力内容及层次进行研究,研究表明: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的学习,小学生体育学力应包含体育运动能力、体育观赏能力、体育学习能力、体育社交能力、体育德育能力;每项能力分为“不会”、 “稍会”、“会”、“非常会”四个层次,每个层次的评判标准和个体特征也各不相同。
  关键词 小学生 体育 学力
  近年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多次提到“健康中国”的国家战略,学校的体育工作也一直朝着“健康中国”预期的方向良性发展。但不可忽视的是学校体育还有很多问题等着解决,其中就包括当前教育研究的热门话题——如何通过有效教学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这种综合能力就是学生的真实学力。长期以来,我国的教育都是传统的老师为主体,忽视学生自我学习与探究的能力,这就使得学校教学要促进学生学力形成更加紧迫。“健康中国”理念的提出正好是一个契机,通过了解小學生学力现状并进行相应调整,最终培养出适应“健康中国”发展需要、推动时代进步的人才。
  一、学生体育学力的新要求
  学力是学习能力和所获得的知识水平的简称,从性质上可将学力分为“显性学力”和“隐性学力”。“显性学力”主要包含基础、学科、生存等能力;“显性学力”的进一步提升就形成“隐性学力”,包含心理的发展、社会适应能力和审美的培养等人格因素,重点在于培养学生学习的主体性和创造性,符合“健康中国”发展的需要,是个体终身获得的“显性学力”。《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中将课程目标分为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和社会适应目标,后两个目标体现的就是“隐性学力”,立足于培养学生的主体性和参与感,是学生长大成人后实现幸福生活以及适应社会所必备的品格。学校的体育教学在确定体质健康和运动技能达标的同时,更要注重学生心理和社会适应等方面的发展,以此塑造学生的完美体育人生。
  二、确定体育学力内容的依据
  研究“体育学力”需要解决两个问题:一是学生对体育学习期盼的内容是什么;二是在这个内容下的体育教学是否合理可行。基于此,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通过询问区、市教研员以及高校体育教学相关专家小学生体育学力的相关问题,设计调查问卷并进行信度检测,检测结果r=0.849,说明有效可行。调查过程中发放问卷3 150份,回收3 125份,有效问卷3 102份,回收率和有效率分别为99.2%,99.3%,对有效问卷的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后发现,体育学力主要包括体育运动能力、体育观赏能力、体育学习能力、体育社交能力、体育德育能力五个方面。在这个内容下的体育教学是否合理可行,相关专家认为这五个方面既贴近体育教学,也能满足学生的体育需求,可行性比较高,可以进一步研究。
  三、体育学力内容及层次的建构
  1.体育运动能力
  体育运动能力是指人在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应该具备的一切能力,是体能、技能、心理等综合素质的体现。要求能够根据外部条件的变化,调整运动负荷与方法,合理进行体育活动并达到良好的效果。“健康中国”背景下重视体育锻炼的人越来越多,然而,由于有些人不懂科学锻炼,不仅没练好身体,反而容易引起疾病。这就是常见的“喜欢运动”和“会运动”的区别。结合专家意见,将运动能力的层次分成不会运动、稍会运动、会运动、非常会运动四个层次,具体评判标准见表1。

  不会运动 不知道怎么锻炼 到了场地不知道怎么运动或是通过哪个项目进行体育锻炼;运动的过程中看见别人怎么做自己就怎么做,运动到什么程度能达到锻炼身体的效果自己也不知道,运动过程中超负荷自己也不知道。
  稍会运动 知道锻炼的基本方法 运动前自己心中明确锻炼内容,带好相关运动器材去合适的场地;运动过程中知道动作怎么做,能在合理保护自己的基础上逐渐加大体育锻炼的负荷。
  会运动 有明确的目标并能根目标调整锻炼计划 能主动要求体育锻炼,运动前会给自己定下相应的目标,制定相关的进度计划;锻炼过程中能及时调整运动的方案,以期达到运动的最好效果,完成目标。
  非常会运动 会优化锻炼内容,能通过组合变成最适合自己的体育运动方案 在掌握各个项目基本运动方法的基础上,能不受场地、气候等因素影响,并根据自身需要灵活转变锻炼内容,找到最适合自己的运动方案,并能顺利达成目标。
  2.体育欣赏能力
  体育欣赏能力是学生在观看各级各类体育赛事时所具备的个性心理特征。在欣赏的过程中, 可以陶冶学生的情操,增长他们的见识,提升他们的体育修养。学生在欣赏体育的过程中不仅看比分、看球星、看技战术,更是看能否培养学生陶醉于一种审美的感受。“健康中国”背景下体育离我们越来越近,国家也要求学生每天锻炼一小时,从某种意义上说,除了强身健体,理解和欣赏的能力对学生将来的发展更为重要。结合专家意见,将欣赏能力分成不会欣赏、稍会欣赏、会欣赏、非常会欣赏四个层次,具体评判标准见表2。

  不会欣赏 不懂如何去看比赛 属于看热闹类型,观看比赛时,对比赛规则毫无概念,不懂技术与战术,注意点在球员的相貌、穿着、比赛的周围环境等等。
  稍会欣赏 了解简单的比赛规则 认识所看项目的明星运动员,知道简单的比赛规则,对比赛有一定的兴趣,能看懂谁输谁赢。   会欣赏 看懂运动员的技术 观看前对所看项目脑中有正确的运动表象,观看时对运动员所做动作是否合理、准确能提出自己的观点。
  非常会欣赏 看懂运动员的战术 对团队配合类体育项目,能结合临场情况,对场上教练员的指挥、运动员战术的执行是否到位或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提出自己的方案。
  3.体育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不是以通过某个学习过程学到了什么本领作为界定,而是在学习过程中学到如何使用合适的方法与技巧来实现最终的学习目标。体育老师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要保证学生能在积极参与体育运动的过程中合理控制运动负荷,认真听讲并自主探索与学习,利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中的实际问题,从而真正实现以教为主向以学为主转变。结合专家意见,将学习能力分成不会学习、稍会学习、会学习、非常会学习四个层次,具体评判标准见表3。

  會学习 能根据学习目标及时调整学习计划 学习目标明确,可以灵活改变学习方法去完成学习目标,能高效学习并进行自主反馈评价。
  非常会学习 能结合自身需要调整最适合自己的学习目标 非常了解自己的擅长方向及薄弱环节,根据此选择并形成个人独有的学习方法,不同于任何人,但对自己特别有效。
  4.体育社交能力
  社交能力,也就是人们在社会生活中与他人沟通思想、联络感情、增进友谊,从而建立起广泛的社会联系的一种能力。社交能力是人在成长过程中的重要能力,是学生从校园走向社会必不可少的一项能力。体育活动,特别是同场竞技类体育项目是肢体正面接触和有竞争的群体活动,学生通过培养体育竞赛兴趣,随后寻找竞争对手,寻找的过程就是一次社交,多次固定的竞争对手,往往就是伙伴。结合专家意见,将社交能力分成不会社交、稍会社交、会社交、非常会社交四个层次,具体评判标准见表4。

  不会社交 不懂如何进行社交 在体育活动中不知道怎么和对方聊天,甚至不知道如何打招呼,属于特别腼腆类型。
  稍会社交 知道简单的社交方法 能有礼貌地主动和小伙伴接触,能简单地聊天,知道对方的姓名、班级等简单信息。
  会社交 在体育活动中具备优秀的社交能力 在运动场成为好朋友,经常相约去体育锻炼,尊重对方、和睦相处,遇到不同意见会折中处理,迁就对方。
  非常会社交 社交范围由单纯的体育领域进阶到全面的生活中,能相互帮助扶持 明确和谐的人际关系是战胜困难不可或缺的因素。从运动场的朋友上升到生活中的朋友,相互之间无话不说,在逆境中能给予对方支持并帮助他走出困境,一起成长和进步。
  5.体育德育能力
  体育教学大纲明确将思想品德作为教学“三项”基本任务之一。为此,体育教学的过程同样肩负着德育的重任。当下学生学习生活中一直存在心理压力,所以德育对培养现代化建设合格人材有着重要的意义和作用。体育教材中也经常可以找到很多德育的内容,诸如身残志坚积极参加比赛、勇敢坚强不怕困难的精神、深厚的爱国主义情怀等等品质。结合专家意见,将德育能力的层次分成:不会德育、稍会德育、会德育、非常会德育四个层次,具体评判标准见表5。

  不会德育 没有德育的概念 在体育活动中仅仅自己玩得开心,没有克服困难的意识、团队精神、集体责任感等。
  稍会德育 对德育概念有初步认识 通过体育活动,知道个人属于集体,明确自己的成长离不开集体,有为团队争光的意识。在活动中能按照他人的分析与指导努力克服困难。
  会德育 能树立一定的德育目标 通过体育活动知道自己在集体中的角色,可以主动表达自己的观点,了解自己的缺点和改进方法,能较具体地表达努力的决心。通过学习体育活动中的英雄人物,树立为实现“健康中国”而努力的理想和信念。
  非常会德育 树立正确的人生目标 通过体育活动,明确个人在集体中所起到的作用,可以主动提出自己的观点。懂得对生命的敬畏,对挫折和失败不灰心不固执,能分析原因,想方设法战胜困难,有良好而有明鲜的道德情操,有正确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体育强则少年强,少年强则中国强。在习近平总书记“健康中国”国家战略的引领下,体育强国成为中国人的当代梦想。从体育学力的角度出发去设置体育目标、内容,可以满足学生在现实的学习中主动探索研究、培养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需要,发展学生的创新精神,增强学生的健康意识,培养学生的体育能力,为实现“体育强国”的梦想,也为实现共同的“中国梦”添砖加瓦!
  参考文献
  [1] 钟启泉.学力理论的历史发展[J].全球教育展望,2001(12):31-38.
  [2] 李庾南,祁国斌.自主生成、高效和谐:学力发展与评价的价值追求与教学行动——“初中学生的学力发展与评价”研究结题报告[J].江苏教育研究,2009(22):56-60.
  [3] 邢金明,陈钢.美国体育的目的和目标及其启示[J].体育学刊,2014,21(05):74-78.
  [责任编辑:白文军]
其他文献
摘 要 革命文化题材单元教学改变了碎片式课时学习的方式,通过大目标、大任务、大情境等设计,让红色精神、语文核心知识在解决问题、任务实践的过程中“活”起来,形成结构化认知,发展高阶思维,实现创造性建构,在综合运用中实现素养发展。  关键词 统编语文教材 革命文化 主题单元 项目化学习  近年来,笔者带领区域内教师开展了一系列小学语文项目化学习研究,即学生以语文核心知识学习为中心,在真实情境中借助多种
王绩开创了初唐新诗风,是引禅入唐诗的先行者,他将自身对禅宗思想的独特理解融汇到他的诗歌以及人生经历之中.作为一个诗人,王绩以山水田园诗的诗境表达禅境,在他的诗歌作品
低碳技术创新是应对气候变化、降低企业长期减排成本的重要手段.为更好地完成碳减排要求并形成低碳技术优势,齐美尔联结成为企业间碳减排联盟的重要形式.本文基于市场视角,构建了以碳减排联盟为自变量,低碳技术创新为因变量,碳交易市场流动性作为调节变量的分析框架,实证探究碳减排联盟对企业低碳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发现:碳减排联盟对企业低碳技术创新产生正向影响;技术共享在碳减排联盟与低碳技术创新之间起到部分中介作用;碳市场流动性在碳减排联盟与技术共享的关系中起正向调节作用,但对碳减排联盟与低碳技术创新没有产生直接的调节效
采用普惠金融发展指数、农业现代化水平指数、空间趋势面分析以及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模型等方法对中国省域普惠金融与农业现代化的空间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进一步利用面板数据回归模型计量检验普惠金融对农业现代化的影响。结果表明:(1)研究期内中国省域普惠金融与农业现代化总体均表现出“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空间趋势分布。(2)普惠金融与农业现代化具有较强的空间正相关性,空间集聚分布特征明显,且从LISA集聚图来看,普惠金融与农业现代化存在高高集聚、低低集聚、低高集聚和高低集聚4种空间集聚类型,但不同集聚类型的空间分布
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是研究中国古代史的重要参照,从20世纪“五朵金花”现象到前些年“封建”概念的讨论,莫不反映出国内史学界这种参照性研究理路。然而,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学者们更热心于追逐新问题、开辟新领域,对以往“封建”概念下形成的一些问题却少有持续性的研究。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很多,其中对西欧封建社会的历史缺乏深入认识是其中的一个重要方面。
创业者的创业活动不仅仅是为了赢利存续,还可能是为了抓住机遇或实现梦想。在创业动机和外部关键事件的双重影响下,创业者对于商业模式认知的重心也在不断演化,导致创业者选择不同商业模式的决策方式。文章对大士茶亭案例进行纵向分析,将创业动机分为生存驱动、机会驱动与梦想驱动,着力研究不同类型创业动机是如何影响商业模式的决策方式选择。案例研究发现:第一,生存驱动、被动型事件以及重心在于价值主张和价值获取的商业模式认知,引致商业模式决策采用即兴而作与探试方式;第二,机会驱动、混合型事件以及重心在于价值主张和价值创造的商业
摘 要 当前小学英语绘本教学中,不少教师缺少对思维品质、文化意识及学习能力等方面的挖掘,忽视英语学科的育人价值。从深度学习的角度出发,结合教学实例深度引领,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采用元认知策略指导学生深度参与,促进自主化学习;通过绘本与学生个体的深度融合,实现其多元化发展,从而促使学生的英语阅读真正走向深入。  关键词 小学英语 绘本教学 深度学习 元认知策略  深度学习是指在基于理解学习的基础上,
米勒多部剧作以家庭为叙述主题,揭示社会现状如何折射在家庭的父子、夫妻关系中,个体的追求、梦想在家庭小舞台上演绎。米勒的两部经典剧作《全是我的儿子》和《推销员之死》是展现个人、家庭与社会冲突的典型代表。文章从文学伦理学视角出发,回到历史的伦理现场,分析这两部剧作中个体、家庭和社会构成的复杂伦理关系。《全是我的儿子》展示凯勒一家在个体、家庭利益与社会责任发生冲突时道德上进退两难的挣扎,理想主义、良心与正义成为考量公民伦理道德的关键词;而在《推销员之死》中,威利的理想、追求与虚假美国梦、残酷商业竞争发生冲突,普
被作者自称写出“灵与肉的生死搏斗”的《无名的裘德》是哈代的最后一部小说,其以悲怆的笔调描述了乡村青年裘德命运多舛的一生。在玛丽格伦、基督寺和奥尔布里坎三个不同的地理空间,裘德都无一例外地陷入了身份危机和意识形态冲突,文章试图将空间、身份与意识相结合,探讨裘德无名的根本原因。以裘德为代表的无名之辈与维多利亚时代格格不入,但是作者哈代却对他们表以关注和同情,由此可以看出这位诚挚而伟大作家的人道主义精神和宽广胸怀。
随着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企业创新逐渐成为研究的热点。文章基于2008-2017年深沪A股上市公司的研究样本,探讨高管学术经历与企业创新之间的关系。研究发现,高管学术经历能够显著促进企业的创新投入,且上述促进效应主要是通过降低企业的信息不对称来实现的。进一步研究发现,高管的学历越高其学术经历对于企业创新的促进作用越显著;且这种影响在非国有企业和小规模企业中更为明显。最后,进一步考察了学术经历与企业创新质量的关系,发现高管学术经历不仅能够提高企业创新数量,还有利于提升企业创新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