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国有林场承担着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历史使命,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保障,笔者以切身的体会结合实际,指出了当前国有林场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4个方面的问题,并为国有林场改革提出了6点解决这些问题的建设性意见。
关键词:国有林场;改革;建议
2015年3月18日,国务院印发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这标志着国有林场改革全面正式启动。旌德县作为皖南山区林业大县,国有林场改革更是受到了全县人民的瞩目,这也是全县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大好时机。笔者作为一名国有林场的职工,在当前以生态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时期,看到了国有林场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广阔前景。为了给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制定者提供一些借鉴,笔者就旌德县国有林场改革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 国有林场经营状况
旌德国有林业单位现有3个国有林场和1个木材公司,分别是蔡家桥林场、庙首林场、南关林场和华森公司,总经营面积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3.5%、蓄积占17%。由于国有林场在建设期间经营管理的林地大部分是村集体或个人不愿接受的林地,这些林地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或是立地条件相对较差,因此,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质量不高,根据2013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统计结果,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为4.93立方米/亩,这与全国平均水平5.64立方米相比,还有一定距离,按主要树种分:杉木平均每亩6.47立方米,松类每亩4.91立方米,阔叶树种3.09立方米,毛竹林每亩171株。如果对国有林场的现状进行估价,概括起来就两点:一是资源丰富;二是可利用率低。主要特点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人工林多,天然林少;二是针叶林多、阔叶林少;三是立地条件差、产出量低;四是富余人员多、经济包袱重。
2 改革的必要性
国有林场原是国家投资建立起来的专门从事营造林和森林管护的林业事业单位,如今,各国有林场都已经历了五六十年的历史变迁,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如今国有林场人工林多、天然林少,针叶林多、阔叶林少,中近熟林多、成熟林少,有林地面積多、单位产出经济效益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正进一步提高,国有林场有限的森林采伐资源已经不能满足这种需求,总不能任由国有林场自生自灭,特别是在当今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林业主要目标的历史时期,更不能简单地把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划归商品产业。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以,国有林场需要转换经营思路,不能单纯地把国有森林资产作为经济产业。特别是在建设“实力旌德、秀美旌德、幸福旌德”目标中,国有林场担负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国有林场改革势在必行,加快国有林场改革有利于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3 国有林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国有林场的单位性质难以定性
众所周知,当前国有林场基本上是事业单位性质、企业管理经济体制。这种经营管理体制严重束缚了国有林场的发展,对“发展现代林业,构建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非常不利。因为,林业的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中,生态效益是三大效益之首,也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致,而现有这种体制,侧重于经济效益,最终会使国有林场的发展陷于经济困境,理由是:一方面,林业经营不同于工矿企业经营,因为林木生长、成熟周期长,林木产品不能象工矿企业生产的产品那样,能及时地生产和补充。比如一宗林地的林木被采伐后,除去采伐成本外,还要扣除更新、抚育、管护成本,经济效益比较低,而要重新获取经济效益,得经过10-20多年的时间。另一方面,依据现有经济管理体制,国有林场职工的工资是由人事部门核准,自己发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工的经济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为保障职工工资增长需求,国有林场只有依靠大量采伐销售林木来保证。这样,由以上矛盾的产生的结果是,不仅国有林场可采伐资源趋于枯竭,而且林场生产经营活动得不到资金保障,最终使国有林场的发展陷于经济困境。
3.2 职工养老保险没有完全纳入社会统筹
现行的企业经济管理体制,使职工的养老保险没有完全纳入社会统筹,职工退休金得不到保障。由于国有林场是实行的是企业管理,地方财政为减轻负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核发国有林场退休职工工资时实行是地方企业保底标准,这样人事部门核准的工资标准与企业退休职工保底标准就存在一个很大的差额,而这份差额目前都是由国有林场自筹解决,无形中增加了国有林场的经济负担。
3.3 富余劳力过多,人员管理混乱
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国有林场曾有大量职工通过各种正规或正规非渠道进入林场,从而使林场人力趋于过剩。主要的有以下几种现象:一种是长年待岗外出做其它工作,但与林场保持人事工资关系,每月工资打折发放;另一种是长年被上级或政府部门借用,但工资仍由林场发放;再一种是在单位无所事事,工作没积极性,遇事推诿,或本身没什么工作可做;还有一种是老龄职工占的比例大,但工作时总摆老资格,本职工作不尽心尽力去完成,一方面林场的各项工作得不到落实,另是方面影响年轻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以上各种情况最大的弊端是,人浮于事,林场经济包袱重。
3.4 基础设施差导致经营管理落后
随着社会老年化,从事体力工作的农民工越来越少,再加上劳力工资的普遍上涨,林业经营成本也就越来越大,严重影响到森林培育的落实,林分质量越来越差,林地潜力的提升更是无从谈起。而林分质量的降低,最终导致林分卫生条件的下降,由此,森林的固碳效应就会减弱,碳源量趋向减少,这便违背了我国生态建设中要逐步大副度提高碳源的宗旨。
4 对国有林场改革的建议
4.1 将国有林场定性为事业单位
将国有林场定性为事业单位,由政府规划,省市林业主管部门管理,职工编制根据各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状况定员定岗定资。经济上实行收支分开,收入上交,人员工资和生产经营费用由上级管理部门下拔。 4.2 对富余人员进行分流
分流方法可视各国有林场实际情况而定,例如:对已经走出单位,自谋出路的人员,取消待岗政策;外单位借用的人由政府将人事关系调离国有林场;分年度实行竞聘上岗,建立竞争激励机制,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懒者下;将部分林地承包给富余人员经营,制定质量标准,定期进行验收,对达到经营质量标准的发放规定工资,或按约定收回林地。
4.3 建立健全养老保障机制,
将退休职工工资完全纳入社会统筹,统一由劳动保障局根据政策规定发放,减轻林场经济负担。
4.4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抓住历史契机,认真贯彻国家对国有林场基础设施扶持政策,有效利用项目资金,加快林区道路、水力、电力和棚户区的改造,改善交通、生活条件,推行科学管理、机械化作业,降低森林经营成本。
4.5 对国有林场森林资产进行整合
国有林场的整合可以参照国家林业局2011年印发的《国有林场管理办法》,把3个国有林场和华森公司整合为旌德县国有林总场,定性为事業单位,三场一司森林资产划归总场统一管理,下设四个分场,对林业技术人员进行优势重组。对国有林场进行整合的意义在于,可以稳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加快森林资源培育,有效提供公共服务,大力发展林场经济,不断加强能力建设。
4.6 以林业科技支撑推进林业发展
根据旌德地区生态环境和立地条件,引进先进营林科学技术,发展特色林业,强化机构职能,充实机构人员。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实用人才,培养业务骨干,强化人才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加强信息化建设,建设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的数字林业,增强管理效能和水平。
4.6.1 科技内容
当前,旌德地区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引用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经营技术、珍贵阔叶树用材林定向培育技术、优良野生观赏植物繁育技术及产业化、低丘人工林林下植被及生态功能重建技术、良种壮苗培育等。建全木材流通信息管理系统、退耕还林工程信息管理系统、林权发证信息管理系统等林业管理系统,做好林业网站,提高林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办事效率。
4.6.2 具体措施
加快推广我省原有的科技成果和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同时,加速建设林木种苗体系,着手实施林木种苗科技攻关,重点就优良珍贵阔叶树种、速生工业原料林树种、传统用材林树种、名特优经济树种等方面开展良种选育;争取在政府财政预算内的林业基本建设投资、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建设投资、用于从事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提高林业科技项目的比重和技术创新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努力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林业人才队伍。
5 小结
国有林场承担着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历史使命,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保障,笔者以切身的体会结合实际,指出了上述4个方面的问题是当前旌德县国有林场改革的重点,国有林场要改革要发展,应当做好以上6个方面的工作,如此,国有林场的改革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稳步推进国有林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
关键词:国有林场;改革;建议
2015年3月18日,国务院印发了《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和《国有林区改革指导意见》,这标志着国有林场改革全面正式启动。旌德县作为皖南山区林业大县,国有林场改革更是受到了全县人民的瞩目,这也是全县国有林场改革发展的大好时机。笔者作为一名国有林场的职工,在当前以生态建设为中心的新的历史时期,看到了国有林场可持续健康发展的广阔前景。为了给国有林场改革方案制定者提供一些借鉴,笔者就旌德县国有林场改革的必要性进行了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建议。
1 国有林场经营状况
旌德国有林业单位现有3个国有林场和1个木材公司,分别是蔡家桥林场、庙首林场、南关林场和华森公司,总经营面积占全县林业用地面积13.5%、蓄积占17%。由于国有林场在建设期间经营管理的林地大部分是村集体或个人不愿接受的林地,这些林地山高路远交通不便,或是立地条件相对较差,因此,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质量不高,根据2013年森林资源规划设计调查统计结果,林分单位面积蓄积量为4.93立方米/亩,这与全国平均水平5.64立方米相比,还有一定距离,按主要树种分:杉木平均每亩6.47立方米,松类每亩4.91立方米,阔叶树种3.09立方米,毛竹林每亩171株。如果对国有林场的现状进行估价,概括起来就两点:一是资源丰富;二是可利用率低。主要特点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人工林多,天然林少;二是针叶林多、阔叶林少;三是立地条件差、产出量低;四是富余人员多、经济包袱重。
2 改革的必要性
国有林场原是国家投资建立起来的专门从事营造林和森林管护的林业事业单位,如今,各国有林场都已经历了五六十年的历史变迁,所取得的成绩是有目共睹的,如今国有林场人工林多、天然林少,针叶林多、阔叶林少,中近熟林多、成熟林少,有林地面積多、单位产出经济效益少,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职工的物质文化生活需求正进一步提高,国有林场有限的森林采伐资源已经不能满足这种需求,总不能任由国有林场自生自灭,特别是在当今以生态文明建设为林业主要目标的历史时期,更不能简单地把国有林场的森林资源划归商品产业。
党的十八大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明确提出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所以,国有林场需要转换经营思路,不能单纯地把国有森林资产作为经济产业。特别是在建设“实力旌德、秀美旌德、幸福旌德”目标中,国有林场担负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因此,国有林场改革势在必行,加快国有林场改革有利于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强保障。
3 国有林场在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1 国有林场的单位性质难以定性
众所周知,当前国有林场基本上是事业单位性质、企业管理经济体制。这种经营管理体制严重束缚了国有林场的发展,对“发展现代林业,构建完备的森林生态体系、发达的林业产业体系、繁荣的森林文化体系”非常不利。因为,林业的生态、社会、经济三大效益中,生态效益是三大效益之首,也是一个国家社会文明发展的重要标致,而现有这种体制,侧重于经济效益,最终会使国有林场的发展陷于经济困境,理由是:一方面,林业经营不同于工矿企业经营,因为林木生长、成熟周期长,林木产品不能象工矿企业生产的产品那样,能及时地生产和补充。比如一宗林地的林木被采伐后,除去采伐成本外,还要扣除更新、抚育、管护成本,经济效益比较低,而要重新获取经济效益,得经过10-20多年的时间。另一方面,依据现有经济管理体制,国有林场职工的工资是由人事部门核准,自己发放。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职工的经济需求也在不断提升,为保障职工工资增长需求,国有林场只有依靠大量采伐销售林木来保证。这样,由以上矛盾的产生的结果是,不仅国有林场可采伐资源趋于枯竭,而且林场生产经营活动得不到资金保障,最终使国有林场的发展陷于经济困境。
3.2 职工养老保险没有完全纳入社会统筹
现行的企业经济管理体制,使职工的养老保险没有完全纳入社会统筹,职工退休金得不到保障。由于国有林场是实行的是企业管理,地方财政为减轻负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在核发国有林场退休职工工资时实行是地方企业保底标准,这样人事部门核准的工资标准与企业退休职工保底标准就存在一个很大的差额,而这份差额目前都是由国有林场自筹解决,无形中增加了国有林场的经济负担。
3.3 富余劳力过多,人员管理混乱
由于各种历史原因,国有林场曾有大量职工通过各种正规或正规非渠道进入林场,从而使林场人力趋于过剩。主要的有以下几种现象:一种是长年待岗外出做其它工作,但与林场保持人事工资关系,每月工资打折发放;另一种是长年被上级或政府部门借用,但工资仍由林场发放;再一种是在单位无所事事,工作没积极性,遇事推诿,或本身没什么工作可做;还有一种是老龄职工占的比例大,但工作时总摆老资格,本职工作不尽心尽力去完成,一方面林场的各项工作得不到落实,另是方面影响年轻职工的工作积极性。以上各种情况最大的弊端是,人浮于事,林场经济包袱重。
3.4 基础设施差导致经营管理落后
随着社会老年化,从事体力工作的农民工越来越少,再加上劳力工资的普遍上涨,林业经营成本也就越来越大,严重影响到森林培育的落实,林分质量越来越差,林地潜力的提升更是无从谈起。而林分质量的降低,最终导致林分卫生条件的下降,由此,森林的固碳效应就会减弱,碳源量趋向减少,这便违背了我国生态建设中要逐步大副度提高碳源的宗旨。
4 对国有林场改革的建议
4.1 将国有林场定性为事业单位
将国有林场定性为事业单位,由政府规划,省市林业主管部门管理,职工编制根据各国有林场森林资源状况定员定岗定资。经济上实行收支分开,收入上交,人员工资和生产经营费用由上级管理部门下拔。 4.2 对富余人员进行分流
分流方法可视各国有林场实际情况而定,例如:对已经走出单位,自谋出路的人员,取消待岗政策;外单位借用的人由政府将人事关系调离国有林场;分年度实行竞聘上岗,建立竞争激励机制,真正做到能者上,庸者、懒者下;将部分林地承包给富余人员经营,制定质量标准,定期进行验收,对达到经营质量标准的发放规定工资,或按约定收回林地。
4.3 建立健全养老保障机制,
将退休职工工资完全纳入社会统筹,统一由劳动保障局根据政策规定发放,减轻林场经济负担。
4.4 加快基础设施建设
抓住历史契机,认真贯彻国家对国有林场基础设施扶持政策,有效利用项目资金,加快林区道路、水力、电力和棚户区的改造,改善交通、生活条件,推行科学管理、机械化作业,降低森林经营成本。
4.5 对国有林场森林资产进行整合
国有林场的整合可以参照国家林业局2011年印发的《国有林场管理办法》,把3个国有林场和华森公司整合为旌德县国有林总场,定性为事業单位,三场一司森林资产划归总场统一管理,下设四个分场,对林业技术人员进行优势重组。对国有林场进行整合的意义在于,可以稳步推进国有林场改革,强化森林资源管理,加快森林资源培育,有效提供公共服务,大力发展林场经济,不断加强能力建设。
4.6 以林业科技支撑推进林业发展
根据旌德地区生态环境和立地条件,引进先进营林科学技术,发展特色林业,强化机构职能,充实机构人员。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积极引进高层次人才和实用人才,培养业务骨干,强化人才培训,提升从业人员素质。加强信息化建设,建设数字化、网络化、可视化、智能化的数字林业,增强管理效能和水平。
4.6.1 科技内容
当前,旌德地区应当根据实际情况,引用农林复合生态系统经营技术、珍贵阔叶树用材林定向培育技术、优良野生观赏植物繁育技术及产业化、低丘人工林林下植被及生态功能重建技术、良种壮苗培育等。建全木材流通信息管理系统、退耕还林工程信息管理系统、林权发证信息管理系统等林业管理系统,做好林业网站,提高林业经营管理水平和办事效率。
4.6.2 具体措施
加快推广我省原有的科技成果和国内外先进适用技术成果的同时,加速建设林木种苗体系,着手实施林木种苗科技攻关,重点就优良珍贵阔叶树种、速生工业原料林树种、传统用材林树种、名特优经济树种等方面开展良种选育;争取在政府财政预算内的林业基本建设投资、重点林业生态工程项目建设投资、用于从事技术开发、技术推广,提高林业科技项目的比重和技术创新能力。坚持以人为本,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营造良好的人才环境,努力培养一支数量充足、素质较高、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的林业人才队伍。
5 小结
国有林场承担着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历史使命,是国民经济发展的保障,笔者以切身的体会结合实际,指出了上述4个方面的问题是当前旌德县国有林场改革的重点,国有林场要改革要发展,应当做好以上6个方面的工作,如此,国有林场的改革才能真正落到实处,才能稳步推进国有林场的可持续健康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