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渐江的艺术看山水画的传承与发展

来源 :书画世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nux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新安画派;渐江;传承;画僧
  画家渐江(弘仁)离我们的时代已经很远了,但对于喜欢山水画的人而言,他一直是座丰碑。新安江流出黄山后叫作渐江,这条江把两岸的建筑和田野汇成一体,春雨时节,轻烟薄雾,渐江也就被笼罩在这迷蒙的烟雨中。没有渐江的满江绿水,也就可能没有画家渐江笔下清逸绝尘的山水作品;假如没有画家渐江,或许就没有文人墨客来到这条普通的江边感怀。
  渐江在武夷山出家后,云游后回到了家乡歙县,主要居住在太平兴国寺和五明寺,常往来于黄山之间。明末清初僧人画家之多,也是中国绘画史上罕见的。除去四僧,著名的僧人画家还有很多。在一个时期涌现那么多的僧人画家,应该是政权更迭造成的。除了政权替代,还多了衣冠易制,特别是剃发,使许多知识阶层的人遁入空门,以至僧人画家成批出现。佛教的禅理,出家与还俗之间的选择,传奇的人生经历和身份,再加上极具个性的绘画特征,让他们名噪一时,成了中国美术史上一个重要篇章。
  渐江(1610—1663),俗姓江,名韬,字六奇,安徽歙县桃源坞人,少年孤僻,喜欢文学。一生从未间断绘画。明亡后,离歙赴闽,入武夷山为僧。38岁改释名弘仁,字无智,号渐江,又号梅花古衲。渐江性格沉静坚忍,明亡后,遁迹名山,诗画寄兴,眷怀故国。[1]绘画初学黄公望,晚法倪瓒,对其情有独钟。明代后期倪瓒声誉越来越高,徽商的兴起,将倪瓒的作品带回家乡,促成了对倪瓒作品的收藏热潮。渐江仿倪瓒的作品也在市场走俏。渐江“喜仿云林,遂臻极境。江南人以有无定雅俗,如昔人之重云林然,咸谓得渐江足当云林”(周亮工《读画录》)。渐江的题画中也充分表露了对倪瓒的崇拜:“迂翁笔墨予家宝,岁岁焚香供作师。”


清 渐江 林泉春暮图89.4cm×41.8cm上海博物館藏

  渐江也是新安画派的奠基人,他和查士标、孙逸、汪之瑞被称为“新安四家”。新安画派画家流连于黄山秀丽的风光中,并赋予黄山独特的人文景致。著名画家贺天健认为:“弘仁和尚的画,是新安画派中最为佼佼者。他笔如钢条,墨如海色,每每纵横交织地表现石的姿态与体积,但觉静穆、严正、朴实、恬洁,规行矩步,一点也不放失。”能在当时的娄东、虞山、金陵等画派之外独树一帜,的确难能可贵。黄山成就了新安画派,新安画派的大师也以黄山的景色来表现自我,宣泄苦闷,又以黄山禅宗般的灵境表现超尘脱俗与忘我无我的精神境界,同时,黄山变幻莫测的气韵,以及看似矛盾的东西,却在他们的作品中表现得极其和谐与统一。他们的人品与作品极富感染力,对后来的中国山水画产生了极大的影响。石涛评价渐江:“公游黄山最久,故得黄山之真性情也,即一木一石,皆黄山本色。”中国美院已故山水画教授孔仲起说渐江的画面讲究结构美,渐江画黄山是从黄山的特点出发,构思新颖,一木一石都能表达出黄山的真性情;继承了倪瓒的皴法,但又有变化。中国国家画院美术馆馆长何加林觉得渐江作品里面的冷峻和简约在清代画家里是比较突出的,与当下形成鲜明的对比。当下的山水画画面都很热闹,画得满满的,多为主题叙事,色彩浓艳。渐江的作品可以让我们反观自己,究竟应该追求什么样的艺术,不随大溜,达到一个更高的精神境界。渐江学倪瓒,但是不拘泥于倪瓒的形式,从倪瓒中画出一种自己的风格。我们要学习古人的气质,同时也要创新。中国美院国画系主任陈磊认为学习不是依葫芦画瓢,渐江用的材料、画面的处理与现在不一样,很简洁,与董其昌也有一脉之承;重要的不是从形式上学,而是多看他的内在,在用笔、用墨、构图上很有方法,值得学。在学习上,中国人用的一个“仿”字很妙,仿不是依葫芦画瓢,而是学其神,得其气。新安画派对后世的启发很大,像梅清、查士标等人,都是采取干笔画法,但是画起来又很润,这是一个突破。
  渐江对中国画坛的意义并非成了遥远的符号,很多画家都学过渐江,或者在渐江的艺术体系继续传承。讲到传承浙江,著名画家童中焘曾说好艺术是可以普度众生的,渐江师从倪瓒,不过画风略微清冷了,没有倪瓒的浑厚、丰润。与石涛比,渐江的画风更倾向于简、静、清,在当时还是独树一帜的。渐江师法自然,多从黄山的诸名山胜景中汲取营养,画的黄山清新脱俗,可以说是黄山写生第一人。虽继承宋元,又有鲜明的自家面貌,取法倪瓒又不忘突破与创新。这些都是极具生命力的。我们学的时候,最重要的依据自己的性情,可以画得很静也可以画得很动,要依据自己的脾性。
  新安画派这一地域性的画家群体的人品、画品均开中国山水画一代宗风,而渐江绘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勇于创新的独特精神,对于今天中国画坛探索实践、求实创新仍具有重要的借鉴作用。
其他文献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局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局部)安美版《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物馆馆藏法帖书系(第五辑)·二王帖(二)(明拓本)》封面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局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局部)中国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局部)中國国家博物馆藏《明拓二王帖》(局部)  编者按:2018年伊始,安徽美术出版社与中国国家博物馆联袂推出《中华宝典—中国国家博
期刊
关键词:滕县;李鱓;绘画;黄家瑞;黄钟  1982年第2期的《文物》刊载了《李鱓手札》真迹一通,同时发表了王咨臣先生一文。王文就信札中内容确定了李鱓滕县离任与定居扬州的时间。为了论述的需要,现将李氏原札部分内容引用如下:  至好叔侄,滕县未晤。归里门匆匆数言,彼此经年,仆仆天涯,可发一笑。愚已决计家居,近复作出山想,来郡城托钵,为入都之计。十月底离家,三长兄三长嫂暨阖宅安好,无烦系念。愚有急需事是
期刊
图1 李可染 巫峡帆影纸本水墨设色 61.9cm×48.7cm年代不详 中国美术馆藏  中国美术馆藏李可染作品共有19件,其中18件为中国画作品,1件为书法作品。除一幅创作于1979年的书法作品和几幅尚无年款的作品之外,其他中国画作品均创作于20世纪五六十年代,属于李可染重要转型时期的作品。李可染(1907—1989),江苏徐州人,早年即显现出艺术天赋,师从国画老师钱松龄,16岁入上海美术专门学校
期刊
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到二十世纪中叶,随着现代艺术的崛起,艺术史和艺术批评的方法也有了极大的发展。其中就包括以罗杰·弗莱(Roger Fry)为代表的形式分析方法。如果看一幅画,主要是想从这幅画里看到故事的话,那还不如去看一部小说,因为靠绘画来讲故事,肯定不如小说;如果看一幅画,主要是想从画里看到历史叙事和历史意义,那还不如去读史书,比如《史记》或者《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上述提及的这些内容,并不是说绘
期刊
一  说起江南精致文化,最为人所熟知的,大概就是昆曲了。尤其是对于从未到过江南的外国人来说,他们在世界各地都可以看到昆曲表演,不必到江南旅游,也能感受江南的精致生活形态和秀美园林,多少体味白居易说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或是苏东坡说的“湖山信是东南美,一望弥千里”。自晚明以来,昆曲就展现了中国表演艺术的精粹,也从中显示江南精致文化的精髓。昆曲舞台演出看似很容易:纯净的舞台,只有一桌二
期刊
关键词:宣纸;天人合一;玉文化“天人合一”是什么?  造纸术为什么在中国横空出世?之后,为什么会产生跟书画极端匹配的宣纸?各种说法,莫衷一是。除了直接的科技原因和间接的社会原因,应该还有文化传统和哲学认知上的原因。世间万物,有因才有果,有果必有因。中国古代,从万物有灵的起点出发,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天人合一”。“天人合一”思想的由来,是中国农耕社会向精耕细作发展的自觉。在农耕社会,人们需要从天地自然
期刊
一、许承尧其人  许承尧(1874—1946),曾用单名芚,字际唐,亦作霁塘、霁堂,号疑庵(盦),又号悔庵(盦),别号芚父(甫)、芚叟、芚翁、涤玄叟、婆娑翰林、檀干村人,室名“眠琴别圃”“三遮室”“晋魏隋唐四十卷写经楼”“涤玄室”,安徽歙县唐模人,近代著名诗人、方志学家、文物鉴藏家。  许承尧自幼聪颖好学,博览群书,为光绪甲午(1894)科举人,光绪甲辰(1904)恩科进士,钦点翰林院庶吉士,为中
期刊
端午节那天晚上,玉璞兄与世长辞。这几天,我一直很难受,心情也平静不下来。但是,我想,无论如何,我应该把过去这些年来与玉璞兄交往的点点滴滴,整理一下。这也算是对玉璞兄的一份怀念吧。  2012年11月,我来曲阜师范大学书法学院工作,随后也就认识了玉璞兄。其实,早在十几年前,还在北京读博时,我就从我的导师刘守安教授那里知道了玉璞兄其人。我和玉璞兄都是潍坊人,又都是刘守安老师的学生,又都深爱着书法。所以
期刊
从地上捡起一片金黄的秋叶,因而有了一幅记录着这一刻的心情与感动的作品。看到插在花瓶中随意开放的花而被吸引,因而也通过笔墨和色彩幻化出一幅充满着生意的作品。随意散落在案头的海棠果、嫩黄的秋叶,可以点染出一幅精致的画面……这些都因为对于自然的吸引和感动才产生艺术的灵感和创作的冲动。但倘若对自然是冷漠的,对眼前的事物视而不见,这不仅仅是因为兴趣使然,我以为这些都与态度有关。如何对待自然、如何观察自然、如
期刊
贾广健 1964年生。1994年天津美术学院中国画专业研究生毕业并获硕士学位,留校任教。现为天津美术学院院长、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美术家协会中国画艺委会副主任,中国工笔画学会副会长、天津美术家协会副主席、中国国家画院花鸟研究所名誉所长。中国美术家协会职业道德建设委员会委员、中国画学会理事、天津市政协委员、天津市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全国第十二、十三届美展中国画评委、全国第十次文代会代表、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