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建立“月球村”

来源 :大科技·科学之谜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RONALDO_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月球是人类第一个抵达的外星球,在20世纪,人类已经成功登上月球5次了。未来,人类第一个殖民的外星球仍将是月球,而这个殖民月球的梦想将有可能在21世纪实现。
  在2015年第66届国际宇航大会上,科学家们提出了一个极其宏伟的计划,为人类打造一个永久性的“月球村”,作为国际太空站退役之后的“继承者”。
  那么,我们如何将月球村建立起来,到了那里又该如何生存呢?
  阶段1:寻找最佳位置
  第一件事:进入太空时,随身携带的东西越少越好,如果携带行李,可没有像航班公司一样提供的免费托运,而行李托运的成本可能至少为每千克1万美元。
  到了月球后,最重要的是“原位资源利用”,也就是所谓的就地取材,尽可能地使用已经存在的东西,使成本下降。因此,月球村应该位于当地资源便于控制和管理的地方。月球的南极就是一个很好的选择,因为那里有足够的冰水,也有其它矿物。
  另一点则是气候。月球的环境跟地球有很大不同,首先月球自转周期约为一个月,因此,月球的大部分地区,白天和夜晚的时间都持续在2周左右。月球长时间的黑夜阻碍了太阳能的利用,导致人类必须设计可以忍受大幅温度变化的建筑。然而,月球南极的一些地区几乎总被照亮,就像我们地球夏季里的北极。说明月球南极地区在温度上没有巨大的变化,因此,如若在此处安装太阳能电池板,就能吸收大量的阳光照射,从而为未来的月球殖民地,提供热量。
  由此看来,月球南极应该是我们建立月球村的最佳候选位置了。月球南极附近,有一处叫做马拉柏特山的地方,俄罗斯正在考虑这里是否可以建立月球村,因为此处可能会受到太阳光的永久照射,可以考虑在这个区域建设能源收集站。
  如果想在月球上观测太空,那月球的背面无疑是最好的选择,那里无遮无挡地面对整个星空,而月球上又没有大气,整个视野非常清澈、开阔,这是安装大型无线望远镜的绝佳条件。但与此同时,它也存在缺点,缺乏了与地球之间直接的通讯功能,因此,月球背面需要一个中继卫星系统,保持与地球上的联系,可想而知,如果连线被切断,月球上的人可能会陷入失联的恐慌之中。
  另外,如果觉得人类去月球基地要承担太大的风险,那么我们可以让机器人探探路,这就是日本航天局正在规划中的事情,他们希望在2020年建立起一个永久的月球机器人探测基地,用机器人代替宇航员,在特殊的月球环境下工作,完成操作望远镜、探矿和采矿等各项任务,然后返回基地,将自己的战利品,通过火箭传回到地球。
  阶段2:建造房子
  选好了位置,下一步自然就是要建造基地了,而3D打印技术的出现可能会改变整个宇航计划。
  比如在2014年底,科学家尝试将“扳手”这种常用工具的设计,通过电子邮件发送给了在国际空间站(ISS)的宇航员,而宇航员则利用3D打印技术,将扳手给打印出来,这样的“打印型扳手”,具有跟普通扳手一样的功能。
  如今,欧洲航天局已经与建筑师合作,希望能使用月球土壤为原料,3D打印出一个大规模的基础设施。欧洲航天局的材料技术工程师表示,3D打印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可以处理月壤这样的松散材料。
  欧洲航天局建筑师们的想法是,在月球先架起一个充气建筑架,然后用3D打印机将材料印到建筑架上,这样就能快速地盖好基地的“房子”。俄罗斯则与一家私人公司合作,计划在靠近南极的马拉柏特山用3D打印机建造月球基地。
  除了各国航天局,私营公司也打起了建设月球基地的主意,美国的比奇洛航天公司开发了一种小型独立的膨胀式航天舱,供人居住,并已经与美国航空航天局的合作,他们计划于2025年建立第一个充气月球基地。
  当我们安全抵达月球,那里又有个可居住的“房子”,接下来我们需要考虑日常生活的问题了。这时,3D打印技术仍会发挥重要作用。例如,遇到紧急情况却又缺少一个重要的工具的话,那么3D打印技术就以帮助宇航员了:地球上的人们集思广益,设计工具图,发送到月球上,宇航员利用“月壤”等原材料,几小时内就可以印刷出这个工具,既方便又快捷。
  阶段3:“脆弱”身体如何生存
  月球生活,要关乎到我们“脆弱”的身体,因此这里提出了一些生物上的问题。
  首先,月球基地——什么都没有的一块光秃秃的岩石,离人类生存的地球有38万千米之远。我们还需要测试重力改变后,对人体生物学的影响。我们知道,零重力对人体会有完全毁灭性影响,比如肌肉损耗萎缩、骨骼钙量损失导致骨骼变轻变脆。而月球上重力是地球的六分之一,我们还不知道这个级别的重力能否保持人体的健康,因此,在去月球生活之前,这方面测试是必不可少的。
  另一个重要的挑战,是“月球人”将面临辐射威胁。地球有臭氧层和磁场,两者都能作为巨大的安全“毛毯”,保护人类免受太阳粒子和宇宙射线的辐射。然而,月球上没有这样自然的保护,我们必须找到一种保护自己的方法。否则,辐射会穿透“月球人”的皮肤,辐射的能量入侵到DNA中,增加放射性疾病、白内障和癌症的风险,当然,我们可以制作防辐射的衣物,但据研究,月球的辐射防护罩需要约2米之厚。
  再者,就是饮食和呼吸了,也就是人体所必须的水、氧气和食物。幸运的是,月球上有现成的冰水,通过融化冰获得水,再分解水,以获得氧气,因此,水和氧气都可以满足了。
  而食物,可能要在室内大棚种植,来收获新鲜蔬菜和水果,研究人员认为,这些蔬菜水果比简单的营养品更重要。因为类比于地球上的南极洲,像种植西红柿这样非常简单的事情,就能对当地的人们有巨大的益处,非常有利于保持人们正常的身体状况。
  此外,我们还不能忘记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月球基地上最早的居民人数肯定非常少,例如,俄罗斯计划刚开始只有2人,之后才增加到4人,在一个加压、狭窄、陌生、少人的环境下工作,显然会对人们心理有些负面影响。因此,如何调节心态也极为重要。
其他文献
现在很多设备都要用电池来储存电能,这样才好随身携带。从广义上讲,其实每一个生物体,包括人,都是一台储能机器。我们需要先把从食物中摄取的能量储存起来,以便在活动中一点一点释放。要是不能储存,那我们就像直接与插座相连的机器一样,在吃完饭那一阵子,抽风似的一阵乱动,等能量消耗完,就躺在地上像面粉袋一样软塌塌动弹不得了。  今天,在生命体中最普遍的储能分子是ATP,这一形式被成千上万的复杂生物所采用。但这
期刊
人类到访过月球之后,近几年又开始把眼光投向火星,那么派哪些人去火星最合适呢?  宇航员在火星上首先会遇到的问题就是强大的辐射,那么,如果是习惯了高辐射环境的人,会不会比其他人更有优势呢?  比如,伊朗北部的一个小镇的天然背景辐射水平是世界平均水平的80倍,那里生活着几千人,但是调查显示,当地人患上肺癌的比例低于世界平均水平。经过研究科学家发现,在当地人体内,负责生产白血细胞和所谓的“自然杀伤细胞”
期刊
与其他交通方式相比,飞机的事故率并不高。但是最近国际民航组织的一项评估显示,未来,随着气候变暖,乘坐飞机可能变得越来越危险。  先从地面上来看。随着地球表面温度升高,空气密度会下降,机翼产生的升力会减少,因此飞机起飞的难度增大。而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则是减少搭乘的乘客或者货物,或者将航班调整到夜间起飞(因为夜间温度下降,空气密度增大,更有利于飞机的起飞)。此外,机场还需要准备更长的跑道给飞机助飞。 
期刊
在南极,当风暴袭来时,帝企鹅们就会围成一团。这本身是企鹅世界里习以为常的事情,但是科学家却发现了一些有趣的现象。  科学家经过多年的观察研究发现,围在一起的帝企鹅并不是完全静止不动的,它们每隔一分钟左右就会稍稍移动(移动一两厘米),最开始可能只有一只或者几只企鹅移动,随后它们附近的企鹅会跟着它们移动,最终整个企鹅群都发生了移动。  不过一两厘米的移动只能算是一个很小的插曲,因为企鹅群平均每隔50分
期刊
星系一般都是宇宙中的庞然大物。像我们银河系这样的典型星系,质量差不多是太阳质量的1400亿倍。但有些星系却较小,拥有为数不多的恒星,在天空中也显得较暗淡,这类星系叫矮星系。  发现于2009年的Segue 2是目前最小的矮星系,它只拥有数千颗恒星,总质量只有太阳质量的1.5万倍。它就与我们的银河系比邻而居。  有人怀疑这不是一个独立的矮星系,而是银河系里的一个球状星团。球状星团的“级别”介于恒星和
期刊
不管是电影、电视里,还是古罗马时期的艺术品上,角斗士的形象都是高大健壮的。不难想象,他们的食谱中可能都是高热量的食物,比如大鱼大肉之类的,不然怎么养出如此健硕的身材呢?  但是事实可能与我们想象的不一样。科学家对角斗士的骨骸中的元素进行了分析,结果发现他们日常的饮食里基本上是大麦和豆类食品。其中一个证据是,这些尸骨中锶含量非常高,但是锌含量却非常少。通常锶元素在小麦、大麦、黄豆等食物中含量高,而锌
期刊
在执行太空任务时,宇航员们不能像在地球一样,把水倒在杯子里畅快痛饮。因为在微重力的环境中,液态水通常会呈球状水滴,并且这些水滴也不会乖乖跑到宇航员的嘴里,因此宇航员在太空中通常是利用吸管从密封袋中吸水。不过这在不久的未来可能会成为历史。  美国宇航局正在开发一款新的杯子,这是一项名为“饮料毛细管作用实验”的一部分。这款杯子的开口附近很小,底部则很宽。这样的形状不仅能够利用毛细管作用将杯子里的液体引
期刊
许多世纪以来,狼人是西方神秘文化中最热门的话题之一。这种怪物平时从外表看与常人无异,但一到月圆之夜就会变身为狼人,失去理性并变得狂暴。欧洲的古书上云:“即便一个心地纯洁的人,一个不忘在夜间祈祷的人,也难免在乌头草盛开的月圆之夜变身为狼。”  从科学的角度看,这当然是一种迷信。不过,但凡迷信也并非都是空穴来风。譬如有些迷信是出自古人对自然现象的误解——尽管是误解,但这一自然现象本身是不可否认的客观存
期刊
走在路上踩到狗屎,我们肯定无法抑制自己脸上那种厌恶的表情,伴随着这种表情我们的血压会降低、皮肤的导电性下降,出现恶心的感觉。那么我们为什么会厌恶粪便?  原因很简单——首先,粪便的气味让人难以接受。其次,粪便中往往存在大量的致病微生物,长期的进化使人类对可能含有致病菌、寄生虫的东西非常敏感,比如腐烂的肉、呕吐物还有粪便等等。而厌恶感使人类避开这些可能会对自己造成伤害的东西。不仅人类,许多哺乳动物对
期刊
随着气候变暖的加剧,人们提出了不少减缓气候变暖的措施,其中一条就是提倡素食,少吃肉。这是从畜牧业中甲烷、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的排放来考虑的。不过最近的研究却颠覆这一观点。  美国的科学家对比了不同食物每产生1千卡热量所带来的温室气体排放量,结果发现水果、蔬菜、海产品所产生的温室气体并不像人们想象的那么少。就拿莴苣来说,首先,莴苣的热量很低,一个人要吃下2大颗莴苣,才能获得与2片薄培根相当的热量。因此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