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教学 别有洞天

来源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9501oney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夜晚的实验》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文主要讲述了意大利科学家斯帕拉捷通过夜晚的实验揭开了蝙蝠夜间飞行秘密的经过,进而引发科学家的进一步探索,发现了超声波的存在,并广泛应用于工业、农业、医疗、军事等领域。我选择这篇课文上了一节名师示范课。在设计本课教学时,我想:本单元的主题是“探索与发现”,这类教材的教学应重视学生思辨能力的培养,因为这篇课文是纯叙事性的文章,生字词不多,语言平实,学生一读就懂,语言文字的训练点还是比较难找的;如果再用教诗歌、散文的方法来教学,实在不够妥当。因此,我把这节课教学的重点放在学生质疑、判断、推理能力的培养上。
  一、从质疑入手,让学生自主探究
  课一开始,我就从第一课时学生提出的问题入手,提炼出三大问题——(1)斯帕拉捷为什么要做夜晚的实验?(2)斯帕拉捷进行了几次实验?分别是怎样做的?结果怎样?(3)斯帕拉捷是一个怎样的科学家?三大问题一提出,围绕“夜晚的实验”的所有关键性的内容在学生脑海中就“立”了起来。循着这三条主线,给足学生充分阅读、思考的时间,完全做到了“放手”,还课堂于学生,而且为课尾探究“斯帕拉捷为什么能够解开蝙蝠夜行的秘密?这对你有什么启发”埋下了伏笔。语文教学不就是要培养细致观察,善于捕捉生活中常见的现象进行深入思考、不断探究的精神吗?
  二、着手解决问题,放飞思维向“纵深”发展
  在学生充分自主探究的基础上,师生共同来解决上述问题。对第一个问题,学生很快就能说出答案,此时他们的思维是浅表的。我用一句话来拓宽学生思维:“在平常的现象中隐藏着不平常的内容,因此,引起了斯帕拉捷的好奇。”这样的点拨,让学生明白斯帕拉捷细心观察、善于思考,这是科学家的特质。第二个问题几乎浓缩了全文的主要内容。如果按以往的教学,学生就会一次次地找出关键词句,一次次地研读,这样既繁琐又会把文本解读得支离破碎,更会让学生陶醉于肤浅的思维中。我没有这样教。我首先把学生的思维拎到了一个“高地”上:一系列实验,怎样写既清晰简洁而又不让人觉得重复呢?学生立即想到写的时候一定要有重点。我继续追问:“你们觉得应该重点写哪一次实验?”引导学生从篇幅的长短上去把握重点突出、详略得当的写法。接着,我从逻辑推理的层面引导学生探究第一次实验,让学生用最简洁的语言填写第一次实验的表格。这体现了教学中“扶”的原则。然后,又让学生结合表格复述第一次实验的过程。其实,课文中先写实验的方法、结果,后写的斯帕拉捷实验前的推理。我这样的教学,学生的思维就从文本中跳了出来。有了上述第一次实验的教学,下面的几次实验,我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揣摩斯帕拉捷的心路历程,通过动嘴说去彰显逻辑推理能力。复述课文这个环节,让学生结合表格内容进行讲述,训练了他们的语言组织能力和口语表达能力。我又让学生分别从感叹、惊讶、肯定三个角度去解读夜晚实验的结论。结尾部分的教学,我设计这样的问题:斯帕拉捷的实验完成了,你们明白他为什么能够解开蝙蝠夜间飞行的秘密吗?我没有让学生直接说出斯帕拉捷这个人物身上存在哪些精神,而是让学生谈谈学习了这篇课文后的收获。在畅谈自己的收获体会时,学生都能联系课文内容进行陈述,既巩固了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又激发了对斯帕拉捷的崇敬之情,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
  三、关注文本细节,进行巧妙处理
  关于书后引号用法的练习,大多数教师随文教学,出现一句讨论一句。到头来,学生对引号到底有哪些用法在头脑中还是零散的记忆。在这节课教学中,为了不打破学生对问题探究的演绎推理,我巧妙地避让了这些引号,只在第三部分教学中突出了 “蝙蝠的耳朵又怎么能‘穿透’黑夜,‘听’到没有声音的物体呢”这一处。很显然,视线能够穿透黑夜,耳朵只能听到声音,这种形象化的说法告诉我们这里的“穿透”“听”都是表示特殊的含义。这样,在课尾的作业中,我把几处引号一起列出来,既有利于学生整体把握引号的用法,又不打破课堂中学生思维的连贯性。又比如,对最后两个自然段的教学,我先让学生填空,然后多媒体出示,再画出简易的蝙蝠夜行示意图。这样,把抽象的文字通过具体的图画演示出来,让学生得到更直观的了解,并产生好奇心。学生的好奇心是他们探索自然奥秘的起点。
  这节课的最大特点是打破了以往语文教学的模式,以学生的自主学习、自我感悟为主,教学目标的达成与学生的思维训练融为一体。这样,我教得轻松,学生学得积极主动,取得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当然,语文教学永远是一门带有遗憾的艺术,不能面面俱到。比如,这节课重视了推理和复述,对课文的朗读相对就欠缺一点。但是,我坚信,创新教学的思路没有错,我们要力避所有文本采用同一的教学模式,要充分地研读文本,把握文本,用好文本,让学生从文本中跳出来,这样才能高屋建瓴,收到理想的教学效果。
  (责编 韦 雄)
其他文献
细节是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都受到作家和文学鉴赏家的重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叙事性作品,应关注自己印象最深的场景、任务、情节、细节。细节有着无可替代的非凡表现力。因此,语文教学势必要关注细节、研究细节,做好细节的阅读与欣赏教学。  一、在细节的光照下  一部文学作品,要给读者如临其境、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深刻印象,常常离不开真实、具体的细节描写。如苏教版语文教材的文学作品
《猴子种果树》是苏教版国标本二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在薛法根老师的课堂上,学生能够将这篇童话讲得绘声绘色,跌宕起伏,而且学用结合,自主续编结尾,实现了阅读和表达的有机结合。这都得益于薛法根老师扎实的基本功与扶放结合的高超教学艺术。现根据其课堂教学,我进行赏析,分享一下自己的体会。  一、词串引路,脉络清晰  薛法根老师的板块教学是比较有特色的,其中的词串教学更是独具匠心。对二年级的学生来说,《猴子种
《太阳》是人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说明文。本文介绍的是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与我们人类的关系。由于说明文知识性强,说明文的教学方法单调乏味,学生的求知欲很难激发。有幸聆听了上海的姜茗芳老师执教此课,她的这堂课,将说明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学生学得兴趣盎然,我也感受颇深,原来说明文也能这样教。  一、感悟在朗读中获取  1.对比读  课初,教师引出巴金的《海上日出》,引导学生美美地读上一段。
绿意盎然的五月,我有幸参加了“千课万人”第二届全国小学语文生态课堂教学的研讨观摩活动。在为期四天的观摩活动中,各路名师用其精湛独到的教学艺术向我们阐释了小学语文教学最本真的追求,即“生态”理念。尤其是王崧舟老师执教的《与象共舞》,让我受益颇深。  《与象共舞》是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的一篇略读课。有别于以往的教学设计,本次王老师以“一课两上”的方式执教,教学简约有效。一人同文,竟能演绎出不同的诗意,实
“便利贴”大家都知道,简单、方便、实用。那么,“阅读便利贴”又是什么?它就是教材中的助读系统,是指教材中为了帮助学生阅读课文,培养和提高学生自读能力的一系列材料,包括单元提示、作者介绍、课文导读、注释、课文插图、课后练习、阅读链接等。作为语文教科书内容要素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也具有简单、方便、实用等便教利学的功能,对语文教学的影响是不容忽视的。  然而,在教学实际中对助读系统的有效利用却很少。很
一、谈话导入,提示课题  同学们,我们第二单元课文学的都是有关规则的文章,“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今天,我们继续围绕规则这一个话题,学习一个与规则有关的故事。板书课题:《美丽的规则》  1.读题  2.问:什么是规则?  3.引导质疑:  读了这个题目,你想提什么问题呢?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文中的“规则”指的是什么规则?  (3)为什么说这规则是美丽的?  ……  二、自主
多媒体进入课堂,无疑是教育教学手段的巨大进步,为教师教育教学的开展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多媒体进驻课堂,可以为课堂增光添彩,让语文更富魅力,让教学更吸引人。  我在《七月的天山》一文的教学中,依据教材的特点,注意对多媒体的运用,从而让语文课堂增添了更多光彩。  一、利用多媒体营造阅读氛围,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作为一篇描写大自然秀美景色的文章,其行文灿烂多姿,语言优美爽净,且是略读课文,把《七月的天山
新课程实施以来,课堂表演作为促进学生全身心感悟文本的有效手段着实是风靡了一阵。不论是低年段的课还是高年段的课,也不论是童话故事教学还是诗歌散文的品味,课堂上总少不了表演的身影。课堂热热闹闹,活是活了,但课却上得“飘”了,语文的积累、感悟、运用不到位,基本技能训练不到位,更别说语文的“本体”了。于是,我们不禁在想:阅读课上,我们究竟要不要指导学生进行表演?应该怎样指导表演,才能使其更有效地为语文教学
在对学生进行形成性练习或测试之后,教师须从批阅中获取学生做题的反馈信息,并对学生存在的知识缺陷进行矫正。对学生的知识缺陷进行矫正教学的过程,我们称之为讲评。下面以一个典型错题的讲评过程为例,谈谈如何奏响小学语文典型错题讲评的“三部曲”。  典型错题再现:  下面每道小题中,哪一个字的读音是错的?请你把它找出来,将序号填入( )内。  rán zhǐ  A. 然 后 B. 手 指  chènɡ là
新课标指出:“在语文教学过程中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陶冶道德情操,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语文教学要通过文本的阅读培养学生独特的审美情趣,建构学生丰富的精神世界。而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就要引导他们深入到文学作品美的情境中去,激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滋养和丰润。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一文,意境优美、诗情浓郁,是对学生进行审美教育、渗透情感教育的好教材。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