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之我见

来源 :祖国·建设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eer4yo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好教学设计需要有正确的教学理念,还需要学科的基本知识,其结构有哪些类型,更需要一些基本的设计技能与方法,下面就其中几个关键来谈一下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要领。
  初中语文 课堂教学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173-02
  1明確课程标准,吃透教材
  以往,教学设计常常是教师对某一篇独立的文章教学点和教学流程的理解。近年来,有关教学设计的讨论有了新变化,许多研究者和语文教师已经意识到,语文课堂教学设计不应该只是针对一篇文章或一次作文的教学,语文课堂教学应该走向课程化,这就要求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至少要考虑并能回答以下几个问题:
  教师是否知道这个阶段的语文课程目标由哪些关键点构成?这些关键点是如何排列的?这堂课的学习目标是什么?我选择的目标相对集中吗?这些思考回答的其实是“教什么”的问题。
  教师想通过哪些学习活动来落实这个关键点,使学生获得这些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达成设定的某个目标?这些学习活动之间、这些活动与学习目标之间有内在的逻辑关系吗?学习目标的达成是不是通过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自然而然地得到实现?这些思考回答的其实是“怎么教”的问题。
  学生的言语技能、思维等是否受到这节课的影响,在这堂课上可能有哪些收获?这些收获与教材所隐含的主要价值与教师课堂设计的出发点是否一致?学生获得这些知识是不是有较高的效率?这些思考回答的其实是“教得怎么样”的问题。
  如果一个教师在上课之前仔细考虑了这些问题,并有了自己的初步答案,上课过程中能紧紧围绕这些问题展开,在课后反思中,能经得起这些问题的检核,这说明他基本上具有了课程意识,已经达到了在课程层面上的专业自觉。对于一个语文教师来说,达到专业自觉不是指一般的教师素养有多高,如对学生有爱心,掌握了丰富的语言文学知识,能背得出教育学、心理学的概念,对各类文章有敏感的判断力,有出色的表达能力以及对课堂的控制能力等。而是应该对语文课程内容和实施过程具有理解、判断和把握的能力。唯其如此,他那些语文知识表达能力才会有用武之地。反之,如果没有一个课程层面的自觉,他熟记的那些理论、概念、语文知识提问技巧,可能就是一些华丽的碎片,单看起来炫人眼目,放在一堂课中则可能暗淡无光,有时还会互相冲突,起到相反的作用。
  课标、教材、学生、教师等诸因素应该在我们的教学设计中成为一个支撑整体。
  2把分析学情作为起点
  其实,人们都知道学生是教学活动的主体,一切教学活动的实施都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与发展。“教学设计以教学过程为其研究对象,用系统方法分析参与教学过程的各个要素,尤其着重分析学习需要、学习内容和学习者的特征等方面的内容。”但是分析学生情况是一个复杂的课题,首先,学情内容比较庞杂,涉及许多方面,而了解分析学情的方式也多种多样,很难落实为常规的具体的做法。其次,学情是课堂效果的影响因素之一,但并不是全部。也就是说,有时候,学情对教学效果的好坏有直接的关系,有时候又看不出直接关系,不能作为课堂的评价依据,正因为如此,虽然大家都知道掌握学生情况的重要性,但在备课中,这一问题却常常被部分教师所忽略。
  学情有许多内涵,在针对一节课或一篇课文的设计中,教师不可能把所有情况都当作考虑重点,因此,判断学生哪方面的情况可能会对这节课的学习产生重要影响就显得至关紧要。
  3教学目标要确定
  教学目标定位,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教什么”,这是保障课堂教学效率的基本元素。也正是在这点上许多教师无所适从,导致语文课“少慢差费”的现象依旧严重存在着。总的说来,当前语文教学目标的错位,甚至目标的错误在我们的语文教学中还是存在的。例如有教师教鲁迅的《风筝》,开个“何为好的教育”的辩论会,或者展示一些工艺精美的风筝图片,引导学生回忆自己放风筝、看风筝的情景,这显然更是远离了文本。更有甚者,教《愚公移山》要来个愚公很愚的批斗会,全然不管这是一篇寓言故事。
  教学目标大而空,也是教学目标设计的一大问题。华东师大教育系曾对一所重点中学所展出的35份教案作过一次统计:“发现5份无目标陈述,其余30份陈述目标常使用的词语是‘掌握’‘了解’‘培养’‘理解’,这些词语所表达的教学意图是含糊的。”
  教学目标多而杂,是教学目标设计中的另一个问题。一般来说,一堂课最好有一个集中的教学目标,便于教师组织教学,也利于学生集中学习和掌握。有老师从三个维度来撰写教学目标,每一个维度写3~4点,合计下来超过十点,试想,一节课40~45分钟,做一个简单的除法就知道这些目标是否能够实现。目标多了固然不行,目标杂了更不可能实现,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教学思路容易乱,学生也无所适从。当然,每一个教学板块可以设一个分目标,但这些小目标、分目标,都要围绕全课统一明确的贯穿线索,指向总的目标,共同形成一个清晰的认知结构。
  以上只是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这个复杂系统中的几个方面,做好一节语文课的教学设计,还需要作好教材分析、设计好学习环境、学习媒体等,除了系统性之外,语文课堂教学设计还是一个螺旋式上升的过程。随着对学生学习反馈的了解,教学设计会在反复修改中更适合教学的实际。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195-02  词汇教学在高中英语教学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高中阶段英语课程的总体目标是培养学生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综合语言包括语言技能、语言知识、情感态度、学习策略和文化意识等方面。其中语言知识和语言技能是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基础,在《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稿)中在阐述语言知识目标时对词汇的教学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期刊
在阅读教学中,必须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和方法,努力创设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尝试着让学生参与教学,体现真正的学习民主。  语文 阅读 教学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06-01  语文是学生学习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课,是学生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课,是引导学生提高语文综合素养的课。说到底,语文是学生用来说、讲、读、写、用的必然工具。其中
期刊
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和环境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其关键是学生对教师有亲切感。教学不仅是教与学的关系,同时也是师生双方感情和思想的交流,师生关系直接制约学生的情感和意志,影响学生的认知活动。  语文 教学 兴趣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12-01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这给我们语文教学活动提供了良好的启示
期刊
综合性学习作为和识字与写字、阅读、写作、口语交际四项等重的一个项目,把它列入语文课程标准之中,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要全面提高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这一基本目标,努力實现语文知识的综合运用,听说读写能力的整体发展,语文与其他学科的有机沟通,课堂学习与实践活动的紧密结合。  语文 综合性学习 效率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06-02  综合性学
期刊
写作的最终目的是要准确有效地表达作者的思想。所以良好的思维能力是写作成功的基础。在平时的写作练习时,如感到无内容可写,就去读相关的范文,这样可以受启发,获灵感。  英语 写作 能力  【中图分类号】G633.4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11-02  《英语课程标准》要求初中生毕业时写作应该达到的标准是:能根据写作要求,收集、准备素材,能独立起草短文、短信等,
期刊
英语作为全世界通用的语言在中国的学习者越来越多,从幼儿园到小学,到中学,到大学,英语几乎成了必修课。众所周知,英语教学有它的独特性和规律性。无论中学英语还是大学英语教学都是一个有机的整体。目前,很多的英语学习者在通過了高考进入大学后却由于不能适应大学的英语学习而感觉英语学习进步不大。笔者试图从分析高中英语教学与大学英语教学的不同之处入手,进而提出过渡阶段如何有效地进行衔接,从而促进学习者在英语学习
期刊
阅读教学在语文教学中处于基础和核心地位,它肩负着丰富语言积累,培养阅读能力和表达能力,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升语文素养的重要任务。然而,在目前的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还不同程度地存在着低效、无效甚至负效问题。如何更新阅读教学理念,优化阅读教学方法,提高阅读教学质量,是值得我们语文教师探讨的问题。笔者想结合自己的一些教学实践经验,从如何处理好教与学、师与生、传统教学方式与现代技术手段的关系这三个维度,
期刊
【中图分类号】H31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02-0216-01  指导学生作文,要从内容入手,体现了内容与形式辩证统一的基本观点,而且体现了教书育人辩证的教学思想,也符合中学生作文的心理规律。那么作文指导该如何从内容入手呢?笔者通过长期的教学实践,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去尝试。  1丰富生活,指导学生获取作文的材料:  叶老说过:“生活就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
期刊
教材中每次口语交际练习都有提示和要求,并配有插图,教师应根据所定的口语交际话题,营造口语交际训练情境,通过具体的描绘、直观的显示,展现意境,强化感知,在学生头脑中形成表象,激活学生的兴趣和情感,激发学生的表现欲,让学生感觉到自己是在实实在在的场合里与对方进行口语交际,从而体会到交往的需要。  交际活动 抓住特点 突出互动  【中图分类号】H09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3-8005(2013)
期刊
在美国有这样一个尽人皆知的句子:"When you're down, you are not necessarily out."但是许多English learners却对其含义不甚了了。原因是不了解这句话的文化背景。这原是一句拳击术语,在拳击比赛中拳击手若被对方击倒,裁判数到10还不能起来则被判输。但在很多情况下不等裁判数到10,倒地的拳击手便能爬起来再战。因此,这句话的表层意思是:当你被人击倒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