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文化自信对一个国家的兴衰发展、文化安全、民族精神独立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首先分析了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然后提出了通过英语教学培养大学生文化意识和文化自信的途径。
【关键词】文化自信;培养;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于辉(1974-),女,辽宁大连人,大连大学英语学院,大学英语第一教研室主任,从事英语语言教学与研究、跨文化交际等研究。
习近平主席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作为文化创造和传播的中心,高校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前沿阵地。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大学生文化自信进行一系列研究,调查结果表明英语学习者母语和母语文化被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所替代,西方文化对大学生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大学英语的角度看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多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重点一直是如何避免“哑巴英语”和“中式英语”,许多教师认为英语教学应该积极创设“真实”英语情景,让学生学习“原汁原味”的英语,这夸大了西方文化的重要性,使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产生偏差,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母语文化自卑、无聊甚至抵触心理,从而导致文化自信的缺失。
第二,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在教材中的比例严重失衡:大多以西方文化为主,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较少,再加上社交媒体等对西方文化的宣传导致西方文化、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对学生影响颇广颇深。相反对母语文化知识的掌握对教材中母语的英语词汇掌握都很匮乏,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一些大学生仍无法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
外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还应包含文化教学,这已逐渐成为我国外语界的共识。提高外语教学的文化意识已成为外语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丛、2000)文化教学不仅应该包括英语国家的文化,也应扩展到学习者的母语文化,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辩证地对待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学英语教学应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坚定的自觉和自信,积极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文化,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软实力,这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神圣使命。(吴萍,2018)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
第一,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要体现中国文化。《大学英语课程要求》(2007)明确大学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除了语言知识和技能还应包含人文情感和人文素养,既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增强综合文化意识。但是《课程要求》(2007)没有关于文化教学的详细要求、标准和评估,由此可见其“从属”地位。此外,大学英语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世界上不同的文化但是没有提到母语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缺陷。要实现大学英语与文化自信的融合,就必须修改课程设置,明确中国文化作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明确其教学目标和具体要求,确立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第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体现文化教学。高校应开设文化类尤其中国文化英语课程。一方面,文化课程尤其是中国文化英语课程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母语文化的理解,同时也能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促进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另一方面,丰富的文化类在线课程资源也可以作为课程体系的补充,或作为自学材料推荐给学生。教学内容上,教材既要有目的语文化又要有母语文化,还要保持中外文化的适当比例和平衡。教材内容应涵盖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优秀文化。
第三,大学英语教师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弘扬中国文化,既要传播英语知识也要代言中国文化。其次,大学英语教师应将文化教学有机融入教学,使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与文化的导入同步,达到语言习得与文化习得一致性。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原则有以下几点:
第一,比较原则。教师有意识地引導学生比较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通过对不同文化的比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尤其是对外国文化的态度:客观宽容地对待外国文化,不盲目追随也不全盘接受。
第二,交际性原则。教师在文化教学中应充分考虑文化内容的“交际性”,即语言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所传达的交际信息。跨文化交际应该是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双向平等交流。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本国语言文化的认知增强文化自信,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
第三,课内外活动相结合。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大学英语教师应将文化教学延伸到课外活动中,并与课堂活动相结合,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要求(2007)[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曹迪.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 (12).
【关键词】文化自信;培养;英语教学
【作者简介】于辉(1974-),女,辽宁大连人,大连大学英语学院,大学英语第一教研室主任,从事英语语言教学与研究、跨文化交际等研究。
习近平主席在中共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坚定文化自信,是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独立性的大问题。作为文化创造和传播的中心,高校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前沿阵地。大学生是祖国和民族的未来,肩负着传承传统文化、弘扬民族精神、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任。因此,如何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已成为当前我国教育亟待解决的问题。
近年来,国内学者对大学生文化自信进行一系列研究,调查结果表明英语学习者母语和母语文化被目的语和目的语文化所替代,西方文化对大学生方方面面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从大学英语的角度看文化自信缺失的原因有以下几点:
第一,多年来大学英语教学改革重点一直是如何避免“哑巴英语”和“中式英语”,许多教师认为英语教学应该积极创设“真实”英语情景,让学生学习“原汁原味”的英语,这夸大了西方文化的重要性,使学生对西方文化的理解产生偏差,在一定程度上产生母语文化自卑、无聊甚至抵触心理,从而导致文化自信的缺失。
第二,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在教材中的比例严重失衡:大多以西方文化为主,与中国文化相关的较少,再加上社交媒体等对西方文化的宣传导致西方文化、生活习惯和价值观对学生影响颇广颇深。相反对母语文化知识的掌握对教材中母语的英语词汇掌握都很匮乏,经过多年的英语学习一些大学生仍无法用英语来表达中国文化。
外教学不仅是语言教学还应包含文化教学,这已逐渐成为我国外语界的共识。提高外语教学的文化意识已成为外语教学尤其是英语教学改革的一个重要方面。(从丛、2000)文化教学不仅应该包括英语国家的文化,也应扩展到学习者的母语文化,教育和引导大学生深刻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辩证地对待外来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大学英语教学应教育和引导大学生对自己的民族文化有坚定的自觉和自信,积极向世界展示中华优秀文化,把丰富的文化资源转化为文化软实力,这是大学英语教学的神圣使命。(吴萍,2018)
在大学英语教学中,大学生的文化自信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培养:
第一,课程设置和教学目标要体现中国文化。《大学英语课程要求》(2007)明确大学英语课程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特点:除了语言知识和技能还应包含人文情感和人文素养,既要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还要增强综合文化意识。但是《课程要求》(2007)没有关于文化教学的详细要求、标准和评估,由此可见其“从属”地位。此外,大学英语旨在帮助学生了解世界上不同的文化但是没有提到母语文化,在某种程度上,这是一种缺陷。要实现大学英语与文化自信的融合,就必须修改课程设置,明确中国文化作为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明确其教学目标和具体要求,确立中国文化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地位。
第二,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要体现文化教学。高校应开设文化类尤其中国文化英语课程。一方面,文化课程尤其是中国文化英语课程不仅能加深学生对母语文化的理解,同时也能用英语表达母语文化,促进有效的跨文化交际。另一方面,丰富的文化类在线课程资源也可以作为课程体系的补充,或作为自学材料推荐给学生。教学内容上,教材既要有目的语文化又要有母语文化,还要保持中外文化的适当比例和平衡。教材内容应涵盖中国文化尤其是中国传统文化和优秀文化。
第三,大学英语教师文化知识和文化素养水平在一定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文化素养和文化自信。首先,大学英语教师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必须弘扬中国文化,既要传播英语知识也要代言中国文化。其次,大学英语教师应将文化教学有机融入教学,使语言知识和技能的教学与文化的导入同步,达到语言习得与文化习得一致性。大学英语教学中运用原则有以下几点:
第一,比较原则。教师有意识地引導学生比较目的语文化与母语文化,通过对不同文化的比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理解能力尤其是对外国文化的态度:客观宽容地对待外国文化,不盲目追随也不全盘接受。
第二,交际性原则。教师在文化教学中应充分考虑文化内容的“交际性”,即语言在跨文化交际语境中所传达的交际信息。跨文化交际应该是中国文化与外国文化的双向平等交流。将中国文化融入大学英语教学中,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本国语言文化的认知增强文化自信,还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中外文化的差异促进不同文化的融合。
第三,课内外活动相结合。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大学英语教师应将文化教学延伸到课外活动中,并与课堂活动相结合,开展丰富多样的课外实践活动,以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大学英语课程要求(2007)[M].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2]曹迪.大学英语教学中融入中国文化的思考[J].教育探索,2013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