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玛窦:一个自愿流放者

来源 :求学·高分作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wuzi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远征1578年,一名意大利传教士,沿着达•伽马开辟的航线来到印度,5年后踏上澳门土地。从此,他把后半生交给了中国。
  他,是天主教在中国传教的开拓者之一,是第一位把近代西方科技和艺术成就介绍到中国的欧洲人,是中国宫廷的第一位外籍音乐教师,还直接培养了中国昀初的西洋画家。他引进西方逻辑思维,其著述不仅对中西交流作出了重要贡献,对日本和朝鲜半岛上的其他国家认识西方文明也产生了重要影响。
  他所制的世界地图《坤舆万国全图》,直接颠覆了国人心目中以中国为世界中心的传统观念。中国人尊称他为“泰西儒士”,日本作家平川佑弘称赞他是“地球上出现的第一位‘世界公民’”,美国《生活》杂志将他评为公元第二个千年内(1000年—1999年)昀有影响力的百名人物之一。
  他,就是欧洲文明与中华文明融汇的典范,沟通中西文化第一人——利玛窦。
  
  【人物小传】
  利玛窦(MatteoRicci),号西泰,又号清泰、西江,原直译为玛提欧•利奇,中文名字为利玛窦。1552年10月6日,出生于意大利马尔凯州的马切拉塔,那里有欧洲昀古老的大学——马切拉塔大学,而且还是歌剧的故乡。
  1578年,利玛窦从里斯本乘船前往印度,后来根据范礼安老师的要求,来到澳门学习汉语和熟悉中国风俗。1584年进入广东肇庆,5年后移居韶州。1595年以后在南昌、南京传教。
  1598年,利玛窦一行人到达北京。但是当时的中国人对外国人缺乏信任,因此他很快又返回南京。1601年再次进入北京,利玛窦将随身携带的礼物呈献给明朝万历皇帝,皇帝下旨允许他们留宿宫中,向太监传授修表和弹琴的技艺。随后,利玛窦等人迁入外国使者住所居住。
  在京期间,利玛窦与士大夫们建立了良好关系,开启了日后其他传教士进入中国之门。
  
  【素材解读】
  结缘耶稣会
  利玛窦的父亲乔万尼•利切是一个有见识的人,在经商之外,还在教皇领地内和别的地方经营产业。利玛窦是他众多孩子(至少7男1女)中的长子。他把这位大儿子送往罗马去学习法律,可利玛窦抵达罗马不久后就开始过严格的修士生活了。1571年8月15日,利玛窦正式加入了耶稣会。他知道父亲对他另有期许,就寄了一封信回家请求同意。接到信后,乔万尼大吃一惊,马上动身去罗马,但在出发后的第一天就病倒了。他相信自己的病出自天意,于是就返回家中给儿子写了一封信,赞成他的选择。
  
  【精要点评】一场意外的病让乔万尼轻易地成全了利玛窦的选择,或许这就是命中注定。相比于现在的许多孩子,利玛窦是幸福的,他可以做自己想做的事情,走的是自己心境选择的路子,所以他可以对自己的理想倾注更大的热情。
  
  【适用主题】选择,成全,尊重
  超强记忆力
  1595年,利玛窦来到南昌。好学多识、博闻强记的他,尤其在记忆方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有一次,利玛窦为中国的知识阶层表演记忆术。他将一张写有数百字的单子看一遍,随即就能复述,居然一字不差。当人们纷纷称赞他过目不忘时,他又随意地将这张单子倒背出来,更是让人瞠目结舌。
  
  【精要点评】
  意大利耶稣会的传教士均受过严格的教育,对记忆力的训练是非常重要的一环。“单子看一遍,随即就能复述”,而且还能“倒背出来”,这种神乎其神的记忆术并非利玛窦的天赋,完全是他刻苦训练的产物。
  
  【适用主题】方法,刻苦,天赋
  入乡随俗
  居住韶州期间,一心传教的利玛窦花了不少时间与精力。通过与瞿太素(又名瞿汝夔,苏州常熟人、礼部尚书瞿景淳的儿子)和其他许多中国上流社会人士的接触,利玛窦发现自己先前的佛教僧侣装扮,有碍于传教事业的发展,尤其在跟儒生们交往和谈话时,更是得不到对方重视。因为在一般人看来,佛教僧侣装扮的人,社会地位也比较低下。为了更方便与中国官员交往,在征得老师范理安的同意后,利玛窦开始蓄发留须,换上儒生长衫,雇佣仆从,出门乘轿。按士大夫礼节行事,逐渐融入中国主流社会,从此在华教士得以跻身士林。据说,他甚至为自己不能改变眼睛的颜色和鼻子的高度、完全中国化而感到遗憾。
  
  【精要点评】一心传教的利玛窦,坚决把佛教僧侣的装扮换成儒士的服装,而且蓄发留须。在常人看来,不就是一衣物吗,有什么值得大惊小怪的?可是,透视着装的背后,这个看似不起眼的细节,是利玛窦观念的改变。穿上儒服后的利玛窦就可多与有影响的士大夫结交,向人们表明他既是神学家,也是儒者,以此增加士大夫对他宣讲教义的认同感。为达到目的,小的细节也实在不容忽视。不是有句话叫“细节决定成败”吗?
  
  【适用主题】变通,观念,细节
  言传身教
  《几何原本》是古希腊数学家欧几里得的巨著,公认为西方科技的基础。对中国人来说,却是一门完全陌生的学问。在17世纪的中国几乎没有国人懂得拉丁文,仅凭利玛窦的讲授,能理解已属不易,而利玛窦虽然汉语流利,也能书写,但终究不是他的母语,不知哪些字词可以与《几何原本》中的术语对译。
  这时,有一个人进入利玛窦的视线,他就是徐光启。不过,利玛窦也一度怀疑,翻译《几何原本》对于徐光启来说是否明智。当时徐光启已经44岁,早已错过了学习数学的最佳年龄,而且进入翰林院是明代士子梦寐以求的事情,那里的课业关系仕途,如果数学影响徐光启在翰林院的成绩,这是教会不愿意看到的。
  利玛窦警告徐光启,若非天分突出,恐怕很难将译事进行到底。坐在他对面的那个斯文白皙的中年人却平静地说,我怕困难,困难更大;我不怕它,它自然就怕我。
  一年多后,利玛窦在日记中感动地记道,徐光启用清晰而优美的中国文字写出了《原本》的6卷,创造性地解决了翻译中的术语问题。我们现在所用的从“点”、“线”、“面”,到“平行线”、“对角线”,再到“三角形”、“四边形”、“多边形”,以至“相似”、“外切”等名词术语,连同“几何学”一词本身,都由二人当时确定,不仅中国,包括日本、朝鲜、韩国也沿用至今。
  
  【精要点评】
  如果没有跟随利玛窦学习西方科学,徐光启也只是明代数以千万计的官僚中不出奇的一员,很难从一干庸众中脱颖而出,也就不会有数学家、农学家、政治家、军事家之头衔,更不会有朱维铮教授所评价的“晚明的西学领袖”。从另外一个侧面,也说明了利玛窦对中国科技发展的贡献。其实,两人的密切交往,仅仅只是3年时间(1604到1607年)。可这3年影响了徐光启一生,也在一定程度上改写了中国的历史。数学只是一个方面,利玛窦除此以外还传授天文学、地理学等众多学科。当然,徐光启的“我怕困难,困难更大;我不怕它,它自然就怕我”,但愿能给苦读的高中学子以深刻启示。
  
  【适用主题】努力,困难,畏惧
  以德报怨
  广东肇庆崇禧塔旁有一仙花寺,当时,利玛窦和他的一个仆人就住在这里。仆人是利玛窦从澳门带来的华人,平时负责打点生活起居。崇禧塔脚附近还住着一些靠做香、晒香为生的居民。当地居民不能理解仙花寺为什么不像其他寺庙一样天天开门给百姓烧香,就误以为这里有一些不可告人的名堂。
  刚开始,他们很害怕利玛窦,称他是“番鬼”,还有邻居家的孩子爬到崇禧塔上,往仙花寺里丢石头。有一次,利玛窦的仆人看到了,把孩子拉进去骂了一通,惹得孩子大哭。随即有人在街上造谣,说利玛窦要掳小孩到澳门卖“猪仔”。利玛窦立即让仆人放了孩子。事情闹到了肇庆知府王泮那里,王泮审清原委之后,惩罚了造谣的人,而利玛窦也将仆人送回了澳门。此后,利玛窦行事愈加小心谨慎,主要精力都在学习汉语和中国的礼节习俗。后来,利玛窦知道中国人喜欢书籍,便在仙花寺里专门开辟出了一间西文图书室。装帧精美的西文图书,让前来居民包括士大夫们大开眼界。
  
  【精要点评】“称‘番鬼’”,“爬到崇禧塔上”,“丢石头”,“街上造谣”,这一切都与利玛窦没有多大关系,或者说,主要是与禧塔脚附近的居民认识错误有关,可是,利玛窦对仆人“骂了一通,惹得孩子大哭”的行为,却勇于承担责任,“将仆人送回了澳门”。利玛窦没有对当地居民恶语相加,却从自身找原因,想方设法处理好关系,这的确值得我们深思。
  
  【适用主题】忍让,礼节,以德报怨
  第一位外籍音乐教师
  牧童忽有忧,即厌此山,而远望彼山之如美,可消忧焉。至彼山,近彼山,近不若远矣。牧童、牧童,易居者宁易己乎?汝何往而能离己乎?忧乐由心萌,心平随处乐,心幻随处忧,微埃入目,人速疾之,而尔宽于串心之锥乎?已外尊己,固不及自得矣,奚不治本心而永安于故山也?古今论皆指一耳。游外无益,居内有利矣!
  当时利玛窦进贡的物品中有一架铁琴。这架铁琴是17世纪意大利制造的一种长方形琴身的庆巴罗古钢琴,进贡时名为“铁弦琴”,又称西琴、雅琴或72弦琴。过了些时候,皇帝又派来4名太监学习演奏这种乐器。因此,利玛窦也就有第一位外籍音乐教师的美誉。而且,利玛窦借此机会编写了8首歌曲,名为《西琴曲意》。以上文字就是其中的第二首《牧童游山》的唱词。
  
  【精要点评】一架铁琴,不远万里,从遥远的意大利带来。它不是普通的物件,浸透了利玛窦对中国文化、科技的贡献,见证了利玛窦对中国的深情,见证了中西文化交融典范的伟大情怀!为了更好地保存利玛窦留下的丰富遗产,我们不妨一起来简单理解一下《牧童游山》的大意:牧童忽然忧愁起来,厌倦了这座山,而远望那座山的美好,以为可以消除忧愁。往那座山去,靠近了,近看不如远看。牧童、牧童,与其换居所还不如改变自己?你往哪儿去能离开自己呢?忧愁和快乐由心萌生,心平静随处可乐,心虚幻随处可忧。微小的尘埃进入眼睛,人马上要处理,而你对穿心的锥子反而不在意吗?在外面使自己尊荣,当然不如自得,为什么不安顿好自己的心而宁息于原来那座山呢?古今的论说要义都是一样的:四处漫游没有益处,不如安居内省!
  
  【适用主题】交流,传承,内心平静
  汉语拼音方案鼻祖
  在中国生活期间,利玛窦非常重视中文的学习。在研究过程中,利玛窦感觉到汉语这一语言中有许多词汇具有多种含义,非常容易让人产生误会。有时,四种不同的发音声调,意思就完全不同,所以,在讲话时,为了能够明白对方的意思,有时候就得把要说的写下来,而且每个字也都是不同的。于是,利玛窦开始与另外一位意大利传教士、著名汉学家罗明坚一起,开始了用罗马字注音汉语的第一次尝试,编写了《葡华字典》。后来的汉语拼音最初的雏形也是从这部字典开始的。据杨福绵(美国乔治城大学教授)、张西平(北京外国语大学教授)等学者考证,《葡华字典》“手稿共189页,长23厘米,宽16.5厘米,其中手稿的第32—65页是葡萄牙语和汉语对照辞典”。《葡华字典》中的罗马字注汉字音,是汉语最早的拉丁字母拼音方案,也是后世一切汉语拼音方案的鼻祖。
  
  【精要点评】帮助认字的汉语第一个全国通用语的拼音方案却是由这位洋教士创制,真令我们大跌眼镜。利玛窦不仅促成了中西方文化的融合,同时也在另一个方面折射出了当时意大利文艺复兴给社会带来的巨变,以及变革所带来的文化上的质变。文化没有国界,在这里得到很好的印证。
  
  【适用主题】文化没有国界,发展,距离
  魂安华夏
  1611年,繁重的工作把还不满60岁的利玛窦累垮了。从此他一病不起,于当年的5月11日晚卧床而逝。
  利玛窦生前希望在北京郊区购一块教士墓地。而在当时,按中国的规矩,外国传教士死后要运到澳门神学院安葬。那时,封建中国虽然接受了传教士,但基督教并没有在中国取得合法地位。
  利玛窦的遗体被装入密封棺材,停放在教堂,等待着奇迹出现。丧事弥撒的时间到了,来了大批的基督教徒。李之藻跟神父商量,上奏皇帝:首先感谢皇帝赐给利玛窦的皇家津贴,几年后又赐住地;然后再提出长途运送利玛窦的遗体,水手会害怕。考虑到多年来利玛窦一直生活在陛下的荫庇之下,是否也可以算作臣民……经过一番周折,万历皇帝破例恩准,下了一道诏书,拨了阜城门外滕公栅官地20亩、房屋38间。1911年11月1日,由徐光启主持,利玛窦成为第一个下葬在中国的耶稣会士。当时,明朝的众多文武百官参加了葬礼。至19世纪末,安葬于滕公栅的欧洲传教士已逾百名。
  
  【精要点评】当时,外国人不得在中国安葬,可是利玛窦却做到了,这是为何?同时期明朝著名思想家李贽在写给友人的信中说:“他能够流利使用我们的语言、用我们的文字写作。他修养极高、待人接物坦诚直率,给人留下难以忘怀的印象。在我认识的所有人当中找不到能跟他相媲美的。”认真做事、坦诚相待、传承文明的人,永远不会被人遗忘!
  
  【适用主题】贡献,奇迹,品格
  
  【小链接】
  “孔子”西方来——艾儒略(JulesAleni,1582-1649),耶稣会意大利传教士,1613年起在中国传教36年。精通数学、天文、地理,是利玛窦之后昀通晓中国文化、昀重要的天主教来华传教士之一。在华建大堂22座,小堂不计其数,受洗者愈万,出版大量汉文读物,涉及天文、历法、地理、数学、神学、哲学、医学等诸多方面。其中,《职方外纪》直到19世纪都被用作中国学习欧洲地理的教材。他几历“教案”,东躲西藏,晚年严重营养不良,疾病缠身,依然坚持传教直至去世,长眠中国。
  深宫观天象——汤若望(JohannAdamSchallvonBell,1591-1666),贵族出身,1861年前往中国。他把伽利略的文章翻译后集成《远镜说》,把德国矿冶学巨著《论矿冶》译成《坤舆格致》,协助编修《崇祯历书》,并制造火炮,还完成了测算日、月食的《交食说》,后被封钦天监监正。清兵入关后,颁布“西洋新历法书”《实宪历》,深得多尔衮和顺治帝的信任。康熙登基后,鳌拜反对西学,汤若望险些被处死,后因地震被孝庄太皇太后释放,不久病死。康熙主政后,才为这个醉心科学的老外平了反。
  《圣经》翻译者——马礼逊(RobertMorrison,1782-1834),苏格兰人,22岁主动申请前来中国传教,来华的第一位新传教士。启程之时,纽约船坞公司的海员奚落他,“你以为靠你一个人的力量就能扭转中国五千年来的偶像崇拜么?”马礼逊答:“我不能,但我相信,神能。”1812年编《中文文法》,后出版第一份中文民间报《察世俗每月统计传》。马礼逊一生昀大的贡献,是出版汉英字典《华英字典》和《圣经》。他先后翻译的《新约》、《旧约》合并出版,成为第一本中文圣经,因出版时间昀早和翻译严谨贴切,被广泛使用。
  把中国典籍译到西方——理雅各(JamesLegge,1815-1897),英国苏格兰汉学家,曾在香港主持英华书院。1873年访问上海、天津、北京等城市。作为天津大学第一任汉学教授,他翻译了大量中国经典,出版有《中国经书》,把四书五经、孔孟老庄等众多中国古代文化典籍介绍到了西方。
  (摘自《人物周刊》,有删改)
  
其他文献
2011年10月10日是辛亥革命一百周年纪念日。在伟大革命家、先行者孙中山的领导下,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的统治,结束了2000多年的封建专制,在中国革命史册上写下了光辉的篇章。有人说,这个世界不该是“前人负责革命、后人负责纪念革命”那么简单。那么,我们可以从最简单的做起,在纪念辛亥革命百年之际,向孙中山、邹容、廖仲恺、秋瑾、林觉民等等这些为争取革命胜利而英勇奋斗、流血牺牲的志士们致以崇高的敬意!  
期刊
基于中学生的认知水平和60分钟左右的写作时限,高中生写的议论文大多讲的是一些尽人皆知的“公理”“常理”“大道理”,往往是千人一面,众口一腔,缺少新颖性的冲击力。怎么办呢?要想用什么“速成法”让思想还比较稚嫩的高中生立马“立论独到,语出惊人”起来,那实属“拔苗助长”;而学习杂文的手法,找一个比较巧妙、抢眼的“由头”来让临场议论文顿生“看头”,倒是一个“可望(阅卷者的阅卷心理)亦可即(写作者的写作能力
期刊
作者简介:贾平凹,1952 年生,陕西省丹凤县人,著名作家。当代中国可以进入中国和世界文学史册的为数不多的著名文学家之一。被誉为“鬼才”。代表作有《秦腔》、《高兴》、《心迹》、《爱的踪迹》等,曾获多次文学大奖。    现在的时代竟是一个宜于产生散文的时代呢。散文是昀易于表现情绪的,而现在的情绪却比任何时代都来得充分:振奋的有之,消沉的有之,健康的有之,颓废的有之,激动,冷漠,欢呼,反对……矛盾是愈
期刊
站在秋与冬的交界线上,闭着眼,朔风夹杂着冬天的嘶吼席卷而来。整片天地,又要经历一次撕心裂肺的疼。  枯死的枝条,嶙峋的树干,完全没有了昔日的光华。深浅不一的灰色纹路布满了树干,像细细的恐怖的疤痕,爬在大地的身体上,肆意扩张。秋日里落下的带着黄斑的叶子层层叠叠,黑色的蚀边似乎会无尽地放大,像饱经风霜的老人的皮肤,斑斑点点,沟壑纵横,让人不忍再多看一眼,似乎目光再多停留那么一秒,干涩的眼睛也要被凛冽的
期刊
一、“支招”,为什么选择以结构为突破口  首先声明,我们今天所讨论的“支招”范围仅限于考场作文。既然是考试,毋庸置疑,应该关注“评价标准”。有经验的教师在作文评分过程中,无论评分细则如何复杂,其评价仍旧大体围绕四个维度来进行:1.题意是否切合;2.内容是否充实;3.结构是否明晰;4.语言是否具有表现力。简单做个分析,不难发现,这四者当中,“切合题意”属于“立意”层面,与一个人的“见识”“见解”关联
期刊
马璐瑶,1992年出生于河南,一度喜欢用“我们中原”开头造句。2009年离开“我们中原”到祖国东南边缘的厦门大学念中文,继任鼓浪文学社社长。交友、吃喝、扯淡、文学、写字,组成我不太靠谱的大学生活。文字《我们》《青丝结》《南有乔木》《嫁》《断指》《崖壁》等发表于《萌芽》《盛开》《荣光》等刊物、书籍中。曾获第十一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一等奖、第十二届新概念作文大赛二等奖。    我喜欢“回家”这个意象,一如
期刊
【主题导入】  (一)切莫告诉你的爱情,爱情是永远不可以告诉的,因为它像微风一样,不做声不做气地吹着。  (二)我曾经把我的爱情告诉而又告诉,我把一切都披肝沥胆地告诉爱人了,打着寒战,耸头发地告诉,然而她终于离我去了!  (三)它离我去了,不多时一个过客来了。不做声不做气地,只微叹一声,便把她带去了。  ——布莱克《爱情之秘》  【主题解读】  爱情是不可言说的,因为爱情是一种心灵感应,非语言可以
期刊
电影往事(关于电影的电影)    片名:天堂电影院  导演:朱塞佩多纳托雷  主演:菲利浦诺瓦雷、萨瓦特利卡西欧  元素:乡愁、怀旧、旧电影时代的终结在20 世纪40 年代的意大利小镇,电影在放映前都要经过牧师严格的检查,由放映员把牧师认为不合“教义”的镜头(类似于今天的“少儿不宜”)剪掉之后,才可以公开放映。  当时,西西里岛的吉安加村有一家名为“天堂戏院”的电影院。这是图图最喜欢呆的地方。图图
期刊
路易·艾黎是新西兰著名教育家和作家。20世纪30年代,路易·艾黎来到上海,并在中国大地上留下浓重墨彩的一笔。他是一位为中国革命做出了杰出贡献的战士,也是一位在教育思想上有独到见解的教育家,更是一位为推进中国正面形象走向世界作出巨大贡献的文学家。然而,当我们将目光聚集在艾黎独特的教育思想和诗歌创作上时,或许会忽略他作品中塑造的中国形象。艾黎以他者的眼光看待中国,以他者的眼光审视了自我以及世界,建构了一幅中国之人、之景、之事互为交织的全景图。艾黎对中国形象的塑造为中新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为世界了解中国拓展了
梦想是一种奢侈。在一个没有信仰的时代,我们只好崇拜权力和金钱。但没有梦想的人生是可悲的,没有梦想的青春是可怕的。读马璐瑶的《梦想家园》,我感受到了她小小的内心充满着一种纯粹的梦想,一种执著的追求,那就是对自由、对精神的渴望。  茶(咖啡)和书,是文人的消遣方式,也是一种诗意的生活状态。在《梦想家园》里,马璐瑶希望自己能开个书店,养一只蓝蓝的眼睛带点忧郁的白猫,惬意地与三五好友读书闲聊。我想这是谁都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