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重职业学校教师的校本培训

来源 :继续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zh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终身教育思想的影响,自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世界各国无不关注教师教育,1972年,英国首先将终身教育理论运用于教师教育的实践中,在《詹姆斯报告》中提出了“培养、任用、培训”的“三阶段培训理论”,并把重点放在第三阶段的在职培训上,很快得到世界各国的认可。特别是90年代以来,教师教育已经成为全球教育改革的突破口,我国政府也越来越重视此项工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江苏省在近几年已先后组织了大批职业学校教师参加了岗前培训、教师研究生进修班学习、骨干教师培训、“四新”培训和出国培训。但是由于职业学校教师人数多、战线长、任务重,仅依靠专门的师资培训机构来完成教师的集中培训,周期太长。而且以高校或教师培训机构为中心提供的脱产进修机会还存在着工学时间矛盾;培训内容考虑共性较多,不能适应不同层次及专业的职业学校教师的个体需求,教育理论与教育实践脱节,培训效果难以迅速转化为教师的教学效益等弊端。同时,学校是教师工作的基本环境,教师的教学实践能力必须在学校的实际工作中才能形成和发展,因而培训的基础责任应在教师任教的学校,应将院校培训与校本培训结合起来,并将培训重心适当下移。从教师和学校的实际出发,以改善学校和教育实践为中心,利用学校的一切有用资源,加强社会合作,大力发展职业学校的校本培训。
   一、校本培训的优势
   1、减少培训投入,提高培训收益
   职业学校本身作为教育机构,具备教师教育的各种硬件设施,无论是利用本校师资还是外聘师资,都可以节约大量资金,并使教师得到较普遍的培训。因校本培训立足于本职、本岗,学校根据工作实际制定培训计划,可以较好地解决“工学矛盾”问题;因校本培训直接指向学校的教学实际过程,可以有效地解决“管学不管用”问题,能够较迅速地将培训成果转化为教师的教学效益,从而提高学校的教学、管理质量。
   2、培训内容更贴合实际需要
   一方面,职业学校的专业划分很细,院校培训仅注重公共课和大门类专业课的培训,不能满足职业学校各细化专业门类或某一新设课程的培训需要。另一方面,教师成长有着动态发展规律,并呈现出“四期”即适应期、成长期、成熟期和成才期的特点,院校培训很难针对不同发展阶段和不同专业水平的教师进行分层次教学。而校本培训直接针对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问题的解决和所需技能的获得,培训计划由教师自己拟定,符合以人为本的原则,可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发展时期的教师对学习内容的选择,体现了教师缺什么进修什么,需要什么进修什么的原则,学习内容都是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最困惑、最直接、最具体、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3、更能发挥教师在培训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在院校培训中不同程度地存在着套用学历教育模式的状况。教师按照统一的大纲填鸭式的教、学员保持同一进度接受式的学,这本身就不符合素质教育对教师的全方位要求,很难想象在大学期间以传统方式进行学习,又接受着传统方式培训的教师,会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较好的运用现代教育理念,将教学的主体地位让给学生,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学习、讨论学习、课题式学习、研究性学习。1996年在日内瓦召开的国际教育大会第45届会议通过的《建议》中指出:“教师必须不断更新自己的技能,而且还应培养其学生在整个生活过程中创造知识所需的态度和技能……教师自己要积极参与进修计划制定”。在校本培训中因培训内容更贴近实际工作,教师可以根据个体需要选择内容、方式,教师参与培训的积极性较高,同
   时因为培训者主要来自本校,培训者与被培训者更容易沟通、互促互动、共同参与,教师的自我选择、自我学习、自我教育能力可以得到充分发挥。
   4、更利于创设良好的教研氛围
   被选送的少数教师参与院校培训后,形成的新思想、新策略在回到学校后得不到周围环境和同行的认可,很难加以成功推行。而在校本培训中,知识、观点是在某一个群体,甚至全体教师中传播、研讨的,大家较容易达成默契,形成合力,教师在培训中的收获可以尽快应用于实践,从而创设一个勇于改革、探索、实践、争论的教研氛围,教学质量在此过程中得以螺旋型的上升。
   二、校本培训的途径
   1、充分利用本校资源
   注重青年教师培养,组织新任教师在上岗前集中学习教育理论和有关法规,进行师德教育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促进他们爱岗敬业,立足本职搞好教育教学工作。为青年教师指定导师,从师德修养到教学方法,从掌握大纲、运用教材到备课、上课、批改作业,从学生心理分析到班级管理,在各教学、教育环节对青年教师跟踪指导,帮助他们迅速完成学生到教师的角色转变,较快成长起来,使他们从“站上讲台”到“站稳讲台”。
   充分利用教研室、教研组、年级组等组织的作用,倡建学习型组织,以集体备课、相互观摩、合作研究课题等方式进行自我教育,组织教学基本功竞赛、“说课”训练、微格教学训练、现代教育技术培训、专业技能比赛等活动,激励教师提高自身素质。同时加强基础课和专业课教师的交流,专业课教师要了解基础课已讲授的内容及深度,从受过师范专业训练的基础课教师那里学习教育理论应用方法和教学技巧。基础课教师要熟悉任教专业的专业课设置,了解一些基本的专业技能操作。在现代职业教育中,教师应是懂理论、通心理、会管理、重实践的复合型人才。
   选择思想素质高、富有教育教学经验的教师送到校外培训,然后回校担任培训工作,利用本校现有师资开展普通话、外语、信息技术等培训工作,建立一支校内培训师资队伍。
   2、建立与大学的伙伴关系
   利用本校师资基本可以解决适应期和成长期教师的培训问题,但要让教师从“站稳讲台”到“站好阱台”,要接受最新、最前沿的知识、理论、技术,还要依托校外力量的帮助——将当地的师范院校、与本校专业相近的专业院校、教育科研单位等请进校门,进行提高指导性培训。学校与大学的伙伴关系,仍然要坚持“以校为本”,学校与大学共同制定方案目标、规划培训过程、监督评价培训效果。课程的设置可以是针对全体教师的,也可以是只针对某一专业群体的;培训层次可以是短期的、某一专题的讲座,也可以是为期较长、课程较多的研究生进修班;培训方式可以是相对集中授课,也可以是以自学为主的辅导性教学,或是由大学帮助设计、指导的课题研究式学习,或是针对受训者所上的一堂课进行的案例分析——只要适应学校和教师的需要,方式方法是灵活多样的。为使培训真正成为适合每个教师的教育,导入选学方式是十分必要的,即培训院校将设置的课程列成“菜单”提供给参加培训的教师,让教师们按自己的要求自由选择学习内容和方式,使他们在选择中学习,在选择中发展,增强主体意识和创新能力。
   3、改善与企业的合作关系
   社會经济的发展变化对劳动对象、劳动方式、劳动者时时刻刻都产生着影响,要将职业学校的学生培养成为企业高层次的、适用性的人才,职业学校的教师必需首先要跟上市场的发展,甚至具有超前的预测力,从而随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方法,而这些信息的直接来源是企业、是市场。因此,与企业建立密切的合作关系,使他们参与到教师培训中来,是提高教师继续教育实用性,促进职业教育的必由之路。
   校企的合作,可以是聘请企业技术人员利用校内实训设施对教师进行新技术、新工艺的训练,也可以是学校派教师到企业实践一线进行锻炼,以了解企业的发展情况,使企业成为教师继续教育的基地。
   4、发展网络培训
   随着校园网在职业学校的普及,网络培训已经具有实施的基础,学校可以根据需要充分利用网络资源,选择相关内容,规定时间段,由教师自己选择学习时间、地点、模块和进度进行学习,然后定期集中讨论、辅导,最后统一考核认定。这种方式具有三大优点:一是彻底解决工学时间矛盾,二是充分满足培训个性化需要,实现了分级分层教学,三是节约了培训经费。而且,这种模式也是当今世界上最流行的以人为本的继续教育模式。
   作者单位:江苏省徐州医药中等专业学校
   [责任编辑:王红军]
  
其他文献
一面向21世纪,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创建以提高国民素质为宗旨的成人高校教育新模式,已成为本世纪教育改革的重大课题和教育领域的迫切任务。教育观念的转变是教育改革的核心,更新教育
近些年来,南非大学坚持面向未来,面向学习型社会,面向开放型远程教育,努力发展有特色的远程高等教育,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成为当今世界享有声誉的'巨型大学'之一.
本文从赠序文的产生与发展,论述韩愈赠序文的创新精神.提出其赠序文在内容上能'穷情尽变',即立意上能抒真情,说真话,突破传统,扩大了该文体的表达内容;在表现技巧上
《2003-2005年全国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规划纲要》中指出,继续教育必须适应知识经济快速发展的要求,在不断拓展知识面、学习新技术的同时,以能力建设为重点,注重培养专业技术人员的学习能力、实践能力、创造能力和跨文化交流能力,以适应职业和岗位的要求。在当前,开展继续教育,加强高校保卫干部的能力建设,是全面提高我国高校保卫队伍素质的重要途径。  一、充分认识继续教育在高校保卫队伍建设中的必要性  (
素质教育以提高人的整体素质为宗旨,其核心是培养创新性人才,创新性素质教育的关键是培养人的创新性思维,创新性思维的培养过程实际就是对人的潜能特别是对大脑想象力的开发
浅议预算外资金在教育发展中的作用于军金荣涛社会主义财政包括预算内和预算外两种资金的运动形态。教育经费一部分来源于国家拔款,是国家预算内资金;一部分是预算外资金。而预
远距离成教的优势不可替代莱芜市见马乡务农致富的启示张树恭见马乡是山东省莱芜市的一个山区乡镇,由于地理环境比较差,交通闭塞,乡办企业发展缓慢,多种经营难以开展,是个经济欠发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在经历了上世纪 80年代的壮丽与辉煌后 ,此后显出相对沉稳的发展态势。在新世纪里 ,这一学科的前景和格局将会怎样 ,如何寻找新的学术生长点 ,推动研究的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