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房颤动的形成机制、危害及治疗

来源 :医药界·学术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oo2005ne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R657.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1
  1.心房颤动的形成机制
  心房颤动(AF)的发生机制一直是个医学之谜,心房颤动被称为心律失常研究领域的最后“堡垒”。人们很早就已开始对AF机制进行研究,但是至今也没有得到完全阐明。
  1.1 钾“离子通道”“失控” 同济大学医学院陈义汉教授团队和国家人类基因组南方研究中心研究人员发现,遗传性心房颤动患者是因为其心脏细胞钾“离子通道”出现了“失控”,使得进出心脏细胞的钾离子异乎寻常地增加,而“失控”的根源在于钾“离子通道”基因发生了突变。这一发现,在国际上首次揭开了人类心房颤动的遗传基础,相应研究成果也荣膺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奖二等奖。1998年除夕夜,同济大学医学遗传研究所所长陈义汉教授独自思索着心房颤动发生机制的研究计划。此后6年里,他避开当时国际心律失常研究领域的惯用思路,独辟蹊径地结合临床医学科学和基础医学科学,探索心房颤动发病机制,终于发现3个心房颤动“致病基因”(即心脏钾“离子通道”编码基因KCNQ1、KCNJ2和KCNE2),陈教授等人的研究工作确立了钾“离子通道”在心房颤动启动或维持中的地位,为心房颤动药物研制提供了新靶标,将可能支撑我国自主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研制和生产,也为未来心房颤动新治疗手段的问世和少数特定人群的基因诊断奠定了部分基础。
  1.2 多种因素协同 目前AF电重构,炎症和自主神经系统在AF维持机制中的地位仍需进一步评价。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多种因素协同导致了AF的发生,如高血压和老龄等。其他因素,如心房结构异常、心肌细胞排列紊乱、纤维化,不应期离散等均可构成AF产生的基质。神经体液因素,即迷走、交感神经张力变化,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也都对AF的产生起一定作用。
  所有能影响心房组织结构和电学特征的因素都可以导致心房颤动的发生,一部分心房颤动是由急性可逆性因素导致,如心肌梗死、心脏外科手术、心包炎、急性肺部疾病、甲状腺功能亢进、过度饮酒等,早期纠正这些病因后,多数患者心房颤动可自行消失。对于合并有器质性心脏病者,积极治疗基础心脏疾病,控制血压,缓解心力衰竭,都可以降低心房颤动的发生率。
  2.心房颤动的危害
  除室性早搏外,房颤是临床第二位最常见的心律失常。发生心房颤动可导致心房丧失排血功能,使左心排量比正常窦性心律时下降20%~30%;快速心室率的房颤可诱发心力衰竭;由于心房失去正常收缩功能,血液容易在心房内淤滞而形成血栓,这些血栓可以通过房颤的振动掉下来,随着血液循环至全身各处,循环到大脑形成脑血栓,导致脑栓塞(中风、偏瘫)、肢体动脉栓塞(严重者甚至需要截肢)。老年脑中风患者中有三分之一是由于房颤引起的。老年人发生中风有三分之一就是源自心房颤动。
  房颤对人类健康的危害不亚于冠心病,轻者影响生活质量,重者可致残、致死。Framingham的一项长达26年的前瞻性研究结果表明,去除一切可能的影响因素后,心房颤动组的死亡率是窦性心律对照组的2倍。因此,心房颤动是增加死亡率的一个独立因素。心房颤动患者的体栓塞率比窦性对照组高出4~18倍,高发生率的体栓塞必然引起高比例的器官功能损害及致残率,这将大大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体内植入式自动除颤器(ICD)记录的资料表明,需要ICD放电治疗的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发生时,高达18%的室顫因心房颤动介导而发生,进而形成了心房颤动-心室颤动-猝死的新疾病链。
  随着时间的推移,房颤发作的频率会逐渐频繁,每次发作持续时间会越来越长,致使患者心脏功能减低、中风率上升以及生活质量明显下降,最后发展到全心都感到不适。因此,对于房颤的治疗是目前全球范围内心血管疾病领域的研究重点。
  3.心房颤动的治疗
  3.1 药物治疗选择控制心室率或恢复并维持窦性心律是房颤治疗策略中的重点内容。药物治疗比较受老专家的青睐,因为他们几十年来就是在临床医学,就是用药。现在一下子要他们接受导管消融治疗,他们第一感受不深,第二他觉得几十年就这么过来的,有很多经验医学的成份在内。目前治疗房颤的药要解决房颤问题显然不够。目前还没有非常适用的药物,所谓非常适用的药物必须满足三个标准:第一、要能够控制症状,第二、要减轻心率失常的死亡率,第三、要降低总死亡率。目前我们所有的抗心率失常的药,不能够达到三个标准。
  3.2 非药物治疗对于药物治疗失败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的患者可考虑非药物疗法,尤其近年来导管射频消融心房颤动的快速发展为心房颤动患者提供了治愈的可能。年轻的一代医生,很看重导管射频消融,因为这个见效快,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药物治疗只能控制症状,不解决根本问题。
  节律控制非常困难,节律控制和室率控制之争一直是近些年研究的热点问题,射频消融治疗AF是一种控制节律的手段,其主要目的是改善AF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经过十余年不断的临床实践,房颤导管消融的疗效在不断地提高,同时也促进了对房颤发生、维持机制的研究和探索。目前认为,触发活动和折返仍是房颤发生的重要机制,围绕肺静脉前庭周围的异常电活动是导致房颤的重要基础。因此,环肺静脉消融、肺静脉电隔离仍是目前房颤导管消融的最基本策略。但是,对于不同的个体以及消融过程中的不同阶段,房颤发生的主导机制不尽相同,尤其是持续性房颤。因此,在环肺静脉消融的基础上,进行线性消融、碎裂电位消融等个体化消融策略,是对环肺静脉消融的有益补充。目前,AF的导管射频消融术在逐渐成熟,AF导管射频消融治疗的成功率逐渐增加。
  对于药物治疗无效或不能耐受药物治疗且症状严重的房颤患者,可选择导管射频消融阻断房室结联合心脏起搏器置入治疗的方法,但其效果仍存有较大争议,目前仅是具有起搏器置入适应证(如慢快综合征)的房颤患者可考虑的一种选择。
  4.对炎症和氧化应激的干预治疗
  RAAS抑制剂具有降低AF发生及复发的有益作用,主要与其改善心房电及结构重构有关,即减少了心房在持续高频电激动后心肌有效不应期的持续缩短,保持了正常的不应期频率适应机制,避免或减轻了心房电重构的形成。同时,RAAS抑制剂可显著降低心房结构重构的发生,其中尤以对心房间质纤维化的抑制最为重要ARB或ACEI不是抗心律失常药,此类非抗心律失常药可能对心律失常的治疗、预防十分有益,这无疑将成为心律失常治疗学中的一大亮点。
  5.结语
  国内外对房颤的重视是近几年才开始的事情,以前对房颤药物治疗、临床思考、并发症预防等的认识和观念都没有成型。但随着人口的老年化及心肌梗死后慢性心力衰竭生存率的改善,心房颤动正在成为公共健康的主要问题,临床医生需要对心房颤动有充分合理的认识,不断更新知识,利用新出现的证据来指导治疗,从而提高患者的预后。
  一直以来,我国的房颤研究领域注重与国际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并始终保持国际先进水平。基于我国的经济现况,未来国产消融系统的研发,将为众多的房颤患者提供更多、更便利的治疗机会,使先进的医疗技术应用于广大的房颤患者。
其他文献
【中图分类号】R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1  【摘要】室内质量控制(以下简称:室内质控)是检验科日常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保证检验质量的重要工作和程序。本文主要对生化室内质控的一些细节问题进行探讨,希望对检验工作者有所帮助和启示,也对其他专业组的室内质控工作起到一定的借鉴作用。  【关键词】室内质控;注意事项;失控处理方法  1. 开展室内质控前的准备工作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4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1  【摘要】具体介绍我校实验室微生物安全的具体方面及其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并对实验室微生物安全管理规范化工作的落实与检查进行分析,提高生物安全的意识,指出规范化操作直接关系到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具体成绩。针对目前我校实验室安全管理现状,有目的性地建立和完善实验室安全管理规范化的体系、规章制度,在实际工作中严格落实和操作,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3.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1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护士强化术前访视对剖腹产手术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160例择期手术剖腹产手术患者随机分成强化访视组80例和对照组80例,强化访视组给予强化术前访视,对照组给予规范化术前访视。测两组病人术前访视时,入手术室后血压、心率并记录。结果病人术前收缩压、心率强化访视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
期刊
【中图分类号】R54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1  【摘要】目的:探究高血压管理模式在高血压病患者并发脑卒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3月~2014年3月在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患者62例,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常规管理,研究组则开展高血压管理模式,回顾分析两组应用的价值。结果:管理后,研究组血压正常几率及未发生脑卒中几率等,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期刊
【中图分类号】R54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1  【摘要】目的:分析同型半胱氨酸在心血管疾病中的检测意义。方法:我院心血管病患者按疾病分为陈旧性心肌梗死(A组)、不稳定型心绞痛(B组)和稳定型心绞痛(C组),每组20人,共60人。检测三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及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率。结果:患者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且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发生率也高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3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1  【摘要】目的 分析氟尿嘧啶类、紫杉类、铂类药物的不同组合化疗方法在晚期食管癌治疗中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3年5月到2014年4月收治的98例晚期或复发转移食管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这些患者的化疗方案进行分组,氟尿嘧啶联合铂类、氟尿嘧啶类联合紫杉类、紫杉类联合铂类以及三药联合方案治疗患者,分别为A、
期刊
【中图分类号】R58【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1  【摘要】目的 探讨血清胱抑素C及β2 微球蛋白检测对糖尿病肾病的早期诊断价值。方法 选择170例2型糖尿病患者分为三组,检测胱抑素C(cys-c),β2 微球蛋白(β2-MG),尿素氮(urea),肌酐(crea)水平,先对各组检测结果比较,再将各检测指标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 胱抑素及β2微球蛋白在各组水平有显著
期刊
【中图分类号】R256.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1  【摘要】目的:探讨胸腰椎骨折后腹胀便秘情况及影响因素分析。方法:选择2012年1月~2014年11月我科住院胸腰椎骨折患者120例,按照椎体压缩程度分为四组,收集患者年龄、性别、住院病因等3项基本资料;观察并记录患者入院即刻、入院第一天、第二天、第三天的腹胀程度、便秘程度及不良反应。结果:腹胀程度及便秘程度
期刊
【中图分类号】R72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1  小儿热性惊厥(febrile convulsion ,FC)是儿童时期较常见急症 ,尤其见于婴幼儿、学龄前儿童。在儿童时期,患病率大约为3%-5%。初次发作年龄多见于6个月—6岁。在小儿患有呼吸道感染或其他伴有发热的感染性疾病时,在发病初期,大多见于发热24小时以内,在一次发热过程的体温上升阶段,当体温升至38
期刊
【中图分类号】R47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550-1868(2015)01  【摘要】目的:分析环枕关节近距离投照在放射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3年5月至2014年5月我院放射科的67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进行本次试验研究,将其分为对照组(n=30)和研究组(n=37),对照组采取常规的X线诊断,研究组采取环枕关节近距离投照,分析比较两组患者的投照图像合格率以及准确率。结果:对照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