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卒中的临床评定

来源 :国际脑血管病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uyuyuse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文章简述临床病史、体检对脑卒中诊断的精密性和准确性,以及其对脑卒中临床预后等的评估意义;重申了脑卒中研究中临床检查的重要性。

其他文献
脑梗塞早期诊断对治疗及预后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文章从CT、MRI、MRA、EEG、SPECT、PET及放射免疫显像角度出发,对脑梗塞的早期诊断作一综述。
TAT、FPA可很好地代表凝血酶活性,而D-dimer则反映了纤溶酶的活化状态。几种脑卒中亚型(脑血栓形成、脑栓塞与TIA)均有TAT、FPA和D-dimer水平的增高,因此,TAT、FPA和D-dimer是反映缺血性脑血管病凝血-纤溶异常的具有特异性和较高敏感性的指标。
自80年代初以来,常规磁共振成像技术已证明了其在卒中诊断中的实用性。但是,在缺血发生后的最初几小时内用它进行成像来描绘缺血区域、评估血管和脑组织的病理生理学状况时,其局限性也是很明显的。80年代后期,新的技术如快速成像、磁共振血管造影、灌注成像、弥散成像以及磁共振波谱学等已趋成熟并用于研究。这些技术看起来对于监测动物卒中实验中因治疗而产生的变化是很灵敏的。文章论述了磁共振技术在临床上对急性卒中的潜
脑氧饱和度监测是近年来继脉率氧饱和度监测之后出现的又一新型氧饱和度监测法,许多作者认为它对早期发现脑缺氧以便及时采取相关措施,保护脑组织免遭不可逆的继发性损伤有帮助,在神经外科的基础研究和临床应用方面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De novo动脉瘤(新生动脉瘤)是一种经脑血管影像学检查证明为完全新形成的动脉瘤,是颅内多发性动脉瘤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文章就其诊断、发生率、形成的危险因素、预防及脑血管影像学检查随诊等问题进行综述。
脑卒中动物模型的可行性、稳定性及与人类卒中的类似程度直接关系到实验的意义和实用价值。大鼠大脑中动脉闭塞模型被认为是局灶性脑缺血的标准动物模型,文章就该模型的常用制作方法和影响因素作一综述。
美国心脏学会(AHA)根据心肺复苏准则,制定了缺血性卒中病人急诊处理准则,就急性脑卒中病人的早期识别、紧急支持治疗和急性并发症的处理、抗血栓或抗血小板药物的早期治疗、溶栓治疗、血液稀释疗法、细胞保护治疗和外科治疗等提出了原则性意见,供广大临床工作者参考。
文章回顾了近5年来在脑血管疾病领域关于腺苷的研究工作。结论是:脑组织缺血后,内源性腺苷释放到细胞外液中,通过抑制兴奋性氨基酸递质释放和Ca2+内流、阻止神经元发生缺氧性去极化及降低脑能量代谢等主要环节,发挥神经保护作用;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腺苷类化合物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有益处。
随机临床研究证实华法令可以减少非瓣膜性心房纤颤和心肌梗塞后病人的卒中危险率;非长期应用抗凝治疗的病人对阿司匹林有效,但不及华法令。非心原性脑缺血阿司匹林和噻氯匹啶都有效,但作用平平;一般不单用潘生丁或苯磺唑酮预防卒中,但与阿司匹林合用是否比单用阿司匹林更有效还不清楚;阿司匹林预防卒中的最佳剂量也未明了。症状性颈动脉狭窄>70%时动脉内膜切除术可以减少卒中危险率,对中度颈动脉狭窄是否有效仍不肯定。无
自发性脑出血保守和手术治疗的选择至今仍有争议。值得探讨的是手术适应证,生理学变化代替传统形态学标准已被提出,鉴于出血后的缺血体积可超过血肿的几倍,因此,手术不能作为唯一治疗手段,应佐用钙通道阻滞剂和神经组织保护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