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国看音乐剧

来源 :音乐爱好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Tjj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职业戏剧研究者,我一直有一个期盼,那就是有机会能在美国本土看上几场音乐剧。这个愿望我实现了:2014年和2015年的美国之行,我观看了百老汇的经典音乐剧《魔法坏女巫》(Wicked)和《圣诞颂歌》(Christmas Carol)等。

音乐剧《魔法坏女巫》


  虽然音乐剧和歌剧、舞剧、话剧等舞台表演形式有相似之处,但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它对歌曲、对白、肢体动作、表演等等因素给予同样的重视。音乐剧在世界各地都有上演,但演出最频密的地方是美国纽约的百老汇和英国的伦敦西区。
  百老汇(Broadway),原意为“宽阔的街”。百老汇大道是纽约重要的南北向道路,南起巴特里公园(Battery Park),由南向北纵贯曼哈顿岛。由于此路两旁分布着为数众多的剧院,是美国戏剧和音乐剧的重要发扬地,“百老汇”因此成为音乐剧的代名词。
  美国百老汇音乐剧汇集了多元化的内容,它从十八世纪三十年代出现的民谣歌剧开始,又不断汇融了欧洲其他歌舞的表演特征,加之黑人早期的黑面人游艺表演艺术,为十九世纪末音乐剧演艺艺术的成型奠定了基础。在整个二十世纪,美国音乐剧的发展千姿百态,大众化的娱乐性和商业化的营利性是百老汇音乐剧的具体表现。
  2014年,我在圣何塞加州剧院看了百老汇音乐剧《魔法坏女巫》。这部音乐剧已经在纽约上演了九年,经久不衰,是最好的几部剧目之一。最有名的百老汇剧目除了《猫》《歌剧魅影》《狮子王》《悲惨世界》,就是这一部《魔法坏女巫》。
  音乐剧《魔法坏女巫》不是一部现实题材音乐剧,它讲述的是变幻莫测的魔法世界,两位女巫之间感人至深的故事。对虚伪的人性、对情感的细腻描写是本戏的一大重点,剧本的深刻搭配上强烈的旋律和华丽的舞台布景,令人难忘。


《魔法坏女巫》海报

  由于音乐剧《魔法坏女巫》的内容改编自李曼·法兰克·鲍姆的《绿野仙踪》系列及1939年的《绿野仙踪》电影,所以在看《魔法坏女巫》前,我先重温了一下《绿野仙踪》。故事描述了一位住在农场里的女孩桃乐丝因为突来的龙卷风,跟着房子被吹到了远方的国度——奥兹国。岂料房子居然将奥兹国的大患——东方坏女巫内莎(Nessa)给压死了。深受人民爱戴的北方好女巫葛琳妲(Glinda)和居民为她欢呼,告诉她若想回到家园,要走上通往翡翠城的黄金路,到宫中找大巫师。一路上,桃乐丝遇见了没有脑的稻草人、没有心的锡人和没有胆的狮子,都希望到大巫师那儿寻求帮助。好不容易抵达城堡,大巫师却要他们完成西方坏女巫艾法芭(Alphaba)提出的要求。
  桃乐丝和同伴排除万难前往西方,却在路上被艾法芭控制的飞猴给抓了。在争斗的过程中,生气的桃乐丝顺手泼了她一杯水,没想到这正是她的弱点。最后,桃乐丝和同伴们在大巫师的协助下完成了他们的愿望。
  1995年,善于写翻案文学的美国作家格莱葛利·马奎尔根据《绿野仙踪》的故事,重新描绘这些发生在奥兹国的故事。故事不同于原作童话般的想象,将奥兹国的黑暗与背后的故事从头开始叙述。尽管原作已经将世界观描述得十分详细,但马奎尔仍有办法将故事转向:以西方坏女巫艾法芭的角度带我们重新浏览这个故事,交代了故事中许多人物与道具的来源。
  音乐剧《魔法坏女巫》改编自马尔奎的同名小说,以同样的出发点去探讨人类良知与邪恶之间的“暧昧”,以及因人格缺陷走向毁灭的悲剧:故事以倒叙开场,村民欢庆坏女巫被灭,代表良善的北方好女巫葛琳妲现身,替村民的解脱感到快乐,卻不免回想到求学阶段与她同窗的西方坏女巫艾法芭的悲惨身世,问道:是否人生来就是邪恶?
  很多美国人对奥兹国的故事有特殊的感情,女主角艾法芭的皮肤生来就是绿色的,受尽歧视和欺负。等到了大学,却和金发女郎、公主病不轻的葛琳妲做了好朋友。至于善良聪明的怎么成了坏的,而肤浅好笑的又怎么成长为正面人物,有点阴错阳差的荒唐,也有点世态炎凉的无奈。好在百老汇的音乐剧重点还是娱乐大众,没有挖掘得过于深入,而是让观众轻轻松松地看戏,点到为止。
  音乐剧《魔法坏女巫》的音乐出自屡获大奖的史蒂夫·史瓦兹之手。主角的演唱百转千回,就算是拦腰吊在半空中也唱得底气十足。舞台、灯光和布景既魔幻又磅礴,换景巧妙流畅。论表演,女二号葛琳妲在我看来甚至超过了女一号艾法芭,把那个娇俏又无脑的形象拿捏得恰如其分,同时举手投足间又带有非常迷人的女人味,难怪有人因为爱她不成而变成了后来没有心的“铁皮人”。论情节,它和另一个故事相互对应得非常聪明,每个人物都被赋予了性格。
  这部剧就像是品学兼优的三好学生,各方面都表现突出。既渲染友情又穿插爱情,配乐轻快俏皮,对白诙谐幽默,在最后还唱出《因为有你,我才变得更好》的曲目,很是煽情。《魔法坏女巫》能引发人体各个感官之满足,各种情感之共鸣,不难理解它能从2003年演到现在,成为百老汇的后起之秀。

音乐剧《圣诞颂歌》


  在西方,每年圣诞节前夕,很多家庭都会到电影院或剧院一起观看狄更斯的作品改编的电影或戏剧《圣诞颂歌》,这已成了传统和习惯。
  狄更斯是一位以反映现实生活见长的作家,他以高超的艺术手法,描绘包罗万象的社会图景。作品一贯表现出揭露和批判的锋芒,贯彻惩恶扬善的人道主义精神,塑造出了众多令人难忘的人物形象。他的作品主要有《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老古玩店》《艰难时世》《我们共同的朋友》等。一百多年来,他的代表作《双城记》在全世界盛行不衰,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
  2015年,我在旧金山基尔剧院观看了根据狄更斯的同名小说改编的音乐剧《圣诞颂歌》。
  通常人们把圣诞节时唱的赞美诗称为“圣诞颂歌”。圣诞颂歌的曲谱多取自著名音乐家的名作。人们常唱的圣诞颂歌有《普世欢腾,救主下降》(Joy to the World!)、《天使歌唱在高天》(Angels We Have Heard on High)、《缅想当年时方夜半》(It Came the Midnight Clear)、《美哉小城,小伯利恒》(O Little Town of Bethlehem)、《圣诞钟声》(I Heard the Bells on Christmas Day)等,其中以《平安夜》(Silent Night)最为有名。   其实很多西方人并不知道“Merry Christmas”这句话的由来,更不知道圣诞节的夜晚到处张灯结彩、举行快乐的晚会、欢唱悦耳动听的颂歌、在圣诞树上悬挂礼品等等这一切的由来,殊不知这些都是狄更斯发明的。
  在维多利亚女王时代的英国,文学已经比较繁荣了,尤其是诗歌方面,不过作家仍然属于下层阶级,甚至有的作家连自己的家庭都养不起。
  1843年,时年三十一岁的狄更斯,生有四个孩子,正处在事业的顶峰。《匹克威克外传》《雾都孤儿》和《尼古拉斯·尼可贝》这三本书颇受读者青睐,在世界文坛上享有盛名。但此时此刻,他却陷于严重的困境之中。几个月前,出版商告知他,他的新小说销量远不及预期,必须削价才卖得出去。这令狄更斯不知所措,他维持着一个大家庭的生活,支出的费用已经超出自己力所能及的范围,加上他的父亲和兄弟来借钱,而且妻子凯特不久将生第五个孩子……整个夏天,狄更斯都在为不断增加的账单发愁。他知道他必须设法挣一大笔钱才能解决问题。但是他发现,在沮丧和消沉中是无法写出东西来的。于是,他寄希望于通过每天晚上散步来产生创作的灵感。


《圣誕颂歌》剧照

  10月初的一个夜晚,狄更斯如往常一样,在那条“通过城市黑色的街道”上散步,煤气灯摇曳不定的黄色光亮照亮了狄更斯脚下的路。他通过伦敦较富裕的街区,然后来到泰晤士河畔,眼前一片破败凋零的景象:垃圾成堆,阴沟纵横,乞丐在街上随处可见。他触景生情,回想起时常困扰自己的噩梦,无力还债的担忧萦绕在狄更斯的心头。他拖着疲惫的身躯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想到:写一个圣诞故事怎么样?他要给那些与自己有着相似经历、苦难和追求的人写这样一个故事。
  不过此时离圣诞节仅有不到三个月的时间了,如此之短的时间怎么能完成呢?对了,写一个短篇,一定要赶上圣诞购物的高潮。他决定以《匹克威克外传》中的圣诞怪物为线索进行构思和创作。经过他的深思熟虑,构思的基本情节简单明了,能让孩子读懂;与此同时,含义深刻的主题又可以激发起成年人对往事的回忆和生活的激情。在写作的过程中,他也由原来只想单纯地挣一笔书稿费来还债的想法,变成了向人们展示充满光明和希望的圣诞节的大计划。狄更斯几乎一刻不停。“我的确是被迷住了,几乎不肯把它闲置半刻,”他后来在给一位记者的信中写道,“在写作时,我与主人公一起哭泣,一同欢笑,完全融化在他们之中。”
  他还亲自动手负责书的设计与装帧,封面烫金,内装红色与绿色相间的扉页和彩色衬页,分别配上四幅蚀刻画和木刻画作为插图。为了让穷人也能买得起,他把书的价格定为五先令。
  《圣诞颂歌》终于在当年的12月2日完稿,12月17日开始售卖。狄更斯深信这本书一定会得到人们的喜爱。第一版六千册在圣诞节前夜便被抢购一空,还有不少人因为没有买到书而感到可惜,希望能马上再版。狄更斯收到了大量的信件,它们来自素不相识的陌生人之手,有的谈起了自己的家庭,有的描绘了全家人坐在壁炉前阅读《圣诞颂歌》的动人情景,有的说为《圣诞颂歌》精心制作了特别的小书架以便保存……“这本书看上去是那么小、那么薄,但却是英国的财富。”小说家威廉·撒克里评论道,“不论男女老少,都将其视为珍宝。”
  后来,狄更斯还写了许多很有影响力的小说,例如《大卫·科波菲尔》(David Copperfield)、《双城记》(A Tale of Two Cities)和《远大前程》(Great Expectations)等。不过都没能像《圣诞颂歌》那样引人入胜、脍炙人口。1870年狄更斯逝世,一位孩子问道:“怎么,狄更斯死了?那么圣诞老人也会死吗?”
  在1843年,《圣诞颂歌》出版的维多利亚时代,圣诞节并不为很多英国人所知。后来,故事中的一些情节成了圣诞节的约定风俗,如家庭团聚、互换礼物、圣诞餐饮,甚至“圣诞快乐”的说法也因此得以流行。后来,狄更斯的《圣诞颂歌》被不断改编为各种艺术样式,如电视剧、电影、舞台剧和3D动画等,音乐剧只是其中的一种。它们在圣诞季节轮番演出,流行程度历久弥新。
  音乐剧《圣诞颂歌》的剧情大致为:富有但冷漠无情,连乞丐都不愿向他讨要的自私吝啬鬼斯克鲁奇在圣诞夜被三个圣诞精灵——“过去之灵”“现在之灵”和“未来之灵”——造访。
  “过去之灵”让他看到在孤单寂寞的童年生活中,他的姐姐对他倍加关爱的情景,以及他当学徒时,仁慈善良的老板菲茨威格在圣诞之夜和大家一起开心跳舞、款待员工的情景。于是他开始后悔自己对待雇员的态度,也对自己从一个贫穷却快乐的年轻人变成一个富有却失去亲情的老板感到懊悔。“现在之灵”带他到他的一个下属家里的圣诞聚会上,那是一个拿着可怜薪水的小职员,没有圣诞礼物,没有火鸡,可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幸福的微笑。“未来之灵”让他看到在他衰老之后卧病在床,连圣诞节也没有亲人朋友来看望的孤苦景象。
  于是,斯克鲁奇开始重新思考生活的意义,才发现原来施与比接受更快乐。这一切渐渐唤醒他人性的另一面——同情、仁慈、爱心及喜悦,从此他变成了一个乐善好施的人。
  《圣诞颂歌》中乐善好施的行为对现实社会影响深远,甚至成为一种传统一直延续至今。如今,在美国等国家,每逢圣诞,大量的慈善机构会募捐,去帮助那些贫穷的、无家可归的人。每一年的这一天,无数富有爱心的普通人的慷慨施与将圣诞的快乐带到了每一个家庭。
  在物欲横流的当今社会,音乐剧《圣诞颂歌》具有极强的现实意义,它让我们重新审视生活的意义,再去思考幸福与金钱的关系。音乐剧的真正意图是要告诫人们:自私的人应去掉自私,正直的人要慷慨,本性善良的人要广泛播撒爱心。只有这样,充满真诚和希望的快乐之声才会把欢乐与幸福散布到世界的每一个角落。
其他文献
为全面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困境儿童关爱保护工作的部署要求,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民政局和社工协会组织开展了《2020年全区社会工作主题宣传活动》"儿童政策宣
英语课堂上,微视频逐渐进入学生的视野,并且给教学带来非常明显的辅助效果。教师在微视频材料选择过程中要注意原版阅读材料、报纸杂志类阅读材料、英语小说类阅读材料和童话
今年是邓小平同志“发展高科技、实现产业化”题词发表十周年。日前,国家科技部在武汉召开了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所在市市长座谈会。本刊刊发部分与会市长发言摘要,以飨读
2020年2月,在阔别三十五年的二度中国巡演后,波士顿交响乐团将第三度到中国演出。在这支拥有百年历史的交响乐团中,有不少在乐团工作超过半个世纪之久的音乐家。他们是波士顿
【正】 中国企业实施跨国经营的必要性当代国际市场呈现出浓厚的垄断性竞争特点,实质是少数庞大的跨国公司间的竞争。目前,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占世界直接投资总额的90%,其国
<正> 中国资本市场已经成为20世纪90年代中国经济成长中一道最亮丽的风景线。上市公司从1990年底的10余家增长为2000年底的1000多家,10年间增加了100倍!股票投资者的队伍由最
近日,青海省民政厅牵头,联合省委政法委等11部门制定印发了《关于开展生活无着的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管理服务质量大提升专项行动的通知》。此次专项行动历时15个月(2020年4月至
<正> 未来10年,全球经济将呈金融全球化、知识化、网络化、特大化及贸易自由化等5大发展趋势。金融全球化趋势经济全球化格局的形成,推动了金融的全球化,国际资本流动达到空
小学生升入初中以后,学习开始呈现两种截然不同的状态。对一些学习困难的学生,如何提高他们的计算水平,成为现阶段教师应该重点思考的问题。基于此,本文首先分析农村初中学困
美国的员工持股制度萌芽于19世纪后期,最初被称为"工人所有制",到了20世纪20年代一些公司开始尝试"利润分享"来缓解劳资冲突.进入20世纪50年代以后,凯尔索等人对员工持股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