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1980年美国大选里根对卡特压倒性的胜利,到2012年大选的尘埃落定,美式市场经济理念似乎走完了一个历史周期。
里根所信奉的是“供应学派”经济理论,即通过减税等方式,激发人们创造财富,减少管制,削减政府规模,一旦先富起来的人成功,其利益就会通过“渗漏效应”惠及弱势阶层,使大家共同富裕。这样的意识形态虽然受到左翼的顽强抵抗,但无疑已成为美国政治的主导。从里根上任到2008年奥巴马当选,共和党在28年中占据了白宫20年。其间唯一的民主党总统克林顿,也曾模仿着里根的口气宣布:“大政府的时代已经结束。”
2012年的大选,远未出现1980年里根那样压倒性的胜利。甚至比起2008年来,奥巴马的胜利也已失色不少。但是,2008年是经过布什八年祸国之后,共和党的业绩和信誉都跌到谷底,奥巴马则如摇滚歌星一般,一曲“变革”的高调使民主党的感召力升到了顶峰,赢是意料之中的。2012年,经济持续萎靡不振,在7.9%的失业率上,还没有任何一位总统能够连任。1980年卡特作为在任总统惨败给里根时,失业率也不过7.5%。难怪保守主义评论家在投票前称,在这样的局面下再赢不了大选,共和党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结果,不仅奥巴马以332比206的悬殊比分力克罗姆尼,而且民主党在国会两院的选举中把参议院的多数优势扩张了两席,把众议院的劣势缩小了数席。面对守着更高失业率的民主党总统,共和党不仅无法期待里根式的胜利,反而要吞下完败的苦果。
众所周知,2012年大选的核心主题是经济,共和党是输在经济上,但并非是指经济的业绩。要论经济业绩,输家本该是奥巴马。共和党输了经济,是输掉了其经济上的意识形态,即所谓“里根主义”或“里根经济学”。保守派虽然对罗姆尼疑虑重重,但都相信他在经济上是“里根主义”的铁杆儿。选前罗姆尼在募捐会上对支持他的大款们的秘密讲话曝光,称47%的选民不缴所得税、不知道为自己负责、死活跟定奥巴马,一时引爆媒体,成为大选的一个拐点。事后罗姆尼道歉,称自己的说法“完全错误”,并一再声称自己要为“百分之百”的美国人民服务。可惜,败选后在电话会议上反省,他又称奥巴马搞老一套政治把戏,给少数族裔、穷人、妇女、年轻人“送礼”,并具体指出,对于年收入2.5万美元的家庭,奥巴马医保的价值就达1万美元。想拿这份礼的,当然投他的票。难怪媒体归纳说,罗姆尼再次回到了“47%”的立场上。
这一套说法,完全是里根的路数。里根在1976年竞选总统时,就讲述了“福利女王”的故事:“她有8个名字,30个地址,12个社会安全卡,领取4位子虚乌有的丈夫的退伍军人福利。她用她的卡领取社会安全福利,领取医疗补助,领取食物券……她享受着15万美元的无税年收入!”可惜,里根始终没有指明这位女性是谁,其他人也无从查证。其实,这样的故事即使是虚构,描述的也不过是一种犯罪行为。里根这一套,在几十年前让选民们同仇敌忾,对大政府深恶痛绝;到今天罗姆尼重弹老调,则今非昔比。有“共和党的奥巴马”之称的政治新星、路易斯安那州州长Bobby Jindal率先对罗姆尼的败选总结开炮,说他的话不代表共和党的价值,共和党不应该分裂国家。罗姆尼竞选班子的拉美裔选民负责人Carlos Gutierrez也向老板翻脸,批评罗姆尼的评论带有侮辱性。另外,当奥巴马借大选的胜利和共和党控制的国会在“财政悬崖”上对峙、提出把在富人头上加税作为先决条件时,保守主义思想家William Kristol公开站出来表示:在富人身上加税毁不了国家。言下之意,在这个问题上已经没有固守的意义了。保守主义者们显然意识到,里根那种把政府视为敌人、把富人视为创造就业机会的英雄的市场原教旨主义,已无法使他们成为政治的主流。这实在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奥巴马要给富人加税,被保守主义众口一词地攻击为搞“阶级斗争”。罗姆尼的道理很简单:给穷人福利,就要在富人头上收税。在富人头上收税,就是惩罚创造财富,抑制经济增长。罗姆尼如此自信真理在握,根本没为自己的败选作任何心理准备。可惜,只要认真检查一下历史,就发现这套理论在现实中根本找不到证据。
自由派的诺奖经济学得主克鲁格曼在罗姆尼的“送礼说”后,在《纽约时报》自己的专栏中发表了一番评论。他指出,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最富的阶层的所得税率高达91%,同时,工会力量强大,在1955年有大约1/3的工人加入了工会,面对雇主具有强大的讨价还价能力。1955年的《财富》杂志曾发表一篇文章《顶尖总裁如何生活》,描述了他们在郊区小房子中相当简朴的生活格调,上世纪20年代那种豪宅、成群的仆役都已经消失。根据经济学家Thomas Piketty和Emmanuel Saez的研究,在1955年,0.01%最富的美国人的实际收入比起20年代同阶层的人少了一大半,所占有财富的比例则缩水3/4,显示了贫富差距的急剧缩小。如果按照罗姆尼等所信奉的“市场规律”,富人哪里还有创造财富的动机?但如果我们相信《财富》杂志当时的报道的话,50年代的企业总裁们比任何前辈们工作都勤奋。更不用说,在1947~1973年这一高税时代,美国的中等家庭收入倍增,经济比任何时代都好。
事实上,在美国近百年的历史中,减税政策几乎没有刺激经济的记录;真正刺激经济的,往往是增税。以富人支付的最高税率计算,1925年仅为25%,这是部分经济学家们向往的黄金时代,可惜到1929年美国就陷入了“大萧条”。罗斯福奉行“新政”,最富阶层的税率提高到了1932年的63%、1936年的79%。笃信市场的保守派们事后诸葛亮般坚称:罗斯福的大政府不仅没有挽救经济,而且延缓了经济恢复,是二战所创造的需求(而非“新政”)把美国拉出了“大萧条”。这派人视而不见的事实是:即使二战有那么大的神通,也是建筑在高税率的基础上的。1942年为支付战时开支通过的税收法案,使最高税率高达88%。1944年的个人所得税法案,又使最高税率提高到94%。到了1946年,最高税率稳定在91%的水平上,到1964年越战时期才降低到77%。里根上任时,最高税率仍为70%。在他一系列给富人减税的法案下,这个最高税率到1988年减低到了28%。1993年,克林顿把最高税率提高到了39.6%。2003年布什的减税案,又把这个税率降低到了35%。 不少人认为,减税刺激经济的增长。共和党也一直自以为是会管经济的党,是增长的党。民主党则是福利党、把钱花光的党、使经济停滞的党。美国立国就是以抗税开始,减税是其政治基因。1984年蒙代尔挑战里根,在电视辩论中告诉选民:“我们都会增税。只是我告诉你们实话,而他(里根)则不肯说这个实话。”事后里根在财政压力下确实变相加税。但那场选举,蒙代尔输掉49个州。1988年大选,两党提名会后民主党的杜卡基斯大幅领先,共和党的老布什则高声向选民呼喊:“读我的嘴唇:不加税!”结果反败为胜,虽然事后也违约加税。2000年大选,戈尔继承了克林顿八年的繁荣,按说没有输的理由。但布什以减税为政纲险胜戈尔。可以说,在税这个问题上,民主党在与共和党的竞争中一直处于下风。
可惜,如果看一下数据,就会发现相反的事实。2008年8月Currency Thoughts网站上的统计分析揭示,在1961~2000年这20年间,民主党和共和党各据白宫20年。如果拿民主党的20年和共和党的20年比较,民主党的政绩以压倒的优势胜出。这一统计排除了布什八年,是因为要把两党的年份平均比较。实际上,布什八年在共和党总统中的政绩最糟。
从上面“民主、共和两党执政比较”的表格看,可谓一目了然。共和党当总统时唯一增长较快的,就是通货膨胀。因为双方的数字差距太大,黑白分明,没有说不清楚的灰色地带;衡量的时间两党都各达20年,无法用偶然因素来解释。民主党主掌经济的能力远超过共和党,乃是不争之事实。
《纽约时报》驻华盛顿记者站的主任David Leonhardt最近写了篇文章,考察了近二十多年增税与减税对经济的影响,用数据解构了共和党标举的“减税刺激经济”的核心政治哲学。1990年老布什增税,1993年克林顿再次增税。保守派当时纷纷预测这样的增税会给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事实恰恰相反,美国的经济,正是从这个增税时代起开始了上世纪90年代的高增长。国民收入的增长也是60年代以来最快的。2001年布什推动国会通过减税案,并在2003年开始实施。有人预言美国经济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可惜随后几年,美国经济几乎立竿见影地陷入停滞。在2012年大选中,罗姆尼坚决维护布什的减税理念:税低刺激人们的工作热情,导致经济高增长,一旦饼做大了,纳税总额反而会高。但批评者指出,即使假设减税真能刺激经济,其有效性也是在1940~1980年间才说得通。当时的最高所得税率在70%以上,甚至曾经超过90%,可砍的幅度很大。所得税一下子减了10个百分点,当然对一些阶层是很大的欣喜。如今,最高所得税率才35%,已经相当低了,再减几个百分点,对经济的影响小得多。怎么能指望这一招儿一下子就会刺激增长?《纽约时报》在2011年夏天还发表过另外一篇文章和图表,展示了目前政府债务的来源。截至当时为止,奥巴马政府带来的债务为1.44万亿美元,布什政府带来的债务则高达5.07万亿美元。而在这5.07万亿中,有1.812万亿是减税造成的,其次1.469万亿是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带来的,而2008年布什在“大衰退”中不得已的刺激经济计划,也才不过7730亿。总之,减税造成了政府收入的减少、负债的增多,并没有刺激高增长,饼也从来没有做大过。“减税刺激经济”,不过是画饼充饥。当你把画出来的饼当真饼时,那真可谓在做“美国梦”了,不背上今天这样大的债务才怪。
《纽约时报》2011年夏天发表一篇文章,按GDP的年均增长对美国战后总统进行了排行,结果一目了然。名列榜首的是肯尼迪和约翰逊八年(因肯尼迪被暗杀由约翰逊接任并连任一届),其中肯尼迪短暂的任内GDP年增长率高达5.4%,约翰逊任内为5.0%。接下来是克林顿八年,3.8%。里根八年为3.5%,在共和党中出类拔萃,但最糟糕的民主党总统卡特任内也创造了3.2%的增长率,与里根相差无几。 接下来的全是共和党总统:尼克松,3.0%;艾森豪威尔,2.5%;福特,2.2%;老布什,2.1%;布什,2.1%。奇怪的是,该文跳过了杜鲁门。杜鲁门任内美国面临着战后严峻的恢复和朝鲜战争等外部挑战,工潮不断,经济动荡不安。但1945~1948年时期的平均年GDP增长率为5.6%,1949~1953年为4.4%。综观以上数据,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这样的规律,不仅民主党总统任内美国的经济增长比在共和党总统任内强劲得多,而且在高税率时代,即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尽管有艾森豪威尔八年的平缓增长,美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在整体上远比后来强劲。里根上台后,开启了美国自大萧条以来最低税率的时代。即使是克林顿增税,其最高税率也在40%以下,还不及50年代的一半。更不用说布什减税后的情形了。经济增长如何呢?除了克林顿八年的反弹外,里根、老布什、布什三个共和党总统,任内的GDP增长率一蟹不如一蟹。特别是靠减税刺激经济增长的布什时代,其实是战后增长最为缓慢的时期,并在最后把全球带入了大衰退的深渊。
共和党人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里根。事实上,如克鲁格曼等人指出,里根的经济业绩之所以还过得去,一是得益于卡特政府时代联储开始的严厉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一是经济本身的周期。除此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他采取了被他自己和弗里德曼等人口诛笔伐的凯恩斯主义的反周期政府投入,即不惜负债加大公共开支,创造需求,刺激经济的复苏。在里根两任中,联邦开支平均为GDP的22.4%,远远高于1971~2009年间的20.6%的平均水平。负债率则从1980年GDP的26.1%上升到1988年的41.0%。债务总额从1981年的9300亿美元增加到1988年的2.6万亿美元,是几乎三倍的增长。美国从世界最大的债权国走向最大的债务国。结果,在里根的继任者老布什任上,息率上升,经济很快跌入衰退。当时的美国一片消沉,媒体整天讨论的是日本德国将在何时收购美国。《日本第一》乃至预言美国必将衰落的《大国兴衰》,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也都成为《纽约时报》的畅销书。
即使美国当今的债务问题,也正是由“里根经济学”埋下祸根。2002年,布什的副总统切尼把经济顾问们召集到自己的办公室讨论减税问题。当时的财长奥尼尔据理力争,说政府已经背上了1580亿美元的赤字,再减税会走向金融危机。切尼则明确地说:“里根证明了债务无关紧要。”结果,布什政府短短八年打了两场战争,同时却减税,最终把一个世界帝国几乎玩得倾家荡产。所以,尽管奥巴马四年让选民大失所望,却依然能够连任。这也说明,那种把市场理论作为冷战意识形态来宣扬,觉得即使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内部,市场永远正确,政府不管是经过多么合法的民主选举而产生的,也永远是错误,所以要不择手段地让政府无法行使其功能的做法,越来越得不到美国人的认同。
(作者系旅美学者)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3年第1期,转载请注明出处
里根所信奉的是“供应学派”经济理论,即通过减税等方式,激发人们创造财富,减少管制,削减政府规模,一旦先富起来的人成功,其利益就会通过“渗漏效应”惠及弱势阶层,使大家共同富裕。这样的意识形态虽然受到左翼的顽强抵抗,但无疑已成为美国政治的主导。从里根上任到2008年奥巴马当选,共和党在28年中占据了白宫20年。其间唯一的民主党总统克林顿,也曾模仿着里根的口气宣布:“大政府的时代已经结束。”
2012年的大选,远未出现1980年里根那样压倒性的胜利。甚至比起2008年来,奥巴马的胜利也已失色不少。但是,2008年是经过布什八年祸国之后,共和党的业绩和信誉都跌到谷底,奥巴马则如摇滚歌星一般,一曲“变革”的高调使民主党的感召力升到了顶峰,赢是意料之中的。2012年,经济持续萎靡不振,在7.9%的失业率上,还没有任何一位总统能够连任。1980年卡特作为在任总统惨败给里根时,失业率也不过7.5%。难怪保守主义评论家在投票前称,在这样的局面下再赢不了大选,共和党就失去了存在的理由。结果,不仅奥巴马以332比206的悬殊比分力克罗姆尼,而且民主党在国会两院的选举中把参议院的多数优势扩张了两席,把众议院的劣势缩小了数席。面对守着更高失业率的民主党总统,共和党不仅无法期待里根式的胜利,反而要吞下完败的苦果。
众所周知,2012年大选的核心主题是经济,共和党是输在经济上,但并非是指经济的业绩。要论经济业绩,输家本该是奥巴马。共和党输了经济,是输掉了其经济上的意识形态,即所谓“里根主义”或“里根经济学”。保守派虽然对罗姆尼疑虑重重,但都相信他在经济上是“里根主义”的铁杆儿。选前罗姆尼在募捐会上对支持他的大款们的秘密讲话曝光,称47%的选民不缴所得税、不知道为自己负责、死活跟定奥巴马,一时引爆媒体,成为大选的一个拐点。事后罗姆尼道歉,称自己的说法“完全错误”,并一再声称自己要为“百分之百”的美国人民服务。可惜,败选后在电话会议上反省,他又称奥巴马搞老一套政治把戏,给少数族裔、穷人、妇女、年轻人“送礼”,并具体指出,对于年收入2.5万美元的家庭,奥巴马医保的价值就达1万美元。想拿这份礼的,当然投他的票。难怪媒体归纳说,罗姆尼再次回到了“47%”的立场上。
这一套说法,完全是里根的路数。里根在1976年竞选总统时,就讲述了“福利女王”的故事:“她有8个名字,30个地址,12个社会安全卡,领取4位子虚乌有的丈夫的退伍军人福利。她用她的卡领取社会安全福利,领取医疗补助,领取食物券……她享受着15万美元的无税年收入!”可惜,里根始终没有指明这位女性是谁,其他人也无从查证。其实,这样的故事即使是虚构,描述的也不过是一种犯罪行为。里根这一套,在几十年前让选民们同仇敌忾,对大政府深恶痛绝;到今天罗姆尼重弹老调,则今非昔比。有“共和党的奥巴马”之称的政治新星、路易斯安那州州长Bobby Jindal率先对罗姆尼的败选总结开炮,说他的话不代表共和党的价值,共和党不应该分裂国家。罗姆尼竞选班子的拉美裔选民负责人Carlos Gutierrez也向老板翻脸,批评罗姆尼的评论带有侮辱性。另外,当奥巴马借大选的胜利和共和党控制的国会在“财政悬崖”上对峙、提出把在富人头上加税作为先决条件时,保守主义思想家William Kristol公开站出来表示:在富人身上加税毁不了国家。言下之意,在这个问题上已经没有固守的意义了。保守主义者们显然意识到,里根那种把政府视为敌人、把富人视为创造就业机会的英雄的市场原教旨主义,已无法使他们成为政治的主流。这实在可谓“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奥巴马要给富人加税,被保守主义众口一词地攻击为搞“阶级斗争”。罗姆尼的道理很简单:给穷人福利,就要在富人头上收税。在富人头上收税,就是惩罚创造财富,抑制经济增长。罗姆尼如此自信真理在握,根本没为自己的败选作任何心理准备。可惜,只要认真检查一下历史,就发现这套理论在现实中根本找不到证据。
自由派的诺奖经济学得主克鲁格曼在罗姆尼的“送礼说”后,在《纽约时报》自己的专栏中发表了一番评论。他指出,在上世纪50年代,美国最富的阶层的所得税率高达91%,同时,工会力量强大,在1955年有大约1/3的工人加入了工会,面对雇主具有强大的讨价还价能力。1955年的《财富》杂志曾发表一篇文章《顶尖总裁如何生活》,描述了他们在郊区小房子中相当简朴的生活格调,上世纪20年代那种豪宅、成群的仆役都已经消失。根据经济学家Thomas Piketty和Emmanuel Saez的研究,在1955年,0.01%最富的美国人的实际收入比起20年代同阶层的人少了一大半,所占有财富的比例则缩水3/4,显示了贫富差距的急剧缩小。如果按照罗姆尼等所信奉的“市场规律”,富人哪里还有创造财富的动机?但如果我们相信《财富》杂志当时的报道的话,50年代的企业总裁们比任何前辈们工作都勤奋。更不用说,在1947~1973年这一高税时代,美国的中等家庭收入倍增,经济比任何时代都好。
事实上,在美国近百年的历史中,减税政策几乎没有刺激经济的记录;真正刺激经济的,往往是增税。以富人支付的最高税率计算,1925年仅为25%,这是部分经济学家们向往的黄金时代,可惜到1929年美国就陷入了“大萧条”。罗斯福奉行“新政”,最富阶层的税率提高到了1932年的63%、1936年的79%。笃信市场的保守派们事后诸葛亮般坚称:罗斯福的大政府不仅没有挽救经济,而且延缓了经济恢复,是二战所创造的需求(而非“新政”)把美国拉出了“大萧条”。这派人视而不见的事实是:即使二战有那么大的神通,也是建筑在高税率的基础上的。1942年为支付战时开支通过的税收法案,使最高税率高达88%。1944年的个人所得税法案,又使最高税率提高到94%。到了1946年,最高税率稳定在91%的水平上,到1964年越战时期才降低到77%。里根上任时,最高税率仍为70%。在他一系列给富人减税的法案下,这个最高税率到1988年减低到了28%。1993年,克林顿把最高税率提高到了39.6%。2003年布什的减税案,又把这个税率降低到了35%。 不少人认为,减税刺激经济的增长。共和党也一直自以为是会管经济的党,是增长的党。民主党则是福利党、把钱花光的党、使经济停滞的党。美国立国就是以抗税开始,减税是其政治基因。1984年蒙代尔挑战里根,在电视辩论中告诉选民:“我们都会增税。只是我告诉你们实话,而他(里根)则不肯说这个实话。”事后里根在财政压力下确实变相加税。但那场选举,蒙代尔输掉49个州。1988年大选,两党提名会后民主党的杜卡基斯大幅领先,共和党的老布什则高声向选民呼喊:“读我的嘴唇:不加税!”结果反败为胜,虽然事后也违约加税。2000年大选,戈尔继承了克林顿八年的繁荣,按说没有输的理由。但布什以减税为政纲险胜戈尔。可以说,在税这个问题上,民主党在与共和党的竞争中一直处于下风。
可惜,如果看一下数据,就会发现相反的事实。2008年8月Currency Thoughts网站上的统计分析揭示,在1961~2000年这20年间,民主党和共和党各据白宫20年。如果拿民主党的20年和共和党的20年比较,民主党的政绩以压倒的优势胜出。这一统计排除了布什八年,是因为要把两党的年份平均比较。实际上,布什八年在共和党总统中的政绩最糟。
从上面“民主、共和两党执政比较”的表格看,可谓一目了然。共和党当总统时唯一增长较快的,就是通货膨胀。因为双方的数字差距太大,黑白分明,没有说不清楚的灰色地带;衡量的时间两党都各达20年,无法用偶然因素来解释。民主党主掌经济的能力远超过共和党,乃是不争之事实。
《纽约时报》驻华盛顿记者站的主任David Leonhardt最近写了篇文章,考察了近二十多年增税与减税对经济的影响,用数据解构了共和党标举的“减税刺激经济”的核心政治哲学。1990年老布什增税,1993年克林顿再次增税。保守派当时纷纷预测这样的增税会给经济带来灾难性的后果。事实恰恰相反,美国的经济,正是从这个增税时代起开始了上世纪90年代的高增长。国民收入的增长也是60年代以来最快的。2001年布什推动国会通过减税案,并在2003年开始实施。有人预言美国经济的黄金时代即将到来,可惜随后几年,美国经济几乎立竿见影地陷入停滞。在2012年大选中,罗姆尼坚决维护布什的减税理念:税低刺激人们的工作热情,导致经济高增长,一旦饼做大了,纳税总额反而会高。但批评者指出,即使假设减税真能刺激经济,其有效性也是在1940~1980年间才说得通。当时的最高所得税率在70%以上,甚至曾经超过90%,可砍的幅度很大。所得税一下子减了10个百分点,当然对一些阶层是很大的欣喜。如今,最高所得税率才35%,已经相当低了,再减几个百分点,对经济的影响小得多。怎么能指望这一招儿一下子就会刺激增长?《纽约时报》在2011年夏天还发表过另外一篇文章和图表,展示了目前政府债务的来源。截至当时为止,奥巴马政府带来的债务为1.44万亿美元,布什政府带来的债务则高达5.07万亿美元。而在这5.07万亿中,有1.812万亿是减税造成的,其次1.469万亿是伊拉克和阿富汗战争带来的,而2008年布什在“大衰退”中不得已的刺激经济计划,也才不过7730亿。总之,减税造成了政府收入的减少、负债的增多,并没有刺激高增长,饼也从来没有做大过。“减税刺激经济”,不过是画饼充饥。当你把画出来的饼当真饼时,那真可谓在做“美国梦”了,不背上今天这样大的债务才怪。
《纽约时报》2011年夏天发表一篇文章,按GDP的年均增长对美国战后总统进行了排行,结果一目了然。名列榜首的是肯尼迪和约翰逊八年(因肯尼迪被暗杀由约翰逊接任并连任一届),其中肯尼迪短暂的任内GDP年增长率高达5.4%,约翰逊任内为5.0%。接下来是克林顿八年,3.8%。里根八年为3.5%,在共和党中出类拔萃,但最糟糕的民主党总统卡特任内也创造了3.2%的增长率,与里根相差无几。 接下来的全是共和党总统:尼克松,3.0%;艾森豪威尔,2.5%;福特,2.2%;老布什,2.1%;布什,2.1%。奇怪的是,该文跳过了杜鲁门。杜鲁门任内美国面临着战后严峻的恢复和朝鲜战争等外部挑战,工潮不断,经济动荡不安。但1945~1948年时期的平均年GDP增长率为5.6%,1949~1953年为4.4%。综观以上数据,我们大致可以总结出这样的规律,不仅民主党总统任内美国的经济增长比在共和党总统任内强劲得多,而且在高税率时代,即上世纪60年代中期以前,尽管有艾森豪威尔八年的平缓增长,美国经济的增长速度在整体上远比后来强劲。里根上台后,开启了美国自大萧条以来最低税率的时代。即使是克林顿增税,其最高税率也在40%以下,还不及50年代的一半。更不用说布什减税后的情形了。经济增长如何呢?除了克林顿八年的反弹外,里根、老布什、布什三个共和党总统,任内的GDP增长率一蟹不如一蟹。特别是靠减税刺激经济增长的布什时代,其实是战后增长最为缓慢的时期,并在最后把全球带入了大衰退的深渊。
共和党人唯一拿得出手的就是里根。事实上,如克鲁格曼等人指出,里根的经济业绩之所以还过得去,一是得益于卡特政府时代联储开始的严厉控制通货膨胀的政策,一是经济本身的周期。除此之外,另一个原因就是他采取了被他自己和弗里德曼等人口诛笔伐的凯恩斯主义的反周期政府投入,即不惜负债加大公共开支,创造需求,刺激经济的复苏。在里根两任中,联邦开支平均为GDP的22.4%,远远高于1971~2009年间的20.6%的平均水平。负债率则从1980年GDP的26.1%上升到1988年的41.0%。债务总额从1981年的9300亿美元增加到1988年的2.6万亿美元,是几乎三倍的增长。美国从世界最大的债权国走向最大的债务国。结果,在里根的继任者老布什任上,息率上升,经济很快跌入衰退。当时的美国一片消沉,媒体整天讨论的是日本德国将在何时收购美国。《日本第一》乃至预言美国必将衰落的《大国兴衰》,都是那个时代的产物,也都成为《纽约时报》的畅销书。
即使美国当今的债务问题,也正是由“里根经济学”埋下祸根。2002年,布什的副总统切尼把经济顾问们召集到自己的办公室讨论减税问题。当时的财长奥尼尔据理力争,说政府已经背上了1580亿美元的赤字,再减税会走向金融危机。切尼则明确地说:“里根证明了债务无关紧要。”结果,布什政府短短八年打了两场战争,同时却减税,最终把一个世界帝国几乎玩得倾家荡产。所以,尽管奥巴马四年让选民大失所望,却依然能够连任。这也说明,那种把市场理论作为冷战意识形态来宣扬,觉得即使是在西方资本主义内部,市场永远正确,政府不管是经过多么合法的民主选举而产生的,也永远是错误,所以要不择手段地让政府无法行使其功能的做法,越来越得不到美国人的认同。
(作者系旅美学者)
原载于《同舟共进》2013年第1期,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