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武精神今犹在 霍氏迷踪有传人

来源 :搏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dgyh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霍东阁徒弟隐于天津?
  
  凌晨4点,天还没有亮,88岁的冯玉生就起床了。
  在院子里,冯玉生运气凝神,上步亮掌,练起拳脚来。他的拳法并不飘逸,由于年纪大了,动作也显得很慢。
  外行人无论如何不会把这个练拳的老人和武林高手联系起来,而练家子却知道,冯玉生练的这套拳法确实极具杀伤力,这就是坊间传说早已失传的霍氏“迷踪拳”。当年冯老爷子就是凭着一身迷踪绝技当上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八一武术队总教练。
  迷踪拳,又称迷踪艺,是霍家祖传的功夫。和少林、武当、八卦等门派相比,迷踪拳习练传承并不算广泛。让迷踪拳真正名扬天下,还要感谢电视剧《霍元甲》在内陆的热播。
  “其实,霍氏迷踪拳在天津一直有传承。”天津体育学院传统武术研究专家高文山教授说,据记载正式拜师霍元甲的外姓徒弟只有刘振声,曾协助霍东阁打理上海精武会,后失踪成为又一个谜团。但很少有人知道,如今在天津仍有边、冯两支霍氏迷踪拳外姓传人在传承此武功,而且他们都和霍家有着很近的渊源。
  一代武术大师边寿祺师从霍元甲,深得迷踪艺真传。霍元甲去上海创办精武体育会,边寿祺在天津北大关也开设了“英武国术社”。
  英武国术社培养出大批武术人才,现已过世的天津著名武术家、天津体育学院武术教授刘万福,获全国武术大赛金牌的前天津武术协会秘书长邓洪藻,都出自边寿祺门下。
  直到“文革”前夕,英武国术社才停办。如今边寿祺的传人遍及津城,武术名家孙振坤和李庭吉都是他的高足。
  光绪晚期,霍元甲到天津法租界“怀庆药栈”海河码头当脚夫,回家路过于台村时,总是在冯宗义家歇脚打尖,冯宗义因此得到霍元甲的真传。冯宗义又将迷踪拳传授给了儿子冯兆祥和冯兆庆。冯兆祥后来被袁世凯招募,成为中国近代新式军队摇篮“小站练兵”的武术教师,其弟子不但遍布小站兵营,民间也有不少。而冯兆庆则将迷踪拳传授给了本家冯玉生及本村乡亲。
  1935年,霍元甲的次子霍东阁回乡办精武会,当时只有十三岁的冯玉生在冯兆庆带领下见到霍东阁,并正式拜师学艺,深得迷踪拳真传。
  凭着一身迷踪武功,1953年冯玉生被选拔参加全国武术表演赛获广泛好评。1958年,冯被聘为北京军区武术队教练,并在当年的各大军区武术比赛中获总分第一名。次年,全国各大军区及三军选拔武术尖子成立中国八一武术队,冯玉生被推选担任了中国八一武术队的总教练。现在,冯玉生的弟子原八一武术队队员、新疆武术名家姜文信,其子冯良友都是民间迷踪拳高手。
  
  二、迷踪绝技只是“传说”?
  
  迷踪拳真的有那么厉害吗?对于迷踪拳不甚了解的人都有这样的疑问。
  高文山教授不但是中国传统武术研究专家,也是一位多年研习中国功夫的高手,在探寻迷踪拳之初,他也有这样的疑问。当他几经周折找到冯玉生、冯良友父子时,60多岁的冯良友用掌心在高文山手心一拍,高教授说,当时就觉得手掌如针扎,整个胳膊顿感酥麻。“这可是真功夫,他们不是花拳绣腿。”
  40岁的江西人郑德标是冯良友新收的徒弟,郑德标说,他自幼在老家习武,一身硬功夫,他用手臂能轻易打断粗木棍,现在五六个大小伙子基本靠不到他身前。
  去年他在天津出差,偶然看到冯良友在练拳,当时也没看出啥门道,于是上前切磋几招,但几招下来他就吃不消了,手臂居然被冯师傅的铁掌打得一片淤青。
  “后来我师傅告诉我这是迷踪拳,我算是服了。”郑德标说,过去都听的是传闻,如今在冯师傅这真的见识到了迷踪功夫。于是,他拜冯良友为师,每年专程来天津四五次学艺。
  高文山教授说,迷踪拳是精武武术的根基,其最大特点就是“实用”。霍元甲改革迷踪拳的目的也是为了强化迷踪拳的实战效果,能打败敌人。此拳套路精练,一招一式常有出乎意料的变化。尤其注重攻防效果,招式以攻击为核心,整个72式过程中多次使用抹(ma)腮扪心掌。此招是霍元甲独创,前人没有过的。所谓抹腮扪心掌是由左手去抹对方的脸腮,造成对方紧张防守时,右手铁砂掌闪电出击,重创对手心脏。一招不成,紧跟着换手再进攻,连连紧逼对方。此招为霍氏迷踪艺核心,当为霍元甲的经典之作。
  冯良友是迷踪拳研究会的副会长,据他说,迷踪门派武功不只是迷踪拳,还有十几路刀、枪、剑、棍的功法套路,在迷踪艺的基础上可千变万化。
  
  三、迷踪传人全国知多少?
  
  5月5日,冯玉生的高徒、当年八一武术队的队员,新疆武术名家姜文信来到天津于台村,除了看望师父,姜师傅还带来了几个自己的得意门徒。
  “这次远途而来是为了拜‘师爷’,让徒弟们知道他们学的是霍氏迷踪拳,将来要传承迷踪弘扬精武。”姜文信说。
  姜文信是新疆博州武术协会副会长,今年也已75岁高龄。他一直坚持习武,传承迷踪拳艺。至如今,姜文信在新疆各地和北京收了很多徒弟,其中新疆博州的有闫醒戎、康映福、赵世侠、陶毅、孔令华、张金瑞、张翰文;乌鲁木齐的有张鹤龄、潘君、冯迎科、王宏宇、梁九成、杨荣萍、普艳辉、王章纪、丁虎、温建刚、陈汉、杨帆;库尔勒的有黄重光、薛永康、张书斗、郭志勇。北京的有穆东升、贾彦君、罗霄、董夕林、姜龙强、王福顺、林娇智、肖汝清、董卿、董思宇、王贵军等等。这些弟子大都很出色,如孔令华、穆东升、冯迎科等多次荣获省及全国武术比赛金、银奖。姜老师的徒弟穆东升开办的迷踪武术队,队员贾中赫才6岁,在2011年“小人国杯”北京第八届幼儿武术比赛中获剑术第一名;穆常龙10岁、杨靖琦8岁、赵泽龙10岁,在2010年北体大第三届全国传统武术比赛上均荣获二等奖。
  在拜师仪式上,冯玉生端坐一边,在姜文信引荐下,几个年轻人逐个鞠躬拜谒,并送上拜师帖。由于年岁已高,冯玉生有些耳背,但看着这些年轻人投到门下,继续传承迷踪拳艺,老人高兴不已。
  1960年,八一武术队解散后,冯玉生回到于台村务农,平时教儿女们练拳,很少过问外事。而姜文信退伍后一直在新疆工作并传承迷踪拳法,这期间,他得到了新疆著名武术家方汝楫教授的鼎力支持。2008年在高文山教授的帮助下,师徒俩分离半个世纪后终于相见。
  “现在把一个传统武术绝学很好的传承下去很难。”高文山教授说,武术的学习,目前还都是业余性质,学习武术不能当成一个职业,对工作和养家糊口都没有太大作用,只是健体强身,利于修身养性。练武术需要下功夫,用时间,贵在坚持,才能把传统武术绝学学会参透,练成真功夫。现在社会的年轻人生活都比较紧张,加上工作学业的压力,没有几个人能静下心来学习传统武术这个苦差事。
  也正是如此,姜文信说,他立志要协助师傅把迷踪拳传承下去,发扬光大。如今,新疆博州的闫醒戎、康映福,乌鲁木齐的张鹤龄、潘君,冯迎科,北京的罗霄、董夕林、穆东升、贾彦君等众多徒弟,多数都获得过全国武术大赛金牌。
  姜文信说,他很重视尊师爱徒和武功传承,如今于台村有三四十人跟冯良友师傅练拳,而他则在新疆和北京收了一些“武术苗子”。在全国范围为迷踪拳的传承选拔人才,为迷踪拳扬名,传扬精武精神。
  高文山说,很多武术传承有严重的门户之见和派系之别,消极、陈旧、保守的武术思想阻碍了武术的发展。霍元甲当年就竭力摒弃了传统的门派之见,建立无门无派、天下公有的精武体育会,使武术在近代的发展有了新的突破。这在当时是极大的进步,也是霍元甲精武精神难能可贵的地方。
  与国外及外省市相比,虽然霍元甲的后人大多生活在天津地区,但天津精武会的发展还比较落后,但天津传承的迷踪拳武功功法却是最为正宗的。高老师说,他正在和天津迷踪拳传人们共同努力,对传统迷踪拳法进行录像整理,把这份传统武术瑰宝向推广到全国,重振天津精武会以及精武精神。
其他文献
利用电阻法研究了单独或同时添加微量元素Mn、Cu和Zr等对Al-Zn-Mg合金时效动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Mn、Cu和Zr都不同程度地推迟了GP区的形成过程,即延迟GP区的形成速度。并且
含钒钛金属化球团用电炉熔化分离铁与钒的工艺条件:一是控制熔池温度在1500~1550℃;二是控制渣中(FeO)含量在9~13%。此时,可得到最佳分离效果。该文通过熔分中主要化学反应的热
一、引言构成砂轮的细小磨粒的切削作用是金属磨削的基础,故单颗磨粒磨削研究成为认识复杂磨削作用的一种重要手段。许多学者曾用它对普通精密磨削的磨粒磨耗破碎、切屑形成
著名老作家魏巍的《地球的红飘带》(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是一部描写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的长篇小说。作者经过几十年的酝酿准备,两次亲历长征之路调查访问,请教了许多革命前
新年前夕,在大别山贫困地区经济开发汇报会上,国务院秘书长、国务院贫困地区经济开发领导小组组长陈俊生,向党中央、国务院领导同志和中央各部委负责人及红军老战土介绍说:
本文对三种磨削工艺的子样进行成组对比试验,以便研究和探讨不同磨削工艺对疲劳性能的影响。秩和检验和t检验(显著度为5%)证明,工艺Ⅰ与工艺Ⅱ之间,工艺Ⅱ与工艺Ⅲ之间,其断
经历了北京奥运会和随着广州亚运会的到来,体育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高度关注与重视。而高校体育则担负着培养高素质人才的重任,对培养学生终身体育锻炼、推广大众体育、全民健身
本文研究了高碳钢在几种不同电解液中的电抛光情况。结果表明,在H_3PO_4—CrO_3溶液中获得了良好的抛光效果。讨论了高碳钢电抛光的特点和机理,认为高碳钢难于抛光的原因是它
传统的谐波抑制多采用无源滤波器,相对而言,电力有源滤波器具有高度可控制性和快速响应性,并且能跟踪补偿各次谐波;自动产生所需变化的无功功率,其特性不受系统影响,无谐波放
本文所介绍的落锤试验方法是近些年来国际上发展并投入应用的一种新的工程试验方法,该试验方法在评定管线用钢的使用性能以及其它方面的用途中行之有效、简单方便、经济实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