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地域文化在世博展馆中设计中的表达

来源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zfeng16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地域文化是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长期形成的历史遗存、文化形态、社会习俗、生产生活方式等。建筑作为文化的重要载体,一直以来在世博会中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加速,研究如何继承各地域各民族的特色文化,有着非常现实的意义。
   关键字:世博会,地域文化,设计手法
   第一届世博会是于1851年在伦敦举办的,它的历史背景是19世纪中叶工业革命萌芽之际,展示工业革命成就、突显科技繁荣。[ 郑时龄,陈易.世博与建筑[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2009]到20世纪后期世博会的主题开始出现多元化的趋势,世博会的主题显示了对科技、生态、文化等理念的关注。由于世博会是为了满足参展国家间交流性活动的需求而产生并发展,各国的文化在这里交流,因此文化多样性是世博会与生俱来的特征。
   建筑作为最能体现地方文化和民族风情的场所,它们和展品一道反映出基于民族、文化、传统上的联系而产生的人类历程和成就的多样性。借助历史建筑形式是国家馆展示国家形象、表明国家身份的有效方法之一,但同时运用高技术的现代主义展馆也是许多国家尤其发达国家展示国家形象的主要手段。在二战后举办的历届世博会,由于众所周知的国际大环境的影响,发展中国家往往采用前者方法,后者往往为发达国家所采用,世博会建筑中体现地方建筑文化的展馆一度大大减少。直到上世纪90年代以来,当全球化的泛滥与文化普世化推进对地区和民族文化构成极大的威胁的时候,这时期举办的世博会开始大量出现思考地方文化、体现民族特色的展馆建筑,强调特定地区文化意识形态的特殊性和一贯性,以主动的姿态回归地方文化和传统,以塑造民族精神,体现国家文化。
   我们分析了历届世博会展馆中一些有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色的作品,对它们的设计手法作出了归纳划分,主要有以下几种:
  传统手工艺的复兴
   建筑表皮的发展经历了一个从手工作坊到工业化生产的过程,并且已经有继续走向数字化的倾向。建筑是时代的缩影,这一点无可争议,建筑表皮的发展则集中反映出不同是时代的特征,表现了从农业社会到工业社会,再到信息社会的发展过程。[ 2蔡军,张健. 历届世博会建筑设计研究(1851~2005)[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2从表面上看,从传统手工艺到数字化技术是线性递进的关系,但是事实上,两者并非互相排斥,在技术上还存在着一定的互补性。如果能够创造性地将两者结合在一起,那么既能留住传统文化的根,又能展现出现代的技术美。在历届世博会上,有不少场馆的构思均源于此处。
  上海世博會的波兰馆,波兰传统剪纸艺术构成了全馆的主题,更精确的说,主题得以渲染和演绎,是基于审美密码的雏形被转录入当代建筑设计中的语汇之中。整座建筑具有很强的视觉冲击力,外立面由相互拼接的剪纸图案而成,而远观其建筑体量,是一个连续转折的几何方形腔体构成,因表皮满覆以剪纸图案,所以从另一角度来看,它更像一个由纸板翻折而成的几何封闭体。建筑的主要材料显然并非是纸,而是经独特工艺加工的木板。建筑师试图通过对剪纸的崭新演绎,避免对传统主义或典型图像的机械重复。展馆的设计虽要与传统相联系、从过去获取启发,但最终目的是要让传统在当下的日常生活中得到全新的阐释。
  国家符号的主题重塑
   国家馆当然应该具有国家标识性,这种标识性除了可以比较隐晦地用地域特色的传统工艺来表达外,当然也可以更直白一些,使用具有国家特征的颜色、典型形象、文字以突出国家符号。不过手法显然存在高低之分,简单的采用喷绘未免过于平庸,失之肤浅。[ 李洁. 多维视野下的世博会建筑表达[D]上海:同济大学,2008]
  在05年爱知世博会上,中国馆的设计师采用浅浮雕来表现“百家姓”,可是设计手法却显得古板,而且工艺精度也不够,设计师似乎是把表皮当作装修在做,缺乏建构层面的意识和手段。相比之下,2010年世博会中国馆“东方之冠”的设计手法就显得高明且有趣,所以它得到人们的一致认同也就在情理之中了。它的设计包含了丰富的中国元素,运用中国传统建筑中的梁柱结构塑造出标志性的斗冠形象,寓意“东方之冠,鼎盛中华”,红色幕墙,斗拱式造型。中国馆展示了一个泱泱大国的刚性之势。在上海世博会上,中国馆为一个富含文化符号的建筑物,为今后建筑师如何利用现代建筑技术来诠释中国文化,做出了最意味深长的表率。中国上海作为2010年世博会的东道主,建筑师对中国馆的定位为:中国特色、时代精神。中国馆架空升起,居中矗立,予人联想起斗拱、冠帽、礼器“鼎”等具有中华文明象征的传统器物;在空间构成方面,建筑师从中国传统木构架的营建法则——斗拱中汲取灵感,以纵横穿插的现代立体构成方式生成一个逻辑清晰、结构严密、层层悬挑的三维立体空间造型体系,在提炼传统建造精神之同时展现现代工程技术之美。
   上海世博会韩国馆的设计是以自己的文字为主题。韩文是体现韩国国家整体性和文化认同感地重要载体。这种文字的几何学在建筑上被重新阐释,称为“韩文像素”。韩文是韩国国有的融合性思考的产物,展馆以代表抽象与开发的韩文字母作为符号来构筑空间;同时通过文字像素和艺术彩绘像素的拼贴共同装饰建筑表皮,以此来体现其“融合”的主题内涵。
  地域景观符号的片段重构
   地域景观包括特色自然地貌和人工园林景观两方面,是让游客身临其境感受一国情调的最直接方式。但是由于世博会展馆规模有限,不可能建成大型苑囿式的煌煌巨构。只能从各国的自然景观宝库中汲取一部分精华,权且以一当十,重在体现地理风土的神韵。为达此目的,各国可谓不计成本,颇费心思。
   上海世博会土耳其馆的外观设计灵感来源于世界上最古老的村落之一的Catalhoyuk。展馆拥有红色的镂空外墙,米色的墙体,以及表现打猎场景的动物雕刻。土耳其馆将沿用8500年前的建筑风格,显示土耳其古代文明与现代建筑的融合,展馆由两层外墙包裹,饰以古老壁画和岩画图案,灵感来自世界上已知最早的定居点之一的安纳托利亚的“叉形山”。
   由福斯特建筑事务所担当设计的上海世博会阿联酋馆拔地而起。阿联酋馆的设计灵感来自沙丘的外形,采用了这种象征特征来展现这个由7个酋长国联合执掌的沙漠国家。 阿联酋的景观和气候都表现了埃米尔文化。整个展馆就像沙丘一样,迎风面平整光滑,承担了所有应力,而另一侧则彰显粗糙并带有织物的条纹感。北立面墙壁上有很多孔以便自然光线透射进来,南立面为实体墙,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日照辐射。而经处理后显示为金色的不锈钢外层,就像给展馆穿了一件珠光宝气的外衣。 复杂的结构由扁平不锈钢板构成的三角形格子搭建而成,外加可调节的节点这种设计使得展馆可以在施工现场以经济的方式快速搭建。
   结语
   随着社会的发展,世博会也更加注重呈现世界各地人类精神文明的成果,各国越来越把世博会看作是向世界展示各自文化艺术等软实力的舞台。我国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地域广大,建筑面貌百花齐放,可供我国建筑师挖掘的历史文化资源非常丰富。我国建筑师通过世博会这个交流平台,学习西方建筑界先进的设计手段与创作理念,我们有理由相信离“我国传统建筑文化的现代表达”的目标已经越来越近。
  
  注:文章内的图表、公式请到PDF格式下查看
其他文献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信息安全变得日益重要。由于密码分析水平、芯片处理能力的不断进步,目前广泛使用的DES算法的安全强度已经不能满足新的应用要求,所以研究新的加密标准AES(A
无线Adhoc网络的应用环境随着当今互联网多媒体业务如VOIP、视频会议等的迅速发展和商业化、个人通信系统的宽带化,逐渐从原有的军事应用中扩展到更多的民用领域。然而无线信
车牌自动识别技术是智能交通领域的重要研究方向之一,应用前景十分广阔。车牌识别主要包括车牌定位、字符分割和字符识别三项关键技术。虽然已有很多车牌字符识别方法,但当车
Ad Hoc网络是由一系列带有无线收发装置的移动主机结点组成的多跳、无固定基站和中心结点的临时性自治网络系统,具有组网快捷、灵活,且不受有线网络约束的特点,具有广阔的应
学位
OFDM(Orthogonal Frequency Division Multiplexing)是未来移动通信中具有应用前景和竞争力的一项技术。该技术具有频谱利用率高、抗衰落能力强、调制和解调容易实现等优点。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迅猛发展,以图像为主的多媒体技术大大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但是如果没有一个高效的压缩方法,图像通信将不可能实现。图像压缩编码的目的就是要以尽量少的比特
认知无线网络可以有效解决频谱资源紧缺问题。本文在深入学习认知无线网络的基础上,重点研究了基于图论频谱分配算法,并取得了一定的创新性成果。分组分配算法是基于图论的一
随着信息通信科学技术的日益发展,有线网络与无线网络已与人们生活融为一体,不可分割。网络的普及,使得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大大缩短,网络视频,使在地球另一端的人,如同在面前一
由于网络流量的自相似对网络设计、网络协议等具有重要影响,研究人员认为现在的无线网络数据流同样具有自相似性,其原因有以下几个方面:首先,近年来无线网络技术比如IEEE8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