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汶川地震牵动着亿万中华儿女的心,大自然以无情的力量摧毁着一切。在这次大地震中,最让人感到惋惜和痛心的是那么多幼小的生命被掩埋在废墟里,最终被无情地吞噬。虽说我们是无力回天,可痛定思痛之后,我们发现,一些原本不该夭折的生命却是因为我们对生命教育的漠视而造成了不必要的牺牲。哪怕是时至今日,有些学校在开展生命教育时还是把学生当作被动接受者,以告知性教育为主,即使是极具活动便利和情境模拟演练的体育课,除了开展常规的体育教学和口头警告注意安全之外,也极少与生命教育挂起勾来。这不由得引起我们的思考:生命教育应当怎样开展才能收到实际的效果?学校体育在生命教育中应当担当怎样的角色?
一、生命教育应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常态
在汶川大地震中,安县桑枣中学因所有学生和老师无一伤亡而声名远播,该校校长叶志平更是被网民们称为“史上最牛校长”,而这一“奇迹”完全得益于该校长年坚持组织学生开展的紧急疏散演习。有关专家表示,这让我们在痛定思痛之余,也清醒地意识到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在此次地震中,如果其他学校也能像安县桑枣中学那样,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开展生命教育,或许不会有那么多学生罹难。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表示,“生命教育”其实就是认识生命的重要性,认识人生的社会意义,掌握在危难时求生的基本方法。显然,这些并不是空洞的说教,更不是杞人忧天,相反,它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生命教育”因其强调求生的科学方法而具有了科学性和实用性,通过这种教育,学生们可以感受生命的意义和社会价值,还可以得到必要的科学知识。而体育教学本身就具有生命教育的载体和基因,只要我们强化生命的意识,把生命教育作为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并把它贯彻到日常的体育教学之中,就一定能做到训练有素,防患于未然。比如体育教学一般在室外开展,活动范围广,内容变化多,受外界干扰大,没有一个良好的组织规范,纪律约束,就无法顺利进行教学,所以要求集合、整队、队形、队列变换等动作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是体育教学的常态,教师应将日常可能出现的危机状态渗透其中,进行情境模拟,提高学生处理危机的意识和应急的技能技巧,这样,当灾难真正来临时,学生就能做到临危不乱,有条不紊,步调一致,合理疏导,互相配合,提高效率。
二、传授逃生技能应是学校体育教学必授内容
学校体育教学中传授逃生技能可以说是一个国际上的共识,许多国家都是在体育课上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比如地震多发的日本。这是因为体育课因其教学形式和授课地点的特殊,在逃生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虽然今天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这方面已经得到了体现,但内容显然还不够,还不能与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多发的现实相适应。而且,逃生技巧不只是躲避地震,还有火灾、溺水等等;不光是灾难发生之时,还包括灾后的自救与互救,如伤后的急救、溺水后的人工呼吸等。要做好这些,必须要有熟练的技能技巧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及互助合作的精神,因此,教师可结合体育教学中的实践性、竞技性和交往性等特点,让学生在情境模拟中通过集体练习、分组练习、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等形式,学习掌握每一个动作的技术要领,用顽强的意志品质去准确地完成逃生、自救、互救的整个过程,直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三、培育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应是体育教学的不懈追求
汶川地震山崩地裂、天摇地动,一切美好顿间化为乌有,在血与泪的悲痛中,却涌现了一批少年英雄。少年强,则国强,他们勇敢坚强和舍己救人的精神、沉着镇定和豁达乐观的鲜明个性,充分展示了历尽苦难而不屈的中华民族的希望!当我们看到十大英雄中最令人敬畏的英雄郎铮、最镇定的英雄林浩、最大胆的英雄康洁、最无私的英雄邹雯、最孝顺的英雄杨杰等英雄事迹时,当我们感动于这些少年在大难中镇定、从容与乐观的精神时,当我们看到少年们忍受着成年人都难以想象的恐惧、绝望,却像绝壁处的小草,迸发出生命的力量时,无不让人为之震撼!生命教育,必须以培养人的独特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为主旨,必须加强个性化的教育,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健康、和谐的发展。而体育教学对人个性品质的发展和形成有着极强的影响力,有利于培养人在复杂的环境中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特别是胜不骄、败不馁、知难而进、顽强拼搏的良好心理品质。这些个性品质的培养都为日后学习、生活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指引着人生前进的道路。因此,这应是生命教育的终极追求,体育教学应常抓不懈。
目前,由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知识守护生命”(《开学第一课》)大型公益活动已在全国各地播出,并要求各地中小学组织学生、家长观看,切实加强和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学校体育教学更要不辱使命,承担起生命教育的重任,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生命的珍视意识、对生命的保护技能,让充满朝气的灿烂花朵都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谢光灵
一、生命教育应成为学校体育教学的常态
在汶川大地震中,安县桑枣中学因所有学生和老师无一伤亡而声名远播,该校校长叶志平更是被网民们称为“史上最牛校长”,而这一“奇迹”完全得益于该校长年坚持组织学生开展的紧急疏散演习。有关专家表示,这让我们在痛定思痛之余,也清醒地意识到对学生开展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在此次地震中,如果其他学校也能像安县桑枣中学那样,在日常教学中重视开展生命教育,或许不会有那么多学生罹难。天津社科院教授王来华表示,“生命教育”其实就是认识生命的重要性,认识人生的社会意义,掌握在危难时求生的基本方法。显然,这些并不是空洞的说教,更不是杞人忧天,相反,它对于个人和社会,都有着重要的作用。同时,这种“生命教育”因其强调求生的科学方法而具有了科学性和实用性,通过这种教育,学生们可以感受生命的意义和社会价值,还可以得到必要的科学知识。而体育教学本身就具有生命教育的载体和基因,只要我们强化生命的意识,把生命教育作为体育教学的基本要求,并把它贯彻到日常的体育教学之中,就一定能做到训练有素,防患于未然。比如体育教学一般在室外开展,活动范围广,内容变化多,受外界干扰大,没有一个良好的组织规范,纪律约束,就无法顺利进行教学,所以要求集合、整队、队形、队列变换等动作在一定时间内完成以保证教学顺利进行是体育教学的常态,教师应将日常可能出现的危机状态渗透其中,进行情境模拟,提高学生处理危机的意识和应急的技能技巧,这样,当灾难真正来临时,学生就能做到临危不乱,有条不紊,步调一致,合理疏导,互相配合,提高效率。
二、传授逃生技能应是学校体育教学必授内容
学校体育教学中传授逃生技能可以说是一个国际上的共识,许多国家都是在体育课上进行这方面的教育,比如地震多发的日本。这是因为体育课因其教学形式和授课地点的特殊,在逃生教育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虽然今天的《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在这方面已经得到了体现,但内容显然还不够,还不能与我国各种自然灾害多发的现实相适应。而且,逃生技巧不只是躲避地震,还有火灾、溺水等等;不光是灾难发生之时,还包括灾后的自救与互救,如伤后的急救、溺水后的人工呼吸等。要做好这些,必须要有熟练的技能技巧和顽强的意志品质及互助合作的精神,因此,教师可结合体育教学中的实践性、竞技性和交往性等特点,让学生在情境模拟中通过集体练习、分组练习、个人之间、个人与集体之间等形式,学习掌握每一个动作的技术要领,用顽强的意志品质去准确地完成逃生、自救、互救的整个过程,直至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三、培育学生良好个性品质应是体育教学的不懈追求
汶川地震山崩地裂、天摇地动,一切美好顿间化为乌有,在血与泪的悲痛中,却涌现了一批少年英雄。少年强,则国强,他们勇敢坚强和舍己救人的精神、沉着镇定和豁达乐观的鲜明个性,充分展示了历尽苦难而不屈的中华民族的希望!当我们看到十大英雄中最令人敬畏的英雄郎铮、最镇定的英雄林浩、最大胆的英雄康洁、最无私的英雄邹雯、最孝顺的英雄杨杰等英雄事迹时,当我们感动于这些少年在大难中镇定、从容与乐观的精神时,当我们看到少年们忍受着成年人都难以想象的恐惧、绝望,却像绝壁处的小草,迸发出生命的力量时,无不让人为之震撼!生命教育,必须以培养人的独特稳定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为主旨,必须加强个性化的教育,使学生个性得到充分、健康、和谐的发展。而体育教学对人个性品质的发展和形成有着极强的影响力,有利于培养人在复杂的环境中良好的心理适应能力,特别是胜不骄、败不馁、知难而进、顽强拼搏的良好心理品质。这些个性品质的培养都为日后学习、生活起到良好的铺垫作用,指引着人生前进的道路。因此,这应是生命教育的终极追求,体育教学应常抓不懈。
目前,由教育部和中央电视台联合举办的“知识守护生命”(《开学第一课》)大型公益活动已在全国各地播出,并要求各地中小学组织学生、家长观看,切实加强和做好安全教育工作。学校体育教学更要不辱使命,承担起生命教育的重任,培养和提高学生对生命的珍视意识、对生命的保护技能,让充满朝气的灿烂花朵都能实现人生的价值。
(作者单位: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责任编辑谢光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