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白色乌鸦

来源 :作文与考试·初中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such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菲的世界》是挪威作家乔斯坦·贾德所创作的一本有关西方哲学史的长篇小说,书中描述哲学导师艾伯特向苏菲传授哲学知识,并且最终引导苏菲进行意识觉醒,逃离“苏菲的世界”的故事。乔斯坦大学时主修哲学、神学以及文学,是当代重要的北欧作家。
  其实《苏菲的世界》这本书,我大概看了四次,又放弃了四次,毕竟学习西方哲学历史并不是一件轻易的事情,光是看到德摩克里斯特、斯宾诺莎、弗洛伊德等名字,都已经开始感到头痛,更何况是要去了解他们在哲学史上发表过的思想,以及对后来者产生的影响。有时候读到一些别具一格的思维模式,还要停下来思考其中的逻辑,比如说可以穿过石墙的精灵的存在其实是非常“固体”的,而不是我们通常所认为的虚无缥缈。因为我们人类可以穿过雾气,所以是比雾气更固体的存在;而可以穿越石墙的精灵,就可以同理推导出它们是要比石墙更固体的存在。
  这本书虽然只有不到30 万字,但是我花了超过10 个小时的时间去阅读,读完之后,只能说对西方哲学历史有了一个浅显的入门理解,但这也许就已经达成了作者乔斯坦·贾德的目的。他曾经借书中人物之口讲过,寻遍书店却没有发现一本适合青少年的有关哲学的书,便写了一本《苏菲的世界》,最终以苏菲和她的哲学导师艾伯特的视角,从头梳理了一遍西方哲学的缘起与发展。
  这本书之所以精彩,不仅在于它用生动简短的语言去描述了一千多年的哲学历史,更在于对书中主人公苏菲和艾伯特的命运的刻画。在学习哲学的过程中,苏菲周遭的世界也一直在发生着不寻常的变化,并时不时收到一位艾勃特少校从黎巴嫩发来的明信片,托苏菲转交给少校的女儿席德。有时候,明信片里是一些简短的哲学思索,有时候却只是一些生活上的琐碎嘱托。通过这些明信片,苏菲逐渐意识到自己和席德之间存在某种特殊的关系,譬如她们的生日在同一天,譬如席德丢掉的东西会被苏菲莫名地捡到,这些细节开始令苏菲感到困惑,而真正解开她困惑的人,正是她的哲学导师艾伯特。
  在艾伯特的带领下,苏菲开始了她的哲学启蒙。一切从无到有,是从宇宙大爆炸开始的,也许历史是一条支线,那么从宇宙大爆炸开始,整个世界不断向外延伸,没有终结;也许历史是一次又一次的循环,那么宇宙扩散到一定的阶段后,又会重新收缩,再次回归到一个点,又重新经历爆炸,这样循环往复,而我们目前所经历的,正是扩散中的某个阶段吧?
  西方人类历史和哲学的发展由此开始,在艾伯特的带领下,苏菲明白,探讨哲学的最好方式就是对哲学发出提问,从“这世界是如何创造出来的”开始,苏菲不断对这个世界产生疑问,人类死后是否还有生命?上帝是否真正存在?我们存在的意义究竟是什么?不断发问、不断怀疑是好的,因为这正是诱发我们思考和进步以及进入下一个阶段的体现。
  “亲爱的苏菲,我不希望你长大之后也会成为一个把这个世界视为理所当然的人”,幸好,在艾伯特的帮助下,苏菲学到了用哲学的思维去看待这个世界,永远敏感,永远好奇,试图顺着宇宙这只兔子的皮毛,一直爬到顶端,想要看看这只兔子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对于哲学发展来说,重要的是思考的方式,而不是思考的内容。因为没有绝对的对错,对和错只是我们立足历史长河中的某一个时间点,结合当时的环境,所做出的一个判断。这个判断也许在当时是对的,但是放在其他时间,却并不一定正确。在康德看来,时间和空间是属于人类的条件,而不是物质世界的属性,只是我们个人的感知罢了。于是,人类的感知不断变化,不断认识着自己与世界的关系,在思想启蒙和觉醒之中,寻找一种永恒的价值。在黑格尔看来,我们有时候拥有“正”的思想,紧接着又会有一个“反”的思想,直到有一个辨证论的中和思想出现,汲取正与反的长处,但究竟是对还是错,只有时间才知道。
  不同的哲学流派与历史同行,我们记住了为哲学献身的苏格拉底,我们记住了柏拉图的理想国,我们记住了百科全书般的亚里士多德,我们记住了伊壁鸠鲁所说的哲学药柜中的四味药草:神不足惧、死不足忧、祸苦易忍、福乐易求,我们记住了中世纪的“一千年的夜晚”与随之而来的文艺复兴,我们记住了现代西方哲学之父“我思故我在”的笛卡尔,他唯一确定的事情就是怀疑每一件事,我们记住了斯宾诺莎所说的“我们就在上帝之中”,后来,我们又认识了休姆、柏克莱、康德……理性主义与浪漫主义不断交锋,黑格尔的“世界精神”穿越時间,成为我们共同的财富。当然,在艺术、神学、哲学之中,我们也同样迎来了马克思、达尔文、弗洛伊德,我们学习了马克思主义思想,明白了物种起源,也体验着梦的解析。
  在萨特眼中,存在就是一个不断寻找自我、创造自我的过程,也就是在这样的过程中,苏菲逐渐发现,原来自己并不真正存在,却又切实存在着。在艾伯特的引导下,苏菲发现自己原来只是艾勃特少校写给女儿席德的一本哲学启蒙书《苏菲的世界》中的一个人物,她所经历的世界,原来只是人类的一个想法。在苏菲十五岁生日前夕,她发现自己的存在只是一场梦罢了。
  可故事的精彩之处在于,当我们发现自己只是被别人虚构出来的存在时,我们是否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呢?在艾伯特看来,即使我们只是别人的一个思想,但重要的是我们得知这件事后所作出的决断。艾伯特和苏菲决定反抗作者艾勃特,在艾勃特写完《苏菲的世界》这本书的刹那,从书中逃了出来,通过秘洞,来到了《苏菲的世界》与“现实世界”的夹缝中,在那里,他们能看到“现实世界”里的艾勃特与席德,也可以回到已经“完结”的《苏菲的世界》里,在那个夹缝里,他们遇到了更多从书中逃离的人物:小红帽,爱丽丝,福尔摩斯……
  在这个故事里,有《苏菲的世界》的苏菲和艾伯特所在的世界,有写《苏菲的世界》艾勃特与他的女儿席德所在的第二层世界,还有写《苏菲的世界》乔斯坦·贾德和看书的我们所在的第三层世界,这令我们开始思考,是否在这之外,还有第四层世界,而我们也只是那个世界的别人的一个想法罢了?这种类似“套娃”的思想让我们开始思考自己存在的意义,但这是好的,我思索,所以我存在。
其他文献
从小到大,我和茶可谓青梅竹马,十分有缘。  小时候,我是和爷爷奶奶住在一起的。记得每天早上,爷爷都会对我说:“孙女呀,帮爷爷泡杯红茶吧。”我听了就会瞪着大大的眼睛,跑进客厅,从柜子中拿出上面画着像青花瓷一样纹路的罐子,打开上面的扣锁,拿出一个茶包,再扣上锁,放回柜子。然后我拿着专用小水壶,踮起脚尖儿,轻轻地往保温杯里倒热水,再慢慢地放进茶包,盖上杯盖。稍等一会掀开茶杯盖,低头细嗅,阵阵茶香立即扑鼻
邻家的园子一片荒芜,短墙有几处倾圮。这户人家几年前搬走之后,这里便一直废弃着。一天,我从墙头上跳下来,从蒿杆中挤出来,扑打着飞舞的蚊虫,走进废园。曾经的土垅被各种恣意生长的草覆盖,草丛中开着许多小小的或黄或白的花朵。蜻蜓和蝴蝶成群结队地尽情栖飞,每一缕风都是从它们的翅间流淌过来的,带着淡淡的清芬。这样一个没有人烟的园子,得隐藏着多少惊喜和奇迹啊!  我踏着杂草,小心地躲开那些不避人的青蛙或者癞蛤蟆
俗话说:“一猪二熊三老虎”,野猪竟然排在第一名。这并不是说它的作战能力比狗熊、老虎还厲害,而是表达野猪生性好斗,难以驯服。野猪经常糟蹋庄稼,让农人的收成锐减,甚至颗粒无收。农人痛恨野猪,但又拿野猪没办法。赶走了野猪,它们还会回来。想抓野猪更是不易。它们不仅善于奔跑,而且极具危险性。如果用猎枪打野猪未中,它就会调转身子,带着两根可怕的獠牙,直冲过来发疯般地报复你。如果躲避不及,就会重伤在它的獠牙之下
“醒”,一个有温度的文字:山朗水润,万物苏醒;声声叮咛,爱的唤醒;点滴感悟,心灵觉醒;鉴往知来,值得我们警醒……醒来,是一种姿态,是一种对过往的反思,是一种成长。  请以“醒来”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文章。  眉山有一书生,长袍折扇,文思俊逸,许是名中有一“车”字,苏轼这一生都在轮回兜转,这才完成了一次又一次的觉醒。  第一次醒悟——“豪”。半分豪情半分豪胆,他于朝庭上刚正善谏,黑暗腐朽的
纵观近年的语文中考说明和中考试卷,古诗鉴赏的考查内容并未发生明显变化,主要包括常识记忆、诗意理解、形象感知、技巧分析、语言品味等。⑴常识记忆:识记一些涉及作者、朝代、作品体裁和文化常识等内容。⑵诗意理解:包括诗词字词句的理解、内容的归纳概括、哲理的分析、作品的思想感情等。⑶形象感知:通过形象思维,借助联想和想象,感知诗词中的景物、形象,体会作品的意境、情境,领悟作者的情感。⑷语言品味:主要包括词语
心灵本没有色彩,是生命的渲染,给了它缤纷;生命本没有颜色,是心灵的熏陶,给了它色彩。  天以蓝,地以黄,山以青,水以绿,虎以猛,那么,我的本色又是什么样的呢?  我想我应该是白色的吧。因为正处学生时代的我,心灵是纯洁的,而白色恰恰象征着纯洁。我们的本色如雪花,似白玉;我们的心就像它们一般冰清玉洁,玲珑剔透,是人生中最美好、最纯洁、最意气风发的时期。这时候,我们不追求利益,而是一心向着自己的目标前进
人总是有梦想的,只要不断地坚持,不浮躁,不贪图奢侈,不断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时间久了,自然滴水成流,慢慢形成一片水潭,讓自己的人生焕发真正的意义。  ——位光明  为了实现梦想,你是否愿意苦苦地坚持18年,即使是收破烂,住在15平的简陋房子里?在浙江绍兴,有这样一位“陋室画家”,他叫位光明,今年已经48岁,在浙江绍兴打拼了十多年。位光明出身农民家庭,上小学时,有一天,语文老师拿来一本杂志,他一眼就
月夜,繁星开始浅吟低唱,一轮明月高挂空中,淡淡的光像轻薄的光束,飘飘洒洒。我站在成都的街角,望向雨后的成都陷入沉思。  城市的灯红酒绿让成都多了些大城市的风味。穿梭在熙熙攘攘的人群里,目睹着属于这个风华城市的一切。急匆匆的车辆,急匆匆的行人,披着昏黄的灯光在马路上出现又消失。一家家冒着热气的包子铺,一家家打着小灯的三轮车,不论是名吃还是快餐,面前的食客都排起了长龙,等待着他们的美食。雨后的小水珠滴
坚 强  1942年,心理学家弗兰克尔被关进了奥斯维辛集中营。在里边,许多人包括那些乐观的人都崩溃得不成人样了,而弗兰克却强迫自己不断回忆过去的幸福生活,把年轻时和恋人相处的美好时光、绿草如茵的校园风景、美妙动听的音乐会活生生地插入铁窗、囚衣和饥饿之中。为了配合时空倒置,他还想找东西刮胡子。没搞到刀片,便用玻璃刮。获得自由时,他年轻的容貌和举止惊呆了亲友。  他其实也没有什么特殊才能,只不过是罕见
当夏天悄然溜过,初秋的风还没来得及吹黄一片银杏、染红一座山头,秋天,就这样毫无准备地被塞了一手换岗证。  天气微微转凉了。火红的太阳被那一丝丝温柔的凉风吹拂着,渐渐消了火气,变得金灿灿的。天地间忽然冒出的这股凉气叫人有些猝不及防,只得披上了薄外套,由着秋风去胡闹。遇上时晴时凉的天,也只能自认倒霉,笑骂一句“秋风淘气”,便也作罢了。  那秋天的雨,可是最缠绵不过的了。一丝丝,一缕缕,轻盈地落入你的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