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兴佛教的传播现状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ww1234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我们江南之有佛法,乃是自三国孙吴始。虽然嘉兴佛教历史悠久,但是很少有专门针对嘉兴佛教传播现状的研究。寺庙建筑是佛教文化的重要载体,香海禅寺的建筑极具特色。香海禅寺广为人知的当属禅修文化,为此还设置专门的禅修班,希望能在物欲横流的现实中,开辟一条静心养性的乡间小道。
  关键词:嘉兴佛教;香海禅寺;建筑特点;禅修文化
  作者简介:王银沙,女,嘉兴学院大学本科在读;刘茜,嘉兴学院教授。
  [中图分类号]:B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9--02
  一、香海禅寺概况
  (一)位置及建造时间
  香海禅寺本名富善寺,坐落于“全国最大的羊毛衫集散产地”——濮院小镇,至今已经有700多年的历史了。
  (二)僧源构成
  该院的住持是贤宗法师,福建福安人,2004年受邀住持香海禅寺。其他的法师僧人绝大多数为外地人,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首先,“出家”意味着要剃度为僧,放下尘世间的一切纷扰,最好寻一个安静修行的地方;其次,出家远离家乡也是为了避嫌。在就近的寺庙出家,难免会受到附近邻里的议论,这无论是对僧人还是僧人的家庭都会产生不好的影响。究其根本原因还是世人对出家为僧这一行为存在着一定的偏见。
  (三)香海禅寺目前是浙江佛学院的重点招生寺院
  浙江佛学院*香海禅修院于2015年经过浙江省民宗局及浙江省佛协会的正式批准,招收年龄在18-40岁的男信徒。寺庙专门设置禅修师资班,学时两年,培养从事禅修、教学、弘法、管理的专业人才。
  二、香海禅寺的建筑特色
  (一)历史状况
  香海禅寺原名福善寺,始建于元朝,至今已有七百多年的历史。在几百年的历史长河中,香海禅寺历经沧桑,几经荒废。香海禅寺在咸丰十年,遭遇了庚申战乱,整个寺庙都被烧毁。我们现在看到的寺庙是改革开放以后在濮院人民和政府的支持下,选址重建的香海禅寺。从一些史料中,我们还可以依稀描绘出古时的香海禅寺。据史料记载:“元.濮监舍宅建寺,基二十八亩”,素有“钟声传千里”之说。除了史料,还有不少名人墨客曾为它吟诗作画,濮院著名诗人沈涛在他的书中写道“香海华严法界瞻,霜林秋色四围添,毗罗阁上登高去,红树青山一塔尖。”从这些词句中足以窥见当时香海禅寺的雄姿。
  (二)寺庙的布局和结构
  古时的香海禅寺的布局和结构可以从历代镇志中了解,“寺之南,临河筑有头山门,沿石径入内,便是横跨南北桥的香花桥,桥下溪流清澈,环绕全寺,是为四隅龙潭,草木葳蕤,右为韦天殿。过了香花桥,是二山门,依次是天王殿、大雄宝殿。殿前东西为钟鼓楼,殿后为千佛阁、大悲阁。”新建的香海禅寺采用以主体建筑为中心向外辐射的格局,以万佛殿为中心其他的建筑依次点缀衬托着万佛殿。万佛殿的左右两侧分别是居士楼和客寮,再往前是财神殿和观音殿。寺庙和建筑的外墙一律采用土黄色,体现寺庙的庄严和神圣不可侵犯。整个寺庙的建筑之间点缀着山水景色。寺庙布局整体上比较空旷,佛教建筑大都集礼佛、讲道、修行多功能于一体,因此大都具有大型化与多层化的特点。香海禅寺在殿堂规划上有集中的倾向,将所有功能压缩到寺庙中,停车场、图书馆、客寮、会客室、培训中心等一应俱全。香海禅寺现在已经不仅仅是参拜神灵的地方,更多的是接受游客参观和传布佛学。
  (三)建筑空间
  佛教建筑空间这个容器是佛教的重要载体之一。它不仅是宗教建筑,而且还作为宗教活动的场所,所以有其特有的宗教象征。它的外表和装饰不仅要符合一定的思想内涵,还要具有审美价值。香海禅寺除了要体现佛教思想之外,还要与周边的自然环境交相辉映。香海禅寺的外部空间主要是水域、植被和广场。
  1.水域
  寺庙一般都与水密切相关,要么就是人工水域,比如放生池、许愿池,要么在选址的时候会选择靠近湖泊、河流。古时的香海禅寺溪流环绕,四周龙潭。新建的寺庙依旧与水相伴,寺内汉白玉的小石桥横架在放生池上,除此之外,寺庙内还有一些小型的水域。寺庙门口有一个人工湖,湖面腾起数米高的喷泉,意境悠然。从高空俯瞰,整个寺庙被一条小溪层层包围。
  2.广场
  广场是整个寺庙最空旷的地方,香海禅寺的广场位于山门殿和万雄殿之间,三者处于同一轴线。其他的建筑物分布在轴线的两边。寺庙的广场不单单是物质空间,它与周围其他的建筑和景色相互作用,形式上方正几何感强烈,对于整个寺庙来说起到了一个定型的作用。广场的大小往往会影响整个寺庙的观感。香海禅寺的广场的四周还放置着一些佛像,由佛领路带你走向万雄殿,庄严而肃穆。
  3.植被
  园林艺术是我国的古典艺术,佛教传入中国以后,与园林艺术完美结合。寺庙的庄严肃穆与园林的清秀融合在一起,展现了不同的韵味,使寺庙不再是单纯的崇拜神灵的地方,还成为了休闲观赏的旅游胜地。寺庙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组成部分,植物种类繁多是香海禅寺景观的一大特色。寺庙内种植了满塘的荷花,传说释伽牟尼出生时“下地能走,周行七步,步步生莲”,因此莲花也就成了佛教的圣花。为了祈求寺庙香火不断,寺庙内还种植了40多株树龄已有80至300年的银杏树以及大批的香樟。在佛教的经典中,用各种香花来比喻圣者的五分法身。因此万雄殿的后面种满了香花香草。除了以上这些,寺庙里还种了一些彰显个人人格魅力的植物,比如竹子、梅花、松柏等。
  三、香海禅寺的禅修文化——儒释道三位一体
  香海禅修院于2007年开办,本着“十方来,十方去,共成十方事,万人施,万人用,同结万人缘”的美好心愿在当今社会打造了独具特色的禅修文化。
  香海禅寺的禅修班涉及范围广,内容丰富,主讲法师来源广。禅修班的种类极为丰富,有临终关怀课程、国学养生班、禅三班、中华传统文化经典诵读、古琴研修班、生命关怀班、农禅与互联网等一系列课程。开设的这些禅修班各具特色,其中禅商班是寺院重点建设的课程,将经商之道与禅修文化相互结合,帮助企业家用佛教智慧经营企业、经营人生。在上述列举的禅修班课程中,我们不难发现香海禅寺禅修文化的一个鲜明特点——传播佛教文化、儒家文化、道家文化等中國传统文化。比如生命关怀班、传统文化师资培训班等都体现出儒家文化“从师之道”的影子;道教的精髓之一“养生”也在国学养生班等禅修班中有所体现,其他如文化经典阅读、古琴研修班、禅舞班、禅茶班,也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香海禅寺禅修班以弘扬佛教文化为主,辅之以儒家文化和道家文化。
  不同的禅修班开课的内容也不同,让人感悟的生命真理也不同。但总的来说,禅修其实就是让我们快速恢复到最初的饱满、轻松状态,禅修是我们每个人都需要的一种生活方式。在现下这个快节奏的速食时代,大家都习惯了一直忙碌。禅修作为一种调节身心的方法,即一个人坐下来之后,把胡思乱想、纷繁芜杂的妄念以及不良情绪都抛之脑后,使自身平静下来。
  四、结语
  在嘉兴的其他寺庙,如觉海寺,血印禅寺都只是通过法事活动(祈福、超度等法事)来弘扬佛教文化时,香海禅寺已经捷足先登走上一条创新发展弘扬佛教文化的大路。香海禅寺不仅把儒家文化以及道教文化融入到佛教文化的传播中,同时还弘扬了其他多方面的中国传统的经典文化,充分地将中华文化的三大主要思想精髓“儒释道”相结合,更在“浙江佛学院”的招生上积极创新,为嘉兴佛教的传播发展开辟一番欣欣向荣的景象。
  参考文献:
  [1]之农.江南名刹:香海寺.桐乡市民间文艺家协会,2014:P16-17.
  [2]邵志伟.现代佛教建筑社会化发展趋势分析——以五台山禅寺为例.中外建筑,2015(5):P118-121.
  [3]任庆国.佛教建筑空间的情感特征探讨..建筑与文化,2011(11):P124-125.
  [4]徐安蕾.从佛教建筑比较杭州西溪地区溪南溪北的人文景观差异——以法华寺、茭芦庵为 例.建筑与文化,2015(9):P169-171.
  [5]哈迎飞.“五四”作家与佛教文化.上海:三联书店上海分店,2002:P316.
  [6]仇莉.中国佛教寺庙园林植物景观特色.北京林业大学学报,2010(1):P76-81.
其他文献
我的莲花居每天都会有来自各地的朋友来光顾,有的是来请新宝贝的,有的是跟我切磋文玩经验的,还有些是来秀玩物宝贝的。我在文玩的路上走过了十年,文玩圈里的各色朋友我也算是见了很多,他们身上拥有着不同的文玩素质、文玩经验和文玩特色。在这里我把他们总结为四种“家”,用什么来加以区分呢?就用这“文玩”二字来分。有文无玩,叫洒家;有玩无文,叫玩家;文玩兼备,叫杂家;文玩俱无,叫俗家。今天,我就这文玩圈里的几种“
摘 要:村上春树和金英夏是目前日本和韩国的畅销作家。他们运用多种后现代主义艺术技巧,深刻揭示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生存现状及其意义,引起读者的共鸣。本篇论文以后現代主义叙事手法为中心,探讨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有熨斗的风景》和金英夏的短篇小说《风吹来》。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村上春树;金英夏;叙事手法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
摘 要:进行文化变迁研究也是对于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生存问题的探究,即传统的民族文化受现代文化的改良或重新建构新文化进行的一次深刻思考。本地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掘,反而被旅游经济所弱化。因旅游景区也影响了周边景区的文化变迁,以玉瓦寺的“莫朗节”为例,在研究文化变迁中,呼吁当地藏民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有意识地去传承和保护其本土文化。  关键词:文化变迁;莫朗节;旅游经济;金刚舞  作者简介:白玛
世间往往能治玉者不通书法,而擅书者则不能雕琢,任氏则长于琢玉而同时又是一位优秀的篆刻家,所以能将拙书刻得完全不走样而充满意味。  有的人抬杠,说你们收藏老东西,什么高古的玉器啊,什么明代清代的赏石啊,石头不都是老的嘛,都是几亿年几十亿年前的东西。话说得没错,还有白玉、翡翠、玛瑙、琥珀等等,它们都是漫长时光造就的矿物和有机物的化石,哪有什么新老之分呢?一概都是老的嘛!  其实不然。我们所说的老,是指
摘 要:在本论文中,将鲁迅在1903年至1935年为止所写的部分书信和文章,以及周作人自己所翻译的作品中所写的序文以及论文为研究对象,分析二人对严复所提倡的“信”的翻译理论的观点。详细分析二人对翻译直译的观点的异同。  关键词:鲁迅;周作人;翻译理论;直译  作者简介:古晶(1993-),女,汉族,江西吉安人,江西师范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  [中图分类号]:
摘 要:范小青通过一个自幼患有脑瘫,头脑不清楚的人—万泉和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后窑大队历史的变迁,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有着浓重的乡村传统生活伦理的小社会。万泉和能够在赤脚医生的位置上几十年,表面上看是村民的愚昧的信任,实际上是背后隐藏的乡村传统生活伦理的作用。  关键词:万泉和;乡村;传统;生活伦理;后窑大队  作者简介:裴剑平(1992.3-),女,汉族,河北衡水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文
摘 要:本文以文学伦理學批评为理论基础,旨在研究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灶神之妻》的生存伦理冲突。该作品中女性生存伦理冲突最为典型,一是雯妮母亲婚姻自主与婚姻包办的生存伦理冲突,二是雯妮自我意识觉醒与“三从四德”的冲突。以此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并挖掘其生存伦理冲突的根源,以期为谭恩美及其作品研究提供启迪,引发对现代女性生存伦理冲突的反思。  关键词:文学伦理学批评;《灶神之妻》;生存伦理冲突  作者简
摘 要:制度与文学的关系是我们古代文学研究不可避免的话题。要想研究一个文本必须先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因为这样便于我们从根源抓住作者的意图。而这个所谓的时代背景我认为它就是当时政治经济等社会制度的缩影,或者说影射。制度对文学的影响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会顺从制度的发展,但是当制度不再具有普遍的公正性,即它成为了维护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而牺牲了人民大众的合法利益时,文学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反
摘 要:作为台湾文学发展过程中的特殊现象,描写20世纪六七十年代大陆“铁幕”生活的“文革作品”,从港台而“风靡”海外文坛。曾投奔中国大陆的台湾作家陈若曦,作为“文革”的亲历者,其以短篇小说《尹县长》起笔;既以此成为中国大陆“伤痕文学”的滥觞,又得以重返台湾文坛。本文拟以短篇小说《尹县长》为中心,探讨《尹县长》的艺术创作特色;继而在文学场域内对《尹县长》在70年代的接受、流通和价值作细致的分析,试考
摘 要:在中国古典文学中,作家们喜欢并欣赏梨花,歌咏梨花的作品也很多。中国人认为梨花是美的象征,用来比喻美人,歌颂其洁白。也用“梨花”表示惜春之情。在日本古典文学中,正如清少纳言所讲,日本人认为梨花扫兴,甚至用来形容丑女人的脸。但是,清少纳言阅读白居易的《长恨歌》之后,改变了以往的即成认识,认为梨花很好,是别的花木所不能比拟的。这表明通过引进外来文化,在吸收消化的过程中获得了美的新发现。在汉语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