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制度与文学的关系

来源 :青年文学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cky5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制度与文学的关系是我们古代文学研究不可避免的话题。要想研究一个文本必须先了解其所处的时代背景,因为这样便于我们从根源抓住作者的意图。而这个所谓的时代背景我认为它就是当时政治经济等社会制度的缩影,或者说影射。制度对文学的影响具有正反两个方面的。文学在一定程度上会顺从制度的发展,但是当制度不再具有普遍的公正性,即它成为了维护上层统治阶级的利益而牺牲了人民大众的合法利益时,文学就会表现出强烈的反制度意识。我认为吴敬梓的《儒林外史》就是这其中的佼佼者。
  关键词:吴敬梓;儒林外史
  作者简介:宋芸蔓(1992-),女,汉,辽宁省丹东东港市人,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24-0-01
  吴敬梓,清代滁州全椒(今安徽省全椒县)人,生于康熙四十年乾隆十九年病逝于揚州。他出身于名门望族,曾祖、祖父两代人间,他们一家“科第仕宦多显著”(程晋芳《文木先生传》)这也是吴敬梓在《移家赋》中所羡称的“五十年中,家门鼎盛”,其父吴霖起也是康熙年间的拔贡。而生于书香门第的吴敬梓小时候也是聪颖好学,才识过人,但是由于父亲病逝,吴敬梓又过着“千金一掷买醉酣”的纸醉金迷的浪子生活,所以很快家产挥霍殆尽,再加上科举失利以及羁旅南京,为他写下《儒林外史》打下坚实的基础。
  《儒林外史》是我国小说史上继《金瓶梅》之后,完成了从传奇性到现实性的过渡的一本惊世之作,描写的对象更贴近现实人生:普通人的喜怒哀乐表现得更为真实,人物性格不再单一的类型化,逃脱了类型化描写的窠臼,人物性格由单一到复杂。作者描写的人物性格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他善于挖掘人物由善到恶的根源,即畸形的科举制度对人的残害。
  我认为,要更好地了解《儒林外史》,我们势必要摒弃我们一些理所当然的结论:科举制度是对文人士子的摧残。诚然科举制度是我国古代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加强中央集权,避免世家大族“树大根深”,加强自己对朝廷的掌控力而设立的。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上位者需要有自己的“智囊团”,在朝堂上形成忠于自己的势力,所以科举制度应运而生。基于这种考量,我们需要明确的是,科举制度在最初设立的时候它确实起到了一定的作用,毕竟它的初衷可以算得上是“选贤举能”,不可否认它确实让寒门士子能够“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从而像“鲤鱼跃龙门”一样实现质的飞跃。而当到了明清时期,科举制度逐渐演变成近乎泯灭人性的残酷机制。它除了是统治者加强中央集权的利器,还是读书人求得荣华富贵的捷径。明清时期,社会阶级矛盾更为尖锐,“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两级差距达到顶峰,处于社会最底层的人们,迫切的抓住科举这一救命稻草,渴望摆脱生存的困境。所以在《儒林外史》我们很容易看到一个个家庭因为科举而支离破碎,一个个现货的生命因为科举而逐渐凋零。这个时期形成一种考科举的狂热现象,贫苦的下层人民举家之力、倾家荡产也要走科举的道路,实际上这已经是一种病态的心理了,但是也淋漓尽致地向我们展现了社会的黑暗,下层人民已经无路可走,上层的大厦也即将崩塌。书中的描写只是当时社会的冰山一角,但也足以振聋发聩。比如匡超人,比如范进。但是它字里行间所展示的并不全是消极的东西,还有一些积极的,准确地说还有让作者能够对这个社会存有期待的一些点。因为在作者笔下的理想人物身上,仍然存在着坚守自己的节操而摒弃功名富贵却活的恣意潇洒的人。我认为它是以科举制度为引,猛烈的批判当时社会的病态与畸形以及在这种环境下麻木的活着的人不人,鬼不鬼,以及颂扬在这光怪陆离的世界即将消失殆尽的真挚的感情。作者的高明之处就在于书中并没有歇斯底里绝望的状态,而是在夹缝中仍有一丝光明。作者在无情的鞭挞丑恶事物的同时,又热情地歌颂正面人物,使行文跌宕起伏,这种延宕的内在逻辑让我们在嬉笑怒骂中体会人间百味。
  《儒林外史》主要描述的是科举制度下扭曲的社会和人生,仅以匡超人进行具体分析。在极度扭曲的社会中,癫狂的追求功名利禄,人性也发生了蜕变。在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作者用五篇的篇幅描写了匡超人如何从一个忠厚孝顺的青年堕落成无耻的势利小人,他的人生随着这种变化又会发生什么?匡超人出身寒微,但是却有着质朴的情感,流落他乡的时候,惦记着生病的父亲:“我为人子的,不能回去侍奉,禽兽也不如。”这样一个有着如此孝心的青年竟然一步步步入堕落的深渊。在其中,我们可以总结道,在他堕入炼狱的过程中,他的人性与心灵受到了三次腐蚀。而这三次的腐蚀是从他意识到科举考试开始的。首先,受马二先的影响,把科举视为人生的唯一出路;其次,考上秀才后,与一些自诩“名士”的扭曲人格的人厮混,追名逐利;然后受到衙吏潘三的教唆,做起流氓恶棍。这三次腐蚀,让他彻底抛弃礼义廉耻,泯灭人性。他吹牛撒谎,停妻再娶,卖友求荣,变成衣冠禽兽。在匡超人蜕变的过程中我们会发现一个很讽刺事情,当他侍奉久病的父亲,敬奉兄嫂,展现出人性的淳朴善良时,他只是一个靠卖豆腐而勉强果腹的穷苦大众;当他开始追名逐利,做起流氓恶棍时,却拥有了与之前截然不同的荣华富贵,“高兴长安道”,摇身一变成为所谓的上流名士。作者从人性变化从而境遇不同入手,鞭辟入里,深刻的讽刺了这个社会不给好人活路,只有人性泯灭的人才能在这里得到施展。极度颠倒的社会让匡超人由活生生的人变成受魔鬼支配的躯壳。在作者的笔下,这一类人已经不能算是一个完整的人,而是一个物化了的人,甚至于异化的人。
  总的来说,吴敬梓的《儒林外史》是我国小说史上不可超越的讽刺之作,且具有跨时代意义。
其他文献
我想,你将会是一个有心人。看到世界的蓝天上,一只洁白的鸽,正飞来。  ——题记  (一)看见  我一直觉得我是一个幸福的人。抬头望见澄澈的蓝天,脚下踏着轻快的步伐,嘴边哼着愉快的歌,心里想着的是《雪窗帘》里格里格海的细雨黄昏,掏出绣着大朵杜鹃的桃红色小包,买一小瓶冰红茶畅快的享受着。简简单单,不芜杂。  这种幸福感是一直存在的,但是总觉得自己这幸福来得有些吝啬。这吝啬感随着时间的匆匆而逐渐加重。 
摘 要:梁衡的散文既具有传统散文的审美性质,又在此基础上“突破”,具有审智的特征。这体现在《我看舞蹈的美》一文中,就是从感性转向智性,从不自觉转向自觉的过程。  关键词:散文;审美;审智;我看舞蹈的美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2-0-01  引言:  《我看舞蹈的美》就是梁衡的一次实验。作品在坚持散文审美特性的基础上,成功“
摘 要:评书艺术作为一门古老的民间口头表演艺术,在其发展的过程中,经历了从传统审美场域到虚拟审美场域的转换,“传受”关系的虚拟化转换消解了评书艺术的内在生命力,继而使得评书艺术的发展和良性传播陷入困境。本文以评书艺术传播文本为例,从符号学的角度解读评书艺术的审美场域,剖析评书艺术虚拟审美场域的内在特征,从而进一步阐释“回归书场”的必要性和紧迫性。  关键词:审美场域;符号;评书艺术;媒介生态  作
我的莲花居每天都会有来自各地的朋友来光顾,有的是来请新宝贝的,有的是跟我切磋文玩经验的,还有些是来秀玩物宝贝的。我在文玩的路上走过了十年,文玩圈里的各色朋友我也算是见了很多,他们身上拥有着不同的文玩素质、文玩经验和文玩特色。在这里我把他们总结为四种“家”,用什么来加以区分呢?就用这“文玩”二字来分。有文无玩,叫洒家;有玩无文,叫玩家;文玩兼备,叫杂家;文玩俱无,叫俗家。今天,我就这文玩圈里的几种“
摘 要:村上春树和金英夏是目前日本和韩国的畅销作家。他们运用多种后现代主义艺术技巧,深刻揭示现代人,尤其是年轻人的生存现状及其意义,引起读者的共鸣。本篇论文以后現代主义叙事手法为中心,探讨村上春树的短篇小说《有熨斗的风景》和金英夏的短篇小说《风吹来》。  关键词:后现代主义;村上春树;金英夏;叙事手法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
摘 要:进行文化变迁研究也是对于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生存问题的探究,即传统的民族文化受现代文化的改良或重新建构新文化进行的一次深刻思考。本地的传统文化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掘,反而被旅游经济所弱化。因旅游景区也影响了周边景区的文化变迁,以玉瓦寺的“莫朗节”为例,在研究文化变迁中,呼吁当地藏民重视自己的民族文化,有意识地去传承和保护其本土文化。  关键词:文化变迁;莫朗节;旅游经济;金刚舞  作者简介:白玛
世间往往能治玉者不通书法,而擅书者则不能雕琢,任氏则长于琢玉而同时又是一位优秀的篆刻家,所以能将拙书刻得完全不走样而充满意味。  有的人抬杠,说你们收藏老东西,什么高古的玉器啊,什么明代清代的赏石啊,石头不都是老的嘛,都是几亿年几十亿年前的东西。话说得没错,还有白玉、翡翠、玛瑙、琥珀等等,它们都是漫长时光造就的矿物和有机物的化石,哪有什么新老之分呢?一概都是老的嘛!  其实不然。我们所说的老,是指
摘 要:在本论文中,将鲁迅在1903年至1935年为止所写的部分书信和文章,以及周作人自己所翻译的作品中所写的序文以及论文为研究对象,分析二人对严复所提倡的“信”的翻译理论的观点。详细分析二人对翻译直译的观点的异同。  关键词:鲁迅;周作人;翻译理论;直译  作者简介:古晶(1993-),女,汉族,江西吉安人,江西师范大学日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研究方向:日语翻译理论与实践方向。  [中图分类号]:
摘 要:范小青通过一个自幼患有脑瘫,头脑不清楚的人—万泉和的视角向我们展示了后窑大队历史的变迁,向我们展现了一个有着浓重的乡村传统生活伦理的小社会。万泉和能够在赤脚医生的位置上几十年,表面上看是村民的愚昧的信任,实际上是背后隐藏的乡村传统生活伦理的作用。  关键词:万泉和;乡村;传统;生活伦理;后窑大队  作者简介:裴剑平(1992.3-),女,汉族,河北衡水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河北大学文
摘 要:本文以文学伦理學批评为理论基础,旨在研究美国华裔女作家谭恩美《灶神之妻》的生存伦理冲突。该作品中女性生存伦理冲突最为典型,一是雯妮母亲婚姻自主与婚姻包办的生存伦理冲突,二是雯妮自我意识觉醒与“三从四德”的冲突。以此为例进行具体分析,并挖掘其生存伦理冲突的根源,以期为谭恩美及其作品研究提供启迪,引发对现代女性生存伦理冲突的反思。  关键词:文学伦理学批评;《灶神之妻》;生存伦理冲突  作者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