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教学中的情感“井喷”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kelau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们把课堂上最精彩的高潮部分比作“井喷”,是学生情感在一定激发状态下,学生出现亢奋感时师生的一种共鸣效应。课堂上有了“井喷”,教学就具有了情感性。高密度的教学内容,生动的表达方式,群情激动的教学氛围,无一不叩击学生的心弦,让情感与思想共舞。“井喷”一刻具有凝聚力,可使学生的注意力提高,课堂有了深度、有了波澜。如何营造“井喷”一刻呢?初中生在一堂课40分钟内,前20~25分钟是注意的最佳时间,教师便可在这段最佳时间内全方位、多功能、多手段地调动学生的神经中枢,积蓄学生的情感,使之处于“引而不发”的待发状态。到了适当的阶段引发学生的情感,利用合适的最佳刺激,不时改变教学方法,利用“井喷”之余熟,导出“小高潮”的出现。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有波澜起伏、张弛得当的讲解,使整个教学过程跌宕有致,螺旋式上升,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意识,打破课堂沉闷的局面。
  一、琅琅书声迎来“井喷”一刻
  朗读是一种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也仍是今天不可或缺的重要的教学活动。阅读教学以朗读为切入点,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兴趣,达到深入理解课文的境地。语文教学中,对于语言精美、感情强烈、内容丰富的课文或文段,可通过朗读激发学生的情感,感染学生,使学生得到共鸣。通过教范读、听录音、学生跟读,强调重点词语,体会情感,让学生在听和读时注意轻重音、停顿等;并在朗读时充分运用朗读技巧,使学生准确体味课文中所表露、包含的深刻思想、情感,让学生变无声语言为有声语言,心灵受到震撼、感染,得到强烈的情感体验。
  《安塞腰鼓》语言优美、激情四溢,在教学这篇课文时,在学生对课文内容熟悉的基础上,大声地自由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作者流露出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设计朗读,男女混合读、小组读、小组读、个人读、全班读,随着激情的朗读,学生进入文中角色,领悟了安塞腰鼓的磅礴气势、宏伟壮阔的场面,创设了具体、生动、令人痴迷的情境。学生可感可思、可闻可见,沉浸在无边的美的遐想之中。还可以通过进行表情诵读形成阅读高潮,表情诵读式高潮是一种情感浓郁的演读活动,在学生已经初步理解内容或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之后,通过入情、入境、入味的朗读,把作者的思想感情传达出来。准确的、别出心裁的表情诵读,可以把听者带进课文的情感氛围之中,迎来诵读课文的高潮。
  二、纵情想象形成“井喷”一刻
  纵情想象,就是利用联想和想象的教学手段,借助学生的思想火花、灵感顿悟、妙思玄想等创设富有幻想色调的教学情境。陆机在《文赋》中说借助想象可以“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笼天地于形内,挫万物于笔端”。组成新形象的材料永远来源于客观现实,一个盲人永远不会想象黄山如云似雾、魂牵梦绕的景象,一个聋人永远不能体会清脆悦耳、余音绕梁的音乐。教学不是静止的,不应仅仅拘泥课文本身,要对课文进行开掘和发挥,这就需要运用想象对课堂进行润色与加工,从而美化课堂。
  课文中某些内容可引导学生联想、想象,学生很感兴趣。比如教学《卖炭翁》时,教师让学生用形象生动的语言描述卖炭翁被抢之后是一副什么样子?他回家如何面对缺食、嗷嗷待哺的妻儿。记得课堂上有学生说:他两眼含泪,眼巴巴地望着被抢的炭车,风吹起他淡薄而破烂的衣衫。他双手抱头,蹲在地上,呜呜地痛哭。再如教学《丑小鸭》时,可以启发学生想象,丑小鸭变化天鹅后过去欺负它的鸡鸭会怎样?丑小鸭会不会骄傲了。教学《斑羚飞渡》时,让学生设想飞渡前,老斑羚和小斑羚有怎样的对白等。雨果说:“想象是人类思维中最美丽的花朵。”语文教材充盈想象,但想象力并非全然是“天生的”,它需要有意识地培养训练。通过想象既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又使课堂形成了“并喷”一刻,可谓一箭双雕。
  三、巧用媒体助推“井喷”一刻
  李吉林老师曾说:“情感是语文教育的渠道,灵魂、根。而教材——学生之间情感交流的桥梁便是教师的情感,老师要用自己的真情拨动学生心灵的琴弦,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苗……”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创设浓郁的情境,辅以图画、音乐等形式,使学生较快地感受作品形象,进入作品描绘的情景,达到人、文、境合一。如教九年级的《雷电颂》这段长篇独白时,教师播放金乃千的录音朗诵,就能够收到一种不可言喻的效应:火一般炽热的情感,诗一般美丽的语言,雷霆万钧的气势,很快便掀起师生的情潮,屈原那正义凛然的形象就活生生地屹立在师生面前。在这样浓烈的情感氛围中,学生情不自禁地跟着录音高亢激昂地诵读:“鼓动吧,风!咆哮吧,雷!闪耀吧,电!”学生沉醉于时而深沉舒缓,时而澎湃激越,时而乐观明朗的戏剧道白声中,被点燃的爱国情感就如同火焰一般不可遏制地喷发升腾。
  四、盎趣味掀开“井喷”一刻
  中学生大多好奇、爱动、求乐,过于沉闷、无趣的课堂,显然是不受欢迎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注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心理特征,多一点盎然的趣味,努力使课堂舒心快乐,引人入胜。俗话说,笑一笑,记得牢,课堂教学因趣而溢出笑声、掌声,因趣而充满灵动、活力。当然,课堂造趣要把握分寸,讲求适度,寓教于乐,切不可低俗、无聊、有失健康的情趣。在课堂上让学生扮演课文中的人,通过表演,培养学生的组织能力和表达能力;通过表演,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满足学生爱玩、好动的心理需求。在欢快、活跃、情绪高涨的氛围中,积极动脑、动手、动口,使课堂气氛生机勃勃,掀起课堂教学的高潮。如教学《孙权劝学》,就可以让学生分角色表演内容。通过各种各样的表演活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增强了,思维马上活跃,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当然,课文内容不同,教学要求相异,“井喷”一刻的营造方法当然有所变化,既可从课文的悬念、情感、线索、对比、想象、人物、情景、写法、意义等角度启发并创设,又可灵活运用角色塑造、情景再现、议论阐述、设问激疑、引入例证甚至息维延展等方法引导和推动“井喷”的出现,这样师生才能获得教学上的高峰体验。
其他文献
《语文课程标准》的颁布和实施,给老师提出了在教学中“激发想象力和创造潜能”的总目标,并要求教师把它作为主导思想贯穿到教学内容及方式方法中。那么,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呢?笔者认为,如下几点是必须要做到的。  一、融洽师生关系  初中语文教师倘若在教学时表情呆板、不苟言笑,那么教室的课堂氛围必然趋于紧张、沉闷,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想法,创造性思维也无从培养,当然更谈不上创新了。因此,教师的教学态度
文言文教学一直是中学语文教学的难点,在现今的中学语文教学中,文言文占的比重越来越大,最后成为教学的重点。传统的文言文教学,侧重在“讲”字上下工夫,一般采用“串讲法”,即教师逐字逐词细解释之后,再疏通句子,逐句意思弄懂之后,再概括段意,把各段意思概括起来,讲通之后再概括主题思想,最后讲解写作技巧。在讲授知识时,教师不厌其详、不厌其细,但效果并不理想,往往教师教得迷惘,学生学得糊涂,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