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燥综合症:别让母亲“干着急”

来源 :心理与健康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ao2523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燥综合症与心理有什么关系?很多不明就里的人可能会被问得一头雾水,觉得两者压根没有联系。但是在我的临床实践中,因心理因素导致干燥综合症的患者并不鲜见。
  干燥综合症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的疾病,临床上以眼干、口干较为常见。记得我有一位55岁左右的女患者姚女士(化名),因为眼干口干,心情烦躁,睡不着觉而前来就诊。在此之前,她已经辗转了多家医院就诊过很多次,已经被确诊为干燥综合症,很多医生给她开了养阴、清热这种常规治疗药物,但她吃了几百服药,持续了两三年,效果不明显。在我的门诊,她先治疗了一个多月,眼干口干的症状就开始好转,又坚持治疗了两三个月,病情就完全康复了。
  听起来很神奇是吗?是我给她用了什么“灵丹妙药”吗?其实没有什么特别的,不过是些行气活血的药物而已。那治疗的突破点在哪里呢?因为我抓住了她的“心结”。
  原来,这位姚女士是一位很传统、很善良的母亲。她因担心孩子的婚姻问题,对孩子的所作所为和一些观点不能接受,压在心里头,又不好说,时间长了,就产生了身体不舒服的反应。再细问下去,她告诉我,她主要是跟儿子生气。儿子和儿媳妇小两口结婚了,本来日子过得好好的,但没多久儿子又有了别的想法—和另外一个女孩有了婚外情。在她这个当妈的看来,自己的儿媳妇还是不错的,现在小两口闹离婚,她觉得儿子是在瞎折腾。
  我很能理解姚女士的想法。对于父母这一辈人来说,他们把婚事看得非常重,不主张轻易离婚,一是操办婚事是一项大工程,另外还有面子问题,在他们眼里,毕竟离婚不是一件光彩的事儿。
  不用说,儿子儿媳闹离婚这件事成了姚女士的“心病”,但儿子不听话,她又管不了,生气自然在所难免。“百病皆生于气”,这种情绪刺激在中医看来,会导致肝气郁滞,久了以后产生血瘀,导致人体经络气血运行不正常,津液不能正常输布。我们常说肝主目,心开窍于舌,脾开窍于口,当津液不能供应全身时,干燥综合症就发生了。
  姚女士第一次来就诊时,我印象很深刻,紧绷着一张脸,看来还在为儿子的事生气呢。在以后的治疗中,除了一般常规药物治疗,我还跟她聊起我对婚姻的看法。我告诉她,作为长辈,关心儿女的婚事是人之常情,但兒女的婚姻说到底是他们自己的事情,作为父母只能在旁边给点意见,不能横加干涉。因为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的生活观念也在不断变化,做父母的考虑更多的是离婚带来的经济问题,比如离婚成本过高,以及离婚后带来的面子问题,但对有些年轻人来说,只要不违法,就可以大胆自由地追求真爱。
  “拿你儿子想离婚这件事儿来说,是他想离,这是由他的婚姻观念决定的,如果这件事情你觉得孩子做得不好,你可以告诉他。孩子如果不听,那只能顺其自然,你不用生气,生气只能让自己痛苦,而且这些也不是你通过生气能解决的。”我慢慢开导姚女士。
  经过这么一开导,姚女士彻底明白了,既然事情已经这样了,不要太在意了,看淡一些吧。
  就这样,打开了心结,再配合恰当的药物治疗,姚女士的病情自然能很快好转。


  上例中姚女士的经历在患者中有一定代表性。根据多年的临床经验,我在诊断病人的过程中,会通过反复地追问病史,了解他的工作、生活等各种情况,“审因论治”,常常会发现情志或心理因素对病人病情的发生以及预后影响非常大。随着心身医学的发展,人们对一些比较明显的情绪致病的疾病,比如胃溃疡、高血压等,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但对干燥综合症与心理因素的关系,认识尚浅,关于这方面的文献也不太多。在此,我建议干燥综合症患者,保持一颗平常心最重要,在药物治疗的同时,生活要规律,注意饮食均衡,荤素搭配。
其他文献
对于老年夫妻来说,在一起生活了大半辈子,夫妻之间可谓无话不谈。然而尽管如此,老伴之间讲话也要讲究艺术,懂得取舍,尤其是一些不雅的口头语,更要“严防死守”,不可出口。  口头语是一个人在講话过程中长期形成的一种带有修饰、补充作用的“辅助语”。口头语种类很多,有些口头语是中性的,但有些则是不雅甚至带有伤人性质的。比如带有居高临下语气的“叫你去不知道吗”,“赶紧过来”,“问什么问”等;带有教训他人和侮辱
期刊
下班后,我骑车回家。在路另一侧,有一个骑摩托车的中年人和我相向而行。即将“错过”时,他突然很大声地朝马路这边大喊:“前面施工呢,不要走!”他的话音一落,这边的行人都纷纷慢下来,还没等我们开口问个究竟,那男子像一阵风,飘然而去。  经过短暂的考虑之后,我调转车头,向另一条路走去。但也有一些人没有理会陌生男子随口而出的“忠告”,仍按原路继续前行。下午上班时,我就听见有人抱怨那路的确很难走,后悔没有听那
期刊
相见恨晚,这是我接触到心理咨询时发自心底的感慨;爱我所爱,做我所爱,这是我学习心理咨询后的最大感受!  一个人的心理影响着他的生活质量,而我像大多数人一样,一直是闭着眼睛生活。我在35岁时才接触到心理咨询,仿佛发现了新大陆,原来还有心理咨询师这个职业,可以帮助人们调整心态,提高生活质量。我开始关注心理学。  我搜索着关于心理咨询方面的书籍、资料,经常在网上浏览各个心理网站。我发现,学校图书室的角落
期刊
我曾在一所小学工作。遇到一个叫小春的四年级学生,暴力倾向极为严重,几乎每天都和同学或老师发生冲突。别的同学在走廊里看了他一眼,他说人家的眼光不怀好意;站队时别人不小心蹭他一下,他说是故意挤他;甚至有的同学随口唱两句歌,他都说人家故意在他面前显摆,嘲笑他不会唱歌……总之,尽管大家很小心,尽量躲着他,也会莫名其妙“惹”着他。  他发起脾气来很恐怖,狂躁地大哭大闹,像疯了一样摔打东西、追打同学,还常常咬
期刊
传统认知行为疗法强调改变想法本身,而认知解离重视的是想法、情绪、体验和个体的关系,通过改变这种关系来改变其功能—也就是通过改变“想法”发生的语境,从而改变“想法”的功能。根据接纳承诺疗法的理论,若能改变语言和情境的错误连接、削弱语言的影响力,个体会更好地处理好自己和思维之间的关系,更好地调节当下的行为,因此得以减少由僵化的思维或行为规则带来的问题。而从更长远来看,认知解离的目标是采纳认知灵活性的态
期刊
中国人无疑是世界各國人中,最爱讲“面子”的。  “面子”是什么呢?答案虽然有很多,但它绝对不仅仅是生物学上所谓的“脸”。然而,“脸”却又是“面子”的别称:丢脸就是丢面子,有脸就是有面子。“面子”代表中国人的尊严,更准确点说,只是尊严的招牌。内心的尊严是无形的,而尊严的招牌—“面子”,却是有形的,至少脸可以做出喜、怒、哀、乐、憎、恶、欲等多种表情。因为别人只能看见尊严的招牌,于是,中国人便越来越重视
期刊
笔者曾接诊过这样一位病人,28岁,女性,患病前性格开朗,有固定工作,主要表现是凭空闻声,总能听见有人背后议论她、说她坏话,为此,她认为同事故意针对她、要害她,后来发展到认为周围陌生人也要害她。半年后,病人出现冲动毁物及外跑行为,家人无法护理,只能送其住院。经过8周的利培酮系统治疗,病人的症状得到明显控制。出院后,病人维持进行利培酮治疗,病情比较稳定,坚持每月门诊复查,半年后恢复了工作。  然而又过
期刊
卓悦是个活泼开朗的孩子,在家懂事,孝顺长辈,学习很努力,成绩在班里一直處于上游。虽说年龄只有16岁,但兴趣广泛,尤其喜欢军事,每每谈起战机、战舰,你绝对不敢相信他的年龄。  可是近半年来,卓悦表现出学习吃力的现象。他上课注意力不能集中,整日若有所思,累了就趴在桌子上睡觉,学习成绩明显下降。同学们发现他明显话少了,不愿意与同学们交流了,像一只离群的孤雁。于是,老师将情况反映给了家长。  在医院工作的
期刊
那天,和朋友们在咖啡馆里小聚。临窗坐着一个年轻的女子,长发,白净,斯文,穿着很有品位,一看就知道是个有阅历有故事的人。她一個人慢品咖啡,一边在一台超薄笔记本电脑上写着什么。  咖啡店里的一个女孩来送咖啡,还没有来得及放下,那个年轻的女子刚好起身,一杯香醇浓郁的咖啡就那么倾洒到她的笔记本电脑上。送咖啡的女孩慌了手脚,脸也白了,额上也出汗了,结结巴巴、语不成句地说,对不起,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  
期刊
人们是如何沦为选择的奴隶的?  生活中,人们大到考研还是工作、升职还是生娃、要跳槽还是要加薪,小到买什么衣服、炒什么菜、带哪一本书去卫生间,选择无处不在。与此同时,选择困难也与在我们如影随形,折磨着我们的判断与取舍。  人的行为动机常常会伴随着各种冲突,最典型的一个例子就是“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谁取谁,要看自己的需求。还有就是吃药还是打针,这种两者都不喜欢但又必选其一的状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