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研究

来源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lee45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创新创业教育是劳动教育落地的关键,两者呈现着育人目标上的互促性、育人过程的一致性、实践导向的一致性等内在的契合性.新时代高职院校劳动教育与创新创业教育融合育人,需要建构“统整性”培育目标,推进育人价值共建;设计“必修+拓展”课程体系,促进育人内容共融;搭建“线上+线下”的双线实践平台,促进育人路径共通;以“一体化”师资建设,确保育人主体共建.
其他文献
纪录电影在当下的窘境,不应该仅仅归咎于电影产业的浮躁、观众的接受以及对于记录这种形式的陌生,更核心的问题则是从创作者到制作单位,对于纪录电影的变在与生成没有形成统一的内在性平面.以存在和认同为前提的创作思维,实际上是将纪录电影辖域化为外在世界的拟像.这些内在性的问题并不能随着外部环境的变化自行消融,因此我们试图通过研究纪录电影的构建策略来直面这个挑战.
1927年4月17日,南京被确立为国民政府的首都.电影生态与城市之间的平衡状态被打破,出现了一种全新的动态互动性.外来人口的大量涌入与国民党人的进驻成为南京社会环境变迁的两大因素,对南京电影放映业产生了深远影响.外来务工人员促进了南京电影放映业的发展,让电影成为一项大众娱乐.南京市民也开始追求一种摩登的观影体验.基于政治方面的考虑,国民党人对城市空间进行了全面规划,将新街口地区打造成南京最具现代性的都市消费区域.在观影需求以及城市格局发生双重变化的情况下,南京电影放映业中心由城南地区转移到新街口地区.
在新时代精神感召下,以非遗文化为代表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入高职院校,在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和学校文化建设方面,具有广泛的现实意义.以金坛刻纸创新传承教育为例,探索在高职教学中融入职业体验、在创作过程中结合美育教育的“新工匠”培养模式.
中国电影初始期(1905-1931)的文学改编,始于戏曲和文明戏的改编,随后在以“鸳蝴派”为代表的通俗小说的改编中得到长足发展.此时电影改编的特征除了舶来性与主体性、纪录性与叙事性、通俗性与大众性之外,更有着过于追逐利润的商业性与迎合观众趣味的娱乐性.其中商业性与娱乐性作为此时文学改编电影最凸显的两大特征,既是其发展的动因,也是其问题所在.一方面,正是对商业性和娱乐性的追求,使得初始期电影改编注重叙事技巧,促使对通俗文学的电影改编兴起,形成第一次商业电影大潮;另一方面,商业性和娱乐性的要求也使得电影停留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