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探析

来源 :教育与职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enbenwenw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产业结构调整及经济转型升级的当下,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的工匠人才成为时代的呼唤,“工匠型”教师队伍是培养合格工匠型人才的关键.“工匠型”教师具有技术性、职业性和人文性特征.通过线上问卷调查与线下访谈发现,高职院校在“工匠型”教师培养方面存在一些问题.高职院校“工匠型”教师培养必须以立德树人为根本,强化师德师风建设;以标准为引领,建立培养标准体系;以分层培养为抓手,构建协同培养新模式;以提升内驱力为目标,完善发展机制.
其他文献
在新时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背景下,地方高校因为思维意识、师资队伍、资源保障等限制,创新创业课程体系建设存在:应然与实然的矛盾,即地方高校教学改革中创新创业教育理念遇冷;回避与融合的矛盾,即创新创业教育课程融入高校专业课程建设困难;理想与现实矛盾,即创新创业教育课程没有成熟的体系.加强创新创业教育课程体系建设需要加强基础保障、融入专业课程、创新课程建设理论等方面,以期促进地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发展.
当前,制约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主要因素包括经济新业态和就业新形态发生深刻变革冲击大学生就业、用人单位岗位需求的适应性变化凸显就业结构性矛盾,以及人职供求的不平衡导致大学生就业不充分.实现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的基本逻辑包括提升人力资本、获得社会资本、促进人职匹配.据此,文章提出促进大学生高质量充分就业可从国家助推、高校助力、学生自为三个方面齐发力.具体来说:国家层面优化就业环境,鼓励支持经济新业态和就业新形态,开拓新职业空间;高校层面调整就业模式,统筹“人·环境·资源·职业”产生多维聚合效应促就业;学生个
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师教学信念的生成受多重因素的影响,它是一种建立在德国历史文化传统、制度现实及整个社会有关职业的信念体系和精神基础之上的观念,是指导其教学科研等职业活动的引擎和动力.德国应用科学大学教师教学信念的生成经验为我国应用技术大学的师德建设提供了新的思路,应立足于我国的文化语境、法律制度、教师所在学校的特征定位,通过塑造我国文化语境下的教师道德信念、建立整体统一的师德师能评价制度、更加关注教师的内隐性要素、凸显自身师德建设的特色加强应用技术大学师德建设,使我国应用技术大学师德建设能够独树一帜,发挥
经过几年来的实践,虽然职业院校教学工作诊断与改进制度对促进职业院校履行人才培养主体责任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但随着诊改工作的深入,诊改体系也暴露出一定的问题.针对当前高职院校教学诊改存在的体系设计与学校特色发展不适应、诊断问题与改进措施不适应、利益相关方协同不适应等问题,文章通过对循证教学诊改内涵、逻辑、价值指向的剖析,建议从价值共赢、数据共建、机制共商、结果共享四个方面构建循证取向的高职院校教学诊改体系,并提出了促进学生持续参与保障机制、建立信息化多元教学证据库、认清各方主体互生共融关系、营造开放理性的
本研究采取实证研究方法,基于投资主体视角,对独立学院投资主体进行分类研究,分析公有资本投入为主的独立学院存在“转设愿景与现实条件的反差、财产确权与权属不清的矛盾、公益性与逐利性的价值冲突”等转设瓶颈,针对“地方政府+”“母体校+”“公有企业+”等不同模式的独立学院设计转设路径,并针对转设后的共性问题提出“厘清办学定位和发展方向、构建资源融合新机制、探索以稳定为前提的队伍分流、上争政策并主动参与资源竞争”等破解之策.
课程思政建设是职业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探索“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等根本问题的重要举措.目前,我国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在“知识诠释面”与“意义生成面”、本体限制性与“他我”定向限制、“刺激—反应”强化训练与“发现—建构”意义学习、“主—客”体纵向教导型与师生双主体横向交互型方面存在二元选择性矛盾.基于此,以如何呈现、如何理解、如何教学、如何角色定位为逻辑切入点,从教育文化哲学视角,探究职业教育课程思政建设新思路:提升教师课程二次开发的能力,生成课程思政认知的文化契合域;以个体
新冠肺炎疫情影响了国内经济社会发展,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同时对高校毕业生就业产生影响.新时代,高校就业工作重心和方式呈现出新境遇和新挑战: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不匹配、部门联动与协调推进不匹配、就业指导与精准服务不匹配、就业定位与企业需求不匹配等现实困境.应对这些挑战,需要从就业主体、就业客体、就业介体、就业环体等方面入手,精准匹配好人和岗,构建“精准培养、精准施策、精准指导、精准对接”四位一体的就业工作机制,形成促进就业工作高质量发展的合力,在危机中育新机,在变局中开新局.
紧跟新时代教师队伍建设改革的新要求,建立科学合理的“双师型”教师评价体系是保障高职院校教师从业质量、推动高职师资队伍高质量建设的迫切需要和现实诉求.高职院校“双师型”教师立体评价有利于“双师型”教师自我完善、有助于提升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质量、有益于推动高职院校高质量发展.文章提出应遵循以能力为中心、评价主体多元、评价内容多维、全过程评价的原则,从师德师风、知识基础、能力素质、人才培养、社会服务五个维度,落实“双师型”教师立体评价.
深度产教融合是实现职业教育成为类型教育的唯一路径,产业学院是走向深度产教融合的主要载体和抓手.经过高职院校多年的产业学院建设探索实践,产业学院已体现出办学主体多元化、办学过程开放、办学资源共享、类型多样化、治理现代化等诸多特征,出现了“1+1”模式、“1+N”模式、“1+1+N”模式和“N+N”模式等多种类型的产业学院.不论何种类型,产业学院的育人成效主要取决于企业的合作程度,在多元主体的资源整合、统筹协调、有效治理、积极配合下,企业的介入程度越深,越有利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的培养.
文章对近20年民办教育政策研究的主题进行阶段性分析,发现民办教育政策研究的“应然”部分包括基本理论研究和政策研究,“实然”部分包括各级各类民办教育、教育管理研究、教师研究、办学体制与机制研究等.在此基础上,未来的民办教育政策研究要反思“应然”问题,进一步廓清民办教育政策的基本框架;找准“实然”问题,探寻解决现实问题和突破困境的实践路径与举措;推进“应然”与“实然”的归一,努力构建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体制相适应的民办教育治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