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元货泉”之谜

来源 :收藏界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_sunday_tongx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太元货泉”属珍稀币种,在一般钱币图谱中很少见载,仅见华光普先生的《中国古钱大集》(甲)第220页刊有一拓样,注曰属“后铸”,即晚于王莽“货泉”,标四级。另见孙仲汇先生《古钱币图解》一书第143页也刊有一枚“太元货泉”拓样,标一级珍罕。细观之,这两枚非为同一版式,尤其钱文“元”字上书写迥异,可见至少有两种“太元货泉”。
  如果说“太元货泉”属年号钱,历史上以“太元”为年号的已知者至少有两个,一个是十六国时期的前凉,张俊执政时期(公元341—375年),都城为今甘肃张掖。另一个是差不多与十六国同期的东晋孝武帝司马曜,也就是陶渊明所处的那个时代太元年间(公元376—396年),都城建康(今南京)。钱界认为后者铸“太元货泉”可能性较大,但史料未载,多认为两晋未铸钱。其版别式样是否就是孙仲汇先生书中所载拓样的那种,不敢定论。华氏图谱中所刊那枚非为司马曜原铸之品,它来自1981年内蒙林西县新城子镇出土的那枚“太元货泉”拓样,应为北方契丹人建国前或早期仿铸中原国家货币的一种改范钱。
  幸笔者手中也持有两枚同一版式的“太元货泉”,其一为铜质,直径23.2毫米,厚0.8毫米,穿7.3毫米,重2.12克,老生坑;另一为银质合背钱,直径23.5毫米,厚1.2毫米,穿7毫米,重3.71克,传世品,包浆极为自然老旧(见图1、图2)。从钱文风貌上看,与华光普先生书中所载之品相近。在由苏晔、李菊合著的《古币纵横》一书中,载有三品不同形制和钱文风貌的“太元货泉”拓样,其中一枚与华光普书中所载之品相同,而另一枚则与孙仲汇先生书中所载之品相同,唯第三枚似为小平大样,钱文为粗体字,“太”字第一笔左挑,钱文书写异于另两品。仅上述而言,第一枚和第二枚拓样哪一枚是属东晋孝武帝所铸之品,无法定论。该书作者还分析了第一枚所示“太元货泉”,说“太”字楷书带隶,“元”字为行书带隶。不过,笔者认为,无论往什么体上靠,论其行、楷、隶都有些勉强,还不如说是北方契丹人的俗写较为恰当,因为它并非是中原国家所铸之品,而是契丹人所铸的改范钱。另如苏在《古钱探趣》一书第62页所刊的一枚直径约21毫米,圆穿,穿径约10毫米,正背均为四出文的“太元货泉”,文字形制都很特别,属性不详。
  为弄清“太元货泉”的来龙去脉,笔者翻阅了辽金钱币学者李卫先生所著《辽金钱币》一书(北京紫禁城出版社2009.11),书中第22页附有一枚“太元货泉”实物图录及拓样,它与华光普先生书中所载之品相同,也同笔者本文所示之品相同。李卫先生对“太元货泉”等钱币有这样一段论述:契丹早期,为了加强与内地的经济联系和内部需求,曾仿造过多种中原地区不同国家的钱币,如“大泉五铢”、“常平五铢”、“永通泉货”、“永隆通宝”、“开元通宝”以及“太元货泉”改范钱,这些仿品和改范钱,虽然都使用了他国的货币名称,但材质和风格都有所变化,而一个重要的发现就是它们都多出土于辽国故地,当为契丹人所造无疑。这就说明,契丹人在建国前和建国初的一段时间里,不仅铸过本国的非年号钱,如“开丹圣宝”、“大丹重宝”、“通行泉货”等,而且还仿铸了别国不同时期的钱币。但就目前所见,时至今日,千年沧桑,这种契丹人的仿品改范钱,从数量和品种上来说都已非常罕少,成为珍稀之品。
  此外,在李卫《辽金钱币》一书中,还介绍了辽金窖藏发现的中原各国各个时期不少钱币,其中不乏有很多珍品,但就是未见有像苏《古钱探趣》一书所载的两品“太元货泉”和孙仲汇《古钱币图解》一书所载的那品“太元货泉”钱。这三种“太元货泉”钱原物何在,又来自何方,确实是个谜。
  至于契丹人所铸“太元货泉”改范钱,其中有银质钱的出现非属偶见。辽是一个富银的国度,它境内有四大银矿,再加上中原岁负和战争掠夺,辽铸银质钱和使用银饰远超过中原各国。辽钱中有不少合背钱,而金朝却很少见,这些银质钱(还见有一定数量的金质钱),不参与流通,多作为纪念、赏赐、祭祀之用,为富人所占有。
  这里,最后还要回到原来的问题上,如认为“太元货泉”(非改范钱)属两晋之物,通常认为两晋未铸钱,至少西晋五十年间未铸钱,而是恰用魏“五铢”小钱。东晋十一帝百余年间(公元317—420年),仅见东晋初年,元帝司马睿时在吴兴郡,由掌管兵权的王敦手下的参军沈充铸过一种薄小的“五铢”钱,“铢”字简为“朱”,俗称“沈郎五铢”,后世比较好区分。但东晋大量使用的还是东吴时的旧钱。有一点很值得疑虑的是,即在太元年号之前的穆帝司马聃永和年间(公元345—361年)即王羲之所书《兰亭序》年代,以及太元年号之后的安帝德宗义熙年间(公元379—418年)均未见有铸钱记载和实物。所以说,把“太元货泉”归为东晋司马曜所铸,也仅仅是因为他用过太元年号而已。与此不同的是,十六国时期的前凉曾铸过“凉造新泉”既见史载,也有实物。前凉政权存在三十年(公元345—376年),张俊也用过太元年号,他是否铸过“太元货泉”却未见史载。因此说,契丹这枚太元货泉改范钱,究竟是仿谁的?苏晔、孙仲汇书中所示共三种太元货泉不同版别,又是谁铸的?都是一个谜团,留给后人去考证吧。(责编:丁丑)
其他文献
2012年3月30日,国内首家章牌主题艺术馆—铜道艺术馆在北京隆重开业,一个全新线上、线下整合,展示、营销协调统一的航母级章牌营销平台正式浮出水面。自此,在我国一直处于零散运作的铜章收藏市场,开始进入品牌化、平台化时代,一个全新的且极具潜力的艺术收藏产业强势崛起。与此同时,我国首位获得国际硬币设计大奖的钱币设计师—徐云飞先生的《马非马》铜章作品展也在铜道艺术馆内拉开帷幕。近百位行业内资深专家、艺术
期刊
中国有“十年一大庆”的习俗。在中共中央十七届六中全会做出的关于大力发展文化建设的重大决定的喜悦声中,我们迎来了《收藏界》杂志创刊十周年,当庆!当贺!  我爱《收藏界》。虽然《收藏界》创刊于2002年元月,在同类刊物中起步较晚,而我真正接触它时更晚,但由于全社采编人员的辛勤努力,重视和善待作者来稿及广纳读者的意见和建议,不仅把《收藏界》从困境中坚持办下来,而且是一年一个新台阶,越办越好,做到了“后来
期刊
中华墨侠李斌权,书坛奇才世所羡。 一管毛锥似干剑,几曲浩歌共翩翩。  题壁古风今犹在,风神洒落如醉仙。 俯仰古今有千变,吞吐江河化万端。  大江南北身手现,观者如山兴味酣。 金色大厅客座满,妙境奇艺惊邻邦。  旋律舞姿犹可赞,高情幽趣更无前。 神态自若步履健,形似蛟龙斗天王。  有时一笔写数行,有时一字若岳磐。 一曲将终款已落,四座惊叹赏云烟。  李玉刚,沙宝亮,珠联璧合阵容强。 豪华盛宴无过此,
期刊
孙文忠是陕西一位还年轻的画家,多少年里,在跋涉的路上风尘仆仆,他或许可以作为一个示范,能给我们许多启示。  古人说过:读奇书,游名川,见大人,以养浩然之气。所谓读奇书,就是学习,建立自己的人生观和艺术观;所谓游名川,就是在亲近自然的过程中一定要有生命体验;所谓见大人,就是改变思维,开阔胸襟。孙文忠毕业于美院,又在学院从事教学工作,能静心地对待“永恒和没有永恒的局面”,不事张扬,没有江湖习气。孙文忠
期刊
倪萍在荧屏的知名度家喻户晓,但是知道她画画的人并不多,即便知道的人也多认为是“玩票”而已。京剧、国画这些国粹都是高度程式化了的文化符号,京剧的“玩票”指的是对京剧程式的模仿,当然层次不高。可是说到倪萍,知其人、观其画,才觉得她画画远不是“玩票”那么简单。  几乎每个人的童年,都有一个绮丽绘画梦,那是人类最初拥抱多彩世界的愿望表达,倪萍也是如此。她从小喜欢画画,从她的叙述中,我们想象得出那个用树枝在
期刊
第一次看到倪萍的画,觉得心一下子就被融化了。画面那么简单,那么写意,但是又有浓浓的意趣。你看,那一群小鸡列队跟在母鸡的后面,可单单在队伍的末尾,有一只小鸡掉头而去,这只顽皮的小鸡让人忍俊不禁,充满遐想……这幅画上作者自题道:“如果有下辈子,我愿意生一群孩子。”呵呵,倪萍,你真的羡慕生一大群孩子的妈妈吗?像这只骄傲的老母鸡一样,你受得了那个走在最后掉头而去的小淘气吗?或是你自己就是一个小淘气呢?  
期刊
一笔淡赭,一抹浅绿,一点矾红;一带远山,一汪近水,一片疏林;一叶扁舟,一蓑烟雨,一缕轻云……  一幅幅清新淡雅的浅绛瓷画作品,突然诞生在人才辈出的“同光中兴”这一封建末世的特殊时期,又迅速消失在民国初立的乱世狼烟之中。走过沧桑百年,这些散发着浓浓书卷气息,凝聚着悠悠文人情怀的瓷画作品,被一屏一尊、一壶一盏地承载着,依然优雅地伫立在现代人的书房案几之上。像一曲曲静美的古旋律,奏响着穿越时空的人生主题
期刊
安徽省博物馆馆藏各类文物多达23万余件,其中最具特色的品类是明、清时期的书画作品,大多为我国著名收藏家的旧藏,流传有序,保存完好,多为精品。例如清末翰林许承尧收藏的古字画多为一级文物,有的成为海内孤品。  许承尧,生于清同治十三年(1874年),安徽歙县人。读书众多,知识渊博,21岁中举,1904年30岁时考中清政府最后一次会试进士。1907年进入翰林院,宣统三年(1910年)升为五品京官。当19
期刊
创烧于晚清同光时期瓷都景德镇的浅绛彩瓷器,因其独特魅力自新世纪以来越来越受到藏界的青睐。浅绛彩瓷不仅拥有传统文人书画的笔情墨趣,更有胜过纸绢的质感色彩,而形态各异的优雅造型也给我们带来不同的视觉审美体验。除前朝器型以外,瓷板、帽筒、琮瓶等等新兴器型更加有利于浅绛画面的立体展示。于是,这些承载古人艺术生活化理想的日用器物,在百年之后成为我们欣赏、把玩的古董珍玩。浅绛彩温锅便是其中一类。  笔者先后收
期刊
在收藏浅绛彩瓷器的人群中,没有谁不知道花鸟画师——喻春,我更愿意称他为浅绛瓷绘“大家”,可能有人对此嗤之以鼻,因为喻春在瓷绘上的水平显然逊色于程、金、王,也应不如任焕章、汪藩、程焕文、郑子良、张子英、王昭明等名流,我却给予他“大家”称谓,理由有三:  一是喻春花鸟随兴起笔,顺势经营,简约拙朴,不追求奇思妙构,不沉浸于奢华富丽,也不纯粹于瓷上的玩味,似乎总牵记着大众的审美,顾及着时下的民俗,把平凡演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