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机制研究

来源 :财经理论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wy19878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它能激发中华民族精神,是民族团结奋发图强的精神力量,是驱动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内在动力;同时,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促进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具有积极作用,使各民族产生向心力和凝聚力.本研究从马克思主义的意识能动性原理出发,以群体动力学的视角诠释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关系和内在作用机理.通过调查数据,进一步验证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民族地区经济发展具有积极影响;同时,民族凝聚力和民族内驱力在该影响中起到了部分中介效应.
其他文献
以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业机械仪器研究所为例,通过创新性的制度建设探索,该所近年来成果转化工作有着突出的表现,同时也极大促进了科技创新,实现了成果转化和科技创新工作的双赢.在对该所成果转化制度创新、成效和存在的问题等方面进行总结和分析的基础上,研讨还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继续深化成果制度改革、加强成果转化人才队伍建设、以需求为导向选题立项等建议.
在乡村振兴背景下,进一步推动农业经济管理向现代化方向发展是我国实现全面构建小康社会的必然趋势,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意义与现实意义.但是,由于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受传统管理理念影响比较大,且各项农业经济管理的体制发展方面较为落后,又缺乏合理的产业结构安排,相关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不高等各项问题,基于以上相关问题,依据乡村振兴背景下新农村建设中我国的农业经济管理的各项现状,对其进行探讨与分析,制定了解决措施,以期不断加强新农村建设中的经济理论探究,为后期的乡村振兴与新农村建设等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传统村落文化遗产是特定历史时期自然及社会生态的产物,具有重要的历史和文化价值.然而,殆于城市化挑战、自然侵蚀和人为破坏等因素的冲击,传统村落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开发亟需得到有效的解决方案.以广西南宁市上甘古村为例,实证调研结果显示,古村在开发的过程中面临基础设施薄弱、村民文化自觉度低下、文化资源发掘力度欠缺、宣传途径单一、古村建筑“拆旧建新”等困境.与之相应的保护、开发策略有:一是争取更多的经费支持,完善乡村基础设施;二是加大培训力度,提升村民文化遗产保护意识;三是深挖广拓古村文化遗产资源,丰富宣传途径;四是
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党建工作仍然面临着党组织组织力待提升、党员队伍结构不完善、村集体经济发展较薄弱、党建体制机制不健全的现实困境.为解决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难题,新时代背景下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要以守正与创新为着力点.守正是新时代农村党建的固本之道,守正就要坚持党的全面领导守信仰之正、加强党的自身建设守根基之正、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守服务之正、坚持全面从严治党守作风之正.创新是新时代农村党建的活力之源,可以通过领办合作社以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创新、打造基层党建共同体以促进治理模式创新、实行党员积分制管理以促进党员管理
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有助于实现农田产量的增收、农村经济的振兴以及农村层级管理水平的提升,是我国统分结合双层式经营建设机制优化的重要前提.现阶段市场经济不断调整与变革,农村集体经济还需加强建设,应根据市场的实际需求,合理配置乡村经济资源,从而推动产权机制的变革,有效提升集体经济的管控效果.农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国家政策的扶持与带动,切实解决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弊端,进而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
本文基于中国省域数据及A股上市公司2006-2017年数据,实证分析低碳规制工具对不同行业绿色全要素生产率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低碳规制工具的影响具有差异性,高碳行业对低碳规制工具的敏感性较强,碳税的影响比碳补贴和碳投资的影响更加显著.第二,低碳规制工具的影响呈阶段性特征,在行业从高碳阶段转向低碳阶段过程中,碳税、碳投资及碳补贴依次表现出正向作用,碳投资和碳补贴在碳低位的影响更持久.第三,绿色全要素生产率随着碳减排增加呈现出先降后升的趋势,充分发挥低碳规制工具差异性效力要选择合适的工具组合策略,有助
乡村法治文化建设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和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要保障.乡村治理体系的形成和正常运作与乡村法治文化的建设和维护紧密相连,更依赖于乡村治理的法治化水平.法治的基础是法治文化建设,新时代乡村法治文化建设必须与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建设同步推进.在我国新疆边疆乡村法治文化建设的基础相对薄弱,目前仍存农民文化素质低、法治意识淡薄、封建思想根深蒂固、乡村法治宣传力量薄弱等问题.应通过提高农民文化素质、强化正向引导、加强基层法治队伍建设等途径,推动我国村落共同体的建设.
本文结合就业形态转变过程中的“去雇主化”特征,以基金平衡为切入点,使用省级面板数据实证检验就业形态变化对社会保险基金运行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就业“去雇主化”加剧了社会保险基金的失衡风险,主要表现为降低了基金结余率和基金支付能力;第二,就业“去雇主化”对社会保险各项目的实际参保水平均有显著的负向影响,对基金的实际征收水平也产生了挤出效应;第三,就业“去雇主化”对社会保险基金平衡的影响受到征收环境的调节,税务部门征收社会保险能够有效减缓就业“去雇主化”带来的负面作用.为应对就业形态带来的挑战,建议依据
中国经济学既不是单纯的关于中国问题的经济学,也不是仅仅由中国人提出并研究的经济学,更不是西方经济学的中国版本,而是以中国“独特价值体系、文化内涵和精神品质”为灵魂和指导,以经世济民为基本内容,以现实人为研究的起点,以厚德载物为资源配置的原则和依据,以新陈代谢(自强不息)为发展的动力和方式,以个人所有制为制度和保障,以实现个人全面发展和全人类可持续发展(理想人)为目标和归宿的经济学中国学派,是基于中国智慧全面、彻底地解决人类经济问题的中国方案.因此,中国经济学是由两个层次、六对范畴构成的完整理论体系,第一层
合理可行的碳税政策不仅需要考虑在实现碳减排的基础上适度减轻经济负担,还要显现效率和公平的兼顾与统一.本文通过构建涵盖不同收入水平居民的CGE模型,模拟研究不同碳税税率下政策实施对山西省的减排效应、经济效应以及收入分配效应.研究发现:碳税开征带来的减排效果较为明显,但在较小程度上抑制了经济发展,对山西省第二产业负向冲击作用明显,对第三产业具有一定的推动作用;碳税在居民收入端与支出端均呈累退性,因而在城乡居民收入分配效应方面同样表现为累退性;碳税开征会扩大居民组间的收入分配不公;将碳税收入以减征居民所得税的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