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东南沿海考古与南岛语族的起源研究

来源 :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ngsir848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东南地区被广泛认为是南岛语族的发源地,其考古材料对研究南岛语族起源的年代、航海术和扩散动力有着直接的意义.现有证据表明,早在距今8300年左右,南岛语族的祖先就开始探索中国东南沿海的近海岛屿.到了距今5000年左右,随着远距离航海技能的突破,有相当数量的南岛语族人口移民台湾岛.海洋生存模式和航海术是南岛语族祖先扩散的首要动力.“,”Widely recognized as the ultimate homeland of the Austronesians,Southeast China's archaeological records bear direct implications for understanding the chronology,seafaring and the impetus of the proto-Austronesian expansions.The available evidence demonstrates that as early as 8300 BP,the ancestors of the Austronesians started to explore the offshore islands in Southeast China.By 5000 BP,with the breakthrough of long-distance seafaring skills,a substantial population started to colonize the island of Taiwan.Maritime subsistence pattern and the seafaring served as the primary impetus for the earliest Austronesian dispersals.
其他文献
通过梳理、研析宋代文献,可以得出苏轼形貌的四个特征:胡须不多、眉目清朗、脸长而奇、身材修长.在此基础上,经过对比北宋乔仲常《后赤壁赋图》、南宋马和之《后赤壁赋图》、
史官议叙制度是清代文官奖励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以激励参与纂修史书的史官.清承明制,将议叙范围扩大,运用于史馆修史,形成修史机构议叙管理机制.嘉庆朝编《大清会典》,
“飞蝗避境”是始出于西汉末年史料记载中的一种特殊现象,关于其出现原因历来学界多有争论.笔者通过梳理自汉代后记载关于此现象的史料并分析发现,关于“飞蝗避境”现象记载
自1981年至2021年,《杜甫研究学刊》(包括前身《草堂》)创刊至今,已走过了40个年头,共出版147期,发表的文章共有2500多万字.由最初名为《草堂》,至1988年改刊名为《杜甫研究
期刊
元代长社县尹袁英之碑是一方刻立于元代至正年间的记功颂德碑,记载了袁英入仕为官直至调任长社县尹后的政治经历.袁英其人史书无载,碑文详细记载了袁英的仕宦经历、为官作为
晚清士大夫对古埃及史有着浓厚兴趣,就纪年方面,他们把古埃及年代与先秦纪年接榫,在书写过程中表达了自己的历史观,如林则徐在书写埃及史时故意不用武则天纪年.就物质层面,晚
通过马克思对商品、货币、资本等社会符号的深刻分析,可发现社会符号的颠倒与否定性质是社会符号普遍的有规律性的特质,是社会符号在一定社会形态下获得的历史规定性,其根源
明代宦官在东宫教育和帝王日讲、经筵乃至日常生活和政治实践中发挥了重要影响,明人亦强调宦官对于帝王历史教育不可或缺的作用.明代宦官经由内书堂和自我学习接受历史教育,
蒋国为“周公之胤”,是西周早期分封的重要侯国.鉴于周公特殊的历史地位,周公家族在西周时期的受封情况以及家族内部的宗法关系,都值得重视.对周公之胄的蒋国相关问题进行考
期刊
基督教在晚期罗马帝国的兴起,自爱德华·吉本《罗马帝国衰亡史》问世以来就一直是学术界关注的焦点.20世纪70年代,爱尔兰裔美国史家彼得·布朗系统地提出解释罗马帝国和古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