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大叶种茶树籽油的特征指标与脂肪酸组成研究

来源 :茶叶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bin51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采用化学滴定及气相色谱等手段,对产自云南普洱的5个大叶种茶树籽油及8个常见食用植物油的特征指标(折光指数、相对密度、碘值、皂化值)和脂肪酸组成进行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5个大叶种茶树籽油折光指数为1.4629~1.4634;相对密度为0.9148~0.9167;碘值为859~903 g·kg-1;皂化值为189.0~193.2 g·kg-1;棕榈酸含量为14.29%~15.75%;油酸含量为57.83%~61.41%;亚油酸含量为18.81%~23.11%;饱和
其他文献
脂质作为“三大营养素”之一是动物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具有丰富的生理功能。脂肪酶通过逐步水解反应将甘油三酯水解为甘油和脂肪酸,对脂质的消化、吸收及代谢发挥调控作用。目前对脂肪酶的研究主要集中于甘油三酯脂肪酶、激素敏感脂肪酶及单酰甘油脂肪酶。在“全面禁抗”的大环境下,酶制剂是替代抗生素的良好选择之一,在畜禽生产中合理应用脂肪酶可补充动物内源酶缺乏,并表现出一定的促生长作用。本文就不同脂肪酶的作用及分泌调节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其在饲料行业及畜禽养殖业中的应用提供理论基础。
简述了国内外对黄秋葵的相关研究,并概述了萍乡地区秋葵选育进展,以期促进黄秋葵的品种选育工作以及进一步的加工利用研究。
为研究白茶萎凋过程中氨基酸的变化,采用广泛靶向代谢组学及蛋白组学对0、12 h和30 h萎凋叶中氨基酸及相关酶进行检测。结果显示,游离氨基酸总量在萎凋前后无显著差异,萎凋前期(0~12 h)丝氨酸、亮氨酸、苯丙氨酸、赖氨酸、酪氨酸、组氨酸、异亮氨酸、脯氨酸、缬氨酸、苯丙氨酸、γ-氨基丁酸(GABA)含量上升,N-乙酰-L-谷氨酸、还原型谷胱甘肽、N-α-乙酰-L-精氨酸下降,萎凋后期(12~30 h)谷氨酸及乙酰甘氨酸含量减少;萎凋过程中蛋白质趋于降解,氨基酸合成途径相关的酶在萎凋前期(0~12 h)下调
十字花科根肿病的发生,严重阻碍我国十字花科作物的产业发展。本文综述了土壤湿度、温度、酸碱度、营养元素、微生物对十字花科根肿病发病的影响,以期为十字花科根肿病的综合防治提供理论依据。
脂肪族类化合物是植物芳香物质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白茶香气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在染色体级别的茶树基因组数据库中,对LOX基因家族进行鉴定,从中获得12个茶树LOX基因家族成员,命名为CsLOX1~CsLOX12。12个茶树LOX基因序列,主要定位于细胞质或叶绿体中,其编码蛋白具有相同的特征结构域及保守基序。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LOX基因家族分为9-LOX和13-LOX两个亚家族,CsLOX2、CsLOX3、CsLOX4、CsLOX7为9-LOX亚型,其余为13-LOX亚型;基因结构分析表明C
华容县地处洞庭湖冲积平原腹地,河湖密布、沃野千里,是有名的鱼米之乡,素有“稻田丰稔甲湖广,麻桑夙著震九州”的美誉,适宜种植芥菜。芥菜含有丰富的维生素、蛋白质和大量食用纤维素,腌制后色泽淡黄、微酸香脆、味美可口,既可作主菜,也可作佐料,具有增强人体免疫力、解毒消肿、止痛明目、开胃消食等功效。20世纪90年代,棉花地套种芥菜、土窖地膜盐渍加工芥菜等生产模式的采用使华容芥菜生产面积迅速扩大。近10 a来,随着农业结构的大幅调整,华容已初步形成芥菜生产、加工、运输、营销链条完善的产业化体系,并成为名副其实的中国芥
摘要 通过对C牌号细支卷烟梗签剔除量与梗签含丝率、含梗签烟支数及卷烟含梗率的相关性进行分析,建立回归方程模型,可通过回归方程确定含梗签烟支数等拟合值的预测值,来指导工厂对C牌号细支卷烟梗签剔除量进行合理设定,并通过感官评价验证,在保证卷烟质量的情况下,确定合适的梗签剔除量为55 g/min,以期降低烟丝消耗和提升烟支外观或物理质量。  关键词 梗签剔除量;梗签含丝率;含梗签烟支数;卷烟含梗率  中
张静怡,中等个头,精明干练,戴一副深色边框眼镜,初见她,准会以为她是农业科技人员或乡镇干部.其实,她是典型的“新农人”,由城里下乡从事农业,至今已有11个年头.她创办了苏州
期刊
大理茶是栽培型茶树的野生近缘种,了解大理茶居群的遗传多样性和群体结构,对于大理茶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开发利用至关重要。利用30对茶树核心SSR引物,对3个代表性的野生和栽培大理茶居群进行遗传分析。结果表明,30对SSR引物在所有大理茶样本中都能扩增出特异性产物,每个位点检测到的等位基因数为2~14个,PIC范围为0.041~0.877,平均0.491。3个大理茶居群具有中等水平的遗传多样性,其中大雪山(DXS)野生居群的遗传多样性相对较低。香竹菁(XZQ)和白莺山(BYS)栽培居群的近交水平很高,近交系数(F
乳腺为微生物的生长繁殖提供了良好的生长环境,微生物也为机体发挥一些重要的生理功能。随着16S rRNA基因测序等其他分子生物学技术的成熟,人们对乳汁中微生物区系结构的理解也愈加深入。健康奶牛的乳汁及初乳中具有丰富的微生物多样性和特殊的微生物区系,若菌群结构紊乱则会发生乳腺炎,伴随着微生物多样性的显著降低。据报道,影响乳汁微生物区系变化的因素主要包括奶牛的基因型、代谢紊乱及饲养条件等,而抗生素的使用不会对其造成显著持久的影响。这说明乳汁中微生物区系不仅受到机体的严格调控,并且具有较强的自我调节能力。本文对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