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眶孤立性纤维瘤的临床病理学观察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59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分析眼眶孤立性纤维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天津市眼科医院2003年1月至2011年12月收治的8例眼眶孤立性纤维瘤患者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总结,分析其临床和病理学特点.结果 8例患者中,男性5例,女性3例;肿瘤位于右眼眶6例,左眼眶2例;发病年龄30 ~ 60岁,平均41岁;病程2个月~5年;5例肿瘤位于眼眶外上方或上方,2例肿瘤位于眼眶内侧泪囊周围,1例肿瘤位于眼眶下方.临床主要表现为上眼睑肿胀、眼眶内或泪囊部肿物、眼球突出、复视,无明显疼痛.CT检查结果显示,肿瘤呈中高密度的实质性占位影,密度比较均匀,边界清楚.8例肿瘤均行肿瘤完整摘除术.肿瘤大体呈圆形或不规则的椭圆形,最大直径为1.2~3.1 cm,表面有很薄的纤维膜包绕,其中3例包膜不完整.肿瘤主要由梭形或卵圆形肿瘤细胞组成,肿瘤细胞无明显异型性,排列成席纹状、束状、血管外皮瘤样或呈无模式性生长方式,肿瘤细胞间穿插粗大的胶原纤维和大量树枝状或鹿角状的血管.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多数肿瘤细胞对CD34和波形蛋白抗体呈弥漫性阳性表达.术后5例获得随访,均无肿瘤复发.结论 眼眶孤立性纤维瘤是一种梭形细胞性肿瘤,肿瘤细胞对CD34和波形蛋白抗体呈弥漫性阳性表达.多数肿瘤边界清楚,有很薄的纤维性包膜,完整切除肿物是首选治疗方法.诊断中应注意与眼眶其他梭形细胞性肿瘤相鉴别。

其他文献
目的 总结结膜黏液瘤和血管黏液瘤的临床病理学特点.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对2005年1月至2010年12月天津市眼科医院收治的3例结膜黏液瘤和2例血管黏液瘤患者的临床和组织病理学资料进行归纳分析.病理学检查采用常规石蜡切片,HE染色和Vimentin、CD34、SMA、S-100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5例患者中,男性2例,女性3例;年龄40~ 74岁,平均年龄(55.8±14.8)岁.临床表
患儿男性,4个月,足月剖腹产儿.因父母发现其双眼白斑半个月,在当地医院就诊.测量眼压高于 40 mm Hg(1 mm Hg=0.133 kPa),诊断为"先天性青光眼",使用0.005%拉坦前列素滴眼液联合1%布林佐胺滴眼液降眼压.为行抗青光眼手术于2011年4月19日转入新华医院眼科治疗.体检:患儿体温正常,否认全身病史,无疫源接触史.胸部X线片、心电图均未见异常.眼部检查:回弹式眼压计测量右眼
期刊
目的 探讨相对参照点头位照相法和骨科量角器法在临床测量代偿头位角度的应用,并比较两种方法的特点.方法 随机数字表法选择2011年3至4月及8至9月于天津市眼科医院住院治疗的有代偿头位患者30例,分别采用头位照相法和骨科量角器法先后测量患者头位在3个轴向(矢状轴、垂直轴、水平轴)扭转的角度.采用配对t检验统计方法比较两种方法测量的结果.结果 头位照相法测量代偿头位扭转角为15.62°±7.48°;骨
内在光敏性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是除视锥和视杆细胞外,视网膜中另一种具有光敏感作用的细胞,其在生物昼夜节律和瞳孔对光反射的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近年来受到世界上时间生物学和眼科学领域一些研究者的重视,然而国内学者对其研究较少,因此有必要就其生物学特征、生理作用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予以综述。
巨细胞动脉炎又称"颞动脉炎".病理组织学检查可见血管肌层巨细胞肉芽肿性炎症改变,多累及颞浅动脉及睫状后动脉.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眼科于201 1年收治l例因视力丧失而首诊于眼科的巨细胞动脉炎患者,现分析报告如下。
期刊
患儿女性,3岁.因发现左眼部球形肿物3年,于2010年5月24日来武警总医院眼眶病研究所就诊.患儿出生时即可见左眼部球形肿物,无法看清眼部结构,3年内肿物无明显改变.足月剖宫产,出生后除眼部外未见其他异常。否定家族史及遗传病史。眼部检查:双眼视力检查不合作,右眼有追物反应,右眼未见明显异常。
期刊
经中华医学会眼科学分会批准,第五届全国角膜屈光手术学术会议将于2013年4月11至14日在武汉市举行。会议由眼科学分会角膜病学组主办,湖北省医学会和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眼科中心承办,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协和医院协办,《中华眼科杂志》作为学术支持媒体,兹诚邀国内外眼科专家与同道及眼科企业界人士踊跃参会。
患者女性,16岁,因右眼视力明显下降20d,于2011年3月 28 日到安徽省安庆市第二人民医院眼科就诊.患者3年前配镜时即发现右眼矫正视力较左眼差,余无异常,家族史无特殊.体检正常.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05(戴-3.75 DS =0.12),左眼0.15(戴- 3.50 DS=0.8),非接触眼压计测量眼压:右眼 14 mm Hg(1 mm Hg=0.133 kPa),左眼14 mm Hg.裂
期刊
间充质干细胞(MSC)除了具有干细胞的各项特征外,还具有促进创伤愈合、抗炎和免疫抑制等独特的功能,是目前最具有潜在临床应用价值的细胞之一.利用其不同的功能和特点,MSC已用于多种眼科疾病的治疗研究,如角膜疾病、葡萄膜炎和视网膜疾病等.本文将对近年来MSC在眼部疾病方面的应用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目的 观察特发性视神经炎(IDON)无光感眼的治疗情况及预后.方法 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临床病例来自中国中医科学院眼科医院2003年8月至2011年4月住院患者.观察17例(21只眼)IDON无光感患者经糖皮质激素冲击并配合其他药物治疗后出现光感时间、最佳矫正视力、视觉诱发电位(VEP)等情况,至少随访3个月.结果 21只眼无光感时间1.0 ~90.0 d,除1只眼90.0 d外,余20只眼平均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