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积极的价值取向驱动学生学习

来源 :江苏教育·中学教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qlq23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积极心理学理论可以为解决高一学生化学学习困难提供策略。具体而言,教师可以创设内外兼容的共生环境从而构建积极的组织机构,设计合理匹配的问题情境提升积极的主观体验,挖掘积极向上的人文素材塑造学生的个人特质。
  【关键词】积极心理学;共生环境;价值认同;问题设计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7)51-0048-03
  【作者简介】滕旻彦,江苏省南通中学(江苏南通,226001)教师,高级教师,南通市“226高层次人才培养工程”培养对象。
  “积极心理学”的概念最早出现在1997年,它是研究人类力量、美德、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等积极方面的一种心理学思潮。积极心理学强调研究人性的优点与价值,提出了积极的组织机构、积极的主观体验和积极的个人特质对人的未来和发展前景的促进作用。高一化学作为初高中化学学习的衔接节点,对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选择未来的化学研究方向以及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起着重要影响。但由于初中化学在知识点、学习方法、教学方法等方面与高中化学存在差别,使得高一学生对高中化学的学习有畏难情绪。在高一化学教学中应用积极心理学,可以帮助学生以积极的眼光看待事物,以积极的方法解决问题,从而树立积极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全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一、以共生的內外环境搭建积极教学生态
  积极心理学认为,一个积极机构的特质在于能够培养和鼓励组织内的成员,并且能够成为他们自我身份和自尊的来源。[1]对于教育领域而言,积极的组织机构其实是师生、生生间的积极的教学生态。在高一化学教学课堂中构建积极的教学生态,可以让学生获得积极的情绪体验,增加学生的认知能力和行为能力;使学生可以打破常规和限制,产生更多的思想和行为,从而增强在化学学习中的自我效能感。
  1.教师自我心态的调整。
  教师要调整好自己的心态,以包容的心态去接纳学生的现状,以欣赏的眼光去促进学生的发展,准确定位自己的教学期望。在设定教学计划时,要“蹲下来”从高一学生现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水平去设计合适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在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走进去”以自己的积极情绪去带动学生的积极情绪,同时给学生足够多的思考与交流的空间和时间;在教学评价中,要“抬起头”发现学生的变化与发展,及时给予他们适当的肯定与鼓励,不断地刺激和诱导学生积极的情绪体验。其实,学生的面部表情、语音语调、肢体语言等都可以反映学生的情绪变化,教师只要善于观察,总能在众多学生中捕捉到相关信息,并及时调控学生个体或整体的情绪。教师积极的态度和动机,师生共同发展的积极氛围,可以让学生更自信、更主动地参与学习过程,获取化学知识,获得较高的自我效能感。
  2.构建积极的小组合作学习。
  鉴于高一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基础,小组合作学习是其中一种较好的学习方式。团队成员的榜样力量,可以起到示范作用,激励其他学生良好的学习品质和积极人格的养成;团队成员间的互帮互助,可以起到带动作用,让更多学生在感受团队温暖的同时自我激励。小组学习时,教师要帮助每个学生找到在小组中的“位置”,让每位学生都能找到被需要的感觉。否则,小组学习可能会伤害一些学生的积极情感。同时,小组间的学习与评价也是调动学生积极情绪的重要环节。另外,学习场所可以搬到实验室、化学工厂等地方,让学生真正地“走进”化学,获得真实体验。因为实验室环境更能满足高一学生活泼好动的天性,在这里学生比在教室里的学习状态更为放松,“乱说”“乱动”“乱做”或许是实验室常见的现象,但科学不就是在有意或无意地探索、实验中得以发现和发展的吗?在这里,学生的语言表达更顺畅,对知识的感受更敏锐,对探究的欲望更强。实验室里的学生感受到的不仅是知识的冲击,还有来自内心深处的那份迫切想要实验和探究的冲动和欲望,以及在实验过程中那份跌宕起伏的成与败、苦与乐的感受。实验体验是深刻的,但更是愉悦的、酣畅的。
  二、以合理的问题设计推动积极的主观体验
  积极心理学实验表明,获得积极主观体验的人表现出了在认知能力上的积极变化,而能力的提升又可促进积极体验的获得。可见,积极体验和能力发展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化学课堂教学上,合理的问题设计可以让学生获得更持久、更深刻的愉悦感和满足感,同时有效激发学生学习潜能,提升学生综合能力。
  1.合理的问题设计体现于目标导向和学生认知水平间的吻合度。
  开放性问题是当前比较流行的问题形式,它有利于学生发散思维、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高。开放性问题主要有两种形式,一种是条件开放,即问题的条件不完备;一种是结论开放,即答案的不唯一。但无论是哪种形式,问题的提出要有明确的目标导向性。那些实是人为故弄玄虚造出的“伪”开放命题,不仅不能达到预期的结果,而且会给学生造成认知上的困扰,因此要格外注意。另外,目标导向要符合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例如在“电解质和非电解质”教学中,教师提出问题:如何鉴别一种化合物是离子化合物还是共价化合物?问题的目标导向很清晰,但由于初中化学中对离子化合物和共价化合物的概念未做详细定义和解析,因此学生很难从本质上发现两者间的差别,也就找不到解决问题的办法。教师不妨将化合物具体化为“氯化钠”或“硫酸”,学生就能较好地解决问题了。
  2.合理的问题设计体现于思维层次与学生能力间的匹配度。
  低级思维层次的问题,主要让学生通过回忆、识记、描述等活动完成;高级思维层次的问题,则需要学生通过新信息与已有知识的比较、联系,完成解释、论证、应用等方面的问题。低级思维层次的问题,可以让学生较容易获得满足感,但这样的满足感不会长久。高级思维层次问题的及时推出,可以激发学生更多的潜力,如迁移能力、推理能力,空间想象能力等多重智力。如在“准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的溶液”教学中,教师设计了4个问题:(1)请同学回忆初中已学过的“配制一定质量分数溶液”的实验方案;(2)请同学们设计“准确配制一定物质的量浓度溶液”的实验方案;(3)配制溶液,并测定学生所配溶液的电导率;(4)进一步分析,完善实验方案。在这4个问题的递进性的解决中,学生不仅完成了实验方案的设计和完善,还发现了化学概念、实验方案、误差分析间的逻辑关系。学生的识记能力、迁移能力、实验能力、分析能力、表达能力、归纳能力等在其中都得到了充分的体现,并得以发挥与提升。
其他文献
【关键词】核心素养;责任意识;班会活动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16)50-0048-04  【作者简介】俞萍,南京市江宁区岔路学校(南京,210000)教师,一级教师。  一、活动背景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征求意见稿)》中提出9大素养,分别为社会责任、国家认同、国际理解、人文底蕴、科学精神、审美情趣、学会学习、身心健康、实践创新,其中排
[摘要] 目的 評价多层螺旋CT血管成像(MSCTA)对肠系膜下动脉(IMA)和Riolan动脉弓的显示能力,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前了解IMA和Riolan动脉弓的三维影像解剖特点对手术的意义。 方法 收集2017年1月至2020年6月在大连大学附属新华医院行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并且术前行肠系膜动脉MSCTA的患者72例。采用薄层最大密度投影(TSMIP)、容积再现(VR)后处理技术对IMA及其
关于教师与儿童的关系,有不同的表述。蒙台梭利的表述是:作为教师,的儿童。陶行知的表述是:让自己变成儿童。陈鹤琴的表述是:让自己重新做回儿童。李吉林的表述是:我,一个长大的儿童。苏霍姆林斯基是这么描述的:我要寻觅“通向儿童心灵中最神圣角落的小道”,真正“進入童年的宫殿”,但一定要取得“进入宫殿的通行证”。他又说,教师“使自己保持一点儿童气质,但同时又不把自己和儿童等同起来”,“教师要珍惜自己身上童年
【摘 要】课标强调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对人类历史的发展进行科学、正确的阐释。本文以“工业革命前欧洲历史发展进程”高三历史复习课为例,阐明应用唯物史观构建历史知识体系的方法,即将一定时期的经济、政治和思想文化等内容整合在一起,使高三历史复习具有广度、深度和高度,提高高三历史复习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关键词】高三历史;复习课;唯物史观;知识体系  【中图分类号】G633.5 【文献标识码】A 【文
【关键词】新课标;苏教版教材;高中数学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5-6009(2021)54-0096-03  【作者简介】王子扬,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南京,210003)教师,二级教师。  一、课程结构内容优化,突出主线  《普通高中数学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以下简称“新课标”)将必修课程分成预备知识、函数、几何和代数、概率与统计、
[摘要] 目的 探讨胸主动脉缩窄术复制压力超负荷兔子模型心肌细胞增殖、血流动力、心肌成纤维增生及心功能的变化。 方法 随机选取清洁级健康成年新西兰大白兔60只,将兔子随机分为假手术组及模型组两组,每组兔子30只。假手术组开胸后不结扎胸主动脉,模型组开胸后分离胸主动脉。分别测定各组兔子血流动力学和心功能指标水平、心重指数和心肌细胞体积水平、心肌细胞增殖情况、心肌组織形态变化以及各组心肌胶原含量以及各
【设计思路】  新课程标准要求学生注重合作学习,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能力。因此,这节课我借助导学案,让学生充分预习,在学生学习的基础上决定本堂课的重难点,以学定教。并且借助课堂讨论,提升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肖邦故园》是一篇篇幅较长的译文,学生理解起来是有难度的,因此在这个过程中就更应该注重教师的引导。这是一篇写景散文,我把思路定位在“方法—景物—情感”这条线上,作者运用对比、比喻
本期主持: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独墅湖学校 吴昌龙  主持人语: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说:“最完备的教育是学校与家庭的结合。”这就意味着,家校之间要有充分的交流和互动,以此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当今社会是一个快节奏、高效率的信息化社会,以“70后”“80后”为主体的学生家长已经不满足于传统的到校开家长会、邀教师家访等方式与教师进行沟通,他们更希望随时随地关注教育,关注班级,关注
主持人语  自从2004年国内学者首次提出“班主任专业化”的概念,至今已经过去了12年。那么,班主任专业化的现状如何?是否有越来越多的班主任将班级作为研究对象,进行自觉的研究实践呢?现实状况可能并不乐观。在现实层面,班级更多地作为教育教学的基本单位,更多地强调班级的教学功能和管理功能,而忽视了班级在学生社会化进程中的功能和作用。为此,南京师范大學班主任研究中心将近几年随园夜话班主任沙龙的话题聚焦为
在刘海燕老师执教的课堂中,我始终在思考一个老套却永恒的话题——到底什么是好课?叶澜教授曾提出“好课”的五个特征:一是有意义的课,即扎实的课;二是有效率的课,即充实的课;三是有生成性的课,即丰实的课;四是常态下的课,即平实的课;五是有待完善的课,即真实的课。课堂的扎实、充实、丰实、平实和真实固然是好课不可缺失的要素,但是好课的核心要素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地达成学习目标”。“主动建构”是过程、是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