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机械复制技术使艺术的展示性与大众性全面凸显,观察艺术作品意义的生产、传播与流通成为艺术学与传播学的研究交集.影像意义的生成(包括文化意义的拓展)包含着图像(学)和语言(学)两种迥异的方式.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机械复制技术使艺术的展示性与大众性全面凸显,观察艺术作品意义的生产、传播与流通成为艺术学与传播学的研究交集.影像意义的生成(包括文化意义的拓展)包含着图像(学)和语言(学)两种迥异的方式.
其他文献
中国高等教育普及化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对高校本科教学质量提出新要求.普及化高等教育的培养目标与精英教育阶段有着显著不同,不可能人人成为精英或领军人才.对此,只能通过“通识教育”来提高人民总体文化水平,而通过高等教育实现人的社会地位转变的传统观念也需要改变.为了应对社会的瞬息万变所引起的不平衡与不确定性,高校也要通过提高通识教育水平使学生获得“学会学习”“知己知彼”,特别是“认识自我”的能力.
历史上我国学校课后服务发展经历了家主校辅、社主校辅、校主社辅等三个阶段.“双减”政策背景下的学校课后服务工作承载着特定的功能与意图,发挥着看护辅导、个性能力培养、服务教育政策意图等多层次功能.课后性、复合性是当前我国学校课后服务的根本属性,其具体体现是:三方合作性、产品混合性、组织特殊性与过渡临时性.面向未来,我国中小学课后服务形态的改进方向是:建立多主体协商管理组织,培育课后服务准市场,搭建半封闭课后服务组织,构筑校社竞争式课后服务格局.
美国艺术史家乔治·库布勒(George Kubler)基于造物史(History of Things)研究的立体视闽,对“风格”进行了回返式思考,其提出的概念与方法对新风格史形态的构建与艺术史研究方法的转型产生了中继的集体效应.本文以“风格史转向”的历史语境为契机,对库布勒的风格反思路径与造物史研究进行考察,并以接受史的视野挖掘库布勒在新风格史形态建构过程中存在的价值与局限,对风格认知的偏颇之处提供重审的机会.在以“风格史转向”为契机的连带研究中,本文指出了库布勒的“中继”地位,考察了其风格理论与造物史研
本次对话按照从A到Z的顺序,围绕论文电影的问题,串联起26个关键概念,追溯了哈伦·法罗基(Harun Farocki)和西奥多·阿多诺(Theodor W.Adorno)等人的交集以及和让-吕克·戈达尔(Jean-Luc Godard)等人的差异,同时突出了法罗基论文电影作品(包括视频装置和电视节目)的创作特征.文中提出,论文电影的核心在于通过处理声音、词语和画面之间的关系而创造出图像的结构性逻辑,这些有赖于对蒙太奇的创新以及对新媒介技术的理解;同时,要避免一部论文电影沦为一篇“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