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音乐和水晶的故乡

来源 :上海采风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eamworkhl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约会哥儿们总领事
  
  在一次晚宴派对上,我们遇到了一位美丽典雅的美英女士,经朋友介绍知道她就是奥地利驻上海总领事夫人。就这样我们也同时结识了总领事凯泰斯(Mr. Walter Kalteris)先生。
  凯泰斯总领事是位非常随和的人,也爱交友。听说他在上海有很多朋友,钢琴家孔祥东、朗朗都是他的哥儿们。为本期的采访,我们也打算找找这位熟人吧。凯泰斯先生还真够哥儿们,百忙之中一口答应,立刻安排。这在我们过去采访过程中也是很少发生的,一般访问领事馆都要经过一些例行公文和等待时间安排等过程。
  走进凯泰斯总领事的办公室,墙上挂的一些照片吸引了我们的注意力。其中一张是四位全副武装的军官,凯泰斯先生告诉我们,最右边的那位就是他年轻的时候。原来总领事以前是位军官呀。
  凯泰斯先生做了自我介绍,他出生在音乐圣地维也纳,毕业于因斯布鲁克大学医学专业。后参军,并不断晋升成为炮兵营副营长,随后他又加入了联合国停战监督工作组派驻世界各地许多国家。1984年他转业进入外交部工作,在英国、美国、马来西亚等国从事外交工作。2004年1月来到上海任奥地利驻上海总领事。
  “我是1月8日开始上任的,8日。”凯泰斯先生向我们特别强调两次“8日”,以引起我们的注意。“按照中国的习惯,这是一个幸运的日子。”他笑着解释道。还真是位入乡随俗的哥儿们!
  我们转身到另一面墙上,金色的镜框里有一个设计非常精美的标志,下面写着“Kaltysen”,凯泰斯先生向我们介绍说,这是他们家族的族徽,“你们看到这上面的词和我的姓的拼法有些不同,这是因为这个标志上的拼写是比较古老的写法。”
  正说着话,总领事的电话响了,他本来不想接,可一看来电显示,是夫人的电话,当然要接啦,跟我们说了声对不起,就马上告诉夫人他正在接受采访。领事馆坐落在淮海路的启华大厦三楼,令我们没有想到的是,此时她夫人正经过这里,并在楼下路边给他打的电话,问他有没有从大玻璃窗中看到她,总领事走到窗前和夫人挥着手。简直太浪漫了,终于让我们相信电视剧里演的不都是瞎编的。
  当我们坐下来交谈时,第一个问题自然就是关于他太太了。总领事很高兴地告诉我们,他和太太美英是2004年在中国认识的,美英女士来自沈阳,他俩的感情一见钟情后就不断发展,随后顺理成章地结为夫妻。最近又有了一个四个月大的可爱小宝宝。谈起宝宝,总领事还不时兴奋地比划几下宝宝伸懒腰的动作。他说,他平时都很忙,晚饭一般都要在外面应酬,但只要有机会在家里吃的话,他一定亲自下厨做一顿丰盛的晚餐。瞧瞧人家奥地利大丈夫,谁说只有上海老公会做菜?
  
  领馆的过去和现在
  
  讲到总领事的忙,还真不是一点点。和别的总领事不同的是,他2004年上任的时候,除了为奥地利管辖华东地区的领事事务外,还要兼管希腊、葡萄牙和斯洛伐克国家的领事事务,而连他自己在内,领事馆里只有六七位工作人员。好在现在希腊、葡萄牙和斯洛伐克都分别在去年和今年初开设了自己的领事馆,他的任务减轻了许多。目前只有葡萄牙的商务签证还是由他们帮助核发,但他相信,葡萄牙筹办的领事馆很快会自己处理这些事务,到时候他就可以解脱了。
  谈到奥地利领事馆在上海的历史,总领事向我们介绍说,早期奥地利在沪开设的领事馆可以追溯到1871年,当时是为了促进两国贸易的需求而开办的。在两年前的1869年,奥地利已经在上海开设了商务代表处,当时在沪的奥地利人大约只有170人。后来于1917年关闭了。1995年又在上海重新开设了领事馆,有趣的是,这一次,奥地利的商务部办事处还是比领事馆早开了一些,现设在上海商城内。
  采访后我们作了些调查后得知,早期的奥领馆地址曾几经迁移,先在黄浦路42~44号,又迁麦特赫司脱路30号(现泰兴路),后期落户四川路330号。
  目前在华东地区的奥地利人大约有500多人,其中绝大部分在上海,主要是在一些奥地利开设的公司和办事处工作。这个数字正在不断增长之中。另一方面,目前领事馆处理的中国人去奥地利及周边国家旅行的签证数大约是每年达到6千多人。他非常盛情地邀请大家去奥地利走走,那里除了有古典音乐的发源地——维也纳,还有莫扎特的故乡——萨尔茨堡。他还特别向我们推荐了值得一去的地方——拥有施华洛世奇水晶之都的因斯布鲁克,在那里你可以看到一个魔幻的水晶世界。现在,在上海最繁华的商业区都可以看到施华洛世奇水晶的大型專卖店。到因斯布鲁克,人们可以看到这些晶莹剔透的水晶是如何制作出来的。
  
  欣赏上海的发展
  
  我们向总领事了解他对中国,尤其是上海的看法。他表示,中国发展得非常快,这和政府的工作是分不开的。他非常欣赏政府在这方面所作的努力。说到上海这个城市,他觉得他很喜欢,这里充满了活力和效率。他说,“不久前的一个周六晚上,我去店里买了一台空调,周日早上就给我送来了,周一上午就帮我装好了。这种效率只有在这里可以做到,在奥地利是绝对不可能的,呵。”他笑着说,“奥地利有很多朋友问我上海怎么样,我都邀请他们自己来看,我没办法完整地给他们形容。现在我每周都要接待至少两个来自奥地利的代表团,我请他们自己去了解这个城市。”
  总领事表示,开始很多奥地利人不理解,认为中国人比较贫穷,来到这里他们才发现了中国人的活力。在上海你可以看到他们每时每刻都在努力地工作,追赶着国际的先进水平。聊到这里,他又给我们讲起了他好朋友孔祥东学钢琴的故事,他说当时孔祥东买不起钢琴,是他妈妈给画的。朗朗也是差不多的情况。贫穷挡不住他们的追求和努力,最终他们还是征服了世界。他还举例说,“我认识一些非常年轻能干的成功女士,她们还是在奋力拼搏,这是很令人敬佩的。我曾透露想寻一套适合的办公室,她们会在晚上十点钟打电话来向我推介,这在奥地利也是不可想象的。”有了这种动力,一个城市,一个国家怎么可能不迅速发展呢?
  我们临告别时,一位领事馆的工作人员走进来,把三张请柬交给凯泰斯总领事,他很得意地笑着,指了指请柬对我们说,“我朋友孔祥东的。”哥儿们就是哥儿们,离开的时候,在我们眼里,凯泰斯先生好像已经不再是总领事,下次喝酒找这位大哥一起去就对了!
  (感谢奥地利驻上海领事馆的陈敏小姐的帮助。)
其他文献
在上海,小姑娘叫千金。可见都是父母捧在手心里呵护大的。无论是大人家的闺秀还是小人家的碧玉,都是宠得不得了的。所以上海千金的“作”是有名的。    老房子里,关门是邻居,开门自家人。王家姆妈,李家伯伯,侬走进走出,都会像自家老人一样,提醒侬:“妹妹,天冷多着点衣裳、夜里落雨要带把洋伞。”“妹妹”的称呼,让人淡忘了自己是哪家的孩子。仿佛,千金是天生受上海大众的宠爱的。  精明+精致,是上海千金的生活态
期刊
朱庆葆,1963年生,历史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任南京大学党委研究室主任、南京大学战略与政策研究室主任。已在中国近现代史、高等教育管理、当代台湾研究等领域发表论文60余篇,著述10余种,代表作有《鸦片与近代中国》、《中国禁毒历程》、《传统城市的近代命运》、《邹容、陈天华评传》、《台湾也疯狂》,译著有《中国近代史》、《太平天国》等多部。先后主持教育部、中国社科院等单位设立的10多项重要科研项目
期刊
嫣然基金成立缘起    曹:最近一年多来,应该说对你自己的人生是一个非常特别的阶段,从结婚生女到嫣然基金的成立,特别是嫣然基金的成立曾经感动很多的人,而且大家对你的看法好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当时为什么会想到做这样一个基金,我们知道在中国做这个基金是非常复杂和困难的一个工作。    李:对,其实最开始没有那么一步到位地就想到去做一个基金,最开始就是做父亲的一个感受吧,因为我们带着女儿去美国看病这个过
期刊
尚长荣,当代中国京剧舞台最具创造力的京剧表演艺术家之一,著名京剧艺术大师、“四大名旦”之尚小云先生第三子。中国戏剧梅花大奖首位获得者。  尚长荣5岁即以童生登台出演,先后师从侯喜瑞、陈富瑞、苏连汉等诸位名净。同时,自身聪颖勤励及严父督导,使尚长荣及早打下坚实的艺术文化根基。  尚长荣艺术视野开阔,并不囿于艺术“门派”之缚。在京剧舞台上博采诸长,继承不泥古,力图给传统技艺注入新鲜活力。    除擅长
期刊
上海的天气一天热过一天,夏天不安分地探出它葱翠的头来,春天正悄悄别过它嫩粉的脸。“上海春季艺术沙龙”却不放过最后的机会,它轻轻抓住春天的尾巴,与它进行最后的浪漫约会。今年的主题是“典藏艺术·品位生活”。来自法国、美国、意大利、中国等13个国家的100余家画廊和艺术机构,近千位海内外艺术家和数千件精品佳作汇聚于此,争奇斗艳,为上海的最后春日添上一抹浓重的颜色。《上海采风》与您分享此次“上海春季艺术沙
期刊
我曾以一名平面设计师的身份应邀参加一位海归青年的软件发布会。说是发布会,其实就是在一家四星级饭店的小会议室,去了十几个人,看起来我最寒酸,因为我刚从乡下来上海不久,我没有多说话,我很专心听他们在闲聊各自的工作。  其中一人戴着金边眼镜,西服笔挺,皮鞋锃亮,俨然一副学者姿态,高谈阔论。当有人问他的具体工作时,他说:“我是做投资的。”说完并没有展开谈去,就岔上了别的话题。  还有一个女的,那是相——当
期刊
万人迷在陕西南路开店有一段日子了,除了前期免费给她建账,帮她做一些小创意,还一直没怎么去她的店。一日良心发现我这做老大的也要关心一下手下的小妖,于是收拾得整整齐齐来到她的“迷你轩”。  万人迷正在给一个穿得比长得好看的女人推荐一串手链。这方面万人迷是行家,万人迷选的那串手链和那个女人的年龄、气质都配极了。可是那个女人说是太便宜了,她只想要贵的好的。看来她也是那种不明白好的真正意义的人。其实明眼人知
期刊
这里有两张照片,一张是结婚照,一张是金婚照。说起拍这两张照片,也颇有情趣。我和妻子高梅珍是25岁结婚的。  当时我俩是教师,经过解放后几年的政治学习,思想起了变化,对拍结婚照一事,毫不在乎,所以春节前结婚时没有拍结婚照,而是春节后年初四上午去荡马路,走过一家小型照相馆,看见橱窗里陈列着好多结婚照,才即兴想起拍张照片留念的。那时的营业员不像现在人经济头脑发达,赚钱多少好像无所谓,“为民服务”却很到位
期刊
关乎文化的案件,并不像刑案那般一目了然。法官,尤其是陪审团(决定案子命运的应该是陪审团)必须由名副其实的文化行家参与,才不至于贻笑大方。  不说远的,单说陈凯歌扬言状告胡戈一事,如果果真弄到法庭上,基本可以肯定,凯歌大叔是赢多输少,哪怕舆论向胡戈唰唰的一边倒也没用,恶搞无论多么合理,要判个侵权还不铁板钉钉!再说到霍元甲的官司,倘若凭朴素的常识,俺们凡夫俗子也会同情霍氏后人:俺们明明活着,你李连杰怎
期刊
和谐社会里的Super market(超市)并不和谐。上海的大小超市我去过大概不下30家,我可以很负责任地告诉大家,上海的超市营业员98%是清一色的中年妇女,而且根据她们的表现我可以推断她们多多少少都患有不同程度的“月经不调”。  大家可以想像在刚刚脱掉贫困帽子但还没有多少文化的中国,处于这个年龄段的女人一但当上了营业员,那对我们消费者是多么的残忍啊!所以我说,上海超市解决了大多数二次更年期妇女的
期刊